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电影宝库

策划:从《画壁》看港片中的“奇门遁甲”(图)

新浪娱乐

关注

【前言】魔幻,千百年来始终是一个颇“西化”的名词,从古希腊与北欧神话到中世纪欧洲民间传说,再到2011年《哈利波特》迎来大结局,变化无穷的魔法、魔咒、魔力、魔杖、魔戒……无一不充满浓烈的西方文化色彩,如今,魔幻几乎已成为西方神奇世界的象征。

若将“魔幻”一词用于中国,是否同样合适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事实上,中国在古代年间便已拥有在想象力与创造力上不逊西式魔幻的江湖方术,诸如奇门神功、隐身遁形、杂技魔术,甚至一些与天文、物理、化学、医学、心理等皆有关联的“科学解释”,令世人啧啧称奇。

直至当代,这种“中式魔幻”也逐渐成为华语电影的一朵奇葩——尤其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影坛,电影创作人舍弃对日本忍术的盲目模仿,转而从中国民间发掘奇门异趣,阴阳五行、奇门遁甲等在历史上用于解读自然、推算吉凶的理论或术数先后被“法术化”,继而进行更多亦真亦假却天马行空的演绎,在充满传统特色、摆脱封建迷信之余,更让观众感受到亲切的神秘感,这无疑是西方魔幻文化不具备又难企及的优势。

如今,若谓2008年的《画皮》复苏了华语魔幻片的市场潜力,则三年后的2011年,《倩女幽魂》、《画壁》与《开心魔法》等轮番攻市,更被誉为华语片的“魔幻元年”,奇门遁甲、超凡奇功与五行异术间的银幕斗法,也将随着电影技术的飞跃而踏入另一高峰!

但追根溯源,华语魔幻片在此之前,曾于光影长河中留下过哪些经典印记?当年的“魔幻片”与现今相比,在创意上有哪些特别之处?昔日电影人对中式魔幻的尝试,为今日的类型片带来哪些影响?……

2011年,随着陈嘉上(微博)再扛“传奇玄幻”大旗的《画壁》将映,能否可藉此探索出更多华语魔幻大片的“承前启后”之道?千丝万缕,不妨“白头宫女说玄宗”一番,重温昔日香港电影里的“奇门遁甲”与“五行异术”

《画壁》“五行”奇观续写魔幻

2011年,陈嘉上在《画壁》中再次演绎中式魔幻,但这次并非“画皮女妖”,而是法术各异的仙女,而她们也绝非施展“奇门遁甲”,而是具有中国魔幻意味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技能。

作为本片的女主角,闫妮曾如此形容《画壁》中的仙女法术:“每个人都代表一种花,各有各的仙术,是根据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的。有的驾驭兵器,有的凝水成冰,有的喷火,有的卷土,再加上后期特效制作,绝对让你看得过瘾。”而陈嘉上也并未浪费这一魔幻创意,更特别安排了一场众仙女大战“刑天兽”的重头戏,让每一位仙女都各显神通,或烈焰侵吞、或寒冰封体、或卷起黄土、或施展奇门兵器,与怪兽连番斗法,不到最后一刻还分不出胜负。

事实上,《画壁》是陈嘉上以中式魔幻融合西式特效的另一番尝试,因此无论正邪异兽及魔幻法术都从中国传统神话取经,例如“刑天兽”便是取材自《山海经·海外西经》的“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而陈嘉上之所以让众仙女以五行法术对战“刑天兽”,更是如其解释:“因为是个女儿国仙境,这个刑天兽其实是姑姑的宠物,它的任务就是为姑姑看守七重天底的牢狱。让它跟那么多美丽的仙女对打,我不想它太吓人。想更人性化一点,你甚至看它被仙女打倒,会有些可惜的感觉。”

至于仙女们的五行法术,陈嘉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做了许多资料搜集,并借助创意将之投入银幕。“我为了构思仙女们的五行法术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因为‘金木水火土’是我们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传统素材,我在创作过程中,就不断想着怎样为它添上更多的魔幻色彩,最后决定让仙女们各有特色,‘金木水火土’每人一个属性,打出来各有绝招,为此我也让我的特效团队花了很多时间去设计她们的招式,怎样打出来才好看、才有威力、才让观众看得过瘾,所以这次在《画壁》里观众会看到仙女们每一招一式都带有‘金木水火土’的特质,而每一招又恰到好处,但刑天兽又偏偏不是很好对付的反派,所以五行法术应该怎样配合才能取胜,无疑是《画壁》里最大的悬念之一。”

陈嘉上对《画壁》中“金木水火土”五行法术在创意及视觉效果方面的自信,也同演来自Base FX团队的辅助,令他得以更天马行空地将之办上银幕。“Base FX是一个拥有国际水准的特效团队,而且对我的很多创意都能很精准地表达出来,像水系冰封术、木系毒蔓藤、金系弓箭手等,他们都是反复地讨论、设计之后才做出来的,让我觉得相当出色,因此《画壁》里的五行法术绝对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

而今,《画壁》将映,“中式魔幻”再次成为观众争相瞩目的焦点。当然,这并不是最后一次大银幕的“魔幻”之旅,中式魔幻的飞扬神采,或应从三十年前说起。

>>>传统民俗篇:茅山法术与杂技

>>>中西合璧篇:南洋魔幻大混战

>>>名著翻新篇:奇诡魔幻炫斗法

传统民俗篇:茅山法术与杂技

在80年代之前,如何诠释、演绎“中式魔幻”,是曾为许多导演头痛的创作难题。事实上,过去港片所谓的“魔幻”,若非拍成不伦不类的“神怪迷信”,便是盲目模仿、抄袭日本忍术——忍者本身擅长不用明刀明枪,而利用掩饰隧道、奇门暗器和掩眼法来出奇奏功,因此曾被夸张为神出鬼没、变化多端的超现实人物,本身便带有魔幻味。

然而过分搬演日式套路,难免失诸原创。故,在此情形下,洪金宝便以身试法,为“魔幻”添入更多中国民间趣味,继而走上一条独树一帜的“中式魔幻道路”,而他当年的武器,便是几乎未被同行大为发挥的茅山法术。

茅山法术向来是观众眼里的“奇门神功”,诸如神打上身、符咒护体、江湖杂技等,实质与西方魔幻片热衷卖弄的超能魔法、神奇咒语、魔力对决等异曲同工,有时甚至较西方魔法更为神奇!严格来说,真正意义上的“中式魔幻”,始于茅山法术的银幕化。

开路先锋:《鬼打鬼》

最早为中式魔幻片披上神奇外衣的,并不是盲目模仿西方或日式特色,而是如洪金宝的《鬼打鬼》般,借中国的传统茅山法术演绎魔幻。

事实上,茅山法术有许多值得借题发挥之处,洪金宝的聪明所在,便是将西式魔幻改为中式灵幻,因此在《鬼打鬼》里,观众能够看见法师用茅山术操纵僵尸袭击活人,黑猫跳过僵尸会将之带起而直立奔跑,高潮部分更是神坛大战,洪金宝通身画上红符,又穿上红肚兜驱邪,更请得满天神佛上了众徒的身,大演神打功夫,甚至喷火打雷,效果非常炽烈。

尽管如今《鬼打鬼》多被归入“灵幻片”范畴,但它在类型创作上强调的却无疑是魔幻文化的中式包装,其茅山法术的超现实发挥,与西式魔幻片的本质其实无疑,反而多了一些中国民间的神奇甚至诡异优点,对华语魔幻片的发展而言,影响深远。

集大成者:《奇门遁甲》

尽管《鬼打鬼》为中式魔幻提供了类型上的可行性及有效的创意平台,但真正将之发扬光大者,还属1982年由袁和平掌帅的《奇门遁甲》。

值得一提的是,奇门遁甲在历史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术,《辞源》对此的解释是:“术数之一,起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其法以十干中乙丙丁为三奇,依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遁甲当循甲,以六甲循环推数。”所谓奇门神功无疑是被误解的观点,但在袁和平的处理下,却综合了传统中的江湖方术、魔术和杂技,在动作片中搞出新奇的式样,很有民间趣味。

事实上,西方魔幻片在魔法的表现上往往是神奇而不拘常理的,只要拥有咒语及魔力,随时能够利用魔法打得天翻地覆甚至毁天灭地,虽然想象力天马行空,但观众看多了难免会觉得不切实际。但中国电影演绎得“奇门遁甲”却有所不同,反而有一定程度上的“科学解释”:片中道士作法求雨就并非神打上身,而是借风湿骨痛及观测天气湿度等方式测雨,可以说是“孔明借东风”典故的魔幻版;另一场戏是老太婆用纸剪成蝴蝶,便可如真般飞起,表面同属奇术,但科学却证明在纸屑上涂一种对阳光由反应作用的石粉就能做出此效果,因此《奇门遁甲》里的神功应属半真实、半狂想。

当然,《奇门遁甲》对中国民间法术的演绎,更多仍是天马行空,因此电影里出现了神奇埕人、移形换影、隔空点穴、钉影定形、飞陀放剑、甚至活人般的“七星木头人”等,更有潜入阴间抢令牌,搞出油锅和纸桥等,大玩茅山法术。

后继发力:《天师撞邪》

由于《奇门遁甲》将这一古代原为术数的奇法演变为茅山斗法及江湖戏法,推出后大受欢迎,袁家班遂于1983年再接再厉炮制了《天师撞邪》,走的仍是围绕中国民间传统方术的路线。

《天师撞邪》较之《奇门遁甲》,可谓将一系列充满魔术及杂技趣味的神功进行更夸张及超现实的发挥,例如扯线喷火人斗水龙、骨牌阵法、屁股扮大头公仔、手掌出火、后脑倒行、热沙洗澡等,皆与江湖法术紧密联系;而醉法师的身体能够“伸缩自如”、在墙上的酒坛画像上捅一个洞便可流出酒水,更近乎于茅山法术的“障眼法”,与西方魔幻片用魔杖一挥(或念咒语)即可出现物品的方式同样相去不远,可谓不折不扣的中式魔幻风味。

非但如此,《天师撞邪》在剧情设计上也较《奇门遁甲》更近似西方魔幻片,皆因直至2011年的《哈利波特》,丑陋不堪却法力高强的邪恶魔头(如伏地魔等)始终是魔幻题材的大BOSS,数十年后仍近乎“换汤不换药”;而《天师撞邪》里同样有一个被困坚牢多年的魔头,被放出去后到处吸血提炼剧毒怪兽,而怪兽更会发出黏液伤人,必须依靠法术才能将之制服,而最后要抓住魔头,则要施展九铁环连锁将它困起来,创意比不少好莱坞类型片更神奇有趣。

中西合璧篇:南洋魔幻大混战

80年代初,香港魔幻片在创意上进一步跳脱茅山法术,上升至血肉横飞的南洋巫蛊,从香港都市到尼泊尔的庙宇,无一不成为魔幻斗法的战场。

事实上,以南洋为背景的魔幻片,曾是中式魔幻的重要素材之一,片中诸如巫师、和尚、喇嘛、降头师等都拥有超现实的魔力,但往往被塑造成心地邪恶、千方百计迫害主角(一概为香港人)的坏蛋,而正派主角或为脱身或为复仇(甚至解救人类),通常会学成一些更厉害的魔法,与反派激战连场,而至一度形成创作风潮。

起初,这类魔幻片的代表为桂治洪,而后王晶(微博)、蓝乃才、程小东(微博)等都有所尝试,而片中出现的魔幻奇术,也可被称作为奇门遁甲的“南洋版”,兼有“中西合璧”的巧妙灵感。

经典跟风:《原振侠与卫斯理》

倪匡笔下的“卫斯理”与“原振侠”本是科幻人物,但1985年的《原振侠与卫斯理》,却更近乎超现实主义的魔幻片,皆因影片回避未来科学,转为演绎邪恶魔教的巫蛊传说。

电影里的降头颇多,诸如小鬼降、鬼面降、黑心降、血咒等,更有大巫师及怪兽“老祖宗”,素材相当丰富。事实上,《原》里的南洋邪降,在威力与杀伤力上都不输西方的巫师魔法,而主角更要为解咒而攀登佛像取得舍利子,正如好莱坞的《夺宝奇兵》般,充满强烈的魔幻冒险色彩。

从《原振侠与卫斯理》可看出,中式奇门遁甲、南洋巫毒邪术,与西方的神奇魔法实质是共同的,它们所展现的都是各自文化中最神奇的一面。

都市神奇:《奇缘》

1986年的《奇缘》,在剧情上走的无疑是超现实主义:尼泊尔某巫教发生“教主”之争,正派巫女在危难之中带着“至尊圣物”逃出,并认为香港游客(周润发)是上天注定的大救星,极力要求其挽救教会命脉。影片中流露的优点,无疑是以逼人的映像拍出实感:尼泊尔的奇庙与原野本身富有异国风情,更突出的是在香港摩登城市建筑中施展出电光幻影和飞天绝技,高潮更让周润发与邪教魔王在夜香港上演生死决斗,从中环打到大厦楼顶,非但以超现实手法交接香港与尼泊尔,周润发更刺破蒸汽喉凌空飞刺,相当过瘾。

名著翻新篇:奇诡魔幻炫斗法

1987年,徐克监制的《倩女幽魂》为中式魔幻片打开另一个创意缺口,即将西方魔幻片的视觉特色植入《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魔幻名著中,借此一方面翻新经典,另一方面也更得以符合现代观众对魔幻题材的追求:节奏猛烈迅速、法宝层出不穷——事实上,《倩》中树妖“姥姥”的巨型舌头、与宁采臣与燕赤霞闯入阴间大战鬼王勇救小倩,不正是西方魔幻片中异形怪物及诡异魔界的“中国版”吗?

非但如此,得益于挟“魔幻片”之类形发挥创意,“倩女幽魂”系列拍到续集《人间道》与第三集《道道道》时,越来越多的神功、法术大战已将香港电影的特效水准提升至另一高峰,而这两部续作正是再行颠覆《聊斋》,为香港电影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古代魔幻浪漫世界。

另辟蹊径:《倩女幽魂2人间道》

当年徐克为《倩女幽魂》开拍续集《人间道》时,已彻底舍弃第一集的“鬼魅”,全然炮制奇诡夺目的魔幻神采。《人间道》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鬼”,反而遍布妖魔鬼怪,包括巨人般大的食人怪兽及巨型飞天蜈蚣精,而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者,则在于连妖怪都有许多绝招:例如“普渡慈航”令人迷惑的“索命梵音”,甚至出现到处虚壳“人茧”及蚕食血肉的怪虫的“人间地狱”,仿佛西方魔幻片中的荒芜魔界。

此外,《人间道》里的正派角色也有许多奇门神功,张学友饰演的昆仑派术士“知秋一叶”非但会遁地,更懂得用掌风开路及施展“定身术”;而午马饰演的“燕赤霞”则会发出剑阵,非但能让主角踏着飞行的利剑前进,即使元神出窍亦能使出“万剑归宗”之法将神剑汇集再放出,将蜈蚣精消灭。这类神功,更近乎于对武侠片的“魔幻化”,反而非传统的“奇门遁甲”所能及,但在当时的香港电影而言,无疑是相当罕见的创新尝试。

再接再厉:《倩女幽魂3道道道》

如果说《倩女幽魂》为中式魔幻片开了一个好头,则第三集《道道道》更可谓将“三部曲”完美收尾:除了场面调度格外舒畅细致,服装、美工、摄影、武打动感和斗法特技等更是进一步灿烂奇特,视觉效果逼人。

徐克有了两集前作的经验,《道道道》显得更得心应手,尤其将“奇门遁甲”式的神功再行魔幻化处理,因此观众在片中看到的不再是吐着长舌头的姥姥,反而变成了化身恐怖石人、地动山摇的“黑山老妖”,而和尚击败敌人的奇法,则是让“十方”(梁朝伟)化身金身活佛升上半空、穿破云层透出阳光,自己因而变得金光四射,将魔幻电影的创意发挥到极致,难怪当年有影评人对此称赞道:“此篇发挥电影魔术感之强,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骄傲。”

徐克始终不忘从中国传统奇幻文化中挖掘灵感,例如片中艳鬼群舞飞天,创意便明显来自《聊斋》的“画壁”故事,但整体将仙女“鬼怪化”,而片中艳鬼也同样像仙女般集体飞行,飘逸动人、美感十足,较之西方魔幻片的“空中飞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从《倩女幽魂》至《道道道》,中式魔幻片已上升至另一个高度。

日式魔幻篇:东方和尚战怪兽

踏入90年代,纵观芸芸中式魔幻片,茅山法术式的传统路线已不再吃香,翻新原著的徐克走得太快,令同行难以企及,惟有再辟新途。在此环境下,日式魔幻片很快便在市场上诞生。

事实上,日式奇幻是西式奇幻和日本文化结合的产物,而日本文化中又有中国文化的血脉,因此当观众看到同类影片,无疑会感受到浓重的东方魔幻气息。有了这种结合的基础,香港影人遂开始改编日本魔幻漫画,并借助日本制作及特效班底,拍出另一番魔幻风味,自蓝乃才的《孔雀王子》后,诸如《阿修罗传奇》、《天地玄门》等也纷纷冒出,市场反应也都相当理想,可见华语魔幻片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始终有突破市场的奇葩涌现。

成功经验:《孔雀王子》

1989年,这部改编自日本漫画《孔雀王》的电影曾在香港、日本风靡一时,剧情围绕西藏与东京佛教弟子救助地狱圣女“阿修罗”,与妖怪使者“罗我”及大魔头“地狱王”决战,光看到此,便知这是不折不扣的魔幻片。

电影里最经典的神功,无疑在于“孔雀”与“吉祥果”借极阳力量发出的绝招:每当他们施展,口中定会念起“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源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篇登涉篇的九字密宗真言,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种,后为日本神道教所用),最终化身“孔雀王”消灭“地狱王”。可见,从原著到电影,皆有中式魔幻色彩存在,而《孔雀王子》为营造魔幻气氛而打造的炫目特效,在当年的香港影坛更是代表。

奇幻之巅:《阿修罗传奇》

与《倩女幽魂》近似的是,《孔雀王子》获得成功后,香港影人很快便脱离了原著的掣肘,开始自由发挥,《阿修罗传奇》便是较《孔雀王子》更自由创作的作品。

《阿修罗传奇》再次尝试魔幻风格,“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的极阳一式绝招依然存在,但敌人却变得更强,非但有地狱魔宫,魔女更会变成巨型怪兽,简直比《孔雀王子》的“地狱王”更恐怖,而最后也往往是阿修罗用她的功力融合“孔雀”与“吉祥果”的绝招方能消灭恶魔。事实上,魔幻片拍到《阿修罗》已是不惜工本,而华语魔幻片在此之后,也开始极盛而衰——想不出更神奇的绝招、制作成本不断攀升、中式魔幻为人疏忽,地位越来越尴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