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香港功夫电影复苏,真实还是噱头?
香港电影正是因为有了独一无二的动作片和功夫片才得以闻名世界,而如今香港电影整体低迷下的功夫电影衰弱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过去过于辉煌,正因为现在过于平常,所以任何一点功夫片方面的回流迹象都被夸大到“香港功夫电影复苏”的层面上来。
这个暑假先后上映的两部香港电影《男儿本色》和《导火线》,在动作设计上不同程度地抛弃了近几年打斗片必加特技的滥招,部分回流到香港传统功夫电影中风格化的实战对擂上来,不少评论就据此认为香港动作电影开始复苏,并且将这轮复苏的转折点归为甄子丹(blog)和叶伟信的《杀破狼》。
《男儿本色》只是偶像动作
功夫电影、动作电影和武侠电影是完全不同的电影种类,呈现结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男儿本色》是一部动作片,和功夫片的定义和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观众也都明白,其中几位正面主角本身没有什么功夫,走进影院时只是希望动作流畅、编排精彩。在这一点上,《男儿本色》里几位年轻人倒是十分卖力,有媒体的报道就用上了《靠成龙(听歌,blog)甄子丹,“80后”猛将挑大梁》的大号标题,但是在不少媒体和评论者对《男儿本色》的赞誉中,让我们听听来自影迷的声音,这其中的嘘声同样强劲。
【嘘声一】看似真打实是挨揍
对于《男儿本色》动作的一个较高的评价,就是真实:不用替身、不靠特效、不过于夸张。这是片方引以为豪的一点,也是其“回归香港功夫片”的一个证明。虽然面对吴京和安志杰这样的专业对手,陈木胜也安排了谢霆锋(听歌)等人的不断挨打,但是在表现三位警察的勇猛动作时,还是加入了很多华而不实的桥段。
正方:
“如果说徐克镜头下李连杰(blog)演绎的是写意式的功夫山水画,成龙呈献的是夸张式的打斗漫画,那么陈木胜的《男儿本色》则更像是写实的格斗素描。写实的格斗,配以特技的爆破和枪战,增强了本片的观赏性和真实性。从这一层面来讲,比运用大量特技的《龙虎门》更具震撼力。这种写实的功夫风格,似乎让观众看到了叱咤风云的李小龙的影子,让观众在看惯了吊着钢丝飞来飞去的武林大侠后,终于可以见识更加真实的格斗高手。”
反方:
“其中一场酒吧戏情节很弱智,一场3对30的动作戏,对方30人有武器,而主角三个除了一张酷脸和目测不到30公分的二头肌之外一无所有。这场动作戏主角在导演和白痴配角的帮助下,在30把砍刀中龙马精神,不断展示着腿法,就怕别人看不出他们薄弱的身手底子,最终还摆平对手全身而退了。
以少打多的群战是动作戏中很难表现的,表现好就是经典——比如《醉拳2》中成龙和斧头帮的酒楼大战,表现不好就是笑话,比如《男儿本色》。”
【嘘声二】场面不够玻璃来凑
虽然这不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是因为过于抢眼,所以被很多影迷诟病,片方后来甚至还出来将其解释为“美学”的一种——对了,就是陈木胜的“玻璃”。
正方:
“陈木胜可以当吴宇森第二了。他把‘碎玻璃’暴力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反方:
“是不是这年头玻璃的价格比较便宜,此片的每次爆炸场面,似乎都炸几块大玻璃;每次打斗的过程,都要摔那么几块大玻璃。相信陈木胜拍这部片子应该买了好几吨玻璃。如果玻璃也有生命的话,拍这部片子死了这么多玻璃,玻璃估计变成厉鬼也要找陈木胜算账的。
也许是现代的建筑时尚吧,室内装修都喜欢用玻璃作间隔了,屋内的摆设也大部分是玻璃制品。所以,屋内操戈,第一个倒霉的不是人,是玻璃;建筑内爆破,第一个被炸的不是人,是玻璃。玻璃,众所周知,硬度为9,仅次于钻石,其对人体的割伤力应该是很强的。但是就不明白了,玻璃这么强的割伤力,为什么每次大面积碎裂时,都没有伤到任何人。当然,您老最后一次让吴京死在玻璃上,这不算。”
【嘘声三】为求刺激随便爆破
《男儿本色》中动作大片的元素一个不少:动作、追车、枪战,还有爆破。但是这些经典元素在片中的结合却被影迷指为“莫名奇妙”,特别是爆破。
正方:
“陈木胜在《我是谁》中突破性的工厂大爆炸,《特警新人类1》中的展览馆爆炸,《特警新人类2》中机械人大战警察时的火爆,都令人印象深刻。”
反方:
“爆炸首先要为剧情服务,符合情理、推动剧情是首要条件,否则没头没脑的乱爆一气,还不如直接改成正邪双方互掷手雷来的刺激。可惜,陈木胜拍了多年爆破大戏,似乎还不怎么领会这个道理。开篇吴京一伙抢劫运钞车,堂而皇之在大街上来一个惊天大爆炸,运钞车飞起数米,火球巨大,观赏效果真是一流,可是如此爆炸,真有必要吗?杀人抢钱,只需用小型塑胶炸弹定向炸开车门,以强大火力干掉车中保安(何况还有个李灿森是内鬼,更加方便),拿钱走人即可。如此大费周章的爆炸,实在有炫耀之嫌。再看后面几场追逐、室内枪战戏,更是爆炸上瘾。套用《杀手里昂》里的话:‘我叫你们杀他,没叫你们拆楼!’”
【总结陈词】担不起“复苏”大任
号称真实风格动作片的《男儿本色》,其实因为几位年轻男主角的动作功底不一,陈木胜导演还是不得不借助玻璃等特效来辅助,吊钢丝的痕迹也依旧存在,以至最后的实际动作趋向中庸。楼顶追逐的场面也没有体现出演员的动作个性,部分动作场面、爆炸场面还是陷入了“为打而打”的怪圈。总体来说,《男儿本色》是一部制作精良、娱乐性很足的片子,但是如果将其称为香港功夫电影(退一步说香港动作电影)的复苏象征,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导火线》尚缺情怀
他者的动作经典
●西方动作片《虎胆龙威》1988年上映的《虎胆龙威》,是布鲁斯·威利斯奠定动作片偶像地位的代表作,他扮演的约翰·麦克莱恩是个扶危救困大英雄式的人物,这个人物也成为他的招牌角色。《虎胆龙威》第一集全球票房高达1.37亿美元。第二集在1991年推出,全球票房超过3.5亿美元,1995年的第三集卖座更达到4.5亿美元。
巧合的是,在这个号称“香港动作片复苏”的暑期档,《虎胆龙威4》也在香港上映。布鲁斯·威利斯老而弥坚,动作到位、情节幽默,让人再次感受到了经典动作片的魅力。
●泰国动作片《拳霸》
泰国功夫明星TonyJaa首次担纲演出的《拳霸》以“特技、无替身、无威亚”作为号召,令全世界观众大开眼界,对泰拳刮目相看。《拳霸》横扫全球的票房,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地,成为泰国史上最高票房的电影。
除了票房收入彪炳之外,《拳霸》还横扫多个奖项,其中包括2004年法国Deauville 亚洲电影节的最佳亚洲动作/剧情电影大奖。凭着《拳霸》这部电影,TonyJaa一跃成为国际武打巨星,有媒体称其成绩一时间甚至可以媲美他的偶像李小龙、成龙及李连杰。
无论是从演员功底上,还是实际效果上,甄子丹和叶伟信的《导火线》比《男儿本色》要更加接近香港动作片本质,甄子丹在片中功夫的展现成为了很多“功夫迷”的节日,但是电影不是功夫教材,《导火线》在整体方面,还是没能够完全超越之前被不少影迷奉为“功夫电影复苏象征”的《杀破狼》。
【嘘声一】求新求变却显沉闷
6岁在美国自家开办的武馆里学习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西洋搏击术,11岁回内地成为李连杰的同门师弟,18岁学成后到香港发展。这就是“武痴”甄子丹的功夫历程。但是入行20年,他说自己在5年前才找到自己的方向,极具实用性的风格成为了他完全不同于李连杰和成龙的特点,这种“甄氏功夫”成型于《杀破狼》,到了《导火线》则无可挑剔的。
正方:
“甄子丹在《龙虎门》中打得显然不够过瘾——他的功夫根本不需要特技,所以在《导火线》中,他又回到了拳拳到肉的‘真打’状态,还将近年流行的综合格斗术(MMA)和在《暴力街区》及最新一集《007》片头出现过的街头攀爬术(Parkour)融合在片中,创造出更新的动作套路。”
“定睛一看,发现阿丹的动作的确有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实而不华’。他自己的风格其实很极端,一方面喜欢用‘抽格’技巧使镜头变快,再加上快速剪辑,让部分动作看起来凌厉迅速得不可思议,另一方面,他也像一切动作片模式一样,喜欢展示一些难度系数很高、但不一定有实战功效的动作。令人高兴的是,阿丹在《导火线》中,完全放弃了这一‘奇观’模式。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在片尾的‘拍摄花絮’镜头里,可以看出他们在设计与演练阶段,还是加入了一些类似泰国哥们风格的空中横向旋转N圈然后旋腿攻击的招术,不过这些动作都没出现在最终剪辑当中,充分表明了本片‘求实’的风格。更令俺惊异的是,阿丹这回连自己的一些招牌性动作也舍弃了,真是够决绝的。当然,动作电影并非实战格斗,未必要为实战性而牺牲观赏性,可是阿丹还是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这一招,求新求变的精神状态令人激赏。”
反方:
“对于大多数不在行武术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来说,这样的动作片连个热闹都没得看。那巴西柔术,怎么看怎么奇怪,两个大男人以‘69’形的姿势缠扭在一起数分钟不动。而最后甄子丹制服邹兆龙居然是用勒脖子的方式把对方给勒晕的,这不摆明了比谁的力气嘛。如此‘甄功夫’,难怪老被人批评‘文戏’不足,实在太闷了点。”
【嘘声二】只重实打情怀不够
要长相有长相,要功夫有功夫,要设计有设计,是什么阻碍甄子丹成为香港功夫片复苏带头人?影迷们总结得好,还是情怀。情怀用动作能表现一部分,但是更多的部分就要用功夫之外的文戏来表示。关于《龙虎门》文戏0分的评论有些过于激烈,但《导火线》打的原因太简单直接也是明显的问题。
正方:
“《导火线》是一部把文戏和武戏结合得很好的作品,片中展现了大量的爱情、亲情和兄弟情场面。
片中文戏的表现还在于对人物性格刻画的立体和全面,即使如甄子丹和吕良伟等好打之人,也有大量的情感戏和内心戏表现,而不只是打斗机器,两人在片中不仅打戏精彩,文戏也很出彩。甄子丹饰演的性格火爆的警察马军,既有和匪徒的激烈搏斗场面,也有他对好坏正邪的思考的内心戏,还有普通人家的母子亲情。”
反方:
“整个故事最终的诉求不清楚,影片没有情怀可言,甄子丹的动作分可能达到90分,但是其他方面不均衡,最终分数可能就只有70分。于是《导火线》依然很难冲出B级片的框架,离最符合市场主流定位的港片还是有距离。虽然这么要求甄子丹也许有点求全,但他的野心应该也不仅仅是B级片之王。
甄子丹和叶伟信合作的问题在于,谁也不能替代对方的作用,同时谁也不能做到统领全局。叶伟信拍文艺片有一套,小情怀小想法是有的,但要和甄子丹的动作戏完全配合好,显然是相当难的。而甄子丹一直致力于扮演一位以暴制暴拯救世界的孤胆英雄,他的世界观层次和过于追求个人成就感与更吻合大众的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即你在银幕上打生打死,但观众对你的认同感却未抵内心。
英雄人物的最终命题是需要更进一步挖掘的,像李小龙的民族英雄神话、成龙的警察使命感、李连杰的儒家大师风范,他们征服观众在身手之外都有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支撑,甄子丹如果始终只会在动作上精益求精,而精神上没有一个更大的理念支撑,那么他也许只能凭身手闯荡江湖,而难成一代宗师。”
【总结陈词】重温港产动作片的精神
力争文戏和武戏一样均衡的《导火线》,还是没有能够博得绝大多数影迷对文戏的肯定。经典的功夫、动作片不会像《导火索》一样将文戏、武戏完全分开,打的负责打,演的负责演。而有了惊人的功夫,并不等于有惊人的功夫片。好在延续《杀破狼》、《龙虎门》下来的《导火线》,不仅做到了功夫过硬,还在逐渐恢复港产电影中一些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