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超模坎贝尔卷入血钻案否认知道来源(组图)
一个是当今时尚界风头正足的超级模特,有“黑珍珠”之称的英国模特娜奥米·坎贝尔;一个是血债累累的战争头目,正在联合国特别法庭受审的利比里亚前总统查尔斯·泰勒,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是13年前的一次“馈赠”。
检方称,泰勒在1997年的一次晚宴中结识坎贝尔后,曾送给她“血钻”。坎贝尔承认“收到过几颗脏兮兮的小石头”,但强调自己并不知道那是来自泰勒的“血钻”。不过,在9日的质询中,两名知情者却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暗示“黑珍珠”与“战犯”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
名模否认知晓钻石来历
事情要追溯到1997年9月26日。当时,南非总统曼德拉主持的慈善晚宴名单中,出现了时任利比里亚总统查尔斯·泰勒的名字。
晚宴邀请了不少名流。其中有身穿白色吊带晚礼服的坎贝尔,还有美国女演员米娅·法罗、音乐制作人昆西·琼斯,香港演员梁家辉和巴基斯坦板球明星伊姆兰·汗等。
晚宴结束后,众多明星和政界名流纷纷离开南非总统府,回到下榻酒店。坎贝尔也不例外。但是当晚,她遇到一件奇怪的事。
第二天早餐,她将这件事讲给好友、美国女演员米娅·法罗听,“两个男人昨晚敲开我的房门,塞给我一个小袋子,说是礼物……我打开袋子,看见一些石头,像鹅卵石一样,特别小,看起来脏兮兮的。”
2010年8月5日,坎贝尔在海牙法庭出庭作证时,说出了以上细节。
海牙法庭正在对泰勒是否涉嫌“血钻”贸易寻找证据。因坎贝尔和泰勒的这样一段“往事”,由此传唤她出庭作证。
坎贝尔除了追忆了13年前那个夜晚的奇特经历外,还表示,当时自己虽然知道那些石头就是钻石,却不知道是谁给她的。
“血钻”牺牲成千上万生命
这些钻石可能的来源———查尔斯·泰勒,并非一个光彩的名字。
泰勒1948年出生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绰号“蒙罗维亚屠夫”。他支持邻国塞拉利昂的反政府武装打内战,不顾武器禁运的有关规定,将武器藏在米袋中运到反政府武装分子手中,以此获得了大量钻石。
塞拉利昂盛产钻石,但和璀璨钻石齐名的是该国臭名昭著的“血钻”矿场,大量奴工在那里被不堪重负的劳役折磨而死。而在塞拉利昂内战期间,有近50万平民被屠杀。
曼德拉曾说过,“血钻”背后是成千上万条鲜活的生命,包括大量的“娃娃兵”。
2003年,联合国塞拉利昂特别法庭对泰勒提出战争罪、反人类罪和违反国际人道法等11项指控,“血钻”交易也是其中一项。双方拉锯3年后,2006年泰勒终于首次接受庭审,但他拒不认罪。
因此,如果坎贝尔能证实那些钻石来源于泰勒,将成为泰勒从事“血钻”贸易的又一证据。不过,接受屠夫的馈赠无疑将使她本人的名声蒙上污点。
朋友给出矛盾证词
坎贝尔不承认自己知道钻石的来源,但她的两位朋友的证词却对她大大不利。
9日,女演员法罗出庭作证说,自己曾听到坎贝尔讲述,她收到了泰勒赠予的一颗“巨大钻石”,而且坎贝尔对此显得“相当兴奋”。
法罗还说,坎贝尔随后告诉她,想把这些钻石交给时任曼德拉儿童基金会负责人杰里米·拉特克利夫,“希望这能给慈善事业带来一点帮助。”
法罗的这个说法证明,坎贝尔撒谎了。因为“黑珍珠”一直声称,自己不知道钻石是何人赠送。
曾给坎贝尔当过17年的经纪人卡罗尔·怀特也对法庭说,坎贝尔不仅早就知道“一袋石头”是钻石,还曾和泰勒有良好的互动。
英国媒体引述怀特的说法称,慈善晚宴上,坎贝尔和泰勒互相倾慕。两人微笑点头,互相交流。坎贝尔甚至主动向泰勒献殷勤,泰勒也显得很高兴。而且怀特亲耳听到泰勒对坎贝尔说,要送她钻石。
怀特形容坎贝尔当晚等待泰勒送钻石来的心情“兴奋异常”,“她一直和人谈这件事,不过当发现是一些‘毛坯钻石’的时候,还是有点失望,因为这些钻石并不闪亮。”
不过怀特的表态引发了泰勒辩护律师的反驳。律师说,怀特的话不足为凭,因为她与坎贝尔所在的公司有过经济纠纷,存在撒谎的动机。
警方仍在调查钻石归属
那么,那一袋神秘的石头如今何在?
当时,坎贝尔确实将这些钻石交给了曼德拉儿童基金会。基金会的前负责人拉特克利夫在8月7日发表声明,称当年坎贝尔将3颗小石头交给他保管,并暗示这可能会对慈善事业有益。拉特克利夫说,他不知道这是否是泰勒的“血钻”,但一直妥善保管,直到最近才交给警方。
对这些石头进行检验后,7日,南非警方证实它们确实是钻石,但是否属于泰勒的则需要进一步调查。
在南非,持有未经打磨的“毛坯钻石”是违法行为,因为这样的钻石可能会和“血钻”、洗钱或其他有组织犯罪扯上关系。因此,拉特克利夫和坎贝尔都有可能因曾非法持有“毛坯钻石”而面临起诉。
南非警方发言人穆萨·佐迪称,如果罪名成立,非法持有这种钻石的人将被判处最高达10年的监禁,或3.4万美元的罚金。
一旦证明这些钻石属于泰勒的“馈赠”,即坎贝尔对法庭撒谎,这位模特儿将面临两年的监禁。
血钻
又称“冲突钻石”,主要是指非洲一些国家的反政府武装在其控制区域内非法开采、销售的钻石。这些钻石的销售所得多用来购买军火,为战争狂人发动战争和内乱延续提供了资金,因而广为国际社会诟病。
(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