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荒猎》同上映的《飞鹰艾迪》折了翼
法制晚报讯(记者 田婉婷 许思鉴)
上周五,由好莱坞明星塔伦·埃格顿、休·杰克曼主演的《飞鹰艾迪》在内地上映。截至今晨,该片票房仅收获355万,面临着下档的危险。与其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影片《荒野猎人》则获得2.56亿票房。从豆瓣评分来看,《飞鹰艾迪》的豆瓣评分为8.1分,比“猎人”高0.1分。
口碑相差无几,票房却有着近百倍的悬殊,究竟《飞鹰艾迪》出了什么问题?在市场的竞争中,是什么因素让一部本应被更多人看到的好电影被埋没掉?今天《法制晚报》圆桌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题材折翼,没战胜运动的冷——克里斯托弗·罗森 美国影评人
其实《飞鹰艾迪》的票房没有达到预期值并不算太意外,虽然这部电影真的是足够的好看。休·杰克曼和塔伦·埃格顿的组合,也是很优质地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尽管在电影里,塔伦·埃格顿自毁形象没有了《王牌特工》时期的帅气,但是艾迪的励志故事,依然在他恰如其分地演绎之下,显得格外动人。
作为运动电影,本身的励志故事在电影中被弱化,反而削弱了影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1976年以来最卖座的几部运动题材电影,讲述橄榄球的《弱点》、一直有人追捧的《洛奇》系列,以及打动了无数人的赛马电影《奔腾年代》,无一不是故事先行,运动本身只是辅助,而电影所关注的那些情感、故事才是绝对的重点。在这些情感情怀先行的运动电影面前,《飞鹰艾迪》纯粹由运动本身以及小人物的奋斗所带来的感动,显得更加珍贵。
与其他运动电影不同,跳台滑雪本来就是一项冷门到不能再冷门的运动。原本冬奥会就比夏季奥运会少了不少关注度,而跳台滑雪也不如花样滑冰、短道速滑这些项目更能激起观众的热情,它在电视上的播放也仅仅只能以惊险取胜。因此《飞鹰艾迪》原型的故事,也并不是那么广为人知,而且作为一个普普通通追求自己普通目标的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也对绝大部分观众来讲,缺少了一些必须要进入电影院观看的要素。
不过,因为这些原因而放弃了《飞鹰艾迪》,确实会带来不少观影的损失。诚然,这部电影是一部老套甚至可以说是缺乏新鲜感的电影,但是运动本身以及故事本身所带来的励志向上的感动,还是让人很难平复观影后的激动和热血沸腾。马修·沃恩和导演将运动本身的艰难,以及运动本身的内容更多地灌注在了电影里,这样或许会让一些观众在选择观影时望而却步,但却绝对会给他们在观影之时,带来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和感动。
传播折翼,没找到营销的点——韩浩月 时评人
如果把影片当做产品来看的话,市场渠道和包装都是缺一不可的。通常情况下,在公映之前,影片就应该形成比较热的传播点,如果前期没有关注的话,再去做口碑,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宣传本身应该是多样化的,单一的口碑宣传已经不能满足电影营销的作用了。好的电影营销是针对影片最大的看点进行全方位营销,比如《疯狂动物城》中的各种动物赋予了很多娱乐元素,这些娱乐元素本身就拓展了影片的影响力,引发了大家的自发传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热度,而《飞鹰艾迪》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拓展。
况且同档期《荒野猎人》由于小李获得奥斯卡小金人,传播广泛度惊人,《飞鹰艾迪》则被远远抛在了身后。现在中国观众接受电影信息的渠道比比皆是,如果在本土都不受关注,那么到其他国家也未必就会大卖。
现在进口片有一个现象就是无论是商业大片也好,还是文艺片也好,都不太重视宣传。打开中国市场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设计,而进口片并没有更好的在中国本土化的营销,通常情况下就是请国外的演员来中国站个台就算是比较大的宣传了。
在宣传的方式上并没有像本土电影那样花样百出,而是固守着以往的模式,这或许是进口片宣传需要思考的问题。
类型折翼,没对准观众的爱——王宇 世纪影城经理
仅过了首周末之后,《飞鹰艾迪》的排片几乎就没有了,举个例子,我们排一场《荒野猎人》观众能满场,排一场《疯狂动物城》观众能过半,而排一场《飞鹰艾迪》就零星几个观众。
分析《飞鹰艾迪》为何票房少得可怜。现在中国观众喜欢看的电影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喜剧欢乐的热片,另外一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片,而《飞鹰艾迪》显然这两种都不属于。这是一部属于传记和体育竞技相结合的影片,这两种类型都不是中国观众喜欢的类型,捆到一块去票房不好也情有可原。
此前的《极速风流》虽然也有跟《速度与激情》系列相似的赛车的刺激,但由于其竞技的呈现风格,始终没有特别好的票房回报,这是一样的道理。而《飞鹰艾迪》本身话题性不强,这也是导致这部影片没有引起太多票房的关键原因。
现在观众看进口片看的很多了,口味也见长,不是什么样的片子都能进入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心甘情愿来买票看的。连超级英雄单打独斗都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而要像《蝙蝠侠大战超人》这样联合几个英雄在一起才能重新让观众走进影院。
所以,口碑要和类型、营销相结合才能做出一部受欢迎的电影。
采访整理/记者 田婉婷 许思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