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拯救地球的书架装了什么书?
看《星际穿越》也能涨文学知识
正当理科生在洋洋自得解构《星际穿越》的时候,文科生也不必自卑,要知道最后拯救地球的,可是库珀家的书房。库珀与女儿墨菲,就是在书架前传递信息。诺兰的这个设定,让人想起了博尔赫斯。在《通天塔图书馆》里,博尔赫斯写道:“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个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有了那个美好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了一点安慰。”这个文学意象,与电影中的影像不谋而合。
在书房里拯救世界,诺兰这个文艺青年一定是有意为之。他为墨菲的书架所选择的书,不仅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相符,也传递着他自己的理念世界,从这些书目也可以看到,正是这些文学作品启发了电影构思。
大概你听过名字的就只有《百年孤独》
诺兰放在书架上的书,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属于“不明觉厉”的类型。伊恩·班克斯《捕蜂器》、玛德琳·英格的《时间的皱纹》、艾勃特的《平面国》、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斯蒂芬·金的《末日逼近》……可能唯一一本让人熟悉的,就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本书放在这里格外有意思:与宇宙的孤独比起来,人类的孤独又算什么?
这些书主要分三类:第一类硬科幻,是标准物理学方面的学术著作,还有科普著作,专业度高,要有比较专业背景或者长期阅读科幻的背景才能看懂;第二类是软科幻,以科幻为背景的悬疑小说、言情小说等,这类书一般以科学幻想为背景,在一个异度空间或者科幻背景讲一个故事;第三类是文学大师留下的世界文学经典,比如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这类书的特征是具有幻想力,比如博尔赫斯的《迷宫》,本身就是充满悬疑的。
这些书不只是一个背景,它的布置与人物性格契合,从这些书中可以看出,库珀并不甘心做农民,他一直渴望重新成为一个宇航员。而她的女儿也是在这些书的启发下成长。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书都是诺兰这个有着“科学癖”的文科生本身很喜欢的。
《万有引力之虹》与《末日临近》,
说的都是末日
在书单被公布以后,大家都在讨论为什么这些书会被放到书架上?下面就以《万有引力之虹》与《末日临近》两本书为例,看看诺兰选中的书,都有什么特点——
●《万有引力之虹》
这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最著名的作品,而出版时《纽约时报》书评曾以“近几十年最长、最难读、最有野心的书”为标题。在品钦研究者但汉松看来,“品钦的小说通常被认为很挑读者,一个原因是其中涉猎的知识很渊博,读者应该是同时热爱文学,具有物理学(包括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火箭工程学,神学,乃至《易经》的知识,关心时事政治,对神秘主义有天然嗜好的人”。
小说分四个部分,“零之下”、“戈林赌场的休假”、“在占领区”和“反作用力”。故事发生在1944年圣诞节到1945年9月期间,主要情节是盟军追查德国人正在制造的威力惊人的导弹,美国中尉泰荣·斯洛索普的一张“性交地图”却出人意料地屡次与德国导弹的轰炸地点吻合。寻找,寻找,所有的人都在不停地寻找。而英国批评家托尼·坦纳(Tony Tanner)曾指出:“《万有引力之虹》的深奥与恢宏拒绝任何归纳和概括。”
跟当年的《尤利西斯》一样,阅读这样的书具有巨大的难度,有人称它是当代文学的顶峰,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预告世界末日”的呓语。大概也是诺兰,也是被这么一本书所散发出的“末日”气息所吸引。
●《末日逼近》
《末日逼近》是斯蒂芬·金发表于1978年的小说,原著主要讲述了世界末日是如何造成的:军方防御实验室因为十亿分之一的电脑错误,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形成了一条死亡链条。在末日后的世界,只有1%的人类活了下来,然而,厄运没有到此为止……该小说曾在1994年成功地被拍成4集迷你剧,颇受好评。一定程度上《末日逼近》是与电影的背景契合度最高的一本书,概而述之,就是“世界末日”。《星际穿越》中墨菲的书架上的《末日逼近》是绝版已久的第一版《末日逼近》。
据说,《末日逼近》也有拍电影的计划,有消息说是由《星运里的错》导演乔什·波恩执导,计划拍上下两部。斯蒂芬·金称波恩的想法是极好的,不能指望一部电影能容纳下所有内容。目前还未证实《星际穿越》里的男主角马修·麦康纳是否会出演书中的“恶魔”弗拉格。
链接
迪伦·托马斯的诗,你被击中了吗?
除了这些晦涩难懂的天书以外,诺兰还将迪伦·托马斯的诗再一次带入公众视野。当《星际迷航》的飞船进入太空以后,迪伦·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在影院响起:“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在这里,老者更像是指快要因资源枯竭而死去的地球。
今年恰逢诗人迪伦·托马斯诞辰100周年,不知道诺兰引用这首诗是否有向诗人致敬的意味。在被问到片中为何反复出现这首诗歌时,诺兰回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首诗全篇是在讲人是怎么样对抗死亡、怎么样面对死亡,关于这个主题我再也没有看到任何人用英文写得比它更好。”
迪伦·托马斯,威尔士诗人。迪伦从中学时代就显露出诗歌天分,毕业后当了报社记者。出版了一系列诗集,也从事剧本和小说创作。可他是一个疯狂的人,迪伦总是纵情声色,沉溺烟酒,透支着他作为一个天才诗人的能量与癫狂。他的诗歌总是洋溢着一种神秘原始的力量,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表现自然的生长和人性的冲动。尽管他在世时穷困潦倒,年仅39 岁就因酗酒而死,不过他的声名却日渐显赫,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正是将其名字为己所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迪伦·托马斯作于父亲病危期间,整首诗充斥着夜晚与白昼、黑暗与光明、温和与狂暴、死亡与生命的二元对立。托马斯面对父亲的衰老和即将到来的大限,并没有显示出丝毫的怯懦与哀怜,而是充满激情地“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迪伦·托马斯/文
巫宁坤/译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进发出闪电,他们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跟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恕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