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音乐

上海犹太避难所音乐会披露国歌往事

新民晚报新民网

关注

美国巴德大学音乐节组成百余人规模的表演阵容,日前在香港揭开中国巡演大幕。明起至14日,他们将移师上海大剧院(微博)和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为期三天的音乐会、论坛等活动。虽然这次沪上巡演的重头戏围绕“柴可夫斯基和他的音乐世界”展开,但更为引人关注的,是13日晚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举行的演讲及音乐会“上海犹太避难所”。他们将展开上海音乐史上的一段独特记忆。

作品描述历史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记忆,每一座有历史的城市也拥有自己的情感记忆。许许多多在上海活动的音乐家们,构成了城市情感记忆的细节。巴德大学的这台“上海犹太避难所”,上演的作品均出自曾在上海开展音乐活动的犹太音乐家之手。如今的上海人,对这批音乐家已几乎遗忘,对他们的作品更一无所知,因此,听这场音乐会,如同翻阅历史。

从一次大战到二次大战,大批犹太人从欧洲移居上海。尤其在二战期间,遭受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背井离乡来到上海后,建起了犹太人社区,还全方位融入了城市生活,因此,有艺术作品以“上海方舟”的名义,来描述这段历史。将与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教授共同主讲、并指挥这台音乐会的巴德大学音乐节总监里昂·波茨坦教授,搜集到了许多二战后又移居欧美的音乐家的作品和故事,他说:“这些音乐家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成为东西方文化相遇的目击者,发生在战争年代里的这次相遇,营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当音乐史在战争后进入全球化阶段,这些人在中国的经历就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意义,他们又丰富着所在国度的音乐文化。”

融入中国元素

这台音乐会演奏的5位犹太作曲家作品,有的创作于上海,有的是离开上海后所作。即使是音乐界专业人士,对这些具有上海元素的作品,也并不知晓。其中,已故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穆夫的两首作品,将通过他20世纪上半叶在上海的音乐足迹,重现当年上海音乐界中外融合的独特格局。上海歌唱家沈洋给记者听过在国外淘到的录有阿甫夏洛穆夫作品《北京胡同》的胶木唱片。这位当年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乐队指挥,在音乐里融入了大量中国戏曲和民间歌谣的元素,比起前几年“上海之春”举办的“外国音乐家写中国”作品,色彩更加丰富,旋律更具有亲切感,听了让人感慨万千。阿甫夏洛穆夫与聂耳、田汉、任光、贺绿汀等都曾有密切来往,聂耳为田汉的词作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后,经他配器录制成电影《风云儿女》首版主题歌,激越的歌声鼓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探寻城市记忆

阿龙·阿甫夏洛穆夫创作了数十部中国题材的交响乐、歌剧、舞剧等。他呼吁中国音乐家在学习欧洲音乐和作曲技术后,“要用学到的方法表达和发展中国自己的音乐传统,不要使作品‘西方化’。”这一点至今还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波茨坦教授说,这台“上海犹太避难所”音乐会介绍的5位犹太作曲家中,阿龙·阿甫夏洛穆夫和目前仍健在的他的儿子雅各布·阿甫夏洛穆夫,都曾活跃于上海。此外,沃尔夫冈·弗兰克夫是原上海工部局乐队的第二小提琴乐手,奥托·约阿希姆是组建和指挥上海犹太人乐队的音乐家,拉里·西茨基则在上海的犹太人社区从事创作。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在谈起承办“上海犹太避难所”音乐会时表示:“这台讲解和演出,仅是一段历史的索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再去深入探寻这段城市的记忆。因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迈出充满力量的前进步伐,去创造新的历史。” 资深记者 杨建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