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片头曲是这么诞生的

辽一网-华商晨报
![]() |
作者孟卫东回忆当年创作幕后,“劳务”才10元钱,央视后来曾找他再创作但被回绝
1988年3月,《新闻联播》片头曲诞生并使用至今。
这短短的16秒,已陪伴观众走过了整整23年。明年,这支被誉为“你每天都会听到的曲子”将正式被撤换。
日前,《新闻联播》片头曲的作者,今年已经56岁的作曲家孟卫东接受了记者的专访,畅谈当年的创作往事。
■闭门创作
央视找俩人分头写,一人写了十几段,最后选了孟卫东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年《新闻联播》是怎么找到你的?
孟卫东(以下简称“孟”):具体记不住了,应该是1988年吧,最早和我联系的人是包布和(现任央视新闻制作部主任)。你看《新闻联播》最后的字幕里应该还有他的名字,那会儿他还是音乐编辑。他当时找了两个人写,其中一个是我。不过并不是俩人一起写一个,而是分头创作了若干段音乐。
记:你当时还比较年轻吧,央视怎么会找到你呢?
孟:因为之前我在音乐学院还没毕业时,就在给央视写一些曲子的配器(术语,即编曲),一来二去的,就熟了。
记:央视对创作这个曲子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孟:要求就两条:第一,时间是16秒钟,绝对不能超;第二,还说了两句话———国家形象、大台风范。
记:当时一共写了多少段?
孟:光我一个人就写了十几段,另一位前辈估计也写了不少,合起来得有二三十段。我这十来段各不相同,有比如今这个更欢快的,也有稍微舒缓点儿的,还有特民族的。但时间久了,具体什么样我自己都记不太清楚了。
记:听说创作过程很辛苦,曾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憋灵感?
孟:关在小屋里写是肯定的———因为那会儿压根没大屋,至于黑不黑就两说了(笑)。其实那是我妻子分的房,一间不到16平方米的屋子,除了床、桌子、钢琴,也就剩1平方米多吃饭的地方了。我就是在那写的,总共写了几天的时间。
记:最后是怎么选上你这个作品的?
孟:创作好了,老包(指包布和)就把我的谱子都“收缴”了。后来找中央乐团,也就是现在的国家交响乐团录出来了,再拿去给上级领导听。最终的结果是由领导商讨之后决定的,具体的过程咱就不知道了。
■名曲众多
剩下的曲子都没浪费,给别的节目当片头曲了
记:《新闻联播》片头曲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孟:之前上海一个作曲家,把这支十几秒的曲子当成谱例给学生讲课。他说别看麻雀小,五脏俱全。16秒也分ABC三段,有引子、主部,还有结尾。当然这都是理论,是人家替我分析的。我当时也没想这些,就是按照写曲子的路数写的。
记:剩下的曲子都废了?
孟:没有,都没糟践。因为后来央视知道我给《新闻联播》写了,就都找到我,把那些曲子拿去当其他节目的片头曲了。那会儿央视频道不多,节目也没现在多,所以打开电视,很多节目的片头曲都是我写的。像当时的《经济新闻》、《卫生与健康》、《体育新闻》、《观察与思考》等等。
记:打开电视简直就是自己的“作品精选”,你肯定很有成就感吧?
孟:成就感有,但也不至于多得意。其实这事也没太多人知道,只有我自己清楚哪些是我写的。在电视上也从没见过专门给节目片头作曲者出字幕的,自己也不能满世界说去,就搁心里吧。
■稿费几何
一支曲子合10元钱,当年演员演出一场才拿50元钱
记:创作《新闻联播》片头曲,给了你多少稿费?
孟:当时还不叫稿费呢,叫劳务。没给太多吧,具体多少真是记不清了,也就百十来块钱。
记:在那个年代也不算少吧?
孟:咱可写了十多首呢!算下来,合着一首也就10块钱。其实当时我写歌已经不是这个价码了,但毕竟央视找咱,又都是熟人,差不多得了。
记:这么说你当时也算“有钱人”了吧?
孟:有人说老孟你应该属于先富起来的人吧?其实真不算是,最早我给别人写配器才5块钱一首。现在想这些都觉着不可思议了,少得太可怜了。其实那会儿别人写,起步也都不止这个数,更别和演员比了。
记:演员表演是什么价码?
孟:30年前我也走过一次穴,当时我拉手风琴,给人家伴奏,演了一场,就给了我25块钱。当时德德玛才拿50块钱!你比比看,我写一首歌才多少?
记:现在请你创作一首歌,多少钱?
孟:这得分写什么,给谁写。有些时候写歌是人情,不好推辞。包括制作算一起的话,一般的就25万。
记:《新闻联播》片头曲明年肯定要换,但网上有个调查,说80%的网友不同意换,认为片头曲是《新闻联播》的标志。
孟:这个我听说了,我看网上还说,我对这支曲子多么不舍得,还有很多感慨什么的。这话至少不是我现在说的,可能是很多年前说的。我现在快60的人了,不至于再说出这种话了。当然你要不换,我也乐得着,换也就换了,我都理解。
记:那你真就不会不舍得?
孟:其实这些所谓的荣誉、地位,都不是我削尖了脑袋钻来的,都是人家找上门来的。包括《新闻联播》的片头曲,不是我找人家,是人家找来了,我也就乐意写了。机遇占了很大成分。
记:新版《新闻联播》片头曲有没有再找你参与创作?
孟:其实十多年前,《新闻联播》就想改版,当时跟我商量要再编一支曲子。但最终只是内容、制作方式变了,片头曲没变。不过当时找我时,我就把他们回(绝)了,不能再写了,因为我觉得写不出能有这么大动静的东西了。
据《法制晚报》
195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中国铁路文工团副总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曲,创作歌曲400余首,其中《同一首歌》、《今夜无眠》、《小背篓》等都非常经典。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