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红墙摄影师”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关注

摄影师镜头中的毛泽东
书中图片记录了当年珍贵的历史瞬间
照片记录了两位伟人的真实生活

“红墙摄影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用镜头记录着一代伟人的珍贵瞬间。近日,由海天与肖炜合著的《红墙摄影师》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将目光对准“红墙摄影师”,从摄影伉俪徐肖冰、侯波到中南海专职摄影师吕厚民,书页让他们从历史的尘烟中走出来,讲述那个时代的激情和故事。

拍开国大典她差点跌下城楼

延安时期,有一批从国统区来的摄影师来到共产党领导人身边,用相机记录下这些风云人物的一举一动。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一部分摄影师进入中南海,成为中国领导人的专职摄影师。这些出入中南海,与领袖们朝夕相处的摄影师,人们把他们称为“红墙摄影师”。《红墙摄影师》中介绍了一对红色伉俪,徐肖冰和侯波。徐肖冰是第一位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的摄影师,他的妻子侯波则是新中国第一位专职摄影师。从抗日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两人目睹了许多历史性的精彩瞬间,用手中的相机为新中国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让侯波最铭刻于心的是开国大典的拍摄。当时他们夫妇俩同时接到要上天安门城楼的通知,徐肖冰负责拍电影,侯波负责拍照片。当时,为了安全,允许上天安门城楼拍照的记者很少,在侯波的记忆中,摄影师中她是唯一的女性。周总理带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左侧上来时,她就开始拍照,一张接着一张,一边拍一边往后退,拍完一卷就赶紧换,生怕耽搁重要镜头。为了拍下毛主席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这一激动人心的画面,侯波手端120型照相机,把身体尽可能地向城楼护栏外伸。就在

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之际,她迅速按下了快门。此时她感到身体一晃,幸亏旁边的人扶住了她。

香山别墅毛泽东招呼合影

在徐肖冰、侯波的家中,悬挂着一幅

1949年毛泽东在香山和他们夫妇的合影,非常引人注目。据两位老人介绍,1949年3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从西柏坡来到北平,住在香山的一幢别墅,在这里召开会议并接见国内外客人。5月的一天,侯波接到组织下达的任务,去香山协助徐肖冰完成主席接见外宾的摄影工作。会见结束,客人走后,侯波他们收拾器械也准备离开。这时,主席转过身来招呼他们坐下。毛主席在延安时就认识徐肖冰,但没有见过侯波。徐肖冰便向主席介绍侯波,主席便问侯波老家在哪里,什么时候到延安的。侯波的心里感到暖洋洋的,紧张的心情也随之放松了许多。毛主席随后站起身说:“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侯波、徐肖冰在主席两侧站好,这时主席摇头说:“不行,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不由分说,主席站到了侯波的右边。新华社记者瞬间按下了快门。就这样,他们夫妇与毛泽东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侯波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我们已经珍藏了近60个年头了,每一次看见它,我就会想起那次照相时的每一个细节。那时我们多么年轻,毛主席多年轻,共和国多年轻啊!”

留守会场抓拍造就时代经典

1961年,侯波离开了中南海,吕厚民成为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在以后的四

年里,他一直跟随在毛泽东身边。吕厚民告诉记者,毛主席气质非凡,形象高大,“不管从哪个角度拍摄都很好”。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最后一天下午散会后,台上台下的人陆续退场,吕厚民仍守在现场认真观察。他忽然看到,周恩来站起身来,没有退场,而是手拿文件,大步朝正在看文件的毛泽东走去。直觉告诉吕厚民:机会来了,他疾步走近主席台。还没等周恩来走到跟前,毛泽东已经站了起来。周恩来先给毛泽东看自己手中那份文件,还说了几句,表情看起来很高兴。毛泽东看了文件也笑起来,还把自己桌上的文件拿起来,边说边翻了两页给周恩来看,两人愉快地交谈着。同时,吕厚民按动了快门,“这是我24岁拍的,就拍了一张,两人谈完话后就离开了,根本没有第二次机会。”

吕厚民把这张照片命名为《毛泽东与周恩来》。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上世纪50年代的一张经典照片。很快,这幅照片被制成大幅招贴画,在国内外销售。吕厚民告诉记者:“当时,这张照片家喻户晓,新华社还把它配了颜色,像年画似的摆在那里。作为我个人来讲,能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拍到这张照片,也觉得非常欣慰。”

记者胡晓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