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电影宝库

法国是以色列遥远的同义词

新浪娱乐

关注

金熊奖得主《同义词》(Synonymes)第一次放映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一致好评。第二第三场媒体放映甚至收获了几句嘘声。这部情绪乖张、人物异化的影片由于不平衡的叙事节奏和荒诞的对话破坏了常规的观赏体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无法让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实验性。但好的影片不一定要让所有人都接受。

《同义词》讲述了以色列男子Yoav在法国的遭遇。他只身离开并不能认同的母国,希望可以成为另一个国度的公民。他尝试与人建立关系,也坚决逃离这种关系。一个外国人如何成为融入其中的移民,他是否不可避免要经历暴力,是否不可避免地无法被真正接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Nadav Lapid)通过语言来阐述自己对移民问题的理解。

语言首先具有能指作用。男主角Yoav到达巴黎时首先去买了一本字典。他用奇怪的口音和朋友对话,重复不知该如何表达的单词;他在街上游走,不停地背诵同一词根、同一意义、同一系列的单词。这些语言的意义本就存在于他的脑海里。以色列对于他来说是恶魔的国度,所以他不再使用恶魔的语言。他需要一种替代品,一种可以把恶魔语言翻译过来的语言。语言对于移民来说,是不可避免的阴霾,时刻笼罩着他。这是他融入另一种文化的第一步。

影片的对话具有荒诞派戏剧的遗风——疏离的互动,面无表情的念白以及没有意义的词语堆积,这些安排都消减了叙事的连贯性与平衡。失控并且失衡的状态事实上就是男主角在巴黎的无从选择。他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学习语言。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脱离母国的希望。无意义的词句同样也是对崇高的破坏。语言在他的嘴里不具有所指功能的崇高。在裸替模特的一场戏里,他可以为了生存用母语说不堪入目的话语。那些词句并不一定象征着约定促成的对象,而只是某种工具。

但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依然充满了他的生活。正是这种语言不可避免的强大能力,使他无法真正被这个国度接纳,或者说,使他无法接纳这个国度傲慢的价值观。在移民课堂上,老师告诉他们,公鸡是法国人的象征,因为他勇敢并且早起。移民国教授语言并且用语言的所指意义来灌输他们的价值观。但Yoav无法完全接受这些价值观。所以他用奇怪的方式念《马赛曲》的歌词,而不是唱出来。没唱出来的歌词就失去了它所指的意义,成为了Yoav不伦不类身份的另一种象征——他念出了歌词,正如他想要移民法国一样,但他没有唱出来,正如他没有真正被法国接纳一样。移民老师一遍又一遍地问:丈夫可以随便打妻子,对还是错?女性有自由结婚的权力,对还是错?这些语言本身的含义就是移民国强迫移民接受的概念。语言是概念的载体,也是概念本身。

虽然Yoav拒绝说希伯来语,但是语言音节的记忆是深入到身体的。扮演Yoav的演员汤姆·梅西尔(Tom Mercier)为了这部影片现学了并不流利的法语和英语,尽管他的表演几乎面瘫,但这种不自然与他完美的身体恰好契合了《同义词》一片的诉求与风格。Yoav是紧绷的,是焦虑的,是愤怒的。所以他游离于自然的关系之外,也游离于母国与移民国之间难以定义。当他背诵法语单词时,依然无法摆脱希伯来语的音节和节奏,这就导致他的紧张更加明显。伴随着他的情绪,镜头的移动也变得紧张且粗粝——快速的来回移动,不加控制的抖动,事实上都在对应人物的情绪。这就让最后瞬间揭示的真相变得有力而驳杂——那个看似友好的法国并没有真的为他打开大门,他既无法承认犹太复国主义的价值观,也无法认同法国的价值观。不被接纳的愤怒也伴随着无处归属的矛盾。他对法国朋友说,“你真幸运生为法国人“,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求而不得的移民身份,也可能因为羡慕对方可以统一出生地与出生地的价值观。

影片运用了一些并不常规的手法去描绘移民问题,使得影片尤为独特。但犹太人、法国人和其他一些角色,在对应自己的价值象征时,表现得太过明显。影片的意图明目张胆,甚至可以说,略显粗糙。相较于视听语言上的与众不同,这一点就有些弱了。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说,如果我们为一个词找同义词,那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然后再为这些同义词继续找同义词,一直进行下去,会发现最后找到的词意义已经与一开始的词相去甚远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法国就是以色列遥远的同义词。(于婧/文)

于婧其它短评:

《恐龙蛋》4.2。影片的故事完整而清晰。以草原中的女尸作为开头,既交代了一种类似原始崇拜的神秘,也为整部影片视听语言的契合提供了基础。看似动物性的人物关系,与故事背景的设定却恰恰是符合的。摄影扎实。大量的远景和长镜头,营造出观察他者但无法完全理解其神秘感的体验,恰如其分地呼应了整个事件。声音制作颇为惊艳,不管是环境声还是不同表现方式的音乐,起承转合都极为流畅,特别在一个以远景为主要画面的影片里是很不容易的。总而言之,是一部剧本与视听语言都很优秀的作品。

《感谢上帝》:3.8。影片的优点很明显。欧容没有再去堆积那些骇人听闻的、事关性别的画面,而是沉稳并且克制地讲述了一群在童年受过性侵害的成年人。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描述都相当细致,作为受害者的恐惧、矛盾与伤痛,作为受害者家属所承受的悔恨与愤怒,都被表现地很真实。这种细致的人物关系与心理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了欧容作品里最接近法国电影风格的一部。然而,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作为主角的三个人物以三段式的结构一一呈现,从剧本的作用上而言,略显冗长。如果可以稍加删减,取每个主角作为受害者的侧重面,并且让他们在故事的推进里起到不同的作用就更好了。

《金手套》:2.8。犯罪惊悚题材给法提赫·阿金提供了炫技的机会。影片的确通过震撼力颇强的视听语言成功营造出一个肮脏、丑陋、醉酒和绝望的生活状态与边缘人物。一些暴力镜头采用了窥探视角,巧妙地遮蔽了过分具有煽动性的画面,同时通过声音使这种暴力充斥在观众的想象力中。但这样一个灵感来自于真实事件的故事,其主题是什么,它的人物是否真的有意义,都让人颇为费解。在重复暴力的过程里,也并没有体会到恶的美学。红灯区里的教堂也没有期待一种象征或者互文的作用,有些可惜。

《主啊,她的名字是佩托尼娅》:4.7。目前主竞赛影片中剧本最出色的一部作品。从人物背景的交代,到人物动机的揭示,一直到事件的发展与结果,都脉络清晰并且细致完整。开篇女主角与妈妈寥寥数句对白就把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与性格都交代清楚了。在这个充斥着男权与失业的社会里,纵然已经政教分离,但观念与本质依然带有强烈的压抑感,作为幸运与权利象征的十字架本身并不是女主角想要获得的东西,被祝福才是人物一直以来的动机。在嘲讽与精巧的对话设计中,女主角的心理,她与主流社会的纠缠,她与母亲不能理解但可以谅解的关系都表现地非常透彻。看似是在抨击社会问题,实际上也在表达人类压抑的普世状态。单点透视的稳定构图和晃动的特写手持镜头相互交替,很好地营造出压抑与骚动共存的心理与社会状态。女主角的表演非常自然,起伏都恰到好处,是今年最佳女主的强力候选。当然,最佳影片也不是没有可能。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4。影片的主题非常符合柏林电影节的选片取向,那便是对过往的揭示以及不能被遗忘的历史。影片使用大量近景特写手持镜头,一方便很好地营造了这部黑色电影的悬疑感与紧张感。另一方面和岭南的雾气,湿气和霓虹相辅相成,形成了迷醉沉溺的人物状态与神秘感。影片开篇尤为精彩,航拍与手持相互结合,把群戏的动态完全表现了出来。影片的视听语言因为快速剪辑和移动长镜头,表现出某些广告与纪录片的风格,这在一个揭露过往真相的影片里,的确可以契合。但多条时间线的故事穿插稍显冗长,人物心理的呈现也未能达到更强烈的深度。在社会议题无法展开,使之有最后也只能描绘个体的沉沦,稍显遗憾。

《我当时在家,但…》:2.5星。时至今日,戏剧化的走位和机械化的念白已经不是电影实验中的新鲜事了。所以如果想要进行这样的尝试并且希望把对表演的理念传达出去的话,就要考虑形式之外的内容是否足够深刻,或者表达方式是否足够有力。显然这不影片在两方面都没有做到,因此也就沦为纯粹的形式实验,并且在美术和摄影上,也并未达到罗伊·安德森的程度。没有什么太大意思的一部影片。

《少年黑手党》:4星。影片延续了很多新写实主义电影的优秀传统。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视听语言都透露着一种真实的可爱。特别是主角的心理描绘,细腻并且严谨。这个题材也很有价值。根据柏林选片人的说法,这部影片和全景纪录片单元的另一部意大利影片《Selfie》形成了一种内容上的互文。一边是剧情上的艺术创作,另一边则是对那不勒斯社区青少年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结合来看,更显得这部影片在社会意义上的可贵。

《伊丽莎与玛瑟拉》:2.5星。非常平庸的一部作品。虽然整个故事基于一个真实事件,使得最后关于同性婚姻的主题得到了某种强硬的升华。但是除去这个题材,主角和其他角色的描绘都还浮于表面。试听语言也很俗气。可以推荐给喜爱女色场景的小同志。

《地久天长》:3.8星。出于一些个人情感可以给4星。影片的故事集合了多个这两代人的经历—知青、失独、下岗等。这本就是王小帅一贯关注的题材,也是他十分擅长讲述的故事。它涉及到很多个柏林电影节选片上的重点,比如个人的过往与时代历史的交织,个人的命运在时代中的渺小,以及个人的历史不能被忘记。故事非常动人,不过一些戏剧化的设定的雕琢痕迹太重。好在王景春的表演非常克制,使得这个故事不至于落于俗套。从这一点上来说,王小帅指导演员的能力值得赞赏。王景春完全能够角逐最佳男主角。另一方面,这部影片的摄影有一些新的东西。学绘画出身的王小帅在这部影片里,除了一如既往的绘画构图的静止长镜头之外,也运用记录性质的移动长镜头和微微晃动的镜头,这与故事发生的地点之一,也就是南方的海边,形成了一种有趣的视觉感官。相信这部影片在国内的票房会很不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