新浪娱乐

《巧手神探》:手工+侦探 一点不违和

澎湃新闻

关注
摘要: 观众很难想象手工与侦探这两个元素可以毫不违和地结合起来,也很难想象一档关注手工的节目可以做得这么活泼有趣。

要论国产综艺的原创力,湖南卫视一直是走在前头的。徐晴团队制作的《声临其境2》刚落下帷幕,接档的是该团队打造的又一档全新纯原创手工竞技真人秀《巧手神探》。4月18日播出后,口碑不差。

在一个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社会里,“手工”(手工制作技艺)显得愈发小众。日常生活中,虽然也有一群手工爱好者在兴趣的一亩三分地上怡然自得,但也并不那么引人注意。《巧手神探》为什么要关注手工这一小众领域?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又如何尽可能地大众化?

事实上,在传统农耕社会里,手工技艺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技能,承载着经济、文化与审美上的多种功能,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手工。比如刺绣既可用以穿着又可用以装饰,瓷器既可以是实用器物也可以是用作美观的摆设,面塑既可以食用又是风俗与信仰的承载体……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至今还保留着门类众多的传统手工技艺,它们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古代手工业的积淀,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浓缩。

只是在工业化、商品化时代,传统手工技艺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也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在机械复制时代,手工品蕴藏的原创性和个性不那么受人们重视;另一方面,手工技艺制作的手工性、流程复杂性、工序繁琐性、产品微利性、技艺学习长期性,极大局限了它的商业化,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也耐不住寂寞,技艺传承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危机。

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自不必多言。即便是一些现代手工技艺,也构成对机械化时代标准化、规格化审美的一种挑战,是个性化、创造力与工匠精神的体现。只是大部分年轻人因不了解而不感兴趣,因不感兴趣而不了解,恶性循环下,手工成了小众爱好,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后继无人、技艺失传”。

《巧手神探》聚焦手工,以手工手艺入题,通过挖掘手作艺人的匠心故事,让观众了解手工,领悟其中蕴藏的精神,并让更多人爱上手工。节目立意高举高打。

首期节目请来了三位“巧手”,分别是蜡像艺术家周雪蓉、“分子料理教父”郭红晓、微雕大师黄跟宝。周雪蓉老师的蜡像关注普通人,不仅纤毫毕现、以假乱真,她的蜡像更有着普通人的灵动与情感,“理性的极致和爱的极致碰到一块了”。

郭红晓老师的分子料理,将科学精神注入料理,让食物不仅是食物,同时也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张扬。

黄跟宝老师的微雕艺术,螺蛳壳里有乾坤。长度1.98厘米的微缩小提琴,面板背板侧板薄厚程度十分均匀,并且可以形成协调共振;微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固定在不到20厘米长的木块上,显微镜下才能看清雕刻细节……

巧手们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而就像谭卓说的,我们惊诧的不仅仅是技艺,而是技艺体现出来的“人类的无限潜能”,是孤独、忍耐、枯燥中显露出的恒心与毅力。

不过,如果《巧手神探》仅止于此,那么它很可能只是一个叫好却不一定叫座的文化类综艺。曲高和寡是文化类综艺普遍的市场境遇。为了让文化“化”更多人,就必须借助与主题相适宜的娱乐化手段。

《巧手神探》利用的是侦探框架和元素。手工大师们作为守方,将自己制作的四件巧夺天工的手工作品,隐藏在特定情境中。而明星嘉宾组成的攻方,扮演侦探的角色,有四次机会甄别隐藏在其中以假乱真的手工作品。就比如将周雪蓉老师制作的蜡像放在有真人的房间里,神探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哪个是蜡像。

因此,《巧手神探》实际上是以“侦探勘破真假”为叙事线索的。它虽然是“巧手”的主题,却找到了“神探”的娱乐化包装,让观众有推理和参与的乐趣,二者较好地调和在一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神探组合里有一名是卧底,他事先知道真假。卧底必须千方百计干扰神探推理,给推理制造“难度”,给节目带来更多的对抗性和娱乐性。更关键的是,卧底的存在离间了神探组合,让他们彼此猜忌、相互调侃,而真的卧底把水搅浑还要做好掩饰:这些都是明星综艺感大显身手的时候。

《巧手神探》由肖央、Angelababy、谭卓、周震南、杜海涛组成神探队伍。这个组合整体还是有新鲜感的,尤其是肖央、谭卓这对“误杀夫妇”,较少出现在真人秀中。节目播出后,他俩也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肖央其实有点沈腾的意思,拿得起放得开,有狡黠感,综艺感很足,与杜海涛一唱一和,活跃了整个氛围。谭卓则有那种知性大姐范儿,智商高,爽朗,但又不会给人带来距离感。杜海涛、Angelababy和周震南虽然经常在真人秀中出没,但他们也都挺好地融入了节目的氛围中。虽然才是第一期,但神探组合配合融洽默契,网络上已经有“团粉”了。

在《巧手神探》之前,观众很难想象手工与侦探这两个元素可以毫不违和地结合起来,也很难想象一档关注手工的节目可以做得这么活泼有趣。这样的原创性创意值得点赞。

如果非要挑刺的话,节目最后一个竞技环节设置偏潦草,即被甄别手作最少的巧手获胜,得到“最佳巧手”称号。以“神探”的能力来评判“巧手”,总归是不太科学;何况每一个上节目的大师,都配得上“最佳巧手”称号,也不必非得比较出高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