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解读《恰同学少年》火爆原因
新浪娱乐讯 前段时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23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该剧以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风采。该剧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恰同学少年》的全国平均收视率达到5.26%,在长沙地区的收视率则一度突破6%,最高达到8.92%,成为2007年以来在央视一套播出收视率最高的一部电视剧。
《恰同学少年》在同类题材的乃至整个电视剧创作中也引发的高度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恰》剧之所以在观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必定有其的独到之处。总结该剧的成功经验,相信对以后的电视剧的研究和创作都会有很大的裨益。本文试图从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特征等角度对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原因加以探讨,以期对影视剧的创作有所启示。
在大多研究电视剧的文章中,人们往往会顺着创作者的思路去寻找答案,去分析电视剧的热播缘由,在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常说顾客就是上帝,电视剧作为一种商品,观众作为它的最终的享有者应该是最有权限说话的。观众的审美选择深深的影响着电视剧的收视状态,这种收视状态有时候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恰同学少年》取得了如此高的收视率,应该说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了当下中国观众的审美特征和接受心理的。
一、注重市场考虑 贴近收视心理
电视剧对于观众的直接价值是娱乐,人们对电视剧所讲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在长期的电视剧消费中,观众已不自觉地形成了带有模式化的审美特征,有的人把这些统称为“电视剧的审美心理定势”。观众会有相对固定的审美需求如:画面要好看、故事情节要曲折、矛盾冲突要强烈、人物个性要鲜明等等。面对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电视剧创作者要不断的创新。故事本身是人类最多产的艺术形式,这就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恰》剧的创作及热播就说明了它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观众总是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国家政府到普通老百姓,教育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从如火如荼的高考、艺考到考研、考博等各种考试来说,家长和学生都是想通过学习深造来达到成才的目的。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他的教育和成长经历必定会引起当下人们的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都试图从《恰同学少年》中取得一些经验。《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结合当时的社会问题,在“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他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今天的教育有很好的启发和参照作用。剧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与互尊,同学之间的友爱与互助,学校对学生自治的引导与鼓励,对学生意志、体魄磨练的重视和支持,无不体现出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反观时下我们不能不有所反思。事实证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恰恰是那些与观众距离最近的,这些作品让观众在剧中能找到有关自己生活的影子,怎能不引起观众共鸣和反响呢?
二、再现峥嵘岁月 激情冲击受众
《恰同学少年》的播出不仅吸引了中老年的观众,它在青少年观众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综观《恰》剧中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的成长过程,最让人难以忘怀和感动得的无非两个字——激情。每一个时代、每一段岁月都有着火热的青春,当面临着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民族危亡的特殊时期,年轻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恰》剧中那样一个国难当头的动荡年代里,毛泽东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他们对理想、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对爱国主义的热忱和炽热,都是能感染观众的地方。时至今日,历史的天空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太平盛世下的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人又将以怎样的热情和精神去开创未来、激励后来人呢?剧中人的朝气蓬勃,血气方刚,是最能引起年轻人共鸣的地方。毛泽东等一批优秀青年身上所具有的豪情壮志以及所散发出的青春激情感染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恰》剧是正是用“激情”沟通了新老观众。
三、全新红色偶像剧 耳目一新受熏陶
《恰同学少年》在创作时就打出了红色青春偶像剧的旗号,这对于观众来说是个不小诱惑。以往的表现领袖人物影视作品大多是中规中矩,在符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当观众听说要把红色题材做成青春偶像剧的时候,不禁产生了怀疑和好奇。当观众看完《恰》剧后是满意的。观众被《恰》剧流畅的叙述、清新的风格所打动,被剧中的无处不在的美丽画面所吸引——不论是朝气蓬勃、白衣胜雪的年轻学子、还是激情燃烧的校歌,亦或是湖南乡间的美丽景色俨然是一部“红色青春立志偶像剧”。
《恰同学少年》颠覆了以往青春剧的叙事模式,开了领袖偶像剧的先河。它别出心裁,从中国20世纪大变革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手,以讴歌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大批优秀青年那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探索的气魄为基点,弘扬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人所具有的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所以,该剧的内涵与主旨已远远超过时下热火的日韩偶像剧,难怪该剧剧本指导盛和煜(blog)断言说“这才是‘最酷’的青春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内心深处都有“窥视”的心理趋向,“猎奇”是当今观众审美取向的新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观众体现出了强烈的猎奇心理。电视剧创作者不断的创新,制造新鲜的“吸引点”,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则可以创造高的收视率。
《恰》剧以毛泽东等青年学习、成长经历为题材,以往的领袖题材大多是特型演员,而《恰》剧主要演员未用特型演员。剧中演员大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初出茅庐,形象让人感到新鲜,既没有过往表演定式的束缚,也无名气的负累,表演发自内心而又格外动真,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台词平实,远胜于名角的矫揉造作。这样青春本色的表演,自能获得早已厌烦虚情假意作派的观众认可。
四、历史中的真实 细节中的感动
人们对领袖人物的丰功伟业非常熟悉,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却是比较陌生的,《恰》剧在还原历史、还原细节、还原人物的理念下,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青年的学习生活和青春岁月。剧中毛泽东、蔡和森光着脚丫打球,脱光衣服下河游泳,跟着女生学练跳舞……让观众能够以一种平视而非仰视的目光,看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初离乡土、不谙世事的那群青年,如何在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成长。这或许正是该剧最独到之处和吸引观众之所在。
这部剧的特别之处是涉及了伟人的初恋,一段很少提及的感情。观众也对影视剧中一直未有展现的方面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毛泽东初恋的女主角不是当时年仅12岁的杨开慧,而是商会会长的女儿陶斯咏,他们分手之后,毛泽东写就珍爱的《贺新郎·别友》就是赠予她的。陶斯咏是杨昌济最得意的三个女学生之一,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称,与向警予、任培道三人号称“三姐妹”。她在经济上资助过毛泽东,与毛泽东合开“文化书店”,后因志向不同分道扬镳,陶斯咏后来从事教育事业。在剧中他俩的感情处理成陶斯咏对毛泽东有感觉,毛泽东落落大方地接受,但没有发出信息。毛泽东在当时依法三章,其中一条是“不谈儿女私情”。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尊重了历史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也传达出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主题、内容、拍摄手法、摄制风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实现了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尤其是伟人题材电视剧在创作立意、创作风格上的突破及超越,是对“青春偶像剧”的另一种演绎,这样的电视剧打破了题材的束缚,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凝重的思想内涵和高品位的叙述手法来解读伟人的高尚人格,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健康的气息,符合了观众了审美特征和接受心理需求,从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高收视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群情激昂的词句。相信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者们也会以这句话为勉,能够创作出更多令观众喜爱的作品来。(文/郑丽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05级电影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