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撼动世界的人间奇迹
远眺惠通桥
拉石碾子修路的民工
华侨机工
公路上的路碑
1938年,注定是个特殊的年份。全世界的目光锁定在中国西南,滇西大地那条蜿蜒曲折穿越于崇山峻岭、江河峡谷的滇缅公路,一时成为举世瞩目的地理坐标。
曾记得,云南白族作家白山在《血线》中赞誉道:在中国西南,自近代以来,最悲壮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公路。最恢宏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公路。最壮烈的牺牲是哪一次?——是修筑滇缅公路。最巨大的贡献是哪一次?——还是修筑滇缅公路。
在滇缅公路通车70周年纪念之际,笔者从战时新闻报道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条抗战大动脉。
“妇孺公路”创造奇迹
“七七事变”以后,对于中国的抗战来说,战略物资和生活物资持续不断的供应,就成为抗战能否持久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滇缅公路修筑前,国际上的援华物资进入中国有4条路线,即西北公路、滇越铁路和已经丢失的广西通道和香港通道。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由于地理位置和政治背景多种原因,都显得非常脆弱,1940年7月24日,日军占领越南,滇越铁路中断。1941年4月《苏日友好合作条约》签订,苏联中断了通过西北公路输送的援华物资。中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国际大通道,以维系中国的持久抗战,可以说这条通道的命运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1937年8月的南京最高军事会议上,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主动提出修建一条从昆明经畹町到缅甸腊戌的公路。由此,可以接通铁路到达缅甸首都仰光港口。1937年11月,民国政府行政院正式下令:限期一年内修通滇缅路。当年12月,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在保山成立。随即来自滇西各县、设治局的彝、白、傣、苗、傈僳、景颇、阿昌、德昂、回、汉等民族的20余万民工,自带口粮和锄头、镐、橇、锤等工具,翻山越岭纷纷奔赴各地划分的路段,用最原始的工具,吃着最简单的食物,奋力干着最艰苦的工作,用血肉换来了一条令世界为之震惊的生命之路。1938年9月21日《云南日报》报道:“永昌(保山)以南路工死于瘴毒的数目很可惊人,筑梅子箐石桥的腾越200民工,只有一半生还……曾经有不少的征服自然的男女战士粉身碎首,血肉横飞,怪可怕的死于无情的岩石底下,怪凄惨的牺牲于无情的大江之中,还有不少的开路先锋则死于恶性疟疾的暴力之下,据大约统计,牺牲于上述种种缘故的男女民工不少于二三千人。”
而《妇孺谱写的筑路神话》的报道则称:滇缅公路在1937年底开工建设,云南各族儿女在几乎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情况下,仅靠自己的双手,在云南西南部的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中,仅用9个月时间,修通了这一条整体达1000公里的简易公路。由于当时云南的青壮年大多开赴抗日前线,这20万名劳工中,80%是老幼妇孺,他们自带干粮被褥,露宿荒野,用鲜血和生命建造了这条奇特的公路。所以,人们把滇缅公路称为“妇孺公路”。
1938年的《滇缅公路歌》更透着一种豪壮:“滇人不惜糜身躯,但愿辚辚驶汽车;抗战源源济军需,誓覆河山歼倭奴。”1938年4月刊发的《从滇缅公路谈到云南的夷民同胞》报道称:“滇缅公路的建筑,的确是表示了中国抗战力量在各方面的伟大。用着最原始的工具,限着最短促的时间,却依靠着成千累万的人民的力量,而完成了这一条一千公里长的抗战中的交通命脉”。
1937年12月,滇缅公路全线开工,至1938年8月,历时9月公路全线修通。据《中华民国统计提要》记载:仅从1939年7月至1942年5月的近3年中,滇缅公路抢运的军需品共计45.2万吨、汽车1.3万辆。
伟大的“第三战场”
滇缅公路建成通车后,《云南日报》于1938年9月2日发表社论,题目是《滇缅公路修完了》。《新华日报》陆续发表了《从腊戌到昆明》、《滇缅路上》、《滇边形势》、《从滇缅公路谈到云南的夷民同胞》等文章,介绍沿线记者所见所闻。
《大公报》战地记者萧乾写道:“1939年春,我经河内赶到滇缅路,一直走到缅甸东部的腊戌,这趟旅行使我看到抗战的另一面,壮烈的一面。多少华侨青年为了支援抗战,丢下他们在海外的安定生活,奔回祖国,用原始工具协助修建那条通往大世界的公路——海岸被封锁后,它成了我们唯一的生命线”。
1940年8月4日,《云南日报》发表文章《伟大的滇缅路》,作者长流高度赞扬滇缅公路是继长城、运河以后唯一的巨大工程,是唯一的历史奇迹,它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力量的纪念碑!
据杨莉年粗略统计,《新华日报》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汉口创刊到抗战胜利,共登载了有关云南的报道686篇。其中,《新华日报》于1942~1945年间有关滇缅抗日的报道数量很多,同时首先发表了赞同美国称滇缅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三战场”的观点。
早在1940年,长流撰写《伟大的滇缅公路》时,就指出滇缅路是云南“数百万人民的精血而造成的历史的伟业”。何乃民工程师于1944年8月编著出版的《汽车与公路》中称:“滇缅路的开启很不容易,中国发动了十五万民工,凿穿崇山峻岭,清除乱石污泥,不但讨伐天然的崎岖,还要搏斗杀人的瘴疠……但人力毕竟是伟大的,只须求之于决心。中国在九个月内开成了英国百年屡试未果的滇缅路。”何乃民还将“美国的滇缅公路”(即二战期间美国用7个月筑成1671里的阿拉斯加公路)与中国滇缅公路相题并论,谈到“这两条路的出世,都假战争做催产婆,在国际交通史上,都占重要而辉煌的一页”。《新华日报》曾发表社论,认为缅甸战场“不仅是东方战略的要求,而且是世界战略的要求”。
据载:滇缅公路通车时,每月货运就达1000吨左右。1938年12月,苏联6000吨援华物资也由此路输入中国。在此期间,日军专门成立“滇缅路封锁委员会”,对滇缅公路进行战略轰炸,曾先后出动飞机400架次狂轰滥炸,其中被称为咽喉的功果桥、昌淦桥、惠通桥多次被炸毁,都因沿线护路保路人员及时抢修保持“血脉”的畅通。因此,滇缅公路被外界誉为“炸不断的滇缅路”。
令世界震惊的工程
滇缅公路的建成不仅是云南的奇迹、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全世界为之震惊。当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职业的国内外友人的评论,就是见证。当时,滇缅公路通车的消息传到美国,罗斯福总统在惊叹之余又心存疑问,无法相信中国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创造奇迹,他指示驻华大使詹森前往查实。这位大使考察滇缅公路后,在给总统的报告中惊叹道:“滇缅公路工程浩大,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辛和吃苦耐苦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美国的一些报纸更是把滇缅公路与巴拿马运河工程相提并论。
美国驻华大使在途径滇缅公路赴重庆后,还对民国要员说:此次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且修筑滇缅公路,物资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靠沿途云南各族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滇缅公路筑成通车的消息由电波、报纸、杂志传向世界各地,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各国驻华记者、官员、猎奇者纷纷云集昆明,还有一些只相信自己眼睛的外交官员和记者亲历滇缅公路。当时有人曾描述说:“那么多的崇山峻岭,那么多的大江大河,即使徒手游历,也需要几个月的跋涉,才能完成旅行啊,更何况是劈山造路,过河架桥”。
还有不少国际友人赞叹这是“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线”,把它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相比:“论工程、论作用、都是惊人的、浩大的!”1939年5月,沃普撰写的《由仰光到昆明》中提到:古老的西南,不久即进入一个活跃的新时代,这条公路在此成就,坚信中国抗战前途很乐观。
1936年~1838年在大理开展田野调查和研究的英国人类学家费茨杰拉德,在《五华楼》中写道:“修路工作在1937年12月份开始,而首次至缅甸通车是1938年的12月份,这真是一个奇迹,熟悉这儿地理环境的人绝对难以置信这样的事实。”对滇缅公路这样的奇迹,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发表文章,指出:“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在这样短短的时间做得到”。
事实上,战时滇缅公路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正如英国外交部二等秘书莫里斯等全线考察滇缅公路后,无不惊叹工程的艰巨与伟大。在西方人的眼中,滇缅公路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路”,是“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张家德在《保卫滇缅路》中说:“滇缅路是血的创造,血的享受,同时也是血的使用!”最具震撼力的要数香港《大公报》战地记者萧乾先生所云:“世界有千百条路,千百座桥,但是没有一条路像滇缅公路,没有一座桥像惠通桥那样足以载入史册。”
时隔60多年,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滇缅公路》说:“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人们无法想象,没有滇缅公路,中国航线的历史将会如何书写。”该片认为:“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 宋向东(作者单位:昆明市官渡区司法局)(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