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丧尸片教父罗梅罗:他如何开创“丧尸”盛世
新浪娱乐讯 近日,“现代丧尸电影”之父乔治·罗梅罗去世,享年77岁。全球各位电影人、影迷对他进行了沉重的悼念。
罗梅罗老爷子走了,77岁,总觉得该说点什么。虽然这个名字对于大部分恐怖片影迷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对更多人来说他本人远没有他的造物——丧尸,来得让大家熟悉。
初中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丧尸片,这一切的缘起应该是因为最开始在电视上看到了2002版的《生化危机》。米拉·乔沃维奇扮演的爱丽丝穿着红裙,端着一把机关枪,凌空一脚踢飞丧尸狗的画面现在依然记忆犹新。那建在地下巨大的“蜂巢”基地、小女孩形象的AI红皇后和当时觉得超级恐怖的激光走廊,这一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简直酷炫到不行。
入了坑之后自然也会找别的丧尸片来看,记得那时候买了张封面是“生化危机续集”的光碟,结果里面装的是《僵尸肖恩》,让年少期待精彩动作恐怖片的我大呼上当。那段时间也接触了罗梅罗的第一部作品,是他2005年的“新片”《活死人之地》,当时还是省下饭钱来买的盗版DVD。因为看了不少杂志,那时也已经知道他在这个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记得他在这部电影中对他自己建立的“丧尸定律”的突破——电影中让一只丧尸有了智力和领导能力。
“丧尸定律”是罗梅罗在1968第一部作品《活死人之夜》开始做出的一系列设定的总结。当时他和他的九个朋友在60年代末期创建了“十画面”公司,总共投资了一万美元拍摄了这部丧尸电影“创世”之作。影片中基本为丧尸的创造设立了范本:它们通常是各种不明原因造成的死人复活,他们通常群聚而且行动缓慢,除了爆头之外很难被杀死。他们没有智力,只以活人肉为主要驱动,被咬伤的活人也会被感染为新的丧尸。
虽然后世大部分的作品都在罗梅罗的设定下来创建丧尸,但老爷子自己也会在框架外进行一些发挥,正如《活死人之地》中有智力的丧尸头头为例。后来者也通过各种方式拓展了丧尸的设定:比如《生化危机》中出现的“舔食者”和其他加强版的恐怖变异怪物。还有带领着《僵尸世界大战》和《釜山行》中的丧尸都极速飞奔了起来的《惊变28天》。以及《我是传奇》中更为高效的空气传播途径和《死亡录像》中和宗教结合的成分。
随后的1971年罗梅罗指导了一部名为温情电影《There‘s Always Vanilla》,这部电影显然不是罗梅罗履历表上的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在豆瓣至今都没有中文名和评分。尽管之前《活死人之夜》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罗梅罗并没有从中分得多少利益,所以他接下来的电影依然得勒紧裤腰带。《There’s Always Vanilla》之后的两部电影《女巫季节》和《杀出狂人镇》由于理念并没有什么突破,外加紧张的资金导致制作水准一般,所以也不算他成功的电影。
1977年罗梅罗开始拍摄《马丁》,这是一部少有人知但十分优秀的作品。据说罗梅罗本人也对本片相当满意。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典型的现代吸血鬼故事,虽然投资不大但是也没有像当时的B级片和恐怖剥削电影拿血浆和裸露吸引眼球。《马丁》更像是一部悬疑惊悚电影,整部电影气质甚好,虽然没太多戏剧冲突但是引人入胜。可以说是他在丧尸片之外的代表作。
一年后年罗梅罗重回丧尸界,在距离《活死人之夜》十年后推出了“丧尸三部曲”的第二部《活死人黎明》。这回影片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仅仅投资五十万的电影在全球获得了5500万美元的回报,仅在美国本土就取得了2000万美元的票房。电影的成功离不开罗梅罗团队中化妆师汤姆·萨维尼精彩奉献。让真实的断肢者扮演丧尸便是个经典的好主意,不仅节省了成本,也让丧尸更加真实可信。《活死人黎明》的巨大成功让罗梅罗成为了真正的“丧尸之父”。
1981年罗梅罗推出了他的新作《飞车敢死队》,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并没有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恐怖小说之王史蒂芬·金和妻子也在其中友情客串。紧接着在有史蒂芬·金这样的强力盟友下1982年罗梅罗便推出了他的下一部作品《鬼作秀》。《鬼作秀》原本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青少年中火爆的粗制滥造的恐怖漫画刊物。罗梅罗邀请史蒂芬·金将其中6个故事改写为六个短片剧本,然后将这六个剧本合成一部短片集电影。这次罗梅罗和史蒂芬·金的合作无疑成为了恐怖电影史上的一段佳话,《鬼作秀》也成为了欧美恐怖片中的经典之作。
“丧尸三部曲”的第三部《活死人之日》(Day of the Dead )在1985年上映,经过了剥削电影和B级片浪潮的洗礼,《活死人之日》在血浆的运用上和视觉效果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级别,可以说是血肉横飞。但是或许因为观众的审美疲劳,这部电影并没有获得前两部一样的成功。毕竟丧尸电影和其他类型恐怖片在经历了70年代和80年代初这段时间有了巨大的发展,观众也变得越来越难伺候了。《活死人之日》虽然有一些新想法,但是对于观众们,这还远远不够。
后来罗梅罗又推出了《异魔》还跟意大利恐怖大咖达里奥·阿金图联合拍摄了《恶魔双瞳》,以及《人鬼双胞胎》和《无面人》等作品,但都只能说反响平平。 休息了一段时间后,直到我们前面提到2005年推出的《活死人之地》,沉寂多年重新涉足丧尸题材的他终于没让大家失望。《活死人之地》既复古又有新内容,影片也收获了相当不错的的票房和评论。可惜后面紧接着他最后的两部作品《死亡日记》和《死人岛》就没有这么受粉丝们待见了。
到现在丧尸诞生了将近50年,即便罗梅罗本人都不能作为一部电影是否能成功的保证,但是丧尸题材的热度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就算不是恐怖片影迷也很难忽视丧尸在电影以外的各种媒介出现:电视上除了有破纪录的收视率的《行尸走肉》和它的衍生剧,还有《复生》和《我是僵尸》这些其他角度的作品。游戏领域就算不提《植物大战僵尸》《生化危机》以及《求生之路》等等这些用它们当主角的爆款,随便列出一些欧美RPG游戏你都不难发现丧尸们充当早期移动经验值的身影。
它们在漫画和小说中也频频露脸,比如畅销书《傲慢与偏见与僵尸》和史蒂芬·金的《手机》。而且这些电影、小说、漫画、游戏都互相交错,一个火了就迅速的转战到另一种媒介上。《行尸走肉》和《釜山行》被改变成漫画,《生化危机》和《傲慢与偏见与僵尸》《手机》被改变成电影,而且换了一个领域攻城略地观众依然买账赚到不行。
甚至他们也入侵了音乐领域,成为各种摇滚乐队和Rob Zombie这样的大咖的创作灵感。甚至在80年代就成全了史上最畅销专辑和最牛逼的MV——迈克尔·杰克逊的《颤栗》——这在2009年MJ去世时又再次全世界刷屏风靡一时。
因为这种舶来的生物在越来越高频的出现在流行文化里,中国也自然难逃这股席卷世界的丧尸浪潮。近两年我们对它的称谓都渐渐地严格了起来。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和林道长经常打交道的那群死了几百年的清朝官员一样共用着一个“僵尸”的名号,不过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中西两种生物并不是一类东西,所以渐渐的开始用“丧尸”当做它的正式称呼。至于后面所以名称里面包含“僵尸”的丧尸片,大概会成为一个“时代遗留问题”。
(注:而有趣的是中国文化中的僵尸在西方被翻译成“吸血鬼”(Vampire),这反而还挺贴切的,因为这两种生物都爱咬人脖子,而且都有超自然的高强能力。而且最早的诺斯费拉图等吸血鬼确实也挺像僵尸,至于现在的吸血鬼一个个都美到人神共愤的设定就是题外话了。)
罗梅罗去世后,不少圈内人士都在网上对他表达了敬意。其中恐怖大师约翰·卡朋特更是称之为“现代恐怖片”之父。丧尸设定的建立为难以计数的导演打开了一扇拍摄低成本恐怖片的大门,因为这几乎是不用花什么钱的怪物。要求不高的话用最基础的化妆品就可以打造一只丧尸——因为他们不过就是死人罢了,肤色暗沉些加一点点假血就行。反观其他怪物则几乎不可能抛弃繁琐的特效化妆和CG技术。即便现代吸血鬼几乎也不用化妆,不过颜值和演技的要求也比几乎人人都能演的丧尸还是门槛高了不少。而且正如汤姆·萨维尼在《活死人黎明》中让真实的断肢者扮演丧尸。即便是身体有残疾的演员也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反而他们还更为稀缺难得。
更赞的是这个设定还自带各种丰富的隐喻,从当年的冷战越战到无政府主义狂欢,从批判现代人的麻木、批判消费主义再到人吃人般社会的预言,丧尸作为人类的某种缩影可以承载太多的东西。还有在绝境中永远聊不厌的人性抉择,比起丧尸更恐怖的是人心几乎成了所有丧尸片粉丝的共识。
正因如此丧尸片成为了不少大导演初出茅庐时的成名之作。《指环王》系列的导演彼得·杰克逊早期拍摄了《群尸玩过界》;《蜘蛛侠》系列导演山姆·雷米靠Cult经典《鬼玩人》成名;埃德加·赖特用《僵尸肖恩》开启了他的“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而《300勇士》和《超人:钢铁之躯》的导演扎克·施耐德在好莱坞敲门砖正是翻拍罗梅罗的《活死人黎明》。受惠于罗梅罗的导演实在太多,更不要提现在国内外依然有数不清的年轻电影人对这个题材进行新的尝试。
罗梅罗是个伟大的导演么?单从作品本身来说或许不是。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能写在史书上的文化偶像。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一种文化和流行传播开,大多起源于一个相对模糊的时间和区域。很少会出现像罗梅罗拍出《活死人之夜》这样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罗梅罗当时拍电影时一定没想到他对后世流行文化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就像1968年10月1日在匹兹堡的富尔顿剧场,当时去看《活死人之夜》首场放映的男男女女也是如此。他们中没人知道自己将面对怎样的恐惧,也没人知道自己将见证怎样的一段历史。
(朽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