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下的哨兵》再现“好八连”风采

南方网
![]() |
精神永存的"八连"故事
《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一部描写和平年代的红色经典。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40年前公演时,曾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100多家院团争相排演,随着同名电影和毛主席《八连颂》的传播,《霓》剧几乎家喻户晓。剧中的台词和人物,"黑不溜秋,靠边站站",陶玉玲在电影中饰演的"春妮"等等,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正如电视剧版《霓》的总制片稽道青所说的,"毫不夸张地说,现在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看过《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作品已深深刻在这一代观众的心中。"时隔40多年,《霓》剧之所以仍为观众津津乐道,关键就在于它故事的精神内核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相比于其他"红色经典",《霓》剧中的故事"离现在更近,所以也更具现实意义",观众也更感亲切。
"传家宝"一定要做到"好看不注水"
首先让《霓》剧与其他翻拍剧区别开的是,此番翻拍这部电视剧的前线文工团,就是上世纪60年代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排演方。"这可是我们团里的'传家宝'!" 曾经担任央视大戏《DA师》《上将许世友》等众多军旅题材作品总制片人、编剧的稽道青说,"现在的红色经典翻拍剧很多,但这部戏是第一家由原创方领衔改编、创作的。因为是自家的'传家宝',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将其拍好。"导演李辉也说:"《霓》剧,要么就不拍,要拍就一定要拍得更精良更好看。"
电视剧《霓》自开拍之日就受到媒体、观众的普遍关注并非偶然。在众多的"红色经典"之中,《霓》剧的地位十分特殊。毛主席、周总理先后看过至少8次以上,毛主席观看此剧时曾两次留下了眼泪,周总理亲笔修改话剧台词达50多处,他还"钦点"导演王苹将话剧翻拍成电影。电影播出后,好八连的先进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南京路上好八连"这几个字更是深入人心。
"重拍《霓》剧压力很大",导演李辉说。他回忆起当年电影版《霓》的拍摄过程。1962年,导演王苹因影片《槐树庄》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周总理亲临颁奖大会,会后,总理把导演《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任务交给了王苹,并鼓励她说:"你不要妄自菲薄,只要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搞好的。"李辉说,六十多年前总理的话犹在耳畔,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一场简单的生活戏拉开了电视剧版《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序幕,它的拍摄背景,就是剧中人物罗克文的豪宅。其父罗效礼在新剧中是沪上有名的民族资本家。演员还没有上阵,光看'家'里这架势,从用的、放的到摆的,都十分精细,没有半点马虎。
"我们参阅了当时很多报道和资料,阅读了大量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籍,为的就是要准确把握那个时代的特点。"该剧制片嵇道青说。
"既然是'红色经典',必须要尊重的就是原著的精髓。"导演李辉说,"因此,一开始谈戏,就跟编剧、导演三令五申定下了几个基本原则。"嵇道青说,这几个原则就是"不能颠覆原剧的基本精神,不能颠覆原剧的人物关系,也不能颠覆人物形象。一句话,就是要'好看'不注水。"为了"'好看'不注水",《霓》剧的主创方真是煞费苦心。《霓》的剧本历经5年才定型,嵇道青说,"光编剧便先后换了3个,剧本总共经历5次大改,不计其数的小改,可以说,是我们团在影视创作上投入心血最多的一次。"
老K更神秘春妮成"卧底"
春妮成了"反特卧底"了,指导员偏偏爱上了特务老K的女儿,而老K恰恰是指导员的恩师,童阿男谈恋爱不再被上纲上线了,林媛媛穿丝袜不再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了……和话剧《霓》比较,电视剧版《霓》的剧情改动很大。
针对部分观众的质疑,稽道青表示,事实上,只要认真分析当年好八连身处的复杂环境,就可以理解这些改编的合理性,"我们绝对没有颠覆原著,更不想让观众把它当成'反特剧'来看,虽然它有这样的元素,但和《一双绣花鞋》等还是有本质不同。"
"红色经典"改编的成败得失,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一些对原著随意修改、任意扭曲原著精神的作品,招来不少人的重重质疑。同时,一些作品对原著过分"尊重",自主的创造性大打折扣,"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也让观众很不满。电视剧《霓》能否既保留原作的精髓,坚守原作的品质,又能弘扬时代精神,给现代社会一定的启发意义呢?
导演李辉说,"剧本筹备长达5年,到正式开拍,五易其稿。其目的就是要解决《霓》剧既忠于原著,又能体现时代精神这个难题。"
为了保证此剧风貌原汁原味地被搬上荧屏,原剧中的一些经典情节和台词均被保留。如陈喜说赵大大"黑不溜秋,靠边站站",周德贵说的"想当年我就在这条马路上英国人打过仗,冲过锋,二十五年前,我就是一个兵了"等经典的段子一律一字不漏地保留下来。并且为了再现原著,在原电影作品中饰演了春妮、赵大大、陈喜等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的陶玉玲、袁岳、马学士等老演员也大多将在电视剧中露面。届时,观众可以再次欣赏到老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艺术。
编剧习正认为,对"红色经典"的改编,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霓》剧不仅保留原作精髓,更要站在时代高度观照现实,以正确的导向引领社会,使原剧的启示意义得以艺术再现。电视剧版《霓》在保留了原著的所有人物和主要情节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已有人物的前史,并增加了必要的新人物;重新组织人物关系和情节,展开新的矛盾冲突。《霓》剧创作人员所遵循的艺术理想,是让老一辈观众爱看,新一代观众喜欢,老故事对观众有新启迪。
原著中,反特情节占有相当比重。新改版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增强而不是削弱反特戏,并把原著中公开的敌特头目老K,写成了不到全剧结束不露峥嵘的隐身人。这样,增加了戏剧悬念,突显了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剧中,"香风毒雾" 也附加上强烈的象征意义。既有来自敌特的腐蚀拉拢,也有来自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换句话说,消灭了敌特组织,不等于南京路上就太平无事,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是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原著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连长鲁大成,三排长陈喜和妻子春妮,八班长赵大大,新兵童阿男,一副垫肩戴到底的老班长洪满堂,卖花姑娘童阿香,女特务曲曼丽,旅美音乐家罗克文,进步女青年林媛媛等。其中戏份较重的当数陈喜和春妮。新版电视剧同样重视人物群像的刻画,但不再以陈喜和春妮为主。根据主题需要,全剧对新老人物进行了重新设计,确立了以连长鲁大成和指导员路华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连队内部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对敌斗争等为副线的思路。主线、副线在剧中错综复杂地交织纠缠,副线又对主线起着推波助澜作用。每一个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都尽可能展示到极致,力图营造大起大落、跌宕有致的艺术效果。
《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审片时获得专家学者一致盛赞。曾参与《亮剑》、《军人机密》等审片工作的著名军旅题材剧专家李洋,看完《霓虹灯下的哨兵》后,毫不吝惜地称赞:"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红色经典改编作品!","看了这部片子,大家不会失望。"李洋表示,《霓》可以视为红色经典翻拍的范本,电视剧中的不少人物比电影中的立体多了,更生活化了,"说实话,我对红色经典翻拍一直持保留态度,一部《林海雪原》引来那么多议论,值得我们深思。莎士比亚讲'有一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经典是不是'哈姆雷特'?可不可以多样化创新演绎?经典如果了死了,还能叫经典吗?尊重经典的态度也许不该只是对经典顶礼膜拜。作为个人,我能够接受与时俱进的经典演绎,只要不是恶意动机,不是恶意篡改经典的真髓,为什么不可以来点新意?经典不是专门给老人家看的。"
孙海英冲冠一怒做"哨兵"
电视剧《霓》的演员阵容可谓新老结合。除孙海英领衔主演鲁大成外,影视明星沈傲君和陶慧敏将扮演新角色夏梦瑶和女特务曲曼丽,新人程愫扮演春妮、郭广平扮演指导员路华、叶欢扮演林媛媛、傅程鹏扮演童阿男,陈喜则由徐宏浩扮演。
据稽道青向记者透露,审片的专家对鲁大成的扮演者孙海英尤为看好。"实际上,请孙海英比剧本还先确定下来,因为他扮演的石光荣太精彩了。接触孙海英本人后,发现无论他的长相还是气质,甚至说话的语态,都跟鲁大成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剧本还没敲定,我们就先定下一定要请孙海英演鲁大成!"稽道青透露,当初他们把剧本给孙海英时,孙海英手上已有多个剧本可选择,结果不到24个小时孙海英便回话说"接了!",而且没对剧组提任何新的要求,非常爽快。
由于经典话剧版和电影版《霓虹灯下的哨兵》广为传播,前有经典,后有"石光荣"这样的类似形象,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孙海英要接演这个吃力但不一定讨好的角色?孙海英的回答十分干脆:"演一个基层连队的干部,一直是我的心愿,现在鲁大成帮我完成了。""哨兵"里的鲁大成和《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在造型、年代背景上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因此引来两个角色的区别问题。孙海英说:"鲁大成是一直在军队基层工作生活的连长,而石光荣则从基层一直'升'到高层,从这一点来说,鲁大成是石光荣的'前传'。也因为如此,我的军人角色圆满了。
《霓虹灯下的哨兵》
播出频道:广东卫视
播出时间:8月每晚20:50两集联播
主要演员:
孙海英 饰 鲁大成沈傲君 饰 夏梦瑶
郭广平 饰 路 华徐洪浩 饰 陈 喜
于和伟 饰 郝铁蛋陶慧敏 饰 曲曼丽
张耐霞 饰 童 母郑天庸 饰 周 父
王长林 饰 洪满堂高兰村 饰 夏予舒
故事梗概: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 威逼上海。某部特种团一营一连奉命担任攻打上海吴淞口的尖刀连。昔日繁华的上海城陷入一片混乱,大势已去的国民党在逃离上海之前秘密处决一批政治犯,上海进步报刊《清风报》主编夏予舒侥幸存活。不甘失败的国民党潜伏下一大批特务伺机破坏即将成立的新生政权,越剧名伶曲曼丽之父被敌特头目老K扣作人质,要求曲重整旗,与共产党一决高下……
编辑:尔东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