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戏剧

王玥波工作室成立 传承北京评书(图)

北京晚报

关注

“王玥波,小伙岁数不大,吨位不小,说评书挺有调调……”“听王玥波的评书真得有过日子的心,陶冶情操,再合适不过”……这是许多网友对评书演员王玥波的评价。今年34岁的王玥波,地道的北京人,曾拜马增学习评书,拜赵小林学习相声,拜章学楷学习联珠快书,是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的义子,如今已成为北京评书最优秀的传承人之一。近日在北京青联下属的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的大力支持下,“王玥波工作室”正式成立,北京评书的传承进入了更加组织化系统化的轨道。

为庆祝王玥波工作室成立,昨天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了一台晚会,阵容豪华。晚会由曲协主席、相声名家李金斗和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共同主持。相声演员王谦祥、李增瑞、徐德亮(微博)、王文林、何云伟、李菁(微博)、双簧表演艺术家莫奇、冷面滑稽演员方清平(微博)陆续登台,用王玥波的话说,“小小一台晚会有评书、单口、对口、群口、双簧,内容丰富,种类齐全。”

精彩表演之外,晚会上不少细节令人感动。主持人之一的北京曲协主席李金斗,亲自调整舞台上4个收音话筒的朝向,在最后一个节目表演之前,抬上来的桌子位置稍微靠前,李金斗又一次走上前去亲自挪桌子,表现了一位老艺术家对舞台的热爱,对艺术的严谨,更饱含了对王玥波的提携和支持。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在主持时几度哽咽,作为北京评书的第三代传人,王玥波能够从自己手中接过大旗,令京派评书不倒,让她特别欣慰。

在舞台下,喜爱和支持王玥波的人特别多,他的粉丝团的名字很有意思,叫做“评书连波”,“‘连’字非常有讲究,既是连丽如的连,也是连接的意思。波也很好,有一种生命力,蕴含着生机和希望”,粉丝们的煞费苦心让王玥波特别感动。这次书迷们还有一个义举,每人拿出100元钱,凑了几千元,买了几块料子和两双鞋,给王玥波做了两身演出服,登台前一天,衣服如期完工,粉丝们如愿以偿。

王玥波工作室位于东四十条的青蓝大厦,有相对宽敞的办公室,必备的办公设备和工作人员,还有一个小剧场可供演出。“这些年我们在书馆说的评书每场都录,有些是自己掏钱录,有些是热心观众帮助录,因为现场评书是非常有魅力的,我们恢复书馆的目的和成绩都在这里,但很多东西都没有整理出来,束之高阁太可惜”,说起工作室的主要工作,王玥波最先想到的就是整理曾经说过的书目,由原来分散录制到现在聘请喜欢评书又熟悉音视频制作的专门工作人员来收集整理,这些飞跃式的变化已然让王玥波感觉特别欣慰。

作为评书艺术的传承人,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传统的流失和濒于失传,连派评书除了著名的《两汉》、《三国》,《水浒》和《精忠说岳》也很有代表性,这部书很多老艺人都说过,上世纪70年代经刘兰芳播讲后风靡全国,近50年再没有人说过这部书,这次王玥波自费从图书馆里影印了上世纪30年代在报纸上连载的100多回的连阔如的《精忠说岳》,准备按照老本子,并依照连派一如既往的风格恢复起来,“这就是工作室以后的任务,要把沉睡在资料室、图书室、报馆里的老东西挖掘出来,搬上舞台。”

恢复传统也要创新,王玥波表示,他将请专业人士编一些新评书,“去年和前年,我作为首都道德模范宣讲团的团员演出了近百场,在北京上百个先进模范中选出二三十位代表人物,以他们的事迹为蓝本创作出曲艺节目。我接触了5位先进人物,创作了5个节目,写成评书,后来又改成了联珠快书、京韵大鼓等,新书一样有生命力,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王玥波说他的工作室也是一个联络室,王玥波本人评书、相声、联珠快书都有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学的连派评书是国家级非遗,联珠快书是北京市非遗,我本人是区级非遗传承人,我爱人也是郎派面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想这些在王玥波的工作室能不能结合和体现出来呢?光研究一个永远是光杆儿牡丹,达不到一棵菜的效果。光有花没有叶不叫一棵菜,一棵菜要有帮有叶有根。”

就在一年前王玥波还不玩电脑,不上网,更不会发微博,现在不仅成了微博控,还大胆尝试在自己微博上发消息,找真正喜欢王玥波评书的人去电视台录节目。“这回北京电视台在朝阳区文化馆录制评书录《张广泰回家》,我在微博上招募了六十名观众,每天坚持去听,观众听得过瘾,我说的也过瘾,录出来的效果就是不错。”

王玥波说这就是工作室今后要做的工作,把真正爱评书的人组织联络起来,尤其是年轻人,“我们工作室想找七八个北京孩子,每周来听评书,给他们免票。还按照传统学徒方式,来了先干活,摆桌椅、扫地、打水,师傅说书的时候给他们布置任务,比如今天就听我的贯口,或者书里的赋赞,我说的时候也会特意把这些东西加进去,我下来学生就要还课,说自己的感受。这种耳提面命的教学方法对于曲艺行当是最科学的。”

有了工作室,对王玥波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更有效的维权,“我的评书很多地方在播,甚至有的地方还在收费。没有授权是不能收费的,对于我自己和对艺术都是损失。有工作室以后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网络上监督,通过组织维权比个人更有力度。”文/本报记者 罗颖 WJ132 程功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