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宋方金三战:宋丹丹不需要剧本

新浪娱乐

【第一篇】宋方金:《美丽的契约》的故事(编剧帮独家特刊)
宋方金/文
最近一直在闭关写剧本。今天方打开电脑上网,看见很多朋友又在讨论剧本与演员的话题。话题是由宋丹丹老师引起来的,也还是以前宋丹丹老师的论调:拍戏不用剧本、拍戏不是拍剧本、国外拍戏拍梗概。等等。也有很多朋友给我私信或者在微信爱特我,希望听听我的看法。我知道,这是因为宋丹丹老师主演的《美丽的契约》这部电视剧的编剧署名是我。我其实一直不怎么爱讨论这些话题,因为我觉得一茬庄稼种完了就种完了,接着种下一茬就是了。但是看到大家认真深入的讨论,我忽然意识到我的想法有些狭隘了。因为讨论一下这个话题有助于大家深入认识编剧这个行当,对目前这个影视创作环境也可能有所裨益。于是我就我了解的一点情况,说一点我的粗浅看法。
一,先说《美丽的契约》的剧本。《美丽的契约》的剧本是我写的,但是成片后的《美丽的契约》的电视剧不能算我写的,这部电视剧的确是由宋丹丹老师、范明老师、余淳老师、梁静老师等很多老师现场攒的。所以,宋丹丹老师所言非虚。她不但不需要剧本,以我对宋丹丹老师粗浅的了解,她根本连大纲和梗概都不需要。只要跟宋丹丹老师说一个情境,她可以自己编一大段乃至无数段出来。就像鱼在水中冒泡一样,宋丹丹老师演戏更像一种本能;也像自来水龙头,拧开就有水。当然,水的质量我们另说。从《美丽的契约》成片来看,我剧本里的台词,宋丹丹老师基本都没用,绝大部分由她即兴创作;少量用了的部分,也都是改头换面,加入了她的再创造。戏演得好坏是另一个话题,但宋丹丹老师说她拍戏不需要剧本、到了现场就把剧本一扔确实是实话实说,并没夸大。实际上,我发自肺腑地认为,宋丹丹老师的戏不需要编剧和剧本,只要有一群人执行她的想法就可以了。跟宋丹丹老师合作的制片方实在不该再花一笔钱请编剧。
二,署名。《美丽的契约》电视剧编剧署名只有一个人,就是我。这实在也是一个误会。因为这部电视剧的编剧可以写宋丹丹老师、余淳老师,甚至可以写上范明老师,他们对这部电视剧的剧作贡献都比我大,但只署了我一个人,这对宋丹丹老师、余淳老师等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其实,在这部电视剧拍完到播出前,我跟制片人罗立平先生说过大概两到三次,我说编剧署名能不能把我去掉;退一步来讲,由我、宋丹丹、余淳一起联合署名编剧也是比较妥贴的。罗立平先生为人宽厚,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没有答应我这个请求。在此,也算一个简单的声明:《美丽的契约》这部电视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戏剧段落、台词、细节、情节是由宋丹丹老师、余淳老师等人即兴编写的,跟署名的编剧宋方金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其实不光是戏剧段落,里边很多人物,比如,麦克身边的那几个朋友,也都是由剧组现场即兴添加的。这种创作方式的确令我眼界大开。这次跟余淳老师、宋丹丹老师、范明老师等人合作,也算长了见识。他们才华横溢,随时都可以现编。
三,定性。如何定性《美丽的契约》这部电视剧呢?有一个非常有见地的剧评人叫梅子笑。梅子笑老师认为这部剧恶俗、咯吱人、身体会有不适之感,是一部闹剧。还有一个影视行家袖手2000老师在微博上说:《美丽的契约》是一部中收视率的闹剧。我觉得,两位老师的这个定性是准确的。就我个人初衷来说,《美丽的契约》是一部幽默喜剧。幽默不是作品风格,而是一种人生态度。阳光穿过玻璃,改变了走向;烦恼穿过幽默,化做了菩提。比如,原剧本的开端,花美丽为给儿子做个榜样,成为了一名高考钉子户,这是一个很结实的人物关系;但宋丹丹老师发挥成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穿着少女的裙子去高考。我们都知道,最好的喜剧或戏剧来自于结构和人物关系,不是来自于场景和表演。但对于很多演员来讲,更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解决战斗。所以,大幅度的表情(如挤眉弄眼、放声大笑)、高音量的台词(动辄平地起高声)、习惯性的形体(怎么舒服怎么来),成为近几年荧屏上的主菜。喜剧与闹剧一墙之隔,很多演员不知道拿捏其中的分寸。批评别人不太好开口,说说我的好友范明老师。他在《美丽的契约》里饰演男一号,也经常即兴创作,比如,其中一场是他跟他母亲掰扯什么,他让母亲小声点,说她声音的穿透力很高,能穿透楼上的马桶云云。我一向认为,电视剧是晚饭艺术、客厅艺术,我一般不允许或尽量避免自己在剧本里出现尿、屁、马桶等词汇。(其实这是美国公共电视台的要求,他们的尺度比我们严;收费电视台另说)。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这样恶俗的噱头多了,喜剧就变成了闹剧。
四,演员与人物。宋丹丹老师在拍摄《美丽的契约》期间,拿到我写的剧本后,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她说:这个编剧不了解我。我当时听了后很诧异:我为什么要了解她?我确实不了解她,作为一个职业编剧,我只需要了解我笔下的人物。她作为一个职业演员,应该尽量去理解人物、塑造人物,而不是让人物来适应她。如果演员与人物有相交的部分最好,如果没有,就需要塑造,不能削足适履。后来我想,这可能就是目前中国演员最大的问题。现在绝大部分演员,已经丧失了塑造人物的能力,他们只想借助人物展现自己身上最有魅力的那一部分。演员已经不是在演人物,而是在演自己牛逼的瞬间,借助这些瞬间,塑造自己。现在的演员,都觉得自己大于人物。我看《美丽的契约》的时候,一直觉得演员与人物的关系很古怪。我找不出词来形容。有一天我忽然茅塞顿开,眼前闪出一行句子:演员在“调戏”自己的角色。宋丹丹老师在面对花美丽这个角色的时候,没有卑微感,没有戏剧感,只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优越感。她对这个人物是颐指气使的。宋丹丹老师连自己生活中的“你干嘛呀你”、“神经病吧你”“真够逗的”、“真成”等口头禅一并带给了角色,而且带给了她饰演几乎所有角色。很多演员始终不能明白,生活化不是生活本身。生活化重要的是化,不是生活。好多人评价宋丹丹老师演戏松弛,我觉得松是松了,但没弛起来。实际上,好的演员都是人间的灵媒,与角色相依为命,互相营养,彼此成就。但现在的演员,自恋自大,占尽了角色的便宜。一个还在利用角色、占角色便宜的演员,无论如何不能算一名好演员。现在很多演员,以为自己只要坐在那儿说话,就有观众看他。这实在是痴梦一场。千百年来,观众永远看的是戏剧。戏剧是模仿并比喻人生的艺术,它试图穿过表象,把握混乱人生的真谛。浪花或可即兴,深海必来自深喉。
五,编剧、导演与演员。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在编剧结束的地方,导演开始;在导演结束的地方,演员开始;在演员结束的地方,观众开始。大家像一场接力赛一样,跑完故事的全程,完成从生活到艺术的审美与冲刺。但最近几年,演员与编剧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其实,在此之前,导演与编剧的关系也曾经一度紧张。这是因为曾经有一个时期,导演是最有话语权的人,他们也爱改剧本。随着影视大跃进,导演话语权被一线演员几乎全线占领。因此,编剧与演员短兵相见刺刀见红了。由此也可见,谁有话语权,谁就会改剧本。除非有行业法规限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还是一个无解的难题。谁拳头大谁说了算。实际上,不管哪个环节,不管谁,只要拿自己当尺子去量别人,别人永远是不准确的。在没有法规、原则限制的情况下,信任与尊重弥足珍贵。宋丹丹老师说:演戏不是演剧本、拍戏不是拍剧本。这很像一个外行说的话。演戏当然就是演剧本,拍戏当然就是拍剧本。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影视业是拍梗概和想法的。1895年电影刚发明那会儿,确实有过一阵拍想法的阶段。但经典好莱坞时期之后,剧本变成了影视工业的基础,就没人再敢去拍梗概和想法。剧本是影视业的发动机。即便一直在传说王家卫拍戏是没有剧本的,但我从不相信,就像不相信他回到家睡觉的时候还戴着墨镜一样。中国的影视基础还很单薄,但现在很多人没学会走就想跑,顺带着还想跨个栏。朋友们,任何事物都有门槛,写剧本看似简单,实际没那么容易,这里边充满了机关妙递。不经苦练深思,外人莫能一窥堂奥。
六,讨论的结晶。大家就此话题的讨论有很多结晶,值得学习。卓别灵老师说:回想一下我看过的国外电影电视剧,有没有像宋丹丹这样说水词儿的演员呢?美剧日剧里没有,再贫的角色台词也是准确的,没废话。韩国偶像剧里肯定没有,澡堂老板那样的生活剧挺婆妈的,但是台词一句一句逻辑很紧密,摘录下来还挺有文学性的。——实际上,凡是好的作品,都不可能说水词儿。除非是把水词儿或废话当成一种风格。这一点昆汀塔伦蒂诺比较擅长。任宝茹老师说:一部剧要先有好剧本,再有好导演、好演员、以及好的创作团队,本来就是讲究合作的事儿,大家工作都到位乃至都优秀,才会有最终的好作品出炉。一剧之本是基础,二度创作是应该,如果都能在认可自己的同时也认可别人的努力,而不是夸自己就要贬别人,那该有多好!——这是理想状态,就目前来说不大可能。名利场难有高风亮节。高璇老师说:完全承认并尊重导演和演员们的天才,确实给剧本加分增色;但请不要把站在编剧肩膀上的高度,算成自己的身高。——高璇老师说得就是高。汪海林老师说:我与很多非常优秀的演员合作过,其中大部分严格按照剧本的设定进行表演,一部分会自己调整台词和表演状态,只有个别会删改剧情(近年这类人在增多)。我的经验是,在细节处理上,他们有时确实能有天才的发挥,给剧本增色。但谈到改剧本,再伟大的演员改出来的戏,也不如一个三流编剧。汪海林老师又说:每当我看到演员在宣传时说自己如何改剧本时,我就想,她真伟大,主动承担把戏搞砸了的责任。——汪海林老师说得真好。娟子老师说:本来影视剧就是团队集体创作,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好,才会出好作品。但现在编剧面临的问题是:戏好了,人家现场改的,根本就没剧本;戏不好,是剧本太烂了。横竖咱的责任。——有好多宋丹丹老师的粉丝写信留言骂我,说我《美丽的契约》剧本写得太烂了,在此一并回答:《美丽的契约》这部剧是宋丹丹老师以及剧组集体编写的。我没起什么作用。绝对敏捷老师说:我有点不相信,还真有演员说不需要编剧就可以拍戏!我前几天还说她可能很快变成大配角,没想到今天她竟然放这么大的厥词。李亚玲老师说:不止演员,还有导演在专访中也说了,剧本只看了一眼就扔掉了,大家现场发挥……生活状态戏也许确有此情形,台词会被二度创作得面目全非。但故事架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情节桥段,还是编剧心血吧?踩在编剧肩上不言谢还嫌硌脚…太多二度创作的看不起原稿编剧,真是怪现象。——也不算怪现象。即兴创作也是一种天赋。我只是觉得,宋丹丹老师的戏不该请编剧,多花这笔钱不值当。梅子笑老师说:可惜现场想台词眼睛眨巴得都不像正常人类了,可词儿还是很水...。.该对了一次,不等于次次都对;何况本来也不是很有货的人。——唉,梅子笑老师的话总是那么一针见气球。袖手2000老师说:剧本好比装修房,演员可以润点台词添点动作细节,毕竟房子是你住的,得贴切。但不能改剧本的结构,桥段的逻辑,对话的扣,否则局部的美抵不了整体的崩坏。演员切忌和编剧较劲,切忌挑出点台词的毛病就自叹彼不如我。剧本之妙在于起承转合的合理性,人物定位的当下性,演员能改的只是皮毛附丽。——真是行家里手!
七,广告时间。幸好,还有一本小说《美丽的契约》。其实,小说《美丽的契约》就是剧本《美丽的契约》。为了便于阅读,删掉了十几万字,把场号拿掉了。这也是立此为证。初学剧本写作的同学,和喜欢研究剧作的同学,不妨买一本对照成片看看,可以学会什么是有效的台词与场景。当然,大家也可以不买,网络、手机也能读。该书广告宣传语取自编剧李樯老师的一句话:《美丽的契约》这本书,性婉从物,柔心弱骨,写当代生活如回忆往事。
八,搂草打兔子。顺带说另一件剧本的事儿。2009年至2011年,我改编了刘震云老师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上半部分。拍摄前,制片人觉得自己很懂剧本,又找了三四个编剧,按照她的意思重新写了一遍。但现在成片上署的还是我的名字。因此,我顺便声明一下:这部剧跟我也没关系,趁现在还没播出,请制片方尽快把我的署名拿掉。如果拿掉我的署名,合同里的最后一笔钱本人就不要了;如果坚持署我的名字,我可是坚持要的哟。这笔账你们比我会算。大家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吧。
九,职业尊严。中国影视圈里,人人都觉得自己懂剧本,人人都觉得自己会写剧本。任何人都觉得自己会写剧本的原因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生活过,并且自己的生活有价值。但生活并不等于艺术,大部分人的生活只对他自己有意义。讲故事的艺术是一种象征艺术,它试图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之外,还有无限可能。这需要天赋、才华、思考,长期的苦修;甚至还需要一点点上苍赐予的运气。其实每一个能写出好剧本的人都有一把秘密的戏剧钥匙,那钥匙别人拿不到;即便拿到了,你也找不到对应的那把锁。王伊老师在这次讨论中有句名言:负责任和有水平的编剧写的台词真的不是张口就可以改的。改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当然,除了编剧,这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秘密?真正的秘密就是:你告诉他,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汪曾祺先生的爱人曾经让汪曾祺把写作的秘密教给他们的孩子。汪曾祺先生非常为难,他说:这没法办。一个这么难以掌握的写作秘密,现在全影视圈的人都掌握了,人人都对剧本不满,都对剧本指手画脚。这让编剧同学们情何以堪!好吧。让我们怀揣这巨大的谁也不知道的秘密继续前行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阿门!

【第二篇】宋方金:给宋丹丹老师的一点回应(编剧帮独家特刊)
昨日,编剧宋方金通过编剧帮平台发布《美丽的契约》的故事一文后,得到了很多影视行业人士的关注。很多业内外人士都通过微博、微信发表观点,纷纷讨论此事。
以下转述几位业内外人士针对文章的观点:
@邹静之(知名诗人剧作家):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文章。说真话,摆事实,讲道理。真好。小品是攒出来的,所以叫小品。戏不是小品的集合。聚沙成塔,是一些人自我欢喜的癔语。王家卫是编剧出身,他当然有剧本,而且是海量,是字斟句酌。自我伟大可以,捡到了见壳就以为是大海不好。
@宁财神(小马奔腾签约编剧):值得收藏的好文章,我会把它背下来,以后碰到爱改词的演员,就拿这个说事儿。我认为,边拍边播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届时,演员如果对剧本不满意,只管改,改词的同时,必须承担之后的一系列剧情责任,那时还敢改剧本的演员才叫好制片人。
@侯小强(原盛大文学CEO):1,中国需要有编剧工会,有行业标准、规范。2,我更喜欢剧作家的称谓。3,在我看来,剧作家才应该是大明星。
@咪蒙(媒体编辑专栏作家):论如何优雅地骂人,此是典范。以我浅薄的见识,电视剧越发达的地方,编剧的地位越高。演员敢乱改台词,下一集“他”就可能被写死。牛逼演员也可以是牛逼编剧,参见英剧《疯城记》《9号秘事》《小不列颠》《布莱克书店》等,但,国内哪个演员能在不找抢手的情况下,达到这种境界?
@陶沙Shay(文学作家平面模特):一直喜欢宋丹丹女士其人,但跟她的影视作品无关,尤其近年作品越来越难看。一部好戏,首先得好剧本,其次才好导演,演员只能排最后,如今词水剧长情节烂演技瞎的国产剧越来越多,好在还有一帮有学问有节操的编剧在硬扛。至于是非,人无完人,贵在知错呀。
@编剧高璇(编剧):该说的、该想的,方金都想到、说到了,唯有转发,唯有力顶。
编剧帮也认为,希望此次讨论是对确立剧本与演员之间的关系一次良性探讨,能对提升中国影视剧制作水平有所裨益。而坚决不搞成个人之间的攻击,搞成网络闹剧。
事件进展
今日,宋丹丹也通过新浪微博回应宋方金,原微博内容如下:
@宋丹丹:娱乐圈34年与众多编剧合作从未出现矛盾咋冒出那么多不认识的人"炮轰"?好好工作别搞文革那套那样不好。演员遇到可以不改的剧本真是福气,我演刘恒的<窝头>和梁左的<我爱我家>就一字不曾改因没有废话字字珠玑。道理不说了其实你懂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别想没用的干活吧你。
@宋丹丹:<美丽>原本有个年轻编剧,后片方找来宋方金改剧本,不知为何编剧只成他一人了。开机时只交了少部分,一路拍一路等导演快疯了都。.宋老师呀,您最后拢共交了多少集剧本呀?您的稿费听说一集没少拿呀可。.原本不想说,但不能光您一人儿说呀。要不容易误导是吧?
同时宋方金也针对宋丹丹的微博做了回应,即下文。
给宋丹丹老师的一点回应
宋方金/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编剧帮
1,敬爱的宋丹丹老师,久违了。祝春天如意。
2,宋丹丹老师,谈文学就谈文学,最好别谈文革;讲道理就讲道理,最好别讲道德。
3,我之所以在上一篇文章里不谈之前有位年轻编剧写过一个剧本,是想保护这位年轻编剧。我们探讨的是剧本与演员的关系这个话题,最好别牵扯其他人。大家出来吃饭,谁也别砸谁饭碗。
4,之前那个年轻编剧写的剧本跟我写的《美丽的契约》剧本除了“的、地、得”一样,其余的全部不一样。我的剧本已经出版了,随时可以找来对照。我入行十年,有一个原则:永远不接手修改别人的剧本。所以,我不可能改别人的剧本。以前不会现在不会永远也不会。
5,我跟你一样,非常纳闷为什么编剧是我一个人。制片人罗立平先生是咱俩共同的朋友,你可以问问他关于编剧署名问题我跟他是怎么沟通的。打一个电话就可以。
6,关于稿费,您可能不了解情况,稿费我没有全拿。我的合同里签的是根据最终的成片集数结算稿费。但因为你们改得太厉害,我跟罗立平先生协商了几次,决定将之前的合同作废。《美丽的契约》成片一共是四十一集,最后我拿了三十四集的稿费。这一点你也可以问一下罗立平先生。有账可查。
7,宋丹丹老师,您说我是制片方“找”来的,这个词不是很妥贴。我不是制片方“找”来的,我是制片方“请”来的。其实“请”也不妥贴;我一般不撂狠话,怕伤人,但关于这件事情的表述,实际情况应该这么说:我是制片方“求”来的。我当时在写电视剧《家是一座城》,你们这个项目岌岌可危,请我来做策划,进而求我来写剧本。我出于对范明老师的友谊和罗立平先生的诚恳,头脑一热,放下自己的剧本,决定救你们于水火之中。听上去很像吹牛逼,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演员大部分都飘在云端,不知道制片人背后的辛苦工作。另外,您影视圈朋友很多,咱们共同认识的也不少,你可以随便打一个电话问问认识我的人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敬爱的宋丹丹老师,别说“找”,即便是求,您以为编剧宋方金老师是那么容易求的吗?
8,关于剧本进展。这个剧本没有多少创作时间,8月底开机,大概7月初罗立平先生才说服我来做这个项目。那一年余淳导演是上海电视节的评委。他在上海跟我通话的时候,我还跟他说,时间太仓促,要不不做这个项目了,我把《家是一座城》先让给你们拍。《家是一座城》是我跟沈严导演的项目,我想扯了东墙先补西墙。(插入深沉的心声:沈严导演,对不起了,我曾在心里背叛过您。)但因为《家是一座城》是年轻人为主的戏,而您和范明老师都已经预留了档期,所以我开始写剧本。敬爱的宋丹丹老师,您着急,导演着急,制片人着急,我不着急吗?我一直想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9,您问交了多少剧本。具体来说,开机之前,大概有十一集剧本,这个我记不太清楚,可能有误差,您如果想知道,可以问剧组统筹。最后我交的剧本是27集。但后边四集剧本是超量的,所以根据我平时的剧本创作体量,大概是三十集剧本。另外,还有三十几个飞页,长短不等。邮箱里都有,随时可查。
10,宋丹丹老师,您应该没有仔细看我那篇文章。我跟您没有矛盾,跟余淳导演、范明老师、罗立平先生也都没有矛盾。探讨问题并不是矛盾的体现,而是改变的开始。实际上,《美丽的契约》剧组在整个前期宣传中,一直在宣扬这个戏没有剧本,是你们现场攒的。对此我一直保持无线电沉默。中间也有媒体来问我对您那番话的观点,我说关于电视剧《美丽的契约》我不评论、不参与,我是山东人,好面子,怕人说借机炒作。所以在电视剧《美丽的契约》播出期间,我只接受了少量的关于贺岁小说《美丽的契约》的采访。但是,敬爱的宋丹丹老师,您多次在媒体跟前说你们拍戏不需要剧本、到了现场把剧本一丢,或者根本不看剧本。余淳导演在浙江做宣传的时候还对媒体做出过解释,说这么说太伤编剧自尊。这在媒体上都可以查到。即便是这样,我也从未想过要回应。不是我不在乎,是我自视甚高,觉得这话题太无聊。我之所以要写那篇文章,是因为编剧帮发了您关于拍戏不是拍剧本的话题后,有余飞、梁振华、常青田、陈鹏等热心编剧爱特我,讨论这个话题。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编剧已经在讨论您的那一番观点了。我可以提醒您一下,在所有讨论您那番观点的微博或文字中,我的那篇是最有礼貌的。真的。
11,这个话题的意义在于剧本与演员的关系。其他的都是浮云。不太有讨论的必要。但如果您有疑问,我可以回答。其实理清剧本与演员的关系,首先得益的是演员。希望各位演员老师能明白编剧朋友们的一片真心。路还长,我们谁也离不了谁。
12,就这样吧。朋友们,周末愉快。干活吧我。

【第三篇】宋方金:最后一篇就演员与剧本关系的讨论(编剧帮独家特刊)
文/宋方金
1,大地苏醒,万物回春,这是一个适合恋爱的季节,不适合恋战。所以,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
2,余淳导演也来了。(注:此处指南都专访导演余淳:请宋方金贴出剧本让公众评判,由于南都没放出文字版,故需要阅读请自行百度“南都专访导演余淳")您好,请坐。任何形式的相见都是久别重逢。先回答您在南都专访中提出的几个问题。一,晒剧本。剧本早就晒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各大实体书店以及卓越亚马逊、当当、京东、淘宝都有售。您抽空受累看看。我赠送了华录百纳公司十本,您也可以问他们要。(如果您觉得我是在卖书,那么我不否认;实体书不好卖,能多卖一本是一本;传播知识总是无罪的;但讨论这个话题的出发点不是卖书,花这么多时间卖书不如去写剧本;时代华文书局的小伙伴们,你们老埋怨我低调,不帮你们吆喝卖书,这次我够意思吧?请我吃麻辣香锅!)二,您问为什么不针对您,说我没有血性。答:这是因为您并没有说过拍戏不需要剧本以及国外拍戏都是拍梗概等等言论而且是三番五次的说。您什么也没说,我要对您干什么?我干嘛要对您?另外,余淳导演,讨论一个问题至多跟血型有关系,跟血性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这个话题探讨的是演员与剧本的生产关系,我一直避免牵扯更多人和事。另外,这个事情的起因您是不是该了解一下呢?我一直在说这部剧是你们创作的,我没有说我功劳大啊?您不用我剧本我也没说什么。我把功劳全给了您以及您的团队,您为什么还要说我贪功?这是什么逻辑呢?我有些费解。三,您说我剧本写得烂。嗯,从您的角度来说您是对的。这是您的认知。您的认知您负责。四,您说我不要脸。这不太好吧?我们毕竟都还是文艺工作者,词汇量最好丰富一些。这么说是不是不太妥当?我们文艺工作者其中的一个责任,就是把语言梳理得更美好。而且,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我如果是一个不要脸的人,世界上的脸就很少了,恐怕再找不到几张憨厚纯真之脸。您可不要试图否定我,否定我我也不改变自己的看法,就像您说我写的剧本很烂我也改变不了您一样。从我的角度来说,嗯,我也是对的。真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世界变得很好很正确。五,您不允许我称呼您老师,您说不收我这个学生。余淳导演,我尊重您的要求,我立即改正。但我称呼别人老师的时候,其实是加了一点小小的语感。好多网友都感觉到了,您没感觉到?一个作家的责任就是赋予平常的语言以新意。我以为我已经赋予了“老师”这个词以新意,看来还是没做到,我继续努力吧。六,余淳导演,您跟南都记者说的那些话不是很美。情绪化宣泄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问题。希望我们净化语言,理性思考。而且,我估计记者老师已经做了过滤,原来的话应该更难听。不要紧,我猜得到。我是编剧,潜台词还懂一点。但是,余淳导演,跟您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您是我见过的对编剧最不尊重的导演。——这么说您不要生气,我是从我的角度说的,是把我自己当尺子来量的。我想别的编剧跟您合作都会很愉快的。也祝您生活愉快。期待您接下来的作品。
3,另起一行,茶歇,否则看官们看得累。先喊个话。俞白眉老师,我听说前两季您都喜欢,希望这第三季也是最后一季您也能喜欢。替我向代乐乐老师问好。她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很多年前我们在同一间公司。美丽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希望代乐乐老师在带好孩子之余,赶紧出来演戏吧。好,茶喝完了,咱们继续。
4,理顺生产关系,对影视行业来说弥足珍贵,说是头等大事也不为过。2010年之前,是中国电视剧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士兵突击》、《媳妇的美好时代》、《金婚》、《武林外传》等一大批璀璨夺目的作品。2011年至今,一大批摧残虐心的作品如大河奔腾,层出不穷。板子打在谁身上谁都觉得冤。每一颗螺丝都觉得自己正确,但电视剧机器为什么已经坏死?希望梅子笑老师、李星文老师、宋子文老师、梁振华老师等电视剧观察者、专业评论者能将这个话题引向深入,而不是纠缠在一个项目的细节上。从无序走向有序,才是民族影视工业崛起的基础。
5,一个民族的精英文艺代表这个民族的智慧高度,如小说中的莫言老师、刘震云老师,美术中的黄永玉老师、陈丹青老师,舞蹈中的杨丽萍老师,诗歌中的北岛老师、翟永明老师,文艺电影中的贾樟柯老师、李樯老师。等等。高度是民族的标杆,但不代表民族的普遍智力。大众文艺比如电视剧则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平均智商。最近有些韩剧大家都很喜欢,从上到下,从男到女,喜欢的原因千奇百怪,迷人的大长腿,可爱的小眼睛,炸鸡,啤酒。原因琳琅满目。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大家还没有提到,就是最近的韩剧,比如《来自星星的你》,它思考世界的方式和讲故事的方法跟时代是同步的,也是同构的。这部作品的深层创作原理在于:在多媒体时代,它引进新的时空视角来讲故事,测量人性与爱情的可能性。结构是智力的直觉形式,是思考的结晶。我们的电视剧,不缺乏故事,但缺乏有智力的结构。
6,中国的大部分电视剧不讲结构,视角单一。大部分电视剧的结构是:从头讲起,娓娓道来。这种方式并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好,它最大的问题是:滞后于时代,游离于现实,不能心跳时间的心跳。多媒体时代以前,一个人一天只能干一件事情;现在,只要他愿意,一个人一天可以干至少十几件事情。口袋里有手机,耳边有广播,眼前有电脑屏幕。Qq、微博、微信,还有众多雨后春笋前赴后继的社交媒体。同一个消息,会从世界不同的渠道传递过来。人性虽千年不变,但生活结构一直在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当世界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思考的方式也必须位移,甚至要先于时代抵达未来。文艺工作者最大的责任,不仅仅是书写人性的内容,它还要对这个民族思考问题的方法负责。我们现在讲故事的方法,不仅落后于欧美,也略逊于日韩。黑泽明的《罗生门》最大的贡献不是讲了一个故事,而是发明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这个方法,至今全世界都在使用。感谢黑泽明老师。
7,我说的上面这一点,百分之八十的演员都不会去考虑。当然,演员也不需要去考虑,因为演员不负责挖掘世界的哲学层面。哲学层面是由剧作家负责的。演员的责任是在表象中渗透心象。所以,演员在表演一个文本的时候,他需要而且必须考虑文本的潜文本。当他觉得一个剧本让他吃力、别扭的时候,往往是两种情况:一,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剧本;二,也有可能是这个剧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世界的方式。演员、编剧和导演在遇到彼此的时候,最好都是自己又都不仅仅是自己,艺术碰撞可以让每一个艺术自我都变成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新我。宋丹丹老师提到了伟大的卓别林老师,我跟宋丹丹老师一样喜欢卓别林老师,但卓别林老师并不是一直在演同一个样子,他是以同一个形象在诠释一个多变的人间。与卓别林老师同样方式的还有周星驰老师,周星驰老师其实大概也就那三板斧,但他每一板斧砍的方向、目标都不一样,所以每次都砍得我们或前仰后合或涕泪横流或目瞪口呆。当周星驰老师每次松松垮垮出现的时候,我们都精神一凛,因为我们知道,周星驰老师总能以他的招牌形象、动作和语言提供对世界新的见解。
8,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于正老师。于正老师,不知您注意到没有,我之前有几次在媒体上批评过您,当然我没有恶意,主要是针对您说的这个观点:世界上故事都讲完了,没有新故事。——其实故事内容的确很难有新的,无非是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但讲故事的方法层出不穷,我们故事工作者就是不断用新的思考的向度解读过去并指向未来。如我说的上面那几点。但今天想起您不是批评,是表扬。其实我觉得您对影视的行业贡献非常大。制造了明星,又合理分配了生产关系。这一点,很难有人能做到。希望您不光是给行业贡献明星,也希望您能在自己的作品多提供对民族的智力支持。这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肩负的责任。除了观众收视率,我们还要有心灵收视率。于正老师,您是编剧转行做制片人的成功典范,您辛苦了。
9,说说我合作过的演员与剧本的关系。王志文老师不喜欢改剧本。在电视剧《手机》中,他对我的剧本只字未改,但他以他的表演修为对剧本做了巨大的提升。气息、断句、节奏、形体、眼神,气韵贯通,王老师准确的表演艺术使平面的剧本变成了行动的戏剧。和王志文老师不一样,陈道明老师热爱剧作艺术,参与得深一些。但他修改剧本的方式是跟编剧沟通,他会试图说服我,我也会试图说服他。在2009年拍摄《手机》前夕,昆仑饭店,陈道明老师家,以及众多咖啡馆,留下了我们深夜促膝谈心的身影。事实证明,我们达不成共识的情况极为罕见。陈道明老师一直恪守两个原则:一,写与改,必须通过编剧;二,改剧本,首先要考虑跟自己演对手戏的演员,不能让对方接不住,或不容易接。多年以来,陈道明老师一直被妖魔化。实际上,他虽有一副清高的面孔,但怀揣着一颗平易近人的热心。他天真烂漫,是我见过的最容易合作的演员之一。范明老师饰演的《手机》里的黑砖头,除了那几句英文,其余台词及戏剧行动全部出自我笔下,范明老师在那个角色身上展现了他的喜剧天赋。刘蓓老师在《手机》中演费墨的爱人,她的台词改动较多,人物状态也改动较大。有两三次我跟刘蓓老师喝酒喝得多了一点,我拉着刘蓓老师的手说:谢谢您!您救了这个人物!——其实作为编剧,我非常喜欢改剧本。电视剧是集体艺术,单靠那个人都不行。我从不否定即兴创作,因为根据环境、气氛,甚至天气的改变,导演、演员应随机应变,依据剧本又不拘泥于剧本。但即兴创作不是随心所欲,因为电视剧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艺术不是一种表达自我和小我的艺术,对编剧来说不是,对导演和演员来说亦然。戏剧创作有规律可循,也必须以规律办事。适当的即兴,大家都高兴;但演员如果太即兴,编剧会很不幸。
10,罗立平先生,您好,您在《新京报》上的采访我看到了。说得非常中肯。这个项目自有其特殊性。其实我觉得非常对不住您,因为将讨论指向一个项目琐碎的细节是我没有想到的。您说的那些咱们都可以讨论,也可以改进。您待人宽厚,性情淳朴,如果这件事情打扰了您的心情,先向您道歉。
11,演员王策老师,您好,您骂我的那条微博我看到了。希望这能缓解一下您的愤怒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您的愤怒。骂架的人,最痛苦的就是自己骂的话别人听不到。王策老师,我听到了。以前,我们村里有一个邻居,特别爱骂人,有一天他站大街上骂一个人,到了半夜,他忽然怕对方听不懂或听不见,又翻墙去找对方,问:我骂的你听到了吗?对方答:听到了。又问:你听懂了吗?对方答:听懂了。这哥们才放心回家睡觉。王策老师,您骂的我听到了,也听懂了。您放心吧。为了证明我听到了,我把您骂的话抄在这儿。我有个朋友叫鹦鹉史航,他爱抄书,我也想学他,但一直懒惰;那么,今天我就从抄微博开始吧。王策微博抄录(只字未改):作为美丽契约的参与演员,我就想给宋方金该给名字,你改名叫宋方巾最好了,送你块方巾遮一遮你那张脸,我就知道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做好人积大德,做坏人,遭报应 ——王策老师,您骂得真好。但您想给我改名字恐怕您办不到。我很喜欢自己目前的名字,不想改。但您想给我改的这个也不错。宋方巾。一方头巾。很美。我喜欢的诗人白连春说:这世界没有哪一个汉字是我不热爱的,每一个汉字都是我的故乡。我很喜欢您想给我改的这个名字。但确实改不了。到公安局改名字可麻烦了。让您失望了,抱歉。但您骂的其余的那些话,我照单全收。王策老师,我们共勉吧。
12,说点具体的。这件事情最关键的问题是剧本质量。宋丹丹老师说:好剧本,她一个字不改。这个逻辑对编剧来说有点别扭,因为这个逻辑隐藏着一个潜逻辑:演员改了剧本,说明剧本烂。照此逻辑:一个人被抽一耳光,说明他该打。这个逻辑不好玩儿。气人。由此牵扯出两个问题:一,什么是好剧本;二,剧本的好由谁评判。当然,目前我们还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先提出来,供业界的老师们思考吧。
13,那么,让我们具体到我写的《美丽的契约》剧本。剧本艺术,很难有量化的一个评判指标,但它总还有一些客观规律。比如,充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高效的台词、出人意料的情节的反转、独具发现性的细节的呈现。等等。这些对稍有戏剧素养的人来说不难辨识。我写的《美丽的契约》剧本因时间仓促,只写了一稿。我自己说好或坏都不具备说服力,所以,我将剧本的前三集剧本搁在后边。大家可以看看。也请大家多提意见。你们不要嘴下留情,我特别喜欢听别人批评我的剧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4,跟媒体朋友说的话。很多热心的媒体朋友,很关注这个话题,纷纷来信说想听听我的看法。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在此一并谢过了。这也说明了大家对目前的影视环境非常关心,都希望能涌现出好的作品。但是,我就不接受采访了,也不一一给大家回复了。抱歉并请谅解。原因有二:一,我想说的,都在这三篇小文中说了,并没有更多不同的话、深入的话提供给大家;也希望社会各界的朋友们深入思考产业环境、创作关系,这点小事就让它过去吧;二,有一些逻辑学得不太优秀的同学,一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质疑别人是炒作,想借此出名。我要说我不是炒作,这些逻辑后进生也不会相信。所以,我一出来就是炒作,那么,我还是在家炒菜吧。但我要再啰嗦几句,其实编剧出名不具备太大的现实意义。演员出名,可以复制自己的形象,变现经济价值。对编剧来说,他拥有且只拥有三千汉字,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在编剧中,具有明星风采并能将影响力扩大到行业领域以外的大概是六六老师和宁财神老师。六六老师至今也并无广告代言,靠的还是辛苦血汗文字。宁财神老师现活跃在婚恋领域,点评《非诚勿扰》。但收入我估计不会比写剧本高。每次看到宁财神老师精神抖擞展现荧屏风采的时候,我都暗暗松了一口气,因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写剧本的竞争对手。宁财神老师,您在《非诚勿扰》那边多玩一会儿吧,我们这边暂时还不缺人。
15,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千江有水千江月,书被催成墨未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16,明天周一,该上班了。大家早点洗洗睡吧。对此事将不再有任何回应。剧终。淡出。音乐渐起(是低沉浑厚深情的《难忘今宵》)。
(完结)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