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自由评论

鲍勃迪伦《暴雨将至》:用诗歌思考时代

长安街知事

关注
摘要: 在此次颁奖典礼上,她深情演唱了《暴雨将至》,“向鲍勃·迪伦这位遥远而又亲近的文化领袖致谢。

鲍勃·迪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让女音乐人、诗人帕蒂·史密斯代其领奖。在颁奖典礼上,一头白发的帕蒂·史密斯演唱了鲍勃·迪伦的经典名曲《暴雨将至》,一度忘词,却让观众看到了她的真诚。她说“对不起,我太紧张了,我们可以重新来过这段吗?”

消瘦的面庞,低沉的声音,配合着吉他与乐声,渐渐进入《暴雨将至》的世界,并让我们穿越回到过去。一方面,讲述的是帕蒂·史密斯与鲍勃·迪伦的情感。上世纪70年代初,刚出道的史密斯就与偶像鲍勃·迪伦相识,并且成为朋友。这段情感,史密斯一直记在心里,以至于,在此次颁奖典礼上,她深情演唱了《暴雨将至》,“向鲍勃·迪伦这位遥远而又亲近的文化领袖致谢。”另一方面,则是歌曲本身所传达出的魅力。

被誉为“时代代言人”的鲍勃·迪伦,深受法国十九世纪著名象征派诗人阿瑟·兰波和“垮掉派”诗人的影响,认为“诗歌是即兴思维的产物”,艺术家是“能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且唱出所有见到的黑暗——讲述它、思考它、说出它、呼吸它,直到他的肺撕裂为止。1963年,迪伦推出歌曲《暴雨将至》。该歌曲不再是单一的诗歌语言,而是融入了当下时代气质,反映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深入灵魂深处的剖析,因为迪伦描写了一个可怕的世界——刚出生的婴儿被一群野狼围住,一万个被割去舌头有话要说的人,拿着沾血的榔头的一屋子的人……

这些带着“阴郁”气息的词组合成了一幅幅凛冽冷漠的画面,充满隐喻和暗示性的语言不断在质问着迷惑的听众。有意思的是,《暴雨将至》推出后,肯尼迪就在国家电视台向全美宣布在古巴岛屿发现苏联核导弹。古巴导弹危机,再次让美国、让世界陷入到恐慌之中,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人类文明已经站在毁灭的边缘。“暴雨将至”,似乎就是一种“危险”的寓言,尽管迪伦明确表示“雨”不影射任何物体,但还是阻止不了人们将两个事件组合在一起的想象。对此,乐评家伊恩·麦克唐纳德指出,《暴雨将至》是“最为独特的抗议歌曲”。当然,“暴雨将至”的想象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它从深层次上道出了这一代人迷惘的、困惑的精神面貌。

迪伦说,《暴雨将至》“这首歌的每句歌词都可以是另一首歌的开篇。写这首歌时,我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就把所有想写的内容都放到这首歌中”。不过,在这首歌中,迪伦跟我们玩了一个“陌生化”的手法,即突破以往的审美视域的局限,在语义、语词、语句等方面进行扭曲、变形、压制,从而使读者产生“震惊”的效果。在诗中,迪伦用“蓝眼睛的儿子”“年轻人”“高速公路”“野狼”“刚出生的婴儿”“森林”“山脚下迷了路”等意象,描绘出了一个迷惘之人的生存状态,他不知道该往何方,又不知道该停留在哪儿,即使暴雨即将来临。其实,这里的“雨”,就“像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没有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

在诗歌《暴雨将至》中,迪伦思考着时代,“反思这一切的黑暗,使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云飞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