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鸣梁海战》为什么成韩国影史冠军
明日于国内上映的韩国电影《鸣梁海战》更像是一部伪纪录片,围绕中心人物李舜臣,全方位展现一场视觉效果震撼的惨烈战役,而它在本土票房的成功实际借助了背后支撑的民族主义话语。
今年年中,韩国四大发行公司带来了四部投资过百亿韩元的暑期档大片:《群盗:民乱的时代》(Showbox)、《鸣梁海战》(CJ)、《海盗》(乐天)和《海雾》(N.E.W)。其中,用200亿韩元投资打造的韩国首部“海战史诗巨制”《鸣梁海战》,气势逼人,在韩国以1761万的观影人次,打破了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创造的1362万人次的观影纪录,成为韩国电影史票房榜冠军。
“鸣梁海战”又称“鸣梁大捷”,是明朝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王朝抗倭名将李舜臣在朝鲜半岛鸣梁海峡重创日本丰臣秀吉政权的一场海战。当时的李舜臣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和敌军的恐惧心理,以12艘龟船击退日军战船300余艘(历史上也有说法是130多艘),毙敌4000余人,成为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同名影片《鸣梁海战》,背离了典型的“韩国式大片”公式(即用“幽默+感动”打时间差攻击战术),它更像是一部伪纪录片,用搬演的方式,围绕李舜臣这个中心人物,全方位展现一场视觉效果震撼的惨烈战役。
众所周知,李舜臣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在韩国国民中有着“神”一般的重要地位,并经常出现在韩国的电视剧和小说中,一千个人心目中会有一千个李舜臣形象。时隔四十多年(1971年韩国电影《圣雄李舜臣》),金汉珉导演把这一英雄人物再次搬上大银幕,并请来韩国一线明星崔岷植、柳承龙担纲主演,在还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的同时,也成就了一部意义非凡的卖座片。
影片公映后,票房爆炸性增长,并引发“李舜臣效应”。周边商品(玩具、小说等)成了零售界的宠儿;与李舜臣有关的文物成了热门景点;龟船形游览船重新开始在鸣梁海峡运行等。这其中,除了受益于市场总体增长,依托CJ自身“投资-发行-上映”的垂直系列化体系,以及口口相传的好口碑等,背后支撑的民族主义话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票房助长的原动力。这和1999年卖座鼎盛的《生死谍变》的状况尤为相似。
朴槿惠总统执政两年来,她的“创意经济”(通过利用创意来重振停滞不前的经济)和“经济民主化”(通过公平地分配经济利益),都未取得成果。而其承诺过的要通过保障安全的方式来开启“一个民众幸福的时代”,也因“岁月号”沉船事件的发生(2014年4月16日),受到公众强烈质疑。于是乎,现实中缺失理想的领导力在银幕上引起了各阶层观众共鸣,并激起反弹,“深陷危机仍不忘积聚民心,并将危机化为机会”的李舜臣将军被民众当作救世良方。
值得一提的是,《鸣梁海战》开映后一周,朴槿惠与青瓦台官员以及普通观众一起观看《鸣梁海战》的报道被媒体大肆渲染后,电影的消费从众效益愈发明显,政府机构、部队和企业也开始组织集体观影,之后的好口碑所带来的长尾现象,最终使得《鸣梁海战》一步步成为“每一个韩国人都应该看的‘国民电影’”。
这部韩国战争史诗巨制将于明日登陆中国院线,之前韩国电影在中国不卖座的担忧依旧存在,被称为“韩国主旋律大片”的《鸣梁海战》这一次能否克服文化背景上的水土不服?
□小韩(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