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去世 享年89岁
距离杨飞飞最后一次在舞台上和观众见面不过半年时间,这位马上就要步入90大寿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因为身体衰竭,于昨天凌晨1点35分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溘然长逝。随着杨飞飞的远去,沪剧界最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如今只剩下90岁高龄的王盘声一人。而去年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上海的声音——沪剧宗师王盘声、杨飞飞流派非常演绎”专场,如今已成绝唱。杨飞飞所留下的“杨派”艺术和她所特有的“杨八曲”,如今已再难有人唱出其间韵味。
走进杨飞飞所在的新闸路泰兴路口的老式里弄房子,潮湿拥挤的公共空间,狭小逼仄的两间屋子,很难想象,一代沪剧表演艺术家在这里居住了半个多世纪。在杨飞飞家新设的灵堂前,陆陆续续来了很多亲友和学生。而她晚年所收的学生、上海沪剧院的王丽君一直陪伴在侧,她告诉早报记者,老师近半年一直在医院补充营养,昨晚走得很安详,没有吃太多的苦头。
杨飞飞几乎是一整代上海人熟知的名字,而这个名字却是她16岁时候所取的艺名。
1923年,杨飞飞出生在浙江慈溪,原名翁凤清,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常年失业,仅靠手工做活的母亲难以养活家里6个孩子。八九岁的杨飞飞就开始自谋生路,虽然没有机会念书,但对看过的戏有很强的模仿力。13岁时,杨飞飞经人介绍,正式拜文明戏(中国早期话剧,上世纪初曾在上海一带流行。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可即兴发挥)老先生胡铁魂为师,学唱文明戏。第一次登台,杨飞飞的表演毫不怯场大获成功,成了剧团的童子生专业户。此后,戏班子进入了大世界演出。年幼的杨飞飞在这个五方杂处的戏园子里,把京戏、绍兴戏、宁波滩簧看了个够,每个剧种看了都会哼上几句。文明戏没有演唱,满足不了杨飞飞。16岁的时候,杨飞飞进入了大世界里的儿童申曲班,并拜了剧团创始人丁宛娥为师,和另一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一同学戏。
1940年代初,申曲已经进入西装旗袍戏的鼎盛期,由著名演员筱文滨组建的文滨剧团尤为兴旺。1942年,杨飞飞经人介绍,加入了被称为“水泊梁山”的文滨剧团,剧团人才济济,光年轻的旦角就有王雅琴、石筱英、凌爱珍、顾月珍。抗战胜利后,文滨剧团很难再一枝独秀,邵滨孙和石筱英组建中艺沪剧团,丁是娥和解洪元、顾月珍成立上艺沪剧团,而杨飞飞和她的爱人赵春芳退出文滨剧团,挑大梁挂头牌,合作树起了正艺沪剧团的旗号。
在正艺沪剧团,杨飞飞在他们的第一个打炮戏《富贵贫贱》里,以一曲“迷魂调”走红沪剧舞台。她演唱的“迷魂调”突破了这个曲牌原来的板式旋律,创造性地造成高低音错落有致、运腔缠绵悱恻的效果,迷住了无数观众,同行姐妹也都为之叫好。
解放初期,杨飞飞的正艺沪剧团已改名为勤艺沪剧团,这不仅迎来了她艺术上的巅峰期,也证明了她是个经营剧团的好手。勤艺沪剧团发扬了沪剧善于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从老解放区引进《方珍珠》、《小二黑结婚》、《罗汉钱》、《小女婿》等很多戏,还先后推出根据中外小说名著改编的《家》、《茶花女》和《为奴隶的母亲》,使剧团整体艺术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56年,北京首次召开戏曲音乐座谈会,杨飞飞作为沪剧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了会议。从北京回来,杨飞飞更加意气风发,编演了《两代人》、《黛诺》、《陈化成》、《龙凤花烛》等新的现代戏。
在剧团的优秀剧目中,杨飞飞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为奴隶的母亲》和《妓女泪》两部戏。《为奴隶的母亲》根据1930年代左翼作家柔石同名小说改编,它揭露了中国农村典妻旧俗制造的人间悲剧。杨飞飞在剧中扮演被丈夫典出了3年复又返回夫家的春宝娘。在表演上环环扣住了母爱这个主旋律。在“被典离家”和儿子春宝分别这场戏里,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劳动妇女忍辱负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悲惨遭遇,无论是细腻入微的表演还是酣畅淋漓的演唱,都让观众潸然泪下。而在《妓女泪》中,杨飞飞的一段“金媛自叹”,因由八种曲调组成,后来被称“杨八曲”。
杨飞飞嗓音宽厚洪亮,幼年时爱模仿京剧大花脸的唱腔,被同行姐妹称为“小金少山”(金少山系京剧净行演员,其技艺出类拔萃,被誉为“十全大净”),这也使她无意中注意了发声的共鸣。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她在继承沪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越剧、锡剧、评弹、蹦蹦戏等剧种的成分,创造了以柔和为特色的“杨派”,其唱腔朴实无华、委婉亲切,十分讲究感情的真挚细腻。她善于以情制腔,唱腔具有广泛的流传性,对沪剧的声腔艺术作出了她特有的贡献。
“文革”后,杨飞飞重建了宝山沪剧团,先后担任团长、顾问。至今,宝山沪剧团仍然活跃在上海的舞台上。而宝山沪剧团的团长华雯,也是杨飞飞在艺术上的传人,和马莉莉、茅善玉、陈瑜、陈萍并称为当今沪剧界的“五朵金花”。
昨天获悉老师离世后,上午忙于后事、下午又要赶去演出的华雯忙碌不已。她回忆说,自己进团后,杨飞飞老师已经退休了,其实没有共事过,没有合作过戏。但是杨飞飞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剧团的关心,所以跟大家关系很好。华雯说,老师给她最深的印象是拥有很宽广的艺术胸怀,戏曲界流派门户之见的矛盾向来是有的,而且不肯相让,但杨飞飞却一直教导她“流派是为人物服务的,而且根据嗓音来,不是你拜了我,其他流派就不能唱了”。
“我是1994年拜师的,当时是‘老专家带拔尖人才’,区委的大动作。但进团开始,我就一直是以别的流派为主,对拜杨飞飞有顾虑,杨老师主动跟我谈话,对我有很大影响。以后她也经常回来看我排练,给一些指导意见什么的。因为那时候我已经获梅花奖,杨老师还经常对别人说,‘我这个徒弟是捡到的。’”华雯说。
2008年2月,杨飞飞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这些年,她陆陆续续收了不少学生。王丽君是杨飞飞门下年龄最小的弟子,也是杨飞飞晚年的得意门生,她形容杨飞飞是个慈母一般的老师。
“我从来就没有看到杨老师发火的时候,她对我们就像是家里人一样,常常问候我的父母。教我们的时候,也是以鼓励为主,极少有批评的时候。以前我演出,老师总是会亲自到排练场‘督阵’,后来身体状况不允许了,就改在自己家里‘开小灶’,陪我坐在那里,一遍遍听录音,让我回家继续练。”王丽君说。
华雯也说,杨飞飞生活中是个幽默、慈祥的老太太,平时经常打电话来问自己和姆妈、老公、小孩的身体好不好,像家里人一样的。很多杨飞飞身边的学生和亲友也都表示,杨飞飞平日很是和蔼可亲,这些年的业余爱好就是打麻将。除此之外,老太太的生活十分节俭简单,这些年,家里的条件其实并不好,但她却很少抱怨。
杨飞飞的离去让很多沪剧界的人都颇感悲痛。
沪剧名家马莉莉在微博上写道:“春节我去医院探视,她精神尚可。杨老师的离去是沪剧界的悲痛。我想起与杨老师的接触:沪剧回娘家十次活动;一起赴香港演出;申曲之恋同台演出;最高兴的是和杨老师还有戚雅仙、毕春芳老师一起获中国第三届金唱片奖。杨派艺术至今有无数追随者,杨派艺术永恒。”
杨飞飞的儿子赵琼告诉记者,母亲临走前说自己做的太少,得到的却很多。但她唯一担忧的事是,如今学杨派的人太少了。虽然杨飞飞有数十个学生,但其中的佼佼者却屈指可数。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杨派艺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可以说,沪剧观众对杨派极为喜爱,其他剧团的演员若能在演唱时运用杨派唱腔,哪怕仅为数句,也能获得满堂彩,可见杨派艺术既影响深远,又深入人心。目前,宝山沪剧团的杨派传人面临青黄不接,虽然其他剧团和业余演员学习者众多,有的杨派传人还举办了个人演唱会,但能全面传承,有原汁原味风貌的极少。
去年12月,上海电视台人文艺术频道旗下的“麒麟文化”举办了一场“上海的声音——沪剧宗师王盘声、杨飞飞流派非常演绎”专场,全程参与演出策划的戏曲经纪人许霈霖告诉早报记者,当时就已听说杨飞飞老师身体欠佳,感觉她和王盘声都已经是90岁高龄,应该尽早做一些抢救工作。不想这个演出,却真的成为了一次“空前绝后”的纪念演出。
据许霈霖回忆,演出当天,杨飞飞老师十分兴奋,本来让她晚上8点后来剧场,但是她下午3点开始就不停打电话来询问情况,最后他们下午4点多就安排了车子把老太太接来大剧院,而杨飞飞也一直坐在轮椅上看完了全场演出。她当天在台上也显得精神颇佳,和观众打招呼说希望大家新年快乐。
那场演出之后,杨飞飞给沪剧网网友的信中写道:“我身只为沪剧生,留得杨派在人间。”如今,这似乎成为了她一生的写照。
据儿子赵琼介绍,母亲生前忧虑杨派后继乏人,他们几个兄弟因此都在忙于将母亲的艺术事业继承下去。杨飞飞的大儿子肖国华如今负责曹杨文化艺术中心的教学,开设了数个培训班教授杨派艺术。赵琼则负责杨飞飞艺术工作室,主管交流、经营和演出事务。此外,还将会有一个杨飞飞明星舞台会推出相关演出。而一本名为《悲情杨派暖人间》的传记,也将在今年年内出版。文/潘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