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自由评论

《世界电影之窗》:看《阿凡达》的十大理由

新浪新闻

关注

1、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对许多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导演名字;对更多的观众来说,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很难马上反应过来。但假如罗列出他的作品,那么除非是不爱看电影的人,否则哪怕没有看过,至少也是听说过。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位真正可以用“地球人都知道”这句话来形容的电影导演,冠在他身上的名字大多不那么好听:“暴君”、“烧钱机器”、“技术狂人”……但也正因为有了他这样的人,电影才得以一直充满创新与激情,激发人们观影的渴望。而尽管他难以合作的名声远播,但他的作品却屡屡创造辉煌,在当今四位能多次制造数亿票房的顶级导演(乔治-卢卡斯、史提芬-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及詹姆斯-卡梅隆)中,他是单片产出最高的一位。在全球票房榜上排名第二的《指环王3》(The Lord of Ring:Return of The King)和《变形金刚》(The Transformers)两者的票房相加,才能比得上其缔造影史纪录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所攫取的票房。

而从现在开始,卡梅隆又为世人带来了一部重量级的电影《阿凡达》(Avatar)!

2、3D

无论是卡梅隆本人,还是好莱坞业界,都将《阿凡达》视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部3D电影。《Screen International》就说:“20年后,所有的电影都会像《阿凡达》一样!”

这句话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确实反映出影片在整个业界中的地位。不仅是从技术还是市场来说,《阿凡达》所涵括的技术含量,以及即将呈现的效果,还有市场的反响,都对整个好莱坞乃至世界电影制片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考虑到市场因素,《阿凡达》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了2D+3D+IMAX-3D的多版本上映方式。但卡梅隆本人一直强调,看《阿凡达》,至少应该看普通3D版本,在全球第一款公布的预告片开头,卡梅隆更是亲自拿着3D眼镜现身说法,问全世界的观众:“准备好你的眼镜了吗?”

3、15年

1994年,卡梅隆完成了电影的初步剧本,在这一版本里,《阿凡达》讲述的是一个外星人控制地球人类,入侵地球的故事。

1996年,卡梅隆正式向世人宣布了拍摄《阿凡达》的这一计划,并称影片中的六位主演,将以“物理上不存在的方式,出现在影片之中”

1997年,卡梅隆坦承:“相较于现实而言,《阿凡达》的野心太大了,现今的电影技术根本无法完成它”。并正式宣布这一影片计划搁浅。

也是在这一年,卡梅隆为世人带来了《泰坦尼克号》。在此后的几年间,他似乎是退隐了一般,埋头于海底纪录片的拍摄,并推出过一部《终结者:3D》。实际上,他是在为拍摄《阿凡达》所需要的技术进行开发与积累。

2005年,电影《阿凡达》重新启动拍摄及制作。

2009年12月18日,电影《阿凡达》在全球范围内公映。

尽管卡梅隆本人一再坚持,电影《阿凡达》耗费的时间是四年半。但这个其实是从影片开展制作到完成这一期间所使用的时间。如果要从着手筹备开始计算,影片真正耗费的时间,是15年。

4、X亿?

拍摄及制作《阿凡达》,到底花了多少钱?影片的出品方二十世纪福克斯对外公布的数字是3.5亿美金。但有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当年拍摄《泰坦尼克号》时,擅长“烧钱”的卡梅隆就曾创下了超过3亿美金影片制作费用的天文数字,这一举动曾经让二十世纪福克斯的老板们暴跳如雷。而3 亿是好莱坞对于一部影片制作所需费用的心理承受临界点,此次也许是为了顾及颜面,也许是因为别的原因,出品方并不太愿意公布自己到底为《阿凡达》掏了多少钱,但如果把宣传费用都算上的话,《阿凡达》至少花了5亿美金。

在看过电影之后,考虑到影片中令人咋舌的先进制作技术,那么5亿美金应该是更令人信服的一种说法。

5、维塔工作室及工业光魔(Weta & ILM)

前者是《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创立的特效工作室,后者则是《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创立的特效工作室。同为业界顶级的特效工作室,却齐聚电影《阿凡达》。影片的技术含量,以及卡梅隆的“烧钱”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实际上,在这两家特效“班霸”之外, 《阿凡达》总共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特效公司参与,共同打造影片的方方面面,代表了当今数字电影制作技术的最尖端水准。诚如卡梅隆所言,《阿凡达》包含的野心确实太大了,他不仅要创造一部巨制, 更是要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建立新的技术标准。卢卡斯本人也感叹到:“卡梅隆在挑战我们这些前辈的成果!”

影片《阿凡达》总共使用的特技镜头数量是3000个,如果要找一个参照作为对比,那么成为2009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的《2012》,总共采用的特技镜头数量是1500个。

6、Fusion-3D

这是卡梅隆和他的团队,为了拍摄《阿凡达》所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并没有正式的官方译名。如果从原理及效果来考虑,可以理解为“虚拟摄像实时监察技术”。

在《阿凡达》之前,虽然绿幕拍摄早已成为业界普遍采用的方式,但以往都只能是演员表演完后,配上后期的CG,导演才能在电脑前,看到最后生成的镜头及效果。不仅效率不高,最重要的是无法最好地将表演及特效融合起来。而卡梅隆使用的这一新技术,让导演得以在摄像机中,实时地看到演员的表演配上特效画面之后的场景,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电影制作技术。

也正是这一技术,让好莱坞众多的“巨头”们趋之若鹜,纷纷前往片场探班,以求一睹其实际效果。撇开原本就有合作的卢卡斯和杰克逊不说,斯皮尔伯格、大卫-芬奇等一众你能想得到的大导演,都曾数次拜访卡梅隆的片场,并在此后毫不掩盖自己对《阿凡达》的期待之情。一部电影能有如此的待遇,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7、The Volume

这同样是卡梅隆团队为拍摄《阿凡达》开发的新技术,是一种新的面部表情捕捉技术。拜人类丰富而微妙的表情所赐,在已得到广泛使用的动作捕捉(Motion-Capture)技术中,面部表情的捕捉是相对而言最难的一环。维塔工作室是当今最擅长使用动作捕捉的特效公司,他们与卡梅隆共同打造了”The Volume” 这一全新的面部表情捕捉系统,精度是之前技术的六倍。

也正是在探班之后,亲身感受到”Fu sio n -3 D”与”T h e Volume”的实力,斯皮尔伯格决定,将自己与彼得-杰克逊合作的巨制《丁丁历险记》,改为由真人进行动作捕捉的3D动画电影。

8、潘多拉星球(Pandora)

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地,其实是一个名为波里菲密斯(Polyphemis)的巨型气体行星的卫星,位于半人马座的阿尔法星系,这个星系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系统,距离为4.4光年。

波里菲密斯行星的个头是木星的两倍,因为其上空有一个风暴云构成的大红斑,就像一只眼睛怒视着它的卫星潘多拉,因此用希腊神话里的独眼巨人为其命名。

潘多拉绕着波里菲密斯运转,它和地球差不多大,由于波里菲密斯不止潘多拉一个卫星,所以在潘多拉上可以看到有两个甚至三个月亮挂在天上的奇景。

潘多拉的空气充满氨气、甲烷、氯气,人类必须依靠呼吸过滤系统才能在星球上生存。在影片中,潘多拉星球是一个美轮美奂如梦境一般的所在,但同时也有着各种各样奇怪与危险的生物。

在不远的未来,因为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地球的生存环境已经恶劣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能源危机也空前紧迫。与此同时,人类在潘多拉星球上发现了一种高能矿产,为了攫取这一新能源,人类开始了对潘多拉星球的以侵略为目的的探索。

9、纳美人(Na’Vi)

潘多拉星球上的原住民(其实从发音来听,应该是“纳维人”),以部落的方式群居。身高3米,皮肤为蓝色,潘多拉星球上的空气对纳美人不会产生致毒的作用。纳美人是潘多拉星球上的高级智慧生物,文明相当于人类原始社会。

纳美人热爱大自然的生命,坚信与星球上的一切应该和平共处,其普遍的宗教信仰是代表着大自然声音的女神,除了由领袖进行日常的统治之外,还通过高级祭司与自然对话。影片的女主角, 由佐伊-索尔达纳饰演的涅蒂妮(Neytiri),便是潘多拉星球中一个部族领袖与高级祭司的女儿。

10、阿凡达(Avatar)

这一名词来自于梵语,意即“化身”。为了适应潘多拉星球上相对险恶的环境,更为了上演因为侵略所需要的“无间道”,人类开发出一种技术,制造一个生理结构与纳美人完全一致的“化身”,通过人类自身的基因与之融合,在沉睡状态中,控制其行为与意识。

每具阿凡达只有与相应的人类DNA融合,并借助相关机器的辅助,才能被正常操控(如果看过《新世纪福音战士》的读者会很容易理解这一概念),否则只会永远保持睡眠状态。影片的男主角,由萨姆-沃辛顿(Sam-Worthinton)饰演的的杰克(Jake),哥哥是阿凡达的DNA捐献者,在哥哥牺牲之后,被找来顶替操控原本属于其哥哥的阿凡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