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再起“革命”:清末传奇英雄演义图谱

新浪娱乐
撰文/阿蒙
【前言】
清末民初,是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传奇的年代,皆因其处于动荡的世纪之交:清王朝腐败无能、摇摇欲坠,帝国主义以船坚炮利侵略国土,革命起义壮举遍布全国,反帝反封建运动趁势而起,国家民族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风云变幻!
就在这个轰烈而悲壮的岁月里,曾涌现出一批带有强烈使命感的英雄,他们大到名噪全国的武学宗师、小到寂寂无名的革命义士,无一不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安危、民族前途的关注,如今虽时隔百年,其精神却始终为世人传颂,成为家传户晓的民间传奇。
百余年来,从书本的文字记载到电影银幕的大众化,这些传奇英雄的故事逐渐被“演义化”——即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渲染成份,将英雄的形象与魅力再行发挥,最终为普罗大众烙下最深刻的印记,恰如霍元甲、黄飞鸿、大刀王五、苏乞儿、铁桥三等,许多人未必知道他们的真实面容,但每当提及其名,他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拥有清晰的影像,这或许就是“演义”的魅力,赋予英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色彩。
2011年10月,《竞雄女侠秋瑾》行将公映,作为献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代表作品之一,势必再于银幕上掀起一场“革命”,而随着秋瑾再次被搬上银幕,一众清末传奇英雄的奇闻轶事也再为人忆起:他们的英雄传奇曾有过怎样的演绎?在此,不妨列出一部“演义图谱”,并随着图谱的历史痕迹,逐一回顾在那个年代曾被广泛流传的英雄故事——
王五:神刀血战袁世凯
【史实篇】
真实的王五之所以被冠以“大刀”之名,非但在于他是顺源镖局的镖头,更因其刀法勇猛威武,在江湖上打遍无敌手,得此盛名,实非过誉。
在历史上,王五与谭嗣同结交之说也确有其事,后来谭嗣同加入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强学会”,鼓吹“维新变法”,因而获得光绪皇帝重用,成为四品军机章京,作为好友,王五则负责照顾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及日常安全。
岂料在慈禧太后及“顽固派”的阻扰与迫害下,变法仅维持百日便被扑灭,加上谭嗣同遭袁世凯出卖,最终光绪与珍妃被囚禁瀛台,谭嗣同等六人被清廷逮捕处死。
被捕前夕,王五曾计划协助谭嗣同逃跑,甚至不惜买通狱吏、联络武林志士挽救好友,但谭嗣同谓:“各国变法,从不无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1898年,包括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被斩首于菜市口,传闻行刑之前,王五曾联络胡七等12江湖结拜兄弟,企图劫持法场,但由于清兵防范太严未果,最终面对好友的就义,王五悲痛欲绝,发誓反清到底。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此时正值义和团运动越演越烈,王五毅然加入,抵抗洋人,但同年10月25日却因遭清兵包围在顺源镖局,王五奋死突围,终因寡不敌众惨遭杀害,死后更被斩下头颅悬挂城门之上。
【演义篇】
1973年,张彻与鲍学礼合作执导了《大刀王五》,是为有迹可循的首部以王五为主角的影片,其后又陆续有内地导演于连远的《大刀王五》(1985)及洪金宝的《一刀倾城》(1993)问世,王五其人其事由此深入民心。
事实上,“大刀王五”的故事并不像黄飞鸿那般有天马行空、夸张渲染得描述,反而几部影片中都有固定的历史背景,即结识谭嗣同,支持变法、反清灭洋。不过,《一刀倾城》的演义味道,明显较过去的版本更浓,尤其后半部分,王五潜入牢狱企图解救谭嗣同,更与“京城四岳”余万山在全无其他狱卒把手的监狱里过招一场,与传闻在谭嗣同行刑当日劫法场之说差异甚大;最难以让人信服的是,编导为了打造“紧张刺激”的高潮大战,不惜将演义再行颠覆,让王五持“神州第一刀”大战袁世凯,而原本在其他电影里都不会武功的袁世凯,此时却变成武功高强的“狠角色”,王五几乎不是他的对手,最终死在清廷的枪炮手上,实在过分夸张。
霍元甲:擂台决战扬国威
【史实篇】
关于霍元甲,予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打倒西洋大力士及日本武士的民族传奇英雄,但是,真正历史上的霍元甲其实是有几次交手是“不战而胜”的,因两个发出挑战的外国大力士往往都在与他交手之前便临阵退缩,后来电影拍摄的在擂台上打倒大力士,不过是借题发挥,将霍元甲的武功表达直观展现。
但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霍元甲曾有一件义举,即在大刀王五被杀并挂首示众后,与王五生前成为至交的霍元甲与友人刘振声连夜潜入京城,并盗走首级安葬,充满侠义精神。
【演义篇】
1982年,由吴思远监制、袁和平执导的《霍元甲》是为早期“演义”成分最重的一部:话说霍元甲出身武学世家,却因体弱被父亲禁止学武,其后父亲为霍元甲请来一名家庭教师教其识字,而这位家庭教师表面上是肺痨书生,实质为武功高强的日本武者,进入霍家是为了偷学武功,结果,霍元甲学到的“霍家拳”全由这位“老师”在偷师后传得;更夸张的是,多年后老师出现在霍元甲面前,已摇身一变成为“日本第一高手”,放言舍弃师徒情打败霍元甲,由此出现压轴高潮——霍元甲在老师的“激将法”下,使出“霍家拳”精髓将之打得惨败身亡,无奈地为国争了光!
过分宣扬中日友好、将日本人当作师傅,是为此版《霍元甲》引起争议的原因,毕竟在观众眼里,霍元甲从来就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打洋人、打日本人才是最真实的表现,为何会从他人、而且还是日本人手中学到家族功夫呢?
其后多年,虚构的“陈真”取代了霍元甲,加上“黄飞鸿热”迅速崛起,霍元甲一度在芸芸“清末传奇英雄”中遇冷,直至2006年李连杰(微博)版《霍元甲》面世,这位武学宗师才再度勾起观众兴趣。
与1982版近似的是,李连杰版《霍元甲》同样以中日武者打擂为高潮,但后者却因遭日本人下毒,在擂台上吐血身亡,临死前还令日本武士主动认输,借此表现中国人自强不息、永不屈服的武术精神。
本来,作为银幕演义,《霍元甲》的创作无可厚非,但如此安排,却明显更惹争议——关键在于让霍元甲毒发濒死仍坚持到底,最终感动了对手,看起来更近乎“可怜”与“成全”;非但如此,真实历史上的霍元甲据称死于日本人挑战失败后,设计在其治疗呛咳症的药中投下“烂肺药”,霍元甲长期服用后,因中毒太深不治而逝,但《霍元甲》里却写霍元甲在与日本人比武期间死于非命,且为台下无数观众亲眼目睹,只能称为“演戏”而观。
黄飞鸿:仁者无敌造大业
【史实篇】
说到清末明初存在于真实历史中的人物,黄飞鸿无疑是最负盛名的一位,其“仁者无敌”的大义,及对中国传统美德“礼义廉耻”的固守,时至今日仍被人称之为“侠之大者”的代表。
然而,现实里的黄飞鸿,在武功层次、民族意识、时代经历等方面,却没有电影(尤其是徐克版)那么超卓伟大,光是人人随口便出的“佛山无影脚”,就全无玄乎,速度固然较快,但与李连杰在电影里一跃而起、全无地心吸引力地垂直立连环出脚踢倒对手的设计相比,就更显得平庸之极了……
此外,另一点与银幕区别甚大之处,便是电影里的黄百鸣(微博)俨然“救国先锋”,史实里的黄飞鸿却在1924年8月时,因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趁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暴乱,致使“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一同被付之一炬,黄飞鸿由此一蹶不振,12年便告病逝,由此可见,“真假”黄飞鸿对革命的反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关德兴版“黄飞鸿”由大约40岁开始演起,这也是真实黄飞鸿最多典故的时期,包括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考取广州将军衙门“靖汛大旗手”、被记名提督吴全美聘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获刘永福赏识担任军医官和福字军技击总教练等,且在1895年刘永福护台失利后,黄飞鸿更是只行医不授武;但在后来徐克的系列里,1895年公车上书时期的黄飞鸿不过30多岁!由此可见,“黄飞鸿”在90年代被重拍的时候,已是脱离了原型的史实。
【演义篇】
1949年,胡鹏携手关德兴拍出第一部关于黄飞鸿的影片:《黄飞鸿传之鞭风灭烛》,这也是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有迹可寻的黄飞鸿电影,自此,直至1998年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关于黄飞鸿的影视作品已多达101部,作为“系列”而言,足以载于吉尼斯世界纪录!
事实上,早期被搬上银幕的黄飞鸿故事,反而较有历史根据,如这部《黄飞鸿传》便取材自朱愚斋的同名原著小说,剧情则由当时仍在世的黄飞鸿遗孀莫桂兰及黄之长子黄汉熙口述后,由编剧吴一啸改编,可见虽首次涉足演义,60年前的创作者对黄飞鸿的真实故事可谓相当尊重。
据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所撰,《黄飞鸿传》故事为“上集剧情叙述黄飞鸿如何认识少女阿欢(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如何收梁宽为徒,如何与土豪‘大难雄’、恶霸‘黄貔貅’对抗;下集剧情叙述黄飞鸿如何为拯救良家妇女跟摧花贼‘盖天雄’斗争,如何和恶霸‘白头甫’恶斗,并火烧了白的巢穴霸王庄。”这便是黄飞鸿电影的首个演义版本,而大可发现,当年《鞭风灭烛》的剧情,实为1991年徐克重拍的李连杰版《黄飞鸿》的蓝本。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50年代,《黄飞鸿传》陆续拍摄了80多部续集,以当时的标准来看,早已破了世纪记录,其后关德兴赴美定居,《黄飞鸿传》停拍了一段时间,但六十年代其再度返港后,《黄飞鸿传》又再次复拍,直至1974年《黄飞鸿少林拳》票房不济,关德兴版“黄飞鸿”才于影史中褪色。
不过,关德兴版“黄飞鸿”却称得上是六十年来较贴近蓝本的一款,因史实中的黄飞鸿虽锄强扶弱、好打不平,却多属乡间邻里的义助之举,其敌人也往往是上门挑衅的武馆教头、土豪恶霸、外省奸拳师等,“地域化”尤其明显,换言之,关德兴版“黄飞鸿”的定位,始终在于广东(甚至佛山)本地,虽与史实相去不远,却未必表现出“一代宗师”之风范。
1991年,徐克重拍《黄飞鸿》,是为黄飞鸿演义的一大分水岭:虽然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仍是大英雄,却置身两个世纪之交的复杂时代,国内清廷腐败积弱、国外列强虎视眈眈,随着被革命浪潮推向风口浪尖,黄飞鸿也由一位佛山拳师摇身一变,成为拯救民族的一代宗师!
徐克本人也承认,其拍摄的“黄飞鸿”系列在剧情上较野史更离谱:首集《壮志凌云》已涉及华工血泪史,从穷苦劳工到良家妇女纷纷成为洋人及土豪匪帮残害的对象。当然,抛开黄飞鸿本人与之关系不说,华人买办帮洋人将劳工“卖猪仔”至金山做苦力,则是确有其事,而历史上的黄飞鸿也确与刘永福相识并为其操练民团,当然开场在船上舞狮、并获刘永福赠“不平等条约“纸扇,并在刘永福与法军交战前获任命为民团总教练(实质为1911年),则是不折不扣的演义了。
续集《男儿当自强》,则将黄飞鸿与甲午海战失败后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的事件(约1895年)联系起来,甚至还让黄飞鸿在广州遇上仍是医生的孙中山,而在史实中并无马尾辫及长袍马褂、死时年仅27岁、且是被俘后绑至刑场处决的义士陆皓东,在片中竟然成为中年医生(姜大卫(微博)),且遭清廷虎将纳兰元述开枪射击身亡;非但如此,早在1804年已被全部镇压的“白莲教”(1796年由开始教派首领发动教众起义,企图推翻清廷)竟在清末时期仍横行霸道,更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祸国殃民,俨然邪教——此设置或影射义和团,但形象与举动实则相差太远。
第三集《狮王争霸》,更是彻底颠覆史实:真实的黄飞鸿从未上过京城,更何况参加李连英在京城举办的“狮王争霸”大赛!同样与历史相悖的是,在“狮王争霸”比赛中,无论南北高手,舞的竟然都是南狮,及上演广东式的舞狮采青,俄国列强甚至企图在比赛期间刺杀李鸿章,最终被黄飞鸿亲自挫败,可谓直至《男儿当自强》都未能企及的夸张渲染;更离谱的是,真实的黄飞鸿直至病逝仍是乡土汉子,《狮王争霸》里的黄飞鸿却主动学习西方工业技术,包括蒸汽机、映画机等,几乎成为百年前的“潮人”!
第四集《王者之风》,黄飞鸿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经夸张,但时代背景变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尤为演义的是,电影里的八国联军并非手持枪炮赤裸裸地侵略,反而造出八头巨型“怪兽”,甚至使出各种暗器,阴谋与清廷的比赛中再度刺杀高官,黄飞鸿再次率徒抵抗并取得胜利,岂料此时联军已打到北京,黄飞鸿惟有退回广东,密谋“复国”… …
第五集《龙城歼霸》,对黄飞鸿的“演义”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非但八国联军在北京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甚至处于南方沿海地区的广州也被大海盗张保仔盘踞,黄飞鸿未来得及跟洋人军队开火,就要与海盗王恶斗连场,维护南方和平!然而由于“演义”过火,史实中应出现在十八世纪初(满清时期)的张保仔,竟在1900年左右仍然存活,且武功高强,原本被清廷成功收编的史实,也成为被黄飞鸿打败令海盗巢穴溃散,看得观众啼笑皆非。
至于第六集《西域雄狮》,则干脆不理会真实的黄飞鸿存在与否,让这位毕生几乎连广东都未出过的拳师跑到美国旧金山,失忆后与印第安人交朋友、几乎遭施绞刑、最终为拯救华人劳工更与美国枪手决斗!
苏乞儿:虎门销烟雪国耻
【史实篇】
由于年代久远,“苏乞儿”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始终是为人争相谈论的对象,有观点说他确有其人,且是广东有名的富家大少爷,却因遭他人陷害而沦落为丐,最终奋发图强,成为“醉拳”的创始人,其后更打遍华南,名列“广东十虎”之一,而在南海威震四方的“洪拳大师”铁桥三,正是他的好友之一;另有观点则说他只是民间传说中人,根本未曾存在,更不是一代宗师黄飞鸿的师傅,其为“醉拳”创始人之说也是不正确的云云。
但无论如何,“醉拳”是确实存在于过往历史乃至现代社会的经典拳法,而即使有人认为“苏乞儿”并不是其创始人,却很难否认百余年之前,醉拳曾因苏灿闻名一时,由此可见,“苏乞儿”或有民间传说成分,但他的原型“苏灿”,却是存在于真实历史中的人物。
【演义篇】
以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电影而言,苏乞儿并非清末英雄片里的主角,反而屈居其次,为教导少年黄飞鸿“醉拳”的老师傅,这类形象尤以《醉拳》里的袁小田为代表。不过,由于当时的功夫片在创作上普遍“头脑简单”,《醉拳》等片中的苏乞儿并无任何家国情怀或血海深仇,反而永远形象肮脏、步伐醉熏,且爱云游四海、无拘无束,若从历史眼光分析,确有“广东十虎”的风骨。
1992年,陈嘉上(微博)与周星驰联手的《武状元苏乞儿》继续将“苏乞儿”的故事添入更夸张的演义色彩。值得一提的是,《武状元苏乞儿》几乎抛却了苏灿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反而向高阳的小说《李娃传》取经,同样描述大少爷自负才华、迷恋名妓,以为中状元易如反掌,哪知惨败变为落魄乞丐,继而获名妓协助,奋发图强;再者,《武》也参考了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对丐帮的描写,将诸如“降龙十八掌”、“洪七附身”、“打狗棍法”等共冶一炉而成,因此该片在芸芸清末民初银幕英雄的演义创作中,显得别具一格。
然而,由于此时香港电影篡改历史、夸大其词的创作方式已成风潮,“演义”渐让观众批评为“胡说八道”,反响大不如前。但到了1993年,“苏乞儿”的演义步伐仍未停止,此番则由袁和平出马,将之变为禁毒并大战清廷走狗的民族英雄!
《苏乞儿》最离谱的地方,是一方面将传说中本为黄飞鸿师父的苏乞儿变成与黄同龄的朋友,还说他染上毒瘾招致沦落、又得丐帮帮主传授武功,皆非百余年来的“苏灿”形象;此外,影片另一方面又将黄飞鸿与林则徐扯上关系,事实上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时,黄飞鸿还没有出生,而编导似乎“意犹未尽”,又将“虎门销烟”拍成林则徐率众将火把投入鸦片堆中“烧鸦片”,但当年林则徐实质是用石灰加水将鸦片“销毁”的,对历史的无知令人汗颜。
接下来的创作,即使未看过《苏乞儿》的观众也可料到:苏灿在“革命精神”下成功戒毒,并挫败洋人及清廷残害国人的阴谋,为林则徐、黄飞鸿的“禁烟运动”扫清了障碍,如此“演义”,观众实在难以接受,也直接导致《苏乞儿》口碑不济、票房不佳。
革命义士:平民英雄挫清廷
【史实篇】
若必须与《十月围城》有所关联,则历史上的孙中山,有两点是符合真实的:其一是他在发动革命的日子里,没少被清廷派出杀手追杀(如1902年12月在越南河内被清边防督办盯梢就是),但由于他早已雇有保镖保护,往往能够化险为夷;其二是1905年10月16日,孙中山搭乘法国船只“加利都尼亚”号前往法国时经过香港,陈少白、李自重、郑贯公、李纪堂、容星桥、黄世仲、陈树人等登船相见,这也是当时孙中山离香港最近的一次。
此外,在《十月围城》中出现的杨衢云、陈少白及李玉堂,历史上也都确有其人,而杨衢云在私塾被清廷杀手枪杀、陈少白资助孙中山革命并为《中国日报》创办人、李玉堂(真名为李煜堂)作为商人赞助《中国日报》等,也都确有其事,当然这些人物及事迹并非发生在同一日,只是《十月围城》将之合并罢了。
【演义篇】
义士集体保护孙中山的题材,早在上世纪已由陈可辛父亲陈铜民拍摄过一部《赤胆好汉》,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且是制作条件、演员阵容都相当有限的独立制作,并未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009年,《十月围城》再次重现了“义助孙中山”的传奇故事,但严格来说,仍是“另行发挥”的成分居多。其一,清廷在香港大开杀戒,本身已违背史实,因当时清廷并无胆量在仍属“列强”管治下的香港轻举妄动;其二,电影里的许多义士同样是虚构的人物,而影片拍摄他们当中有人过人武功,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清廷杀手生死决战,更是香港历史中从未记载的事迹;其三,片中李玉堂有儿子虽同样符合史实,其子却只是一位曾留学日本、并于1903年入读孙中山创办的“革命军事学校”学习的年轻人,并非如片中般为孙中山做替身而死,电影中所打出的生卒日期字幕更非真实;最重要的是,当日孙中山根本未曾踏上香港的土地,影片却说他在一众义士的掩护帮助之下成功于香港跟革命同志开会,就此在全国掀起“起义”浪潮,当然纯属虚构。
梁坤:力破神教扬威名
【史实篇】
今时今日,提起“梁坤”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一头雾水,但若提起“铁桥三”,相信许多人都会第一时间记起这位“洪拳大师”。
历史上的梁坤,是生长于广东南海一带的著名拳师,传说因当众表演“铁臂”绝活(挑选了围观的六名群众,让他们吊在自己的手臂上走了上百步,却始终面不改色心不跳)而名扬广州,前来拜师者络绎不绝,由于梁坤在家中排名第三,故当时被世人称之为“铁桥三”。
依据史实,梁坤是洪拳至宝——“铁线拳”的创始人,后改拳法经其首徒林福成习得后传给了黄飞鸿,此外,梁坤还在海幢寺随圆光和尚练习三十六点铜环棍,甚至到了晚年,还专程赴广东新会的外海乡茶寇庵寺向一位法号“意成”的和尚学习五点梅花棍,并将棍法带回广州,可谓毕生向武。
关于梁坤的死,历史说法是因其本身有鸦片(阿芙蓉)瘾,虽经圆光和尚告诫将之戒除,却因习铜环棍法耗费太多体力,加上年老气衰,最终染病而逝,享年70岁,其逝世年份据称为光绪十一、二年,即1886年左右。
【演义篇】
最早可考究的以“铁桥三”为主角的影片,可追溯至1984年唐佳执导的《洪拳大师》,饰演梁坤者则是狄龙。
虽然铁桥三在清廷开放“烟禁”、鸦片公然买卖的时期染上鸦片瘾是有迹可寻的历史真事,但严格来说《洪拳大师》本身的演义成分依然很重,包括被烟馆老板趁虚而入挑战,一度惨败,得徒弟解围后奋发图强,最终打败奸人,都不是真正的梁坤所为。好在唐佳设计的动作精彩,且发挥出“铁线拳”的硬朗威力,因此《洪拳大师》虽为演义,整体却不至跑题。
1992年至1993年,香港曾拍摄以“铁桥三”为主角的“晚清风云”三部曲,分别为《白莲邪神》、《武状元铁桥三》及《壮士断臂》,是为继《洪拳大师》后真正意义上讲述“铁桥三”故事的片集。
不过,虽然同属当时受欢迎的“历史演义”题材,“晚清三部曲”较之“黄飞鸿系列”却显得不为人知,且由于同样将白莲教、林则徐、反清复明等拿来乱搞,观众已有些望而生厌 :例如第一集《白莲邪神》里从白莲教徒的打扮到“邪神”的装扮及武功,都与《男儿当自强》无甚区别;第二集《武状元铁桥三》将背景置于清廷发布禁烟令、林则徐南下销烟期间,谓穆亲王因与东印度公司勾结经营鸦片而密谋刺杀林则徐,最后“铁桥三”非但助林则徐化险为夷,更得林则徐推荐上京应考武状元,但史实里林则徐与梁坤根本毫无关系,怎可能成为其伯乐兼挚友?更何况梁坤向来只习武不考功名,影片却将他写成“武状元”,比《武状元苏乞儿》更加胡扯。
至于第三集《壮士断臂》,就更是硬生生地将梁坤写成“独臂刀”,说他因考取“武状元”而成为广东海关提督,却因与“庆亲王”结仇导致右臂重伤,最终变成“独臂大侠”单枪匹马刺杀敌人,中间又穿插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看起来不伦不类,且全无介绍梁坤的铁线拳,很快就泯然于众。
李三:锄强扶弱真侠盗
【史实篇】
所谓“燕子李三”,较有历史根据者应为1898年生于京东蓟县的“李景华”,逃难至沧州后因习得一身武功,渐成名扬河南、湖北等地的侠盗,更有传说其精通十八般武艺、“八步登空”、“燕子三超水”等绝招,最终因“在地面上上窜下跳,在水面上可贴水面跳跃,宛如燕子掠水疾飞”而得“燕子李三”之名。
由于身怀绝技,“燕子李三”在偷盗时愈发容易得手,且由于专偷达官贵人家宅,在百姓眼里曾与《水浒传》中的“鼓上蚤石迁”齐名,而随着偷盗技术的炉火纯青,李三甚至在其下手之处插上一只“白燕子”!
然而,李三因在偷盗后乐于将钱财分给百姓,其明目张胆的举动渐引起官府及侦缉队注意,开始跟踪其行动,结果在得知李三欲偷盗某军官财物的消息时,先派兵围守家宅,李三虽然轻功了得,却因身有鸦片之瘾而被捕,并被判处20年徒刑,最终更因犯瘾死于狱中,据相关传闻,李三的死亡年份约为1936年。
数十年来,“燕子李三”的说法层出不穷,有观点认为是民国初年所有侠盗的“统称”,也有观点认为是来自一名叫“李芬”的义侠,除与李三同样出生于蓟县一带,更因在当时京东武界中排行第三而得“芬三爷”之名,与“李三”之说也颇为相近。但多年之后,随着曾是百姓为李三请的律师蔡礼所著的《我作燕子李三辩护律师的回忆》一文面世,关于“燕子李三”,似始终有根有据。
【演义篇】
以“燕子李三”为主角的影片,多年来只有一部《神偷燕子李三》算得上,而在影片中,李三同样被塑造为富有正义感的侠盗,在中国处于清末民初这一内忧外患的混乱时代四出劫富济贫,最终结局亦如其他同时代的银幕英雄,殊死力拼、寡不敌众、英勇就义。
当然,由于始终是“演义”,电影里的“燕子李三”始终更近乎传说,无论身手抑或行为举止,都超乎现实中存在的大侠义盗,
秋瑾:戏里戏外皆英雄
【史实篇】
秋瑾作为辛亥革命前最有名的民族英雄,其故事早已是家传户晓,尤其关于革命的历史传闻,更为人传诵至今。
在历史上,秋瑾本出身官宦之家,但由于“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尤其丈夫王廷钧捐官为户部主事,秋瑾随夫上京时,由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民不聊生、惨况遍地,更让秋瑾萌发革命热情,最终在1904年毅然脱离夫家,东渡日本留学,更先后在当地加入“三合会”与“天地会”,更被“三合会”封为“白纸扇”(军师),对一名女性而言,殊不简单。
1905年,秋瑾为筹措学费由日归国,并在上海、绍兴结识蔡元培与徐锡麟,继而加入“光复会”,同年又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浙江省主盟人,其后多次参与地方起义的筹划工作,其间又陆续创办《中国女报》、以董事名义主持大通学堂校务、编制“光复军制”、发动“金华起义”等,但就在1907年7月6日,因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秋瑾行踪被曝光,此时她仍拒绝离开大通大学堂,更谓“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最终被捕,在7月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演义篇】
秋瑾一生是伟大而多姿多彩的,但若要将她的人生融入到一部两小时的电影里,无疑是对“历史”与“演义”的一轮考验。
然而,在这部《秋瑾》里,观众却可于演义中目睹一位革命英烈的“侠义风范”与“侠骨柔情”,皆因影片非但为秋瑾安排了连场壶激烈武打,更详细交代出她的成长、家庭、婚姻、留学、革命等传奇经历,并借用在真实历史基础上加工渲染的方式,令观众通过超脱书本的方式,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秋瑾。
非但如此,作为“演义”,《秋瑾》更将秋瑾的革命理念与现代人的价值联系起来,毕竟过去观众往往只觉得秋瑾是一个在时代上“遥不可及”的革命先烈,难以感受到她的拳拳赤子之心,但在影片中,通过“演义”的独特方式,观众却得以在秋瑾身上看到自己极力去追寻的财富:为活出尊严,必须表现出存在的价值!正如秋瑾其人,虽出身“富二代”并嫁入“官二代”,心里却从不为荣华富贵满足,反而将自己的价值投入到解放女性及革命事业当中,如此气节,经一番“演义”之下,无疑能为现代观众赢得更多共鸣!
当然,虽是演义,《秋瑾》里许多故事都有史实可循,诸如秋瑾拒绝缠足、自幼习武、抱打不平、随夫北上、离家留学,到与徐锡麟、陈天华等的患难革命情,最后到回国开办学校、发动起义、坚守战场等,皆与历史上的秋瑾所为无异,更何况导演从头到尾都未曾将秋瑾刻画为“超人”,而是用两小时的篇幅,将秋瑾塑造成一个生长在大时代下的勇敢女性,因此观众虽觉为演义,却不会认为秋瑾有超乎凡人的本事,反而认同她在历史进程的影响下,成为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革命人物。
严格来说,《秋瑾》将秋瑾与徐锡麟刻画为功夫高手,固然不脱“演义”本身的夸张,但必须注意的是,《秋瑾》在动作场面的设计方面并非走《黄飞鸿》那样的武侠路线,而是强调硬桥硬马的实战功夫,每场武戏皆激烈而不失合理,故在观感而言,《秋瑾》的演义实质是“适可而止”的。(阿蒙)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