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细述心境变化:逐年减产对词坛有利(图)
老大:林夕
成员:林若宁、林日曦
成立时间:近年
成绩:2009年,林夕和林若宁包办李克勤专辑《Three some》;林日曦已在王梓轩歌碟中主写多首词作。
南都记者 朱燕霞
一直以来,林夕从未在公开场合正式宣布“收徒弟”的消息,但是“林夕徒弟”的头衔却早已被标签在填词人林若宁、林日曦身上———三人同样以“林”姓开头发表词作的笔名,词人身份背后同于香港商业电台就职的经历,词坛“林氏”系谱似乎也有迹可循。
2009年12月30日,李克勤推出专辑《Three some》,封面主角有三个人———他和包办整张大碟歌词的林夕、林若宁,以“铁三角”形式粉墨登场。2007年、2009年两次在香港乐坛颁奖礼上从林夕、黄伟文中突围并斩获歌词奖项的林若宁,在《Three some》这张专辑中与师傅的携手露面引起不少关注;于2007年发表第一首词作的林日曦,出道短短两三年间,已在王梓轩歌碟中主写多首词作,今年更是一手包办乐坛新人乐瞳整张EP的构思和歌词创作。
香港流行歌词的代名词、词圣、词神、夕爷……林夕如今在粤语词坛的至尊地位毋庸置疑。在约访林夕前的11月中旬,特地在香港听由他主讲的《歌词·时代》讲座。讲座刚开场,在台上演讲位就坐的他开场没多久就因躲避舞台灯光“聚焦”而小折腾了下,站起、移动、从舞台左边走到右边、从光亮处走往角落暗处,带着不安分,全因不适应被聚焦或不想成为台上唯一焦点,外界高调的赞誉与他一如习惯的低调相映成趣。
林夕的采访安排在11月26日,当晚正好是他返回伯乐音乐学院上填词人课程的时间,当晚的他穿着简洁开衫卫衣休闲裤,背着双肩包,两手搭在前面的肩带上,他步履匆忙走进来,像极一个正赶着上课的学生,带着歉意说道“不好意思”。访问时林夕说:“神啊圣啊有什么意义……你搞神啊、圣啊这些东西谁敢那么大胆找你写东西?请个神出来要用个请字,我就不用请的,赶出来就行了。”一个“赶”字已经足以感受到他的亲切!
一份“使命感”,两个“徒弟”
“风雨急岁月赶”林夕最近写给古巨基的一首《时代》道出了光阴飞逝,转眼间他在填词这个行当里也即将迎来第26个年头。
从当年那位怀揣填词梦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现今粤语词坛受人敬重的“老师”,林夕在说自己26年间的变化时,语调没有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而是平静如一杯温水,“最初是很喜欢填词这份事业,最大的满足感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譬如有歌上榜、在收音机或者任何媒体听到自己的作品会很高兴;到了中段则是享受创作上的突破,我会从中得到快乐;慢慢地写得越久,使命感和对这个行业的感情深厚了,希望能扮演到一些‘角色’。”
现在的林夕正在慢慢向自己的“角色希望”靠近。有时他是填词讲座中的主讲,有时他是伯乐音乐学院填词课程的教学老师,有时又是林若宁、林日曦两位后辈的“师傅”……林夕曾经说过收徒弟要讲求缘分,“如果碰上一个我觉得他很有才华,他也不介意牺牲花样年华的人,我会尽所能帮助他达成理想……以为再碰上我想比较难,因为已经有两个。”
师徒合力,包碟写词
很自然地和林夕聊到徒弟,说起林若宁,他很谦虚地说:“我不敢说他是徒弟。”林夕不喜欢以“师傅”自居,连“请教”这类词也会尽量规避。因为同在商台共事的关系,林夕和林若宁在歌词沟通上多了很多便利,“以前在商台共事也有10年,(当时)就会给他讲解填词的一切。我自己写过的歌词、遇到的难题、构思的过程都会说,在他最初入行有机会写歌词时会给意见他。”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林夕与林若宁的歌词散落在不同的歌碟中,有时幸运的话,师徒两人的词作偶尔也会在某张碟中相遇,但并无刻意合作所言。直至2007年,两人在许志安《In the name of…》专辑中开始尝试包碟写词,这种师徒档“拍住上”的合作模式,以及能与林夕在一张专辑中平分产量的林若宁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关注;2009年,两人围绕同个概念包办歌词的合作方式又再次在李克勤的《Three some》中出现,这次除了概念、词作上的师徒携手外,在专辑封面上也双双出镜,是香港乐坛中鲜少见到的合作呈现方式。林若宁在与南都的对话中回忆起这两次包碟合作的经历,他说:“做《In The Name Of…》的时候,我和林夕会有意互相配合来写,直到《Three-some》时大家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做《Three some》的时候,李克勤让我们自由发挥,我和林夕便将所有郁结及对社会的不满表达出来。”
逐年减产或对词坛有利
今年8月初,一向不写微博的林夕接连发出三段话,针对一篇名为《作词人林夕:酬劳太贱,过两年可能不写了》的访问作出澄清,否认了嫌弃填词酬劳低或停产的传闻,言辞中带着怨愤。南都记者向林夕了解这件事,问他生气的原因,他说“向来我都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人,顺着自己的能力,当然是在时间和体力可行性之下,觉得想写多少就写多少,或者更现实的是多少人找你,才令你减不减产。所以我觉得必须要澄清,这不是我的性格,就算是也不会到处说‘我减产啦’那么巴闭(注:厉害),没人找你便自动减。”
尽管他说并未刻意为之,但实际上林夕的词作的确在逐年减少———从最高产期一年超过200首词作到保持平衡的100多首,再到2009年85首、2010年仅有38首……都直观地反映了近两年林夕在填词数量上的急剧变化。林夕的大幅度减产或者会令大批歌迷倍感惋惜,但在词评人黄志华和研究粤语词坛的学者朱耀伟看来,减产其实是好事。黄志华就表示“林夕和黄伟文退出幕后,新一代词人才容易有自己的容貌走出来”,而朱耀伟也认同黄志华的观点,“这样填词人的空间多了些。”
“低调婉约”林若宁“准则都来自林夕”
简介:本名庞建章,于香港商业电台担任叱咤903总监。2001年开始踏足词坛,至今已创作词作超过400首,2007年凭李克勤《花落谁家》获香港四台联颁音乐大奖歌曲奖,2009年凭陈奕迅《七百年后》获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协会(CASH)金帆音乐奖最佳歌词。
作品:《悲歌之王》(杨千女华2001)、《饭岛爱世界》(许志安2003)、《笑忘书》(张敬轩2006)、《花落谁家》(李克勤2007)、《时代巨轮》(陈奕迅2007)、《七百年后》(陈奕迅2009)、《二十四城记》(李克勤2009)、《慕容雪》(薛凯琪2009)、《大开色戒》(刘美君2008)、《钻石败犬》(古巨基2010)、《蜗居》(古巨基2010)
林若宁很低调,甚少在公开场合中露面或接受访问,近几年他的个人词作却造出不俗的成绩———在2007年、2009年香港乐坛颁奖礼上,他两次斩获“四台联颁音乐大奖歌曲奖”和“金帆音乐奖最佳歌词奖”,被誉为千禧年以后冒起最快、最有机会接棒自成一家的新晋填词人。2010年林若宁步入十年创作期,今年发表的歌词不算多,只有33首,但当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他为王梓轩写的一首《心足》,词评人黄志华对此赞誉有加;如他为古巨基写下的《钻石败犬》、《蜗居》则被乐迷津津乐道……说起填词这件事,林若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林夕,(一首词)好与不好,准则都来自他。”
词作婉约有想象力,难得不老气横秋
林若宁是难得的一位能同时获得林夕与黄伟文点名称赞的新晋词人,被看准了适合吃“填词”这行饭!南都记者和林夕聊起这位徒弟、接班人,林夕先是带着谦虚口吻说道:“我不敢说他是徒弟,其实也没说接不接班的。”林夕更愿意以朋友身份去称呼林若宁,“他文字能力和思考能力都非常高。”这是林夕欣赏他的地方;黄伟文则曾于个人专栏中对林若宁的词作有不俗评价,称他“婉约,却不失想象力,而且难得在没有老气横秋”。
留意并赞许林若宁填词功力的还有资深词评人黄志华。主力研究香港早期粤语歌调文化的黄志华,在接受南都记者访问时已坦言“在1999年已与流行乐坛脱节”,对于千禧年以后的粤语流行曲已经少了一份心思去留意。但在今年8月21日,他却在个人博客中撰写了一篇词评,细致分析2010年王梓轩演唱的新歌《心足》,林若宁填词的作品。以粤语“足”谐“粥”之意,林若宁在词作中以“吃粥”题材切入,黄志华对他的细腻笔触及眼界视角表示称赞:一句“你缺少葱花的春色勾引,你缺少定向的幽香轻渗”即换来“未必是方文山才懂玩中国文字”的高赞誉,而“世界灌醉了少年,世界变习惯计算,急于进步发展”这些嵌于情歌之中的句子也被认为带着批判现实之味。黄志华坦言,如果单以《心足》而言,林若宁的词风“仍走不出林夕和黄伟文两位大师的笼罩,有两位大师的影子”,但也看好其具有做林夕接班人的潜力。
外间对于林若宁好评多读,而当事人则自评是“内敛的人”,他说:“我没有刻意追求婉约,我是个内敛的人,我很少会写一些很直接的东西。日常生活中我很少说话,别人不问便不会讲。所以我写的东西很难直接。”
逐渐走出林夕影子,探寻更多可能性
罩着“林夕徒弟”的名分出道,对于数年前尚属新丁的林若宁而言确有帮助,比如包办邓健泓《新居入伙》的全碟歌词,但正如黄志华所指“有大师影子”的印象一样,外界对其个人词作容易有“像林夕”的印象。当年在接到许志安订单《InT heN am eO f…》需与林夕各写唱片的一半歌词时,林若宁说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你很讨厌我吗?”因为他认为这明显是让人用来互相比较的案子。林夕在访谈中透露对林若宁的一份期望:“近五六年我都没有再给什么意见了,再给意见就影响很大了。我现在最希望就是他受我的影响减弱,有他自己的一套!”
突破发生在2006年。林若宁初入行时会抱有“如果不写情歌便会担心没有人再找我写歌”的心态,但在为张敬轩写完一首《笑忘书》后,他开始意识到“写歌词并不是纯粹为了生存才去写,而是真的有一些题材想写”。于是他开始探索更多写词的可能性,迎来个人创作上的改变———2007年《花落谁家》、2009年《七百年后》,将爱情自然融入保育题材的两首歌在乐坛上获得不错成绩,《七百年后》更是赢了林夕和黄伟文的作品,夺下当年CA SH的“最佳歌词奖”。学者朱耀伟教授在分析林若宁近年词作时也表示,他现在慢慢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舒畅淋漓”林日曦“我们不是师徒”
简介:生于1980年,原名徐家豪,2003年加入商台做剪接和文职工作,及后自荐加入创作部,现为商台天比高创作伙伴负责人之一。2007年开始发表第一首词作《东京铁塔下gulugulu》,歌曲入选当年的“叱咤十大”,目前已有词作约50首。
作品:《东京铁塔下gulugulu》(有耳非文2007)、《时光机》(小肥2007)、《问世上有几多爱》(陈冠希2010)、《如烟》(电影《志明与春娇》插曲2010)
香港一些报刊杂志介绍林日曦时也会捎上“林夕徒弟”这个定语。生于80后的林日曦在填词界才刚起步两三年,但相比其他新丁,他的步子显然已经走得远一点。自2007年发表第一首词作《东京铁塔下gulugulu》(以下简称《gulugulu》)后,就保持着每年十几首的稳定产量,2009年即在歌手王梓轩《超越声音》专辑中一人负责五首词作,今年更是一手包办歌手乐瞳新EP的概念构思和歌词创作。林日曦在与南都记者的对话中,谦称词作数量有限,资历尚浅,现时尚未能在填词界“建立风格”。
林夕填写的歌词、书写的散文诗集,都是林日曦成长过程中“自修”的一部分。他说,在自己完全不懂恋爱时,已经在看林夕的歌词。他最想写些什么歌?“一些情歌,能感动到人的歌”,他回答。在情歌被指泛滥常被认为差劲的年代中,林日曦坚持认为情歌不应被蔑视、被贬值。
不预设目的,写词追求畅快淋漓
躲在家里的书房暗角,熄灭所有的灯光,重复着同一首歌曲旋律,清晨在睡意盎然的城市中醒来,在安静的六七点钟开始填词创作———这个是林日曦的习惯。他的第一次填词与爱情有关,发生于17岁,因暗恋的女孩要去旅行而填了一首歌词,将范晓萱的《眼泪》改写希望作为礼物送给对方,最终礼物没有送出。后来他经常寄送词作向唱片公司自荐,同样石沉大海。2007年因电影《东京铁塔-我的父亲母亲》宣传,林日曦经朋友介绍主理宣传曲,才发表了第一首词作《gulugulu》,这是他迄今最喜爱的个人作品。
《gulugulu》是林日曦晋身填词界的转折。这是一首讲成长、不要迷失自己的歌,“踏步在休闲中午,别垂头自命受苦”、“安心挥霍,开心放纵”等词句在轻扬旋律下显得毫无束缚,听得出写词人在创作过程中畅快淋漓之感。而这种舒畅的感觉,在他今年为电影《志明与春娇》填写插曲《如烟》的歌词时再次来临。他回忆:“我不是有目标说要写一首怎样的歌出来,但是那首歌很忠诚地反映着我填词那一刻想表达的心态。那首歌(《如烟》)因为很赶,一晚时间就要交货。突然间我什么都不理,进入了乐曲的气氛当中就填了出来。”《如烟》的歌词将烟与人的思念捆绑在一起,“吸走”、“呼出”,“燃烧”、“留低”,“吸够未够未”与“将气味,换气味”等,简洁又紧凑地带出了这首歌的节奏与动感。
坚称与林夕并非师徒,却呼其“老师”
问林日曦“林夕徒弟”这个名号的由来,他回答:“我和他是朋友,所以有交流。其实要说是徒弟的话,其实全香港的人甚至整个大中华地区的人都是他的‘徒弟’,都受着他歌词的熏陶。”林日曦加入商台后才与林夕相识,大概在2006、2007年,也从那时开始两人在歌词上有了交流。他说,“我和他也不能算是有非常密切、经常有交流的机会,他也是非常忙。作为一个朋友可能是我偶尔发邮件给他,他会有点意见给我。他影响我最深的是在我的自修阶段。我和大家一样,在听他的爱情歌过程中学到当中的哲理、文字的运用。到现在我也一直在看他的书。”
“林夕徒弟”这个称呼,令更多人知道了粤语填词界有位新人叫林日曦。曝光率的增加对于他来说并不轻松,“首先我们不是师徒,是朋友;然后我觉得自己愧对了这个头衔,觉得自己把林夕老师拖累了。我是林日曦,代表我自己。”林日曦直言会尽量避免这个标签,却在言谈中不由自主地把林夕称呼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