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云 台湾鬼派武侠第一人,云南制造

云南日报
陈青云简历
出生于1928年。
1946年离开云龙,保送进了云南省行政干部训练团。
1947年去昆明学习度量衡检验,后来又进了兽医训练班。
1948年考入昆明北教场26军通信干部训练班受训。
1949年调职前往蒙自。
1950年随军从蒙自经过近3个月的徒步跋涉,抵达越南的金兰湾。
1953年抵达台湾省高雄市。
1960年因健康原因,退役。
1961年和夫人陈素霞结婚,次年长子若之出生。
1962年首部小说《残人传》完稿,《铁笛震武林》出版,次年随着《残肢令》出版,奠定“鬼派”第一人的江湖地位。
1975年任台中科教中心主任。
1983年辞职,专心于小说创作。
1989年携次子若华返乡探亲。次年母亲去世,闻讯后健康情况进一步恶化,创作了最后一部小说《怪侠古二少爷》。
1997年检查出癌症,拒绝截肢,次年癌细胞扩散。
1999年去世,终年71岁。
![]() |
小时候租武侠小说,必先在书档里看一下有无陈青云的新书。金庸的书无疑名气更大,但那时候更偏爱陈青云。读他的书就如同看《第一滴血》一类的好莱坞大片,主人公个个身怀绝技,孤傲怨毒,杀人如麻,场面火爆,一个人可以干掉苏军的一个排——错了,应该是《死城》里一堆坏事做尽的金牌杀手。
后来长大了,如同曾经陪伴过我的许多玩具一样,陈青云的书不再为我所爱,我的文化兴趣完成了正常的新陈代谢。只是他的书带给我的那一份原始的阅读体验,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很长时间里只是知道陈青云是台湾地区的作家,后来到云南之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他居然是大理人。后来更进一步知道,他是云龙人,在那个当年只有2000人的小镇上度过了整个少年时光。于是,在某个冬日的下午,我出现在了云龙。
40年生死两茫茫
陈青云的家坐落在云龙县的老街上,我和朋友,以及云龙县委宣传部的陈部长一同前往。陈青云老家的这所宅子不大,但很精致,一进院子,迎面就是他亲手题写的匾额“青云居”,下面是六扇对开的镂空雕花木门。两边是二层楼的书房,上楼到书房里面去,是漆过的书架,里面码放着版本纷杂的作品。据陈青云的胞弟陈昆瑜先生介绍,这些书基本上都是盗版,陈青云上次回家所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搜集各地的盗版,维护版权。据说当时他在各地收集的盗版书的种类多达两百多种。
在客厅里,我看到了陈青云先生的遗像,照片上的他地阁方圆,剑眉星目,双眼有神。当地县委宣传部的陈部长告诉我,这座宅子是1989年陈青云阔别家乡40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家省亲时所修,当时他修此屋的目的,是为了回乡养老。之后因为身体原因,一直到1999年去世,他再也没有踏上过这块生养他的土地。
陈青云先生的表弟杨德昭说,陈青云的父亲在他失去音讯之后没几年便去世了,陈青云排行老大,其余兄弟几人,全由母亲一手带大,他们的母亲20岁的时候产下陈青云,一直等到83岁,才终于盼到长子归来。家中人几十年一直在寻找这个长子的下落,开始以为他在越南,不知道1953年他就到了台湾的高雄,从此在台湾定居,娶妻生子,成为无数两岸分居的悲剧之一。当年陈青云是通过美国的一个朋友才和家中取得联系,之后费尽周折,花甲之年的陈青云先生才能从台湾赶过来,转了几次车之后才回到家中,一进门便跪在地上大哭,当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和陈青云失去联系的几十年里,陈青云的母亲一直焚香祷告,祈求能保佑她儿子平安归来。而就在陈青云先生回家后的第二年,他的母亲便去世了。
陈青云的名字在云龙县家喻户晓,都因那次他衣锦还乡。云龙县的人都知道他们这里出了一个扬名海外的武侠作家。最有意思的是,陈德瑞女士告诉我,他们其实很早就看过陈青云的小说,只是不知道这个鼎鼎大名的作家就是他们生死未卜的大哥,后来恢复了联系之后,陈青云也从未提起自己的写作,直到后来将要返乡之时,他才不经意地提到,那个写武侠的陈青云就是自己,众人闻之都感叹世事奇妙。
从大理到台湾的漫漫武侠路
至于陈青云为什么会走上写作武侠小说的路,陈昆俊先生为我道出了真相。陈家祖上几代人都是贡生,他的姑父则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父亲是滇缅公路盐务转运站的主任,自幼家庭富足,家教良好,后来情况突变,父亲被下属的亏空所累,又不肯妥协,便被投入保山的监狱,后来遭到日本人的轰炸,监狱被夷为平地,父亲才死里逃生。从此家道中落,之后陈青云在昆明学习度量衡检验,毕业的时候,他的旅费被科长装进了自己的腰包。那时候他还在东陆大学中文系旁听,正值当时的《正义报》招编辑,他去考试取得了第一名,却被总编的内弟把他顶替了……再加上后来他被迫参军,一路从开远徒步走到越南的金兰湾,路上所受非人的折磨实在非笔墨所能形容。而陈青云年幼时的性格是非常浪漫的,据陈昆俊先生所说,每到月明风清的夜晚,陈青云就邀约一帮同学到云龙的虎山上,带上酒和乐器,饮酒唱歌,通宵达旦。他还演话剧,写诗歌。可以说后来所有的遭遇,和他之前的生活形成了太过巨大的反差,逐步地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陈青云书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容貌俊美,心中却有太多仇恨,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陈青云的真实写照。他之所以被误解成“鬼派”,主要是因为他以《鬼堡》和《死城》系列而成名,书中虽然没有鬼神,但是他最擅长营造阴森恐怖、有如地狱一般的氛围,台湾评论家叶洪深因此为他定义为“鬼派”,虽然陈青云为人低调,不愿介入门户之争,但据陈昆俊先生介绍,他实际上是不同意这种分类的。类似的风格,只是出现在他早期作品中,而从1970年开始,陈青云便开始转型,作品更加注重整体结构以及推理,因此对他简单地归以“鬼派”,实在值得商榷。坊间传说陈青云模仿诸葛青云的说法也值得商榷,一则是陈青云的笔名是从初中开始就使用了,它实际上来自于云龙当地的一座桥,该桥名字就叫青云桥。青云桥是由陕西巡抚杨名飏所建,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二则陈青云作为所谓的“鬼派武侠第一人”,其源头是大理白族民间传说,以及一本叫《大理古遗文摘抄》的书,陈昆俊先生说他们小的时候都看过那个书,书的内容很怪异,可以说是大理这块神奇的土地给予了他最初的灵感。据说在阔别家乡几十年后回家探亲的时候,陈青云依然能讲一口流利的白族话。
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第一代新派武侠作家,大多是由内地迁去,又多半以军人居多,如当过通信兵的陈青云、装甲兵的柳残阳及卧龙生等。战争的阴影往往会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如陈青云在越南集中营的非人经历,不仅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摧残(一直有肺结核和痛风的疾病),还对他的创作造成了重大影响,使得他的早期作品多有影射集中营的意象(如《鬼堡》和《死城》)。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风光的武侠小说家背后隐藏的不幸经历。写作是一条寂寞而漫长的道路
陈青云写作过一些散文和诗歌,但是一直都没能造成很大影响,用内地的话来说,他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当时在台湾,武侠小说是禁书,说它是“腹诽文学”,当时台湾的社会非常黑暗,人民物质和精神非常贫乏、压抑,或许这也和台湾后来武侠小说盛极一时有关,它给人们提供一种暂时的安慰,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而1960年之后,气氛开始宽松,也正是这个时候,卧龙生和诸葛青云等人开始写作武侠小说。陈青云写的第一部是《残人传》,但实际上出版的第一部书是《铁笛震武林》,以其鲜明的风格引起极大的反响,到写作《鬼堡》的时候,他已经奠定了“鬼派第一人”的江湖地位。1960年“解禁”以后,光台湾便先后有348人写武侠小说,发行2000余部,40000余集。可以说陈青云在这样的环境中最终能成为一代名家,极为不易。他最畅销的作品是《死城》,在内地前后印了5版,每一版都不会少于5万册,这还只是正版。海内外评论界主要认为他的作品语言古朴,较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字之美,早期作品情节怪异,但后期作品思想更为精辟和深刻。
陈青云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回大理探亲之后写就的《怪侠古二少爷》,从此封笔,把书稿寄到弟弟手中,由内地的花城出版社出版。陈青云笔耕数十年,作品有百余部,近300集,3600万字之多。陈昆俊老先生特别提到陈青云晚年在家信中说过,写作是一条寂寞而漫长的道路。
在晚年的时候,陈青云把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投入了一家投资公司,打算就此封笔养老,谁料那家公司后来却卷款外逃,血本无归。该事件可算得上是台湾当年的一件轰动社会的大事,受牵连的投资者达到一万多人。具体损失情况不得而知,陈昆俊老先生只是叹息着说,那一次把陈青云的棺材本都赔进去了。
云龙有千年的诺邓古村,有八大盐井的繁华往事,有“中国桥梁博物馆”的美誉,出过王九龄、董泽这样创办了东陆大学的名人,如今,环抱它的群山上,又多了一座衣冠墓,一位落叶归根的老人结束了历经磨难的一生,回到了他的故乡,不再离去。(春城晚报)
//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