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张亚东曾为音乐痛弃婚姻 从煤城大同走向京城

新浪新闻

关注
张亚东家门口的黄土城墙

张亚东爷爷家,他在这小院出生成长

张亚东父母合影

贾樟柯电影《站台》曾被国外影评用一句话赞誉——20世纪80年代,漂泊的中国青春。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同样在山西,如今早在流行音乐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张亚东(blog)也实践了自己那“漂泊的中国青春”。他与电影里的主角崔明亮一样有着艰苦但快乐的文工团岁月,甚至与崔明亮一样有着一个同名同姓同患难的老大哥——张军。

不同的是,崔明亮最终在《好人一生平安》的电台点歌中归于平静的家庭生活;而张亚东则在“要等到2000年,奇迹就会出现”的严密规划下,以不可动摇的决心一步步去实践着自己的音乐理想。为此,他忍痛割舍了一段美好的婚姻,以至于现在的他虽然事业成功,身边佳偶不绝,但一直没有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

漂亮、才华、执著、内敛、仗义是可以从张亚东身上提炼出的誉美之词,由表及里,他散发着魅力。 文/摄影 本报记者 卓伟

张亚东出生在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天镇县是一个贫困县,这里发展落后,但民风纯朴,张亚东家门外还保留着一段年代久远残破不堪的黄土城墙。他的母亲对记者说,亚东第一次去北京是在六岁,到了北京以后,他兴奋得不得了,那时候他喜欢画画,画了很多画,有一幅画上画着长长的铁轨和闪闪发光的天安门。

30年后,张亚东从一个小城少年成长为中国顶尖的音乐制作人,在他幼时心中的圣地首都画出了人生最美丽的图画。然而从大同的站台,到金光闪闪的天安门,他却完整走过一段艰辛而漫长的岁月。他为了音乐、为了成功,付出了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切看来都符合着马斯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在大同市歌舞团做没工资的临时工

大同市歌舞团是张亚东开始自己音乐梦想的第一站,歌舞团的王燕老师提起张亚东依然流露出喜爱之情,她说:“亚东那时因为喜欢音乐,初中没毕业就跑到我们这来,他在团里一直是临时工,没什么工资,只有演出时才拿一点微薄的收入。他能崭露头角,主要靠自身的音乐天赋和努力。”那时张亚东天天抱着吉他在文工团宿舍里自弹自唱,唱的都是《爱你在心口难开》、《迟到》这些流行歌曲。一次,团里的董老师发现他唱得不错,就推荐他在晚上演出中登台演唱,没想到一炮打响,从此张亚东就常跟着歌舞团到外地巡回演出,唱歌跳舞伴奏,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虽然收入很少,但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天天开开心心的。

王老师说,张亚东平时沉默寡言,不爱交际,就喜欢配器、扒带、抄谱这些事,后来有点名气了,就开始为一些企业和活动写主题歌。张亚东给她的印象,除了才华,竟还有“美貌”,王老师笑着说:“那时张亚东比现在胖一点,长得很漂亮,如果没有喉结,就是一个美人,真有点人见人爱。”

王老师还回忆起一件事,“一次,亚东到我这里来,看见歌手丁某的名片,很惊讶地说,‘王老师,你还认识他啊?能不能介绍他跟我认识?’我说‘好啊’。那时我就看出来他有去北京发展的想法。”王老师原来常到外地组织演出,与很多歌手都很熟悉,一次在北京,她看到解晓东在石阶上磨牛仔裤,直到把膝盖处磨破,若干年后她在大同看见张亚东,发现他穿的牛仔裤的膝盖处也开线了,“那会儿我就知道他站住脚了,和北京的那拨人混到一块儿去了。”

安全需求:为有固定工作扮“少年犯”

离开大同之前,张亚东在大同市矿务局文工团工作了四年。副团长张军是张亚东的“老大哥”,张军先把张亚东从大同歌舞团的临时工调到二电厂歌舞团成为合同制工人,后来又把他调入矿务局文工团。张军表示,“亚东有今天,太不容易了,他的经历可以说和赵本山一样坎坷。他事业上的成功不是摇身一变出来的。”为了能调入大同二电厂,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张亚东无奈下当起了舞蹈演员,那时二电厂排演了电影《少年犯》的一个片段,在那首熟悉的“妈妈呀,妈妈呀……”的乐曲声中,晃动着长发的张亚东,跳起那段表达悔恨心情的舞蹈。张军说:“那段时间,张亚东很苦闷,你想,他那么一个对音乐有执著追求和灵感的人,只有靠跳舞才能调进厂里,在厂里干下去,这多让他伤心啊。直到今天,他仍不愿意跟我们提起这段经历。”

文工团的王力告诉记者,张亚东是个音乐天才,吉他、键盘、架子鼓、钢琴、长号,样样精通,演出时,他常担任伴奏,一个人同时弹奏高中低三个键盘,技巧太娴熟了。张军在一旁插话:“他三天就学会了五线谱,别人打架子鼓,他看2分钟,就能打出同样节奏的鼓点,太厉害了。”

1988年张亚东从二电厂调入了矿务局文工团,就全身心投入音乐学习。王力说,“亚东对音乐达到了着迷的状态,整夜泡在工作室里,经常就靠一罐可乐、一盒烟和一个面包来提神和解饿,那时他月工资只有70来块,常常等不到发工资就花光了,有时我们早晨来上班看见他,他就伸出手说:‘哥们没钱了,借点钱买个面包吧,’太苦了。”张军问记者,“你知道亚东有什么病吗?”记者说“不知道”。张军说:“他由于长期熬夜,饮食没规律,得了十二指肠溃疡,后来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一。所以到今天他还这么瘦。”

王力透露说,有一次设备出了点问题,和声器不响了,张亚东背起了和声器坐火车到北京去修,他一路站着到了北京,同事累了,想在上面坐会儿,他也不让。这事传开以后,文工团的同事对他感到又可敬又可笑。

1992年底,张亚东从矿务局辞职,决心去北京发展,对此,张军并不感到意外,他表示张亚东早就跟他说过,“今后一定要去北京发展,他不相信自己比北京的音乐大腕水平差。”张亚东没有什么钱,走的时候还向同事们借钱做路费,张军还借了他100块钱。

 [1] [2] [下一页]

张亚东少年照

张亚东(左)与同学合影

张亚东(右)与他兄弟

社交需求:19岁就结婚并育有一子,后因事业被迫分手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张亚东(blog)膝下有子,瞿颖(blog)进门就当妈》,爆出张亚东有个十几岁的儿子,这个消息究竟是真是假呢?张亚东的父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张亚东确实离过一次婚,他的儿子今年已经14岁了,而据知情人向记者透露:张亚东离婚的原因是他到北京发展,遭到妻子一家人的坚决反对,后来提出离婚,为了事业他被迫与妻子分手。对于他,音乐理想远比爱情牵挂重要得多。

大同歌舞团一位张亚东以前的同事透露说,张亚东以前的妻子名叫曹方(虚拟名),曾是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因喜欢歌舞,通过考试进了文工团,人长得非常漂亮,感觉娇滴滴的,那时正在播放日本电视剧《血疑》,同事们都觉得她很像日本女影星山口百惠。当时张亚东也有很多追求者,但他对那些女孩都是若即若离,直到有天人们发现他和曹方谈上了。当时两人都是十七八岁,比较羞涩,恋情被发现后,还在大家面前故意保持距离,张亚东对曹方很体贴,每天都主动帮女友打饭。结婚时,张亚东19岁,曹方比张亚东大一点,那时两个人都已经离开了歌舞团。

矿务局文工团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张亚东和曹方结婚后就一起住在岳父家,张亚东的岳父是当地有名的针灸大夫。曹方对张亚东的工作爱好非常支持,他们的收入都不高,但她总想办法满足亚东对音乐的兴趣,张亚东有把价值一千多元的木吉他,就是曹方买给他的。

张亚东离开大同时,他和曹方的儿子已经出生了,曹方的父母非常反对张亚东去北京发展,希望女儿和女婿有稳定的工作,好好地过日子。张亚东去北京后,他们就一再逼迫张亚东回来,否则就让女儿和张亚东离婚,但张亚东执意不从。当时张亚东在北京工作没着落,生活很艰苦,住在一个歌舞团的地下室里,每天只吃2顿饭,冬天冷得受不了,就裹着被子,用手捧着亮着的灯泡取暖。创业之初的艰难令张亚东无法把妻儿接到北京共同生活,而他也无法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再回到大同。

后来曹方向张亚东提出协议离婚,张亚东不同意,在1994年她又向法院起诉离婚,张亚东接到法院通知,无奈之下只得回到大同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的事,张亚东没告诉父母,他几乎是净身出户,但儿子的抚养权法院判给了张亚东,由于张亚东工作很忙顾不上照顾儿子,所以一直由妻子代为抚养。据记者了解,离婚后张亚东和前妻也并没有恩断义绝,尤其在事业成功之后,曹方有什么困难,他都尽力帮助。据说曹方曾三次找张亚东借钱买房,张亚东都毫不含糊地解囊相助,每次回大同,他也总要去前岳父岳母家探望一下。他们的儿子今年14岁了,两年前被张亚东接到北京上学,小家伙也很有音乐天分,现在正在专业学校学习钢琴,而曹方目前仍然是单身。

张亚东前岳父的家位于矿区的偏僻角落,是日本占领时期建的平房,看上去虽很破旧,但还结实耐用。曹方的嫂子告诉记者,以前曾见过张亚东,感觉张亚东和曹方长得很像,“跟兄妹俩似的。”几年前曹方把母亲接走了,现在哥哥嫂子和她也没什么联系,也不知道她目前在哪。曹方的父亲已经80多岁了,身体很好,但思维有些不太清楚。记者问他认识张亚东吗?他含混不清地说“知道,知道”。临走时记者看见在外屋的组合柜上,摆放着一排音乐书籍,下面还有两摞唱片,这些80年代出版的书,有音乐知识手册、乐理基础等,纸张有些发黄了。

张亚东父母称曹方给他们打电话仍喊爸妈,同时,他们还替儿子澄清,“张亚东只结了一次婚,与窦颖并没有结婚,他们之间只是好朋友。”至于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张亚东和高圆圆(blog)、瞿颖的恋情,老两口都表示不知道,“张亚东没跟我们讲过,对他的婚姻感情,我们也不干涉”。

尊重需求:团里为他骄傲,朋友当他哥们

大同市矿务局文工团现在都以张亚东为学习榜样了,以前那些同事,一提起他就很得意,连连表示,“那家伙是个天才啊,咱们大同矿务局出了一个亚洲顶尖的音乐制作人,我们都为他感到骄傲。因为他个高腿长,那时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都叫他‘美国腿’。”

人出名了,自然光宗耀祖,连带邻里也沾沾光,获得尊重也水到渠成。而张亚东被团里同事尊重更多的却是因为他的才华和重情义,换句话说,团里早就看好他了。

矿务局文工团当年专门在团里的地下室给张亚东建了一个工作室,让他自己钻研音乐创作和技术。文工团凡是购买新设备,都派张亚东去,而且还让他接受培训,每次张亚东学得都很快。1991年,MIDI音响设备开始在国内出现并流行,看中张亚东才华的矿务局主管文化的词作家张枚同,特批17万元,让张亚东去购买MIDI设备,张军说:“没有张枚同对张亚东的器重和栽培,就没有张亚东的今天,矿务局购买的这套设备,对张亚东今后的成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张亚东买完设备后,在北京还和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学习操作技术,那位教授被他的悟性和灵性打动了,动情地表示,‘你是个人才,我的门永远为你敞开着。’买回MIDI设备后,张亚东更加刻苦钻研。”

张军认为张亚东的成功一是才华,二是讲义气重感情,“我们都是哥们,以前感情很好,现在他这么出名,还是把我们当哥们。我们去北京,他不管有多忙,都要见我们一下,请我们吃饭。他刚到北京的时候,抽的是4块钱的金桥烟,前段时间我到北京,发现他还是抽的金桥,可见这人很念旧”。那位当初批了17万元让张亚东买MIDI音响设备的张枚同,张亚东一直视为恩人,他退休后搬到北京来住,张亚东知道他爱抽好烟,每次去看老领导都不忘买上两条“中华”。王力说,别看张亚东沉默寡言,他是分人,他和我们有说不完的话,尤其跟女孩更是能天南海北地胡侃。

自我实现:刚在北京购大房子,父母却只想留在家乡旧平房

即便身居幕后专心做制作人,但张亚东取得的音乐成就也是让人佩服至极的,刚买了300平方米的那个大房子,则准备用来开公司之用。在张亚东家里,摆着张亚东出名后的访谈照片和专辑海报,这让父母很欣慰。

在家乡天镇县,张亚东已经算是家喻户晓了,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都能说出张亚东家在哪儿,他的父母是谁。张亚东的母亲名叫秦桂梅,是大同地区知名的晋剧演员,他的父亲名叫张义,原来是县地毯厂的厂长,后来担任了县纪检委副书记,县委大院的一位同志告诉记者,张义可是个清官,为人忠厚老实,他积德,所以儿子才会这么有出息。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张亚东事业如此成功,但他的父母仍然住在县城的旧平房里。

记者来到张亚东家,一进门,就看到张亚东的母亲在二胡的伴奏下正在唱晋剧,他的父亲也正听得起劲,他们告诉记者,儿子多次要把他们接到大同和北京去住,他们都不肯,觉得还是本乡本土住着舒服。张义告诉记者,张家人都很本分忠厚,亚东小时候,他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他的性格有点像我,比较内向”。秦桂梅也表示,亚东经常跟他们说,自己也就一普通人,没有什么成就,不要跟外人张扬,“儿子一直是这样的。”对自己的两个弟弟,张亚东非常关心呵护,给两个弟弟都在大同买了房,后来又把小弟弟亚鹏带到了北京去了,现在亚鹏在北京拍戏,还跟李亚鹏(blog)配过戏。

秦桂梅跟记者说,“儿子小时候性格就内向,而且挑剔、另类,小时候他拎着篮子,篮子里边装着几块糖,有人逗他,拿走了两块,亚东根本不说什么,人家把糖放回篮子里,他就把糖扔出去,嘴里还说着,‘我不要,你摸过了,臭了。’”张亚东对帮助过他的人从来都不会忘记,一次秦桂梅看见张亚东和一个美国音乐博士谈话,张亚东或许大受启发,结果把一架20万元的新钢琴送给了这位博士,还有一次在台湾参加活动,收到一块价值15万元的手表,结果他回内地一下飞机就把手表送给朋友了。

张亚东的父母告诉记者:“孩子大了,我们不干涉他,我们相信他能处理好自己的事。”看起来,张亚东很让父母放心,但记者临走的时候看到,秦桂梅走到院子南边的一间小屋里拜起了供奉的观音菩萨像,张义告诉记者,“今天正巧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的纪念日,她在为儿子拜菩萨,希望菩萨保佑亚东能平平安安,亚东每次回家的时候也是要拜的。”

[上一页] [1] [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