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音乐

指挥大师穆蒂:亚洲观众要小心欧洲骗子

新京报

关注
摘要: 2013年初,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i)曾因病缺席与芝加哥交响乐团(CSO)的亚洲巡演。

2013年初,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i)曾因病缺席与芝加哥交响乐团(CSO)的亚洲巡演。如今再次见到他,已是三年之后。昨晚和今晚,这位意大利指挥大师执棒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两场音乐会。尽管演出被排在周一周二工作日,观众的热情也未受影响,而票房的火爆也毫不令人意外。

来自歌剧故乡

指责意大利歌剧沦为歌唱家“个人秀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指挥之一,75岁的穆蒂的职业生涯可谓辉煌。数十年来,他先后在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伦敦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斯卡拉歌剧院、芝加哥交响乐团等著名音乐机构长期任职,作为客座指挥受邀与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合作。来自歌剧故乡意大利的穆蒂,被公认为当世最佳的威尔第诠释者,曾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担任音乐总监长达19年,是自有此职位以来的最长任期纪录保持者。

在歌剧指挥上,穆蒂无疑是前辈阿图罗·托斯卡尼尼的坚定传承者,他的老师安东尼奥尼·沃托(Antonino Votto)曾是托斯卡尼尼的助理指挥,而托斯卡尼尼是威尔第的合作者。“在排练中,威尔第会不断提醒歌唱家和指挥家,歌剧只有一个创始者,那就是作曲家,你们只要准确做到我的要求,我不想你们替我去创造什么”。

而今,穆蒂指责一些意大利歌剧制作沦为了歌唱家的“个人秀”,歌唱家制造出各种乐谱上没有的花腔来表现自己,“这与作曲家的原意背道而驰”。在斯卡拉担任音乐总监时,穆蒂将久未演出的《茶花女》《弄臣》《游吟诗人》重新上演,“很多人都不敢演了,因为观众总是习惯于加很多花腔的版本”。

身处风暴中心

音乐上“锱铢必较”,舞台之外用音乐“救世”

在最近十年,穆蒂一度身处古典乐坛的风暴中心,围绕他争议纷飞。由于他强调忠于作曲家的原意,而忽视了乐手、歌唱家、导演等合作者的想法,2005年他在压倒性的反对声中被迫离开斯卡拉,滑向职业生涯的低谷。此后,在2010年他入主芝加哥交响乐团(CSO),成为该乐团历史上第十任音乐总监。在被问及他给CSO带来什么新东西时,穆蒂回答:“CSO拥有125年历史,我为乐团带来了新的文化上的联结。简单说,我把‘意大利之声’带到了CSO。什么是意大利之声、欧洲之声?也许是一种意大利特有的歌唱性。较之于前,现在的CSO或许更具有这种歌唱性”。

以音乐上的“锱铢必较”和“难搞”闻名,私下的穆蒂却是个平易近人、优雅可亲的老帅哥。他惊讶于中国的乐评人对他了如指掌,高兴地说出:“你可知道了我的一切!”

在演出之外,他以音乐的使者自居,致力于以音乐这种世界性的语言,搭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他曾说“音乐是唯一的救世良方”。二十多年前,穆蒂启动了一个名为“友谊之路”(Paths of Friendship project)的音乐计划,他带着斯卡拉乐团去萨拉热窝,邀请当地音乐家和乐手共同合作,“他们一个紧挨一个坐,不知道彼此的姓名,说不同语言,有不同宗教,但同样感受着音乐的力量”。

三年前,穆蒂带着这一音乐计划去了肯尼亚内罗毕,为200个当地的孩子指挥排练威尔第的《纳布科》。“他们想学意大利的唱法,在那个时刻,意大利和肯尼亚根本没什么不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穆蒂还曾前往监狱为囚犯演出。那是多年前他在意大利拉文纳时,曾收到一个囚犯的来信请求他到监狱去和他们聊聊音乐。“其他狱中的同伴取笑他说,穆蒂不会理你的,而我回信说,我会去的”。那一次,穆蒂前往监狱,为囚犯们演奏了两个小时钢琴,他选择了肖邦、舒曼、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短小动人的作品,边弹边做讲解。“他们听得非常专注,感觉好像就在音乐厅里,一声咳嗽都没有”。

穆蒂的忠告

该剧导演摩西·莱泽尔与指挥家里卡尔多·夏伊因艺术分歧而不睦,导演辱骂指挥“混蛋”。

不知是有感于中国歌剧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还是对老东家斯卡拉本季开幕大戏威尔第歌剧《圣女贞德》后台所发生的不和谐一幕意有所指,穆蒂在演出前日的采访中也对中国媒体发表了一番自己对意大利歌剧的见解:“我可以给些建议,观众要意识到歌剧,尤其意大利歌剧,经常被演绎得很低俗。这是个大问题,通常表演者对莫扎特、瓦格纳的作品怀有敬意,到了意大利歌剧,往往就成了歌唱家的歌剧,为博眼球而取悦观众。这和意大利歌剧的严肃性毫无关系!”

穆蒂更特别忠告,在亚洲,一些歌剧被诠释得很糟糕,只因艺术家来自欧洲,亚洲观众对表演者充满尊敬,便误认为这是高水准的演出并全盘接受。“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欧洲音乐家对欧洲音乐的理解会很差劲,观众要特别注意,我们哪些地方是对的,哪些地方是错的”。末了,大师伸出食指补充道:“小心那些欧洲骗子!意大利歌剧可不是只为了渲染效果。”

穆蒂解读曲目

什么是意大利之声、欧洲之声?也许是一种意大利特有的歌唱性。

回到本次在北京的两场音乐会,在曲目安排上各有千秋。昨晚,乐团上演的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马勒第一交响曲两部广受欢迎的交响杰作。今晚他们将带来的是普罗科菲耶夫的《古典交响曲》、欣德米特的《为弦乐和铜管创作的协奏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除了常演不衰的柴四,另两部作品都并非常见的音乐会选曲。

穆蒂解释称,众所周知芝加哥交响乐团有着令人骄傲的铜管声部,在欣德米特这部杰作中,铜管与弦乐形成了一种“对话”,“你们也一定会对弦乐部分感兴趣”。至于普罗科菲耶夫这部作品,“虽然音乐很轻,但对乐团而言很有难度,如能表现好,就能全面展示出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特质,尤其是年轻乐手的特质”。如此的曲目组合,穆蒂认为是体现了芝加哥交响乐团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交响乐团之一所具有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Todd Rosenberg 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