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自由评论

许鞍华的电影世界:平实中的悲悯

新浪娱乐

关注

“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很多年,电影依旧还是男性为主的世界,香港电影近30年来,男人堆里总是默默站着一个目光坦荡的许鞍华——拍片不快,赚不到什么大钱,但就是愿意拍电影。虽然作品成就有高有低,但在香港,甚至在亚洲,几乎找不出一个女导演可以与之匹敌”,在创刊号的《香港电影》杂志上,如此的介绍了许鞍华这位依然在香港电影圈里坚持拍片的女导演。而最近,她也获得了福冈亚洲文化大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这也是对她的艺术生涯的肯定。

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的许鞍华,母亲是一位日本人,而她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方面则深受祖父的影响。她在澳门和香港长大,中学时期就很喜欢看电影,在香港大学获得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后,前往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专业,返港后一度担任胡金铨的助理,然后又在电视台任职,后来才在七十年代末执导影片,并先后执导了《疯劫》、《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佳作,成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以来最重要的香港女导演。

最近,除了获得福冈亚洲文化奖之外,她的新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将于7月17日在百老汇电影院独家上映,映期暂定一周。

渊源:电视台时期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与七十年代后期香港电视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许鞍华在返港后不久便进入电视台工作了大约四年的时间,先后拍摄了《奇趣录》、《C.I.D.》、《北斗星》、《龙虎豹》、《狮子山下》、《I.C.A.C.》等剧集或者其中某些单元,这些,也深刻的影响了此后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创作。

影评人舒琪曾经在《许鞍华的电视时期》(收于《第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一书中)中谈到许鞍华早期电影作品可以在其电视作品中找到痕迹,“处女作《疯劫》(陈韵文编剧)以龙虎山双尸案的新闻事件做题材,首先叫人想起《C.I.D.》中一辑同样取材自真实新闻事件的《杀女案》。两片中的命案都发生在树林里,事发后又都教主角疑神疑鬼,乃至鬼影憧憧,终于在他/她回现场拜祭时得以破案。但《疯劫》更接近的,其实是由何守信、黄元申、李欣颐主演的《龙虎豹》一集(也是由陈韵文编剧)。两个故事同样牵涉一段三角关系情杀案,案件中的死者同样另有其人。不过最有趣的,却是两部作品的结构,同样透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来展开叙述,视点与视点之间相互矛盾(银幕上则见相同处境的画面不断重复出现,但每次又都有所不同),到最后仍然无法整理出一个真相来”。

因为写作事件的限制(舒琪的那篇文章大概写于1988年年初),舒琪在该文中并没有涉及到许鞍华九十年代以后的电影作品,但在实际上,她后来的作品依然可以看到不少电视时代的痕迹,尤其是对于新闻的敏感度这一点上——她在电视台时期无论是为无线电视拍摄的《C.I.D.》系列或者是为廉政公署拍摄的《I.C.A.C.》系列,还是为香港电台拍摄的《狮子山下》系列,都充满着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也可见其对新闻的敏感度。

即使不说《疯劫》的来自于真实生活中的凶杀案》、《胡越的故事》的来源于当时陆续前往香港的越南难民等,九十年代初的那部《极道追踪》,故事灵感来自于一则一个从大陆到日本的留学生在日本跳火车自杀的新闻(尔冬升(blog)最近执导的《新宿事件》也是来源于类似的一个故事,尔冬升的旺角黑夜()》中也有《极道追踪》的痕迹),而许鞍华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衍生出人在异乡漂泊的无奈主题;《阿金的故事》取材于香港女动作明星杨丽菁(blog)的经历,再加上虚构的情节,《女人四十》也是来自于一则日本的新闻报道,但拍出了一个中年女子的平淡而真挚感人的形象;即将上映的这部《天水围的日与夜》,据说拍摄起因是一起发生在天水围的无业游民杀死妻女然后自杀的新闻事件(天水围因为数次的发生类似事件,而被形容为“悲情城市”),只是经过导演许鞍华的搜集资料、深入调查、广泛了解后,她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以母子生活为主线的充满着淡淡的生活忧伤的社区生活电影……

此外,在影像风格、故事母题等方面,许鞍华的电影作品里也可见其在电视时期的痕迹,如《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都可以在电视时期的《来客》中找到影子。

故事:追寻失落的家园

作者论是20世纪电影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先是五十年代中期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一些倾向》中提倡“作者论”,认为一部电影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在一系列作品中坚持题材和风格的一贯特征的导演,即是自己作品的作者。作者论在当时得到不少影评人的支持,甚至衍生出“结构作者论”这种亚作者论(“在作者-导演的作品体系中存在一个潜在的、对其表面题材和处理手法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使该作者表现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特征;批评家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和视觉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核心”)。而对于导演许鞍华来说,尽管她导演过剧情片、惊悚片、武侠片、警匪片、动作片等各种类型片,但她在作品中往往贯穿着漂泊、寻找的母题,而也可以说是香港电影导演中的“作者导演”。

因为香港本身在七八十年代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很多电影作品里都夹杂着无根的漂泊感,如当时最为主流的类型片——武侠片,几乎都是以四处漂泊的游侠作为主角,特别是在张彻、楚原等知名导演的作品里。许鞍华的电影也是充满着漂泊感,《倾城之恋》(blog)里白流苏大叫着“这个家不能留了”然后跟着范柳原来到了香港,在炮火的离乱里却也成全了他们俩的“倾城之恋”;《胡越的故事》与《投奔怒海》都是与越南难民有关,前者的镜头里一次次的围绕着主角在海上如浮萍一般的漂泊所展开,后者结束于茫茫海上的漂泊镜头——即使他们不会在海上被乱枪杀死,他们的明天,又会在哪里呢?刚在今年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中大赢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故事本身也充满着漂泊感——出身于上海的姨妈为了响应当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辽宁鞍山插户,并在当地结婚生子,后来义无反顾的返城,却一次次的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迷失着自己的方向,最终又返回了鞍山,无奈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九十年代初许鞍华还导演了一部自传式作品《客途秋恨》,便是演绎了母女情感的漂泊、流放以及找寻史。

而这种无根的漂泊感,还常常通过失去母亲这种方式来展示,既包括象征意义上的母亲的缺席也包括母亲的去世。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到母亲的床前哭诉家人的冷嘲热讽,想得到安慰时却发现母亲已经离开;《女人四十》中随着深深了解人情世故的祖母的逝世而儿媳妇与公公等人的生活悄悄发生了变化;甚至在《疯劫》中,新生儿子的诞生是伴随着母亲的死亡……

既然是漂泊,是失落,那么,寻找也就自然的成为了许鞍华电影作品中的另一个母题。在《疯劫》里,是通过护士的眼光寻找一宗凶杀案的真相,《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是寻找明天生活的出路,《极道追踪》穿插着不断寻找失散的妻子的情节,玉观音()》中是几个人物的不断寻找迷失的自我……1999年许鞍华导演的《千言万语》将这种迷失与寻找的母题发挥到了极致,影片的故事主线是苏凤从失忆到逐渐恢复的过程,以倒叙的手法勾勒出一段段香港的历史——影片的最后一部分也直接以“不会忘记”命名,如此的强化了对那段失落的日子的记忆。

分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失落,则是为了更好的寻找与记忆!

情怀:人文式的关怀

虽然是身处于香港电影环境这个比较商业化的背景里,但许鞍华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常常可以坚持着自己,在影片当中贯穿着浓浓的人文关怀,而流露出一种怜悯感。

早在电视时代的《来客》(《狮子山下》系列中的一集),许鞍华就接触了不少越南难民(1977、1978年时有不少越南难民进入香港),并深入了解了他们的身在异乡漂泊的无根漂泊感,随后在《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里再度的将这种感觉放大,如《胡越的故事》中通过退役兵胡越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了身为难民的困境与悲剧(如他们的无根漂泊,试图改变生活却一再的被别人所改变),尤其是通过他与女难民沈青之间的悲惨命运,在许鞍华的镜头语言里呈现出浓浓的人性化,又如《投奔怒海》,即使是影片开始林子祥(听歌)扮演的日本记者在越南感受到一种欢庆的气氛,但那个在战争中失去一只腿的孩子的出现,既是表现出人民生命的坚韧性,同时与整段戏的欢庆感有些错位,也为后来他再度来到越南后的不断对现实所见所闻进行反思埋下了伏笔……影片不再是仅对官方提供的说法进行歌功颂德,而是更侧重于对人的命运的关怀与思考,这其实在许鞍华拍摄电视剧集时也有所体现,如《狮子山下·桥》中,她围绕着一次的拆桥事件对不同阶层的人进行描写,渲染出一种在阶层背景下的人性真实性。

九十年代,许鞍华的作品里依然贯穿着这种对于人的关怀,如《女人四十》,她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于四十岁的中年师奶及老人,在香港电影中很少出现的老人问题在许鞍华的镜头里娓娓道来,《阿金》中她对阿金这个人物的关注点也不再是一位女武打替身,而是身为一个女性的坚强背后的脆弱,以及有生俱来的母爱感。是的,母爱,在另一部作品《客途秋恨》(也近乎是许鞍华的自传式故事片)里,母爱贯穿着始终——与母亲之间心生隔阂的女儿陪着母亲返回日本的老家,她看到母亲与家人之间的那种亲切感,同时感受着自己在日本这个语言不通的城市的隔阂、淡漠,从而体味到了当年母亲留在异乡时的那种感觉……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是影片的重点,从隔阂到相互的体谅,衍生出淡淡的人情味,而今年年初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将最佳导演颁发给许鞍华时也表示,“许鞍华过去的作者主题再次出现:《客途秋恨》的母女恩怨,《倾城之恋》的两性角力,《女人四十》的自身命题都一一复见,但这次写得更专注,更深邃。貌似平实不动容,然而时间点滴流光,大地温柔安抚都被她吸纳在电影里,可会是她到目前为止‘半生有缘’最佳的一部作品?”即将上映的这部《天水围的日与夜》,原本故事取材也是类似于刘国昌的《围·城》式的悲剧故事,但是许鞍华的重点偏向于天水围这个社区的日常生活,通过淡淡的人情味,展示出其浓浓的人文关怀。

这就是许鞍华最为动人的地方吧,无论是动作片还是剧情片、惊悚片等,淡淡的人情味、浓浓的悲悯感,都被贯穿于始终。

阿木/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