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枪手》很好看但我不太喜欢它的结局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知影
这部万众瞩目的泰国电影看完,第一感受是已有的很多夸奖确实不是虚言。
比如片子的节奏,确实非常漂亮。
整部电影的类型更像是谍战片或动作片。每个作弊的桥段都安排得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有很多个地方都有“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拍法给人营造的紧张感。
考试作弊这件事本身就给人天然的紧张感。这是一件不被规则容许的事情,并且考试有时间限定,有监考人,有种种防止作弊发生的手段。要在监考人的眼皮底下,手段们的阻挠之下,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这件惊险的事情,就是这件事所谓“天然的紧张感”。
电影在这之上设置了更多的随机意外,在精彩的剪辑之下,紧张感不断成倍上升。
比如考试的时候突然发现试卷分了AB卷。女主角要怎么获取到两套试卷的内容,要怎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套试卷的内容,再传达给庞大作弊团体。观众的心情会随之颠簸。
再比如电影的主体故事——一场监控更为严密的、难度更为强大的跨国作弊。
这件事情比他们在国内作弊有更为多重的时间限制:国内常规的做法是,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并传递给同考场的人,抄的人只需要被动接收;而在故事主体这场更盛大的作弊行动里,他们不仅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试卷,还要背诵答案,不仅要背诵答案,还要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在严密的监控之下传回国内,传回国内之后,国内又要在国内开考之前赶制作弊道具,这一环扣一环的紧张衔接,使得紧张感加倍,惊险和困境像波浪一样层层叠叠扑来。
最后琳恩逃出考场,和监考官在地铁的那段追逐戏,实打实的就是犯罪大片的拍法,能让人联想到很多电影里坏人追逐好人、或者警察追逐坏人的戏码:比如后来在中国拍成了《我是证人》的韩国原版《盲证》里的那场精彩的地铁追逐戏。让人有在看《谍影重重》的紧张感。
虽然观感更像谍战片,这部电影的题材又确实是青春片,主演都是中学生,故事全都发生在考场上,这就非常容易给人共鸣,毕竟不管有没有真的干过这件事,“作弊”都是学生时代共同的话题之一。
偏偏还用了接近侠盗的设定和酷炫的天才手法,新鲜的观感之下,谁说又没有一点学生时代的中二幻想呢?男女主角在走上STIC考场之前,在厕所的水槽里安放好手机之后走出来的那个大仰拍镜头,手上的铅笔处在整个画面非常显眼的位置,更像是武器,两位主角也就顺势成了走上战场的战士。反正我是肾上腺素飙升了一把,暗暗回忆起了当初侠行天下拯救世界的幻想。
电影构思方面也很厉害。用钢琴手势打暗号不仅巧妙,还带点戏剧性的帅气和浪漫,音乐元素给剪辑节奏也帮了一点忙。虽然也有不少人觉得监考老师们太弱是个bug,但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弊手法和精彩的剪辑可以吸引观众绝大多数的注意力,这些也就可以略过不提了。
但看完出电影院的时候,百转千回之后的酣畅淋漓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总隐隐觉得,电影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好像还不够通顺。
诚如已有的评论所说,电影除了“好看”以外,还探讨了泰国社会阶层和教育制度的问题。但电影结局却让这些变得混乱。
电影最终的结局是女主角琳恩在这场盛大的作弊之后心生悔意,决定回头是岸就此收手,但男主角班克在生活的重重打击和金钱的诱惑面前被扭转了价值观,想要以此赚到更多的钱,他想拉琳恩入伙而不得,便试图以鱼死网破来威胁琳恩,琳恩依然拒绝,并决定去自首,揭发整件事情。
作弊这件事情是反道德的,但在影片的前面部分,这一直是女主角用来对抗腐败的教育制度、跨越自己的社会阶层的工具,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作弊”这件事情在观众脑海里扭转成了一件正确的事。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主角紧张,害怕事情暴露。
按照电影这样的逻辑和风格,更有意思、更嘲讽、更顺理成章的结尾应该是,男女主角用超高的智商和一流的手段浪迹天涯,成为月入百万的雌雄大盗。这样,电影所涉及到的社会阶层和腐败制度的问题明确了,真正扇了“收黑心钱的学校、”“考试至上的教育制度”强烈的耳光。有点黑色幽默的风格也得到了贯穿。
但电影最后引向的是更光明和正确的方向,这当然也是一个合情合理,也更符合社会基本原则的选项。但两个主角的命运线却让女主角“回头”突兀而草率,意义不明。
电影里,女主角决定收手没有直接触发点,但电影已有大量铺陈,尚且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慢性累积的结果:做违反规则的事情的精神紧张感和道德负罪感,父亲坚定的教育和脉脉的温情,班克被抓让她觉得事情总有败露的一天,作弊赚钱并不是光明的长久的维生之计。这些都说得通,累积起来也的确可以构成女主角的个人选择。
但最后的“告发”这一行为,直接触发点是却是和班克的对话,就让人很想问为什么。
如果电影想讨论的是公理正义,那作弊对公理正义的伤害并没有得到很充分的体现。
虽然女主角最后的做法是“改邪归正”,还对男二和女二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告诉他们“作弊是没有用的”、“我能帮得了你们一时,但帮不了你们一世”,但这番道理在电影的设定里并不能说服人。
男二是富二代,他有钱有势,他可以用钱买考试成绩,他作弊被发现也不会是过错方,他的父母可以用钱收买一个陪读;他残忍而不自知,可以轻易而不加考虑地用权势破坏一个穷小孩不能多得的考试机会,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作弊计划,以此赚钱,然后凭借作弊得来的成绩和女朋友去国外逍遥。电影里没有后续,但我们都知道,凭借手上的资源,即使最后被取消成绩无法出国留学,他的人生也依然会是活在温室里的无忧人生。
同理可得女二。
女主角有能力有想法有支持自己的父亲,最后要去从事教育学,开始新人生。
最后在泥潭里挣扎的,只有一开始遵守规则,后来被无端破坏掉改变命运的机会,硬生生被拽入这场作弊,最终扭曲的男主角班克。
电影最后需要指向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合理的选项,但逻辑说通了才能让人信服。那逻辑要怎么说通呢?相似的现实事件的后果可能可以提供一些解释:
2016年5月,泰国兰实大学曝出高科技作弊案件,三名学生利用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高科技产品帮助考场内三名学生作弊,导致参考医学院的三千余名学生此次考试成绩作废,泰国高校校长委员会作出决议禁止携带智能产品进入考场。
2014年十月底,美国国家公平公开考试中心宣布,亚洲三个国家当月月初的参加考试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作弊行为,推迟中韩两国参考学生成绩公布,延期四周进行重新审查,手段相同,都是利用时差进行的有组织作弊,破坏了开始的公平,扰乱了考试的秩序。(《天才枪手》事件原型)
作弊可能带来的恶果有什么?不够水平的人进入与生命相关的医学院,付出努力的人被挤下来。作弊一定代表某一方权益受损,受损的人里一定有无辜的。
社会阶层的问题、教育制度的问题、学校腐败的问题缠绕在一起,“作弊”这件事并没有被讨论清楚。我们无法得知主人公最后的选择背后依托的是什么,是诚实?还是向现有的、她之前认为不合理的规则低头?抑或是做坏事的负担感让她无法承担?或者别的什么?
相信诚实最重要,就让人物认为诚实最重要;相信公平最重要,就让人物说出公平最重要;相信规则最重要,就让人物觉得规则最重要。
琳恩想当老师,去面试,面试官问她,你成绩这么好,完全可以出国留学,获得更好的机会,为什么不?
琳恩:我以前做了太多的错事,想要弥补。
班克最后问琳恩为什么不加入她,
琳恩回答:因为再多的钱,都不值得我这么做。
而我们仍未知道女主角觉得什么最重要。
电影篇幅不够,不能拍出作弊在现行规则之下的恶果,像日剧那样来一大段的动情的说教台词也行啊。
主人公的思想转变没说清楚,就草率地让她弃暗投明,最后丢下一个被强行扭转之后误入歧途的巴克留在原地,成为女主角的对立面。
不然就更多,不然就更少,卡在这个地方,结局的逻辑真的不太通顺。
虽然觉得结尾略显遗憾,但这部片子已经做到了非常非常优秀的程度,优秀的部分开头也讲了很多,总而言之可看性很高,尤其适合去院线观看。黑暗的影院里,整个人颠簸在环环相扣的紧张感里,非常值回票价,甚至连泰语都丝毫不出戏。
最后还是要感叹一句,人家的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