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敬伯提携后辈 对相声教育事业贡献大
2月26日5时26分,马派相声演员马敬伯在吉林病逝,享年81岁。马敬伯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侄子,一生传承马派相声艺术。昨天,马敬伯去世消息引来相声圈惋惜。马三立儿子马志明称,马敬伯先生为人和蔼,从不与人争斗,在相声教育方面贡献很大。
■相声圈
郭德纲[微博]痛惜姜昆发唁电
马敬伯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来相声圈的一片惋惜声。郭德纲发微博说:“惊闻噩耗,相声前辈马敬伯先生今晨辞世!先生乃相声世家,马桂元之子、马三立之侄。家学渊源,功底深厚。曾于长春拜见,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他透露,原定今年四月去东北看望老先生,“奈何先生归真天人两隔。大星陨落,实乃东北相声界一大损失。”于谦[微博]对马敬伯的去世也深感惋惜,他称马先生为人和善、提携后进,对德云社后辈们的教诲犹在耳边。
得知马敬伯先生去世的消息后,姜昆送去唁电交与马敬伯的关门弟子张耘留存。唁电写道:“惊悉敬伯先生不幸逝世,万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代表曲艺界广大同仁,向先生的家属和吉林曲艺界表达我们沉痛的哀悼之情。”姜昆表示,马敬伯为相声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去世是曲艺事业的巨大损失,希望同仁完成老人家未竟事业,愿老先生一路走好。
此外,北京的青年相声演员韩硕、王碧辉,上海的青年相声演员赵海涛等也通过微博等途径表达了对马敬伯先生的哀悼。
■马志明
堂哥中规中矩传承马派相声
昨天,本报专访了马三立先生的儿子马志明。他表示,马敬伯的父亲去世得早,是马三立先生把他带大的,“当时我父亲就告诉我们第一要把活说好,第二要学会做人。应当说父亲最早带的就是他,付出了不少心血,那时他年龄大,一边学习,一边就在茶馆、园子里登台了。”
据马志明回忆,马敬伯小时候很乖,性格有点内向,“他从来不跟人争斗,长大了也为人和蔼,从来没听过他跟别人闹别扭。1956年,他们一家就从天津去了长春广播电台,那时候是国营单位,后来我们就联系得少了。”
马敬伯携家人到长春以后,就很少去天津演出,1986年马敬伯回天津与马三立、马志明父子同台演出,成为相声界的一段佳话。此后,马敬伯还有一次回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在天津登台表演。2007年,在徒弟演员刘威的邀请下,马敬伯再次来到天津与老马家人会面。
聊到马敬伯的艺术造诣,马志明称马敬伯基本照搬了马派的相声艺术,“相声行有个规矩,就是不拜自己亲人为师,他拜的是侯一尘先生,其实还是我父亲一直授业。他的表演应该说是中规中矩,我父亲教他的东西就照着演,很少有自己发挥的地方,有些青年演员照着他的学肯定没错。”
1995年,马志明去过马敬伯的老家,他说:“他家里特别普通,就是普通的工人家庭。他本人对于金钱、名利看得都很淡,跟青年演员也不论辈分。后来也很少登台演出了,主要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对东北相声的发展。”马敬伯渐渐退出舞台后,把精力放在相声教学上,到今天也有很多实用的相声教材是出自马敬伯之手。
■生平
马敬伯,原名马景伯,1932年生于天津,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之侄、早逝相声演员马桂元之子,1950年拜侯一尘为师。马敬伯先生的表演以马(三立)派风格见长,擅长贯口活,代表曲目有《开粥厂》《夸住宅》《大保镖》《白事会》等。
马敬伯年轻时随马三立在天津茶馆等场所演出,1956年调入长春市,参加组建吉林广播曲艺团,开始与王宝童搭伙表演相声并整理了大量相声资料,二人合著出版了的传统相声集《五红图》。
马敬伯被看作除了马志明之外、马三立唯一亲自教授过的后辈演员,对于相声教育事业贡献很大。1983年吉林省戏曲学校建立曲艺科,马敬伯担任副主任、相声教师,任教期间发表了很多关于相声表演及理论的文章[微博]。1992年10月在吉林省曲艺团退休。1997年,应邀赴天津参加《中国传统相声集锦》的录制,留下珍贵资料。
本报记者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