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杨丽萍倾听“云南的响声”(图)

金羊网-羊城晚报

表演者的妆容充满神秘奇幻的色彩

除了奇妙的听觉效果,《云南的响声》舞台和舞蹈设计同样带来震撼的视觉享受

跟杨丽萍倾听“云南的响声”


云南这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让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继《云南映像》之后,再度创造了《云南的响声》。8月11日、12日,这部由她担任总编导及领衔主演的大型衍生态史诗乐舞,将于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正式亮相。《云南的响声》之前在昆明和上海等地十分火爆,广州两场演出的门票即日发售。
顾名思义,《云南的响声》主打听觉艺术,用云南的民间乐器甚至生活用具来模拟大自然的声音。不过,观众最爱的“杨氏舞蹈”也绝不会少,只不过,杨丽萍这次不再演“孔雀”,而是扮起了“孕妇”。
概念:“原生态”升级“衍生态”
《云南映像》打的是“原生态”招牌,歌舞全部来自民间,搬上舞台时基本不加人工修饰。但是,《云南的响声》却是一部“衍生态”作品。杨丽萍解释,所谓“衍生态”就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再想象。当年杨丽萍的成名作《雀之灵》里的雀舞,便是标准的“衍生态”作品。
《云南的响声》是杨丽萍蛰伏两年多打造的《云南映像》姐妹篇,分“序·胎音”、“催生”、“太阳雨”、“公老虎 母老虎”、“雀神怪鸟”、“最后的马帮”、“喝醉了的鼓”、“尾声”八大部分。这台演出邀请了云南著名音乐人万里担任音乐总监,艺术家罗旭担任艺术指导,国内一流的舞美设计孙天卫、林安康负责舞美灯光,制作班底可谓豪华。
亮点:杨丽萍祭坛献“临盆之舞”
有别于《云南映像》用乡土歌舞展现云南民族风情,《云南的响声》的一大亮点是用最原始的民间乐器表现最质朴的云南声音。除了虫鸣鸟叫、风吹草动、落花流水、电闪雷鸣等天地万物发出的声音,更有意思的是,还有生活在云南的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的声音。同时,主演杨丽萍将呈现多段舞蹈。其中一幕,她扮演一个临盆的孕妇。这是一幕催生的场景,孕妇在祭坛上独舞,全村的人都聚拢来,载歌载舞地为女人“催生”。
什么是“云南的响声”?杨丽萍解释:“它是一种生命的响声,是云南人繁衍生息的声音。即使是胎儿在母亲腹中神秘的胎音,也将通过艺术家的巧妙展现而重现在舞台上。”
听觉:“现场拾音”重现原始丛林
这种“云南的响声”到底如何重现?杨丽萍提出了一个“现场拾音”的概念。剧组在每个演出的城市都注意选择最具“拾音环境”的剧场,而艺术家们将现场展现各种大自然的声音细节,令观众感受到完全不同于一般演出的真声效果。比如,无数钵在一起引起的共振声、叶子吹奏出的“唢呐”声,而艺术家手中一个毫不起眼的不知名乐器,竟能模拟出云南丛林中的水声、风声、雨声、雷声……万千声响,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原始丛林。
杨丽萍介绍:“其实《云南的响声》里面的声音,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平时都听过,只不过如今我们把它们集中起来展现在舞台上。不论是锄头钉耙,还是水车石磨,只要是手中能拿的、口中能含的,几乎都被当成乐器来演奏。被搬上舞台的云南民族乐器有几百件之多,展现出来的声音有三四百种。”
视觉:部落“巨鼓”展现神秘艺术
杨丽萍说:“《云南映像》还没能够把云南最奇特的艺术元素展现出来,其中有些甚至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如今,《云南的响声》便应该继续这种发现和传承。”因此,在《云南的响声》中,观众将看到那些发源于云南神秘部落的民间智慧:立起的竹子挖个洞便可吹响天籁之音、串串葫芦穿戴全身、谷粒撒下便像自然界的太阳雨……
在各种奇特的舞台道具中,有一组“巨鼓”分外惹眼。这些“巨鼓”是杨丽萍在中缅边境的部落中发现,并费尽心机收集而来的。它们跟一般手工制作的鼓不同,是由巨大的树身雕成,鼓身看不出任何接缝。为了能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其精妙所在,“巨鼓”届时还将直接摆放于剧院大堂。 本报记者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