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不拍寻龙诀2 对国产科幻不抱希望

新浪娱乐

当《寻龙诀》遇上《星战7》新浪潮论坛

1月11日新浪潮论坛开讲
魏頔/文 郑福德/摄影 刘嘉奇/视频
新浪娱乐讯 1月11日,新浪潮论坛“当《寻龙诀》遇上《星战7》”开讲,电影《寻龙诀》导演乌尔善;主持人、制片人崔永元;影评人、好莱坞电影专家周黎明;脱口秀主持人、演员黄西[微博];《霸王别姬》《活着》《狼图腾》编剧芦苇;小马奔腾影业副总经理、影评人、科幻电影专家、主持人严蓬共同出席了本届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激辩中外商业大片”,将核心讨论点放在了国内外大片的对比上——中国的商业大片优势在哪里?与好莱坞大片差距又在哪里?在论坛现场,《寻龙诀》导演乌尔善首次给自己的电影公开打分,他为《寻龙诀》打出65分,60分是“及格”的类型电影,5分则打给“用类型的规律,讲好自己的故事”。
现场嘉宾还对中国可以拍怎样的科幻电影展开讨论,乌尔善对这个问题不抱乐观态度:“科幻电影是愤世嫉俗的。所有科幻电影,表现未来是在批判现实,如果我们无法面对现在的现实,是不可能产生好的科幻片的,所有对未来的假定都是我们对现在的批判,我们未来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什么样的体系,大家生活的好还是不好,这是科幻电影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现在敢说吗?我们能说吗?我们敢假定吗?如果我们不敢这样,那我们没有拍科幻片的资格。”
另外,乌尔善也在现场明确表示,自己将不会继续拍摄《寻龙诀》系列电影。“我已经把自己对奇幻冒险类电影的研究文章发表在网络上了,我想跟大家说这个事情就过去了,我的秘方已经公布了,我就不准备干了。”
《星战7》好看么?乌尔善:它是科幻+神话+肥皂剧元素的最佳结合
《寻龙诀》上映三周,目前已经超过了16亿的票房,是国产大片的代表性作品。《星球大战7》在中国上映几日票房已破2亿,该片在北美市场异常火爆,有望打破《阿凡达》保持的票房记录。经过两年的发展,国产商业大片也具备了和国外大片抗衡的可能性。在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平方面、故事表现层面,甚至在一些更深层的意识文化层面上,国产商业电影到底还有多大差距?优势又在什么地方?
嘉宾们率先讨论了正在上映的好莱坞电影《星战7》。周黎明率先发言:“我略微有一点失望,网上也有不推荐这部电影的同行,通常这种情况下,会有蜂拥而至的粉丝去微博上激烈反驳,但是非常奇怪,这次没有一个人到他的微博下面去骂,可见《星战》的粉丝们都是年龄层较大并且非常理性的。《星战7》是一个粉丝电影,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演员,在多年前的《星战》系列里演什么样的角色,你是无感的。所以它没有像《阿凡达》当年带给我们的那种冲击。”
嘉宾黄西说:“如果美国没有宗教,《星球大战》就是宗教。《星球大战》里面很多场景,确实是很生活化的美国场景,比如说里面呈现那些酒吧,美国人可能看了非常熟悉。把酒吧里面东西变一变,他觉得很有意思。但是这些小细节,在中国市场可能大家看不出来。”
《寻龙诀》导演乌尔善补充道:“《星战》整个的故事主干,就是主人公卢克的成长,这完全符合西方经典神话中英雄成长的历程,英雄的冒险历程,卢克的成长,是完全符合这个神话学的规律的。同时人物关系主题又是美国最家喻户晓的家庭肥皂剧模式。卢克是这样的、阿纳金是这样的、哈利-波特是这样的,包括蜘蛛侠他们都是孤儿,这是非常经典的英雄神话的模式,卢卡斯把当时最时尚的科幻理论与这种模式做了一个新的结合。”
乌尔善再度对《星战》之所以受到追捧做出剖析:“《星战》把美国历史跟整个西方传统做了非常巧妙的连接。美国自己独有的文化是科幻文化,他们把西方的整个神话传统和美国的科幻文化,以及通俗的肥皂剧做了一个巧妙的结合,这就是《星战》三部曲的伟大之处。《星战》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独立世界观的电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寻龙诀》是“及格”的类型作品:用类型的规律讲好自己的故事
崔永元与其他嘉宾在现场讨论了“何为工业化电影产品”的问题,他现场率先抛砖:“好莱坞生产的是工业品,有非常多的流程和工序,这样按照生产线做出来的电影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合格,而且可以批量生产,所谓工业化就是合格率高。”
崔永元更是现场询问了《寻龙诀》制作方面的“内幕”,他向导演乌尔善询问《寻龙诀》在特效方面的花费,乌尔善说:“我们的特效总监是好莱坞的,有好莱坞几个好的团队,帮我们写了程序。其中很多程序是比较复杂的,比如说水和力学方面的,然后还有韩国的团队,然后还有中国的团队。应该是一个联合国。”
崔永元:“几个还是十几个?”
乌尔善:“十几个。”
崔永元:“中国电影是一个新的话题,这么多特效公司同时为一部电影工作,这在过去是想都不会想的。现在工业化生产体系,做电影都是这样做,这个很正常。”
乌尔善对工业化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我们一直可能把工业化定位在技术方面,制作方面。其实很重要的所谓工业化环节,是剧本研发和应用。在好莱坞一个剧本往往经历不少于20个编剧去做,分工明确,有去做前期初始概念的,有做成一个大纲的,还有剧本医生,大量的编剧去参与一个剧本,它是一个很复杂的团队配合。”
乌尔善首次在影片上映的同时,在公开场合对《寻龙诀》做出评价:“《寻龙诀》到底做过什么?《寻龙诀》做了一个类型的拓荒,当然仅仅只做到了一个类型的及格线,是一个新类型的及格作品。更重要的是,《寻龙诀》所有的故事元素,全部都来自中国人真实历史中的生活经验。这是我自己觉得可以加5分的事,《寻龙诀》我认为是65分,有5分加给这个,因为我们讲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冒险故事。我们很多历史都被隐藏了,只有通过学习研究,非常刻苦的挖掘,才能了解到一点。如果在娱乐化的类型电影里面能够展现一点点,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就是在这么一个娱乐化的电影里面,我们讲到了文革,我们讲到了当时破四旧对文化的破坏,我们又讲到了80年代的邪教组织,我觉得都有意义,虽然很娱乐很浅,但是有总比没有要好。”
周黎明也补充了自己对《寻龙诀》的看法:“我觉得《寻龙诀》做的最好的地方,是两个平衡。一个是现实跟奇幻之间的平衡,还有不同元素的组合,里面有爱情,有喜剧。最初人家买票不是冲着笑话去的,最初是冲着盗宝去的,本身有非常强的基础。探险+奇幻,这个类型在中国以前差不多是空缺。当然我们一直有一个史上最棒的IP《西游记》,里面讲到神话故事原型,非常符合约瑟夫。坎贝尔的原理,孙悟空即是一个喜剧角色,同时又是一个成长的英雄。我们要学习好莱坞,不是说去模仿他们的电影,而是学习工业的操作系统。”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确有一套科学理论,像刚才乌导讲到了《英雄》。《英雄》在里程碑意义上是超过《寻龙诀》的,但是《英雄》有一点不如《寻龙诀》,它不可复制,有太多的个人表达在其中,而《寻龙诀》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因为《寻龙诀》是在一个很科学的,很工业化体系里面做出来的,做的非常认真。它得成功是可以第二部、第三部,一直拍下去的。”
主持人向乌尔善导演提出了一个大家都非常关心的话题:“您还打算将《寻龙诀》系列电影拍摄下去么?”。而乌尔善对此问题的回答则是:“我已经把对奇幻冒险类电影的研究文章都发表在网上了,我想跟大家说这个事情就过去了,我的秘方都已经公布了,我就不准备干了。”
黄西问乌尔善:“您觉得中国商业大片,什么时候能够进到美国市场?”
乌尔善认为这个问题不具备讨论意义:“这个问题我觉得意义不太大。我一直觉得中国电影现在是处于兵临城下的状态,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保护,中国的文化市场早就沦陷了,我们现在的电影水平相比好莱坞还有很大差距,先用心做好自己的电影,在国内市场成熟了,得到认可之后,自然就会发展到国外去。”
中国会产生自己的科幻大片么?乌尔善:这取决于我们能否说真话
《寻龙诀》是一个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下的盗墓故事,又有探险因素贯穿其中。这是否是一个中国科幻影片的雏形?国内能不能够也出现真正的科幻电影?
对于这个问题,乌尔善给出的回复非常大胆:“做科幻电影我觉得首先要解决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我们自己能否说真话,科幻电影是愤世嫉俗的类型。所有科幻电影,表现未来是在批判现实,如果我们无法面对现在的现实,是不可能产生好的科幻片的,所有对未来的假定都是我们对现在的批判,我们未来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什么样的体系,大家生活的好还是不好,这是科幻电影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现在敢说吗?我们能说吗?我们敢假定吗?如果我们不敢这样,那我们没有拍科幻片的资格。”
“第二,我们有没有科幻理论?我们是否有一些自己的超前科幻理论作为支点,这是个很难突破的问题。但是中国可以拍一些软科幻,借用现有的科幻背景讲一些别的东西,但是硬科幻方面我认为短期内没有希望,或者说不乐观”
在讨论到中国电影对外文化输出方面,众多嘉宾们都觉得我们的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总是想传达各种理念,但是我们自己都对这些东西一知半解,又怎么给别人讲明白,谈何文化输出呢?乌尔善透露在《寻龙诀》中“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句话,是来自芦苇的亲身经历:“它是一句口号,就像《星战7》里的‘原力与你同在’一样。但这句话是正确的吗?如果没把自己的文化想明白理清楚,凭什么能输出?美国人为什么要看不认识的中国人打来打去?”
中国电影什么时候长大?芦苇:在对类型有清晰的认识之后
嘉宾在现场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中国电影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类型片,又如何挖掘自己的独特性。主持人严蓬举例说:“《大圣归来》讲的是孙悟空寻回自我,跟以往西游记作品的主题都不太一样。”
芦苇参与过武侠片《双旗镇刀客》的故事创作,他回忆到:“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把美国西部片剧作模式和影片结构移植到中国里来作一个尝试,当时我问这个片子有多少钱?对方说有一百万。我说那就打不起来了,就得想一个招,来虚的,不来实的。所谓的硬武打就是来真的,那个我们也玩不起。我们的电影玩的就是一阵黄沙过来了,太快没看清的玄妙。我这里面归结到一个话题,关于电影,关于类型的,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够长大呢?从技术层面来讲,什么时候对类型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掌握以后,中国电影才算真的长大了。”
周黎明在现场也回应了对《大闹天宫》的看法问题,他说:“《大闹天宫》我看了10分钟就看不下去了,技术上很不成熟,但是档期好,取得了好成绩。即便做的这么差,还是有观众。中国观众太需要自己的故事了,需要我们自己去进步。《寻龙诀》在前人基础上往前大大进步了,它即是一个现代题材,又高度融合了奇幻元素。现代题材更难做,因为以现实为底子,观众内心都有一个固定的认知框架,一旦你的想象不符合这些固定认知,就会引起反感。但老的神话题材就可以天马行空,有更多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即便大家知道是假的也不会去深究。”
“所以我觉得有了《寻龙诀》以后,未来的中国奇幻片和魔幻片,就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做以前的神话,做以前传统的东西,另外一条路就是做现代的故事。比如钢铁侠、蝙蝠侠,这些都是现代神话。我觉得《寻龙诀》是往现代神话跨了一大步,但是它还没有到,接下来肯定会有人再往前走一步的。等到我们出现一大批自己的现代侠客的时候,整个市场在跟好莱坞抗衡的时候就更有底气了。”
乌尔善认为,品牌电影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世界观,不必新创,但要会运用:“《西游记》《封神榜》都有世界观,但能不能成功融进类型片里,能不能讲好两小时的故事,能不能将经典文本电影化很关键,这决定了它能不能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周黎明在现场总结发言:“电影成功其实有两条路,一个是特别贴近地气,只讲自己地头上的这些东西,这样的影片不大容易出自己的国界。还有一种形式是站的比较远,以开放的姿态去融合更多好的东西。像好莱坞,他们认为电影是合作的艺术,从来不会去特别强调这是你的文化那是我的文化。他们认为当你东西好的时候,自然会吸引全世界的人去帮你主动传播。记得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话剧,里面演唐僧的是一个黑人,当时观众完全不能够接受,这颠覆了我们对《西游记》的认知。但是过了5分钟后,大家就很自然地接受了,因为这个黑人演得实在太好了。所以,当我们成为老大的时候,我相信很多纯粹主义者反而会抱怨说,我们输出的其实都不是中国文化,那是因为我们应该做到更开放,将其他有趣的元素融入其中,出现更多有意思的中国文化的变种,这样辐射面才会更广泛。”
崔永元也表示:“文化传承是在课堂里,电影更多的功能是娱乐。很多人总习惯在好莱坞前面加个美国,认为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对我们的文化输出,但其实好莱坞是世界的,它聚集了来自各国的人才。每一部好莱坞电影的产生,也都是由多个国家的团队共同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思维其实还是比较局限,应该打开突破一些看待本国电影。”(魏頔/文 郑福德/摄影 刘嘉奇/视频)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