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自由评论

《关云长》:一次成功的后现代改写

新民晚报新民网

关注

电影《关云长》一定让很多观众感觉意外。因为它至少在三个层面上颠覆了人们的惯性认知,而这些认知经由文学经典和历史传说的长期积淀早已深入人心。

改写经典

颠覆之一是改写了“千里走单骑”的经典叙事,把《三国演义》中关羽护送两个嫂嫂寻找哥哥的忠义之旅,改写成一次可疑的护送旧情人的暧昧旅程——刘备的两位夫人早被曹操送还给了刘备。而关羽显示盖世武功的“过五关斩六将”神话则被处理成皇帝阴谋的后果。

颠覆之二是用世俗化、幽默化的日常言行改写了曹操和关羽两个历史人物长期被宏大叙事塑造的刻板形象。尤其是曹操,他不仅会带着皇帝一起在麦田里劳动,还不时调侃别人和自我调侃,例如调侃“孔夫子的孙子”孔融只会让梨却不舍得让酒,调侃相信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羽是蠢蛋,刘备则是坏蛋。当然曹操也自我辩护性地调侃“英雄由关云长去做,小人自己来”,批驳那些贬损他的话都是“屁话”。

颠覆之三是改写了文学经典对曹操和关羽的道德判断。即把传统的一代奸雄曹操翻转成一个信守承诺、胸怀黎民当然也霸气十足的枭雄,把关云长这个因为义薄云天而被供在神坛、接受了千百年衷心膜拜的关帝爷,改写成了一个在仁义、忠君、情感之间摇摆不定的男人。

全新创作

观众完全有理由在感情上不接受电影对文学经典尤其是文化偶像的改写,但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客观地判断,却不能不说,这些改写是成功的。电影《关云长》并不是一次《三国演义》的片段改编,而是一次全新的创作,既然历史上的关云长形象也是文学加工的结果,那就没有坚决的理由禁止改编者的再加工。只要这一加工在逻辑和风格上是统一的,故事情节是合情合理的。何况电影对人物的改写并非全无历史基础,例如,《三国演义》中关羽华容道上捉放曹一节就显示了他性格中的犹疑不定,他爱护士兵也一向作为与张飞的差异性被突出。至于曹操,他的强势统治客观上降低了汉末战乱的程度也是历史事实。因此,影片对经典形象的颠覆并非空穴来风。而且,经此改写,两个人物形象都从古典小说中单一性格的扁平人物,变成了具有复杂性格的圆形人物。不过,人物的主干特质仍然得到了保留,例如电影里的关羽仍然被突出了忠义,曹操也处处显示其奸雄的一面。

当代意义

更为难得的是,影片在主题上的诘问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更具当代意义。在传统文学中关羽对于自己护送嫂嫂回到大哥身边从未有过犹豫,他过五关斩六将也不曾有过后悔,在忠义的支撑下,他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从未发生过怀疑。然而,电影中的他,面对官兵的被杀和自己衷心拥戴的皇帝却欲置自己于死地,开始追问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私人意义上的兄弟情义和男女之情、公共意义上的忠君思想,在人的生命面前,也就是在人道主义面前都变得面目可疑,这就是为什么一向孤高狷傲、意志坚定的关云长在影片中变得摇摆不定、心事重重。

《关云长》证明,经典不是不可以重写,只要这一重写是严肃的。所谓严肃,除了指艺术创作上要精益求精外,更要求影片在解构的同时,还要有所建构。

本报特约评论员 刘海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