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36期:彭顺出品 B+制作的A级演绎
点击欣赏本期封面
《新青年》第三十六期:彭顺出品 B+制作的A级演绎
出品:新浪娱乐
制作:娱乐策划部
监制:张晗
主编:魏君子
责编:竹聿名
对话\撰文:阿蒙
前言
2010年下旬,由于惊悚片扎堆而起,内地影市一度阴风阵阵、邪影幢幢,同时亦是商机频生:这批被称为“B级片”的作品成本不高、规模不大,却总有两至三千万元的中等收入,对不少片商而言,只要有剧本可投,多能捡个大便宜!
然而,面对近期内地惊悚片陷入“眼高手低”的现实境况,又不得不令同行担忧:缺乏规矩的乱拍滥拍,岂不是给华语影人好不容易“自产自销”的B级片自掘坟墓?但规矩又在哪?谁又能为B级片在内地市场的运筹帷幄“立点规矩”?
近期,曾凭恐怖惊悚片在亚洲备受瞩目的彭氏兄弟之一彭顺带着新作《B+侦探》再征内地,作为长年在分级制下创作惊悚题材的香港导演,他将如何面对审查顺利过关,多年的B级片创作经验又给他怎样的影响和启示,在他眼中,不同的市场又有何相同或相异的生存法则……
本期《新青年》,新浪娱乐独家对话彭顺,解密其技术与恐怖品牌,并探讨他在市场上的应对之策,演绎“B+制作,A级演绎”的彭氏风貌——
目录
壹。鬼斧神工:技术控的光影声色
从影结缘技术,晋升亚洲最佳
1986年,香港蔡和平广告制作公司来了一位21岁的年轻人,他每日的工作就是在一堆机器前做一些基本的录影操作。这只是一份简单的技术工,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寂寂无名的小职员,在16年后会与兄弟携手拍出一部令全亚洲为之推崇的《见鬼》。他,就是彭顺。
回望彭顺的从影历程,会发现他的成长由始至终离不开电影技术:15岁用16厘米摄影机拍摄实验短片;22岁进入金狮广告制作公司从事剪接混音;24岁进入先涛公司担任电脑菲林调色员;27岁前往泰国于当地的kantana公司担任高级菲林调色师……待到1996年,彭顺已跻身全亚洲最知名的菲林调色师,那年,他只有31岁,而时至今日,彭顺仍能随口说出几部让他最满意的调色作品:“比如《C+侦探》和《鬼域》,这两部是比较特别的,尤其是《鬼域》,几乎每一个场景对色彩的运用都是过去香港恐怖片没尝试过的。”
1997年,出于对电影的热情,彭顺转任导演,并拍摄处女作《疾走英雄》。但新身份并未让他忽略技术的重要性,待《疾》杀青后,他不但亲自负责幕后制作,更邀弟弟彭发参与剪辑;
其后,彭顺又执导多部广告、MTV及电视短篇剧,期间他对电影技术的认知也不断拓展至其他幕后领域,直至2000年的《无声火》后,其“技术控”强项终于在电影领域扎根。“因为当时想自己放一些技术进去,所以慢慢就开始选择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幕后工作。虽然我后来做的是菲林调色师,但我自己也像彭发那样去做一些剪辑工作,比如《见鬼》、《鬼域》这些都是我有份剪的。”
《见鬼》突破传统,《鬼域》视觉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在泰国8年的创作岁月里,彭氏兄弟对技术的价值和作用也拥有更明确的定位。彭顺对此直言:“无论当年我做的菲林调色抑或彭发做的剪接,都是一种今时今日需要拥有而且很关键的制作技术,虽然不能说可以代表一切,但作为电影语言,它们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组成部分。”而彭发对此则有更专业的阐释:“后期制作事实上对影片起了很大的帮助,比方说使用不同的剪接方法可控制影片的节奏及对表达整个故事有很大帮助,因此导演及剪接师在拍摄期间要有好的沟通,而调色可令电影风格更加突出。”1999年及2003,彭发担任剪接的《风云雄霸天下》及《无间道》分别夺得第18届及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剪接”,成为彭氏兄弟在电影技术领域的出色战绩。
2002年,彭氏兄弟回到香港,以《见鬼》名声鹊起,而影片对视觉、音响效果等技术的灵活运用,既印证两人多年从事幕后工作的娴熟,也是对其“技术控”的认同。但《见鬼》的特视效果仍不能满足彭氏兄弟的野心,三年后,两人又合作了《鬼域》……
《鬼域》投资高达4000万港元,就意味着要借更大更多的电影技术去重塑港产恐怖片风貌,何况此番彭氏兄弟又是与香港本土力量合作,能否打出一张好牌,确实是风险多于信心。
《鬼域》是庞大的,因剧情取材自电脑的Recycle Bin程序,则注定剧组要做出70%至80%的特效场景,技术难度之高可想而知。但《鬼域》仍是成功的,非但抱走金像奖两项效果大奖,更入选当年的戛纳影展,对一部港产恐怖片而言殊不简单;此外,在制作《鬼域》期间,彭氏兄弟更破天荒提出移入3D立体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虽则如此,彭顺仍对将《鬼域》3D化念念不忘:“直到现在我们都认为如果《鬼域》拍成3D效果一定更厉害,所以我们现在就在洽谈将《鬼域》转录成3D效果。”
《3D童眼》造新尝试,《风云2》事半功倍
2010年,久未尝试大规模、高成本特效场面的彭氏兄弟竟连下两城,先后推出《风云2》及《3D童眼》,企图为港产片特效水准再造“分水岭”。
看过《风云2》的观众,都会为全片炫目多彩的特技效果叹为观止,而其后更有人谓:《风云2》的特效投入颇有限的制作费,却打造出堪称华语片翘楚的成绩!身为导演,彭发对此归功于幕后团队的胜利:“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好也很有水准的技术团队:发辉制作有限公司,我们相信团队的水准绝对可以比美海外的制作团队,因此我们可以用香港的制作水准拍到好莱坞同级的影片,当中亦有赖导演、制作组及技术团队的密切沟通,及对影片不断做出非常仔细的修正。”
可见,《风云2》在金像奖上将“最佳音响效果”及“最佳视觉效果”收入囊中,实得益于彭氏兄弟对技术的成功衡量,令其作品事半功倍。
至于后者,由于创作时掀起全球银幕3D热潮的《阿凡达》尚未面世,何况立体技术极其昂贵,彭氏兄弟却将之放入恐怖片中,故莫说观众影迷大泼冷水,他们起初也不免战战兢兢。欣慰的是,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拍摄计划终被寰宇采纳,双方合作遂水到渠成,彭顺回忆道:“这一点必须要多谢老板,因为当时没人愿意这样尝试,但我们还是决定用3D摄影机去拍《童眼》,让我们获得比一般鬼片更多尝试的机会。”
尽管投资问题解决了,能否真正驾驭3D技术又成了彭氏兄弟亟需面对的难题,从3D摄影机的使用到后期制作对3D视效的设计,相信即便“技术控”亦难谓得心应手。结果,两人决定以身试法,“我们要不断地去试验,而不是一开始就拿起摄影机开拍,然后试完了再不断将试片交给老板看,确定出来的效果是否可行再拍,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大胆的,相信可能也是一个里程碑吧。”
《3D童眼》上映后票房近900万港元,跻身全年十大卖座电影行列,虽不能超越当年的《见鬼》和《鬼域》,但彭氏兄弟在技术领域的先行意义能被观众接受,倒也受益匪浅。彭发认为“技术控”风格的电影创作能为他们赢得更多发展空间:“《3D童眼》起先是我们跟投资者希望及早测试一下观众对华语3D片的接受程度,选用恐怖题材是因视觉效果可较为突出,事实证明观众是受落的。”
此时,技术控虽成功了,缺陷也接踵而来:《3D童眼》虽取悦香港及亚洲观众,高额的投资却仍叫片商心寒,毕竟拍戏为的是盈利而非展览技术;《风云2》特效固然超卓,却因彭氏兄弟近乎卖弄的表现被人指责为“用力过猛”,更有人认为此片“就是香港特效团队的宣传广告”,何况《风云2》香港票房远逊《风云雄霸天下》,内地也不见得有更多观众为之推崇。故,彭氏兄弟虽在技术层面“事半功倍”,但无法贯穿在商业上,长此以往,或将掣肘其电影风格的发挥……
特效是要有的,但面临市场的选择,未来该将之放在什么位置?相信才是成功的电影技术控最迫切改善的弱项。
贰。惊魂未定:彭氏恐怖品牌探秘
风格期:《见鬼》系列锋芒毕露
自彭氏兄弟由香港赴泰国发展后,借助《疾走英雄》与《无声火》两部泰国片,非但在泰国乃至多个亚洲影展上屡获殊荣,在美洲、欧洲等地亦有片商对他们赞赏有佳,其身份也渐由菲林调色师和剪辑师过渡至导演范畴……
但作为香港人,彭氏兄弟仍希望在香港影坛打出另一个品牌,可惜多年苦无条件。然而机会总愿眷顾有准备的人:某年,陈可辛来泰国担任电影节评委,期间看罢彭氏兄弟的电影,随即联络两人回流拍摄港产片,“那时他刚成立了applause picture,需要找不同的亚洲导演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和他的合作是顺理成章的。”
或因机缘巧合,起初彭氏兄弟虽构思了许多剧本给陈可辛,陈可辛却并不满意,直至他看了《见鬼》,才答应拍板将之拍成电影——在此之前,彭氏兄弟已在泰国执导过一部名为《鬼债》(《Bangkok Haunted》)的影片,可谓《见鬼》的前奏,如今再续风格自然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彭氏兄弟在香港影坛以鬼片闯出名堂,更似“冥冥中自有安排”。
《见鬼》非但是彭氏兄弟恐怖风格的奠基之作:不靠对白取胜;不添喜剧元素;以演技吸引观众;借助大量先进特效技术营造视觉观感,更是他们回港后执导的首部大制作:因有泰国、香港及新加坡三地合力出资,终令《见鬼》的投资高达2000万港元!较之过往港产恐怖片以数百万投资换来上千万票房的市场“守则”,彭氏兄弟此役难免予人“逆水行舟”之感。
岂料《见鬼》出人意料地成功:1300万的票房在恐怖片日薄西山的香港影坛已属逆市反弹,而李心洁非但凭此片成为金像、金马及金紫荆“三料影后”,更是三大奖项中首位凭鬼片折桂的女演员。叫好叫座的成绩让彭氏兄弟欲罢不能,先后拍摄《见鬼2》、《见鬼10》、《鬼域》等片,在影坛独树一帜、锋芒毕露。
事实上,《见鬼》诞生前后,港产恐怖片也在面临着一次风格转变:前辈既有许鞍华的《幽灵人间》和陈可辛的《三更》等推出,同辈又见罗志良、郑保瑞和邱礼涛等各有所长,心理惊悚及气氛营造也随之取代过往核突鬼怪的鬼片陈套,而此时彭氏兄弟能在其中站稳脚跟,不得不说是挑战。正如彭顺言:“类型片就像签名,大家写的都是同一个字,但字体往往有很大的区别,毕竟有些人写字虽然不好看,但很有特色,反之有些人写字很好看,但看着就觉得千篇一律,关键在于你的取向和思维。”
转型期:《C+侦探》另类尝试
然而由于投资水涨船高,片商难免需要控制彭氏兄弟的恐怖片规模,加上两人本身已建起地位,对类型题材的创作弹性自然较以往更大。故自彭顺的《死亡写真》开始,彭氏兄弟的恐怖片规模已不及《见鬼》及《鬼域》时期,但削弱特效并不等同一无是处,诸如《森冤》、《错爱》、《妄想》等片仍以各种方式的惊悚在市场上前行。
既然要转型,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比起《见鬼》及《鬼域》受到的赞誉,《妄想》等作品并为让彭氏兄弟的事业更上一层,反而两面不讨好,技术环节的贫弱、风格把握的不成熟、引进内地的不完整,观众不免抱怨:彭氏兄弟到底在干什么?
2007年,彭顺自感条件已基本成形,遂独力执导《C+侦探》,作为对彭氏惊悚悬疑片的重新试水。严格来说,《C+侦探》是彭顺在创作上的“十字路口”,而摆在他面前的,也是比原来更多的疑问:把鬼放进侦探里行不行?内地如何接受这部片的风格?如何用心理惊悚取悦两地观众?不搞特效偏重叙事难不难?……
但《C+侦探》成绩还是比彭顺想象中要好,郭富城更获金像影帝提名。更重要的是,《C+侦探》也让彭顺觅得新法——即使不直接拍鬼,依然能有更多风格化的演绎!
兼顾期:《B+侦探》与《禁闭惊魂》
数年间,彭氏兄弟一度转拍其他类型影片,但他们始终未放弃来之不易的恐怖品牌。2010年,一部以3D为卖点的《童眼》宣告了他们的“回归”:我们仍有热情制作鬼片,鬼片也必定是我们最为观众信任的风格!
但《童眼》仍是真正的鬼怪电影,无法获准在内地上映,彭氏兄弟仍须考虑兼顾内地市场,更何况过去几部低成本惊悚片在内地反应多数高不成低不就,也有不少观众批评两人为妥协审查丢了风格,或顾着卖弄置剧情于不顾,更有甚者扬言:彭氏兄弟还是回香港跟“鬼”自娱自乐吧!……
今年,彭顺与彭发先后拍出《B+侦探》与《禁闭惊魂》,重新选择了心理惊悚这条已初见端倪的成功之道:牌面上看,《B》与《禁》两部新作同以一场连环杀人惨案为剧情,且皆以人性和心理悬疑为主,但彭氏兄弟此番仍各有千秋,既在各类元素上区别甚大,且都擅长以“人”为出发点去营造惊悚特色,由此避免选角上的限制和剧情完整上的破坏,对彭氏兄弟而言,或许是另一个新的开始,成功与否,惟有市场方能决定。
叁。A+启示:彭氏兄弟B级之路
关于“B-Movie”,多年来在类型、风格、影响等方面始终争论不休,但纵观近年内地电影市场惊悚片前赴后继,则大可发现B级片在近年颇有崛起之势。
但在内地审查制度环境下,B级片实较古装大片更难拍,关键非但在于如何真正取观众,更在于如何同时赚到“以小搏大”的商业利润,仅此一点,就足让不少内地惊悚片导演失诸平衡,在创作与市场夹缝中摇摇欲坠……
但彭氏兄弟却能通过电影来走出桎梏:虽同为B级,却明显能削弱“次等、粗糙、劣质”的标签,成为“B级制作的A级片”。然而此“杀手锏”是怎样探索出来的?彭氏兄弟的经验又能给内地同行哪些启示?
规模
在彭顺眼里,能更熟手地拍出一部在商业上获利甚丰的B级片,无疑来自当年在市场上遭遇的教训,尤其《鬼域》叫好却无法叫座的尴尬,更让他们明白:惊悚片永远只有固定的观众群!
“首先你必须明白类型片的观众群,就拿惊悚片来说,它本身其实已有固定的观众群,你无论投资再大也好,它的票房也只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不可能再往上升,也就是说一格题材票房有1000万,你用500万拍了可以赚500万,但如果你拿2000万来拍,那就注定你必须亏1000万,就像当年我拍《见鬼》,投资是2000万港元,后来我再拍《鬼域》,投资是《见鬼》的一倍,也就是拍了4000万,但最后票房回来发现,其实赚的钱跟《见鬼》是差不多的,那从此就让我懂得一个道理:拿2000万来拍是这么多,拿4000万来拍也是这么多,那为何还要选择4000万的投资呢?”
素材
必需注意到的是,近年B级片在内地虽今非昔比,但由于不少影人无法准确拿捏惊悚的精髓,结果九十分钟的片长里往往被塞入太多眼高手低的素材,导致影人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事实上也应归咎于缺乏冷静。相比之下,彭氏兄弟的B级片水准虽有高有低,但都能主题清晰、层次分明,不会予人过于混乱之感,对此彭顺又有什么看法呢?
“不要盲目给类型片加料,因为还是惊悚片,它的观众就这么多,其他不敢看的就一定不看,所以好比云霄飞车,你本来设计三个圈已经让胆大的游客满足了,但你偏偏弄成二十个圈,结果当然是不敢玩的更不敢玩,敢玩的也会觉得太过分,等于你拍惊悚片,却想什么都放进去拍,你认为会有更多观众喜欢?”
演员
但在目前内地B级片而言,却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演员。从2010年开始,虽然不少惊悚片都邀得内地及港台明星演出,但效果出来却无法面面俱到,而较高的片酬更渐让片商望而却步;反之若是无名气的新人,片商与导演却又不敢轻易邀其独挑大梁,双重矛盾之下,如何处理好B级片的演员阵容问题也变得相当现实。
至于彭氏兄弟,则成功做到将演员放对位置:诸如李心洁、舒淇、郑伊健、阿SA、郭富城……在他们的作品里都有过成功表演,甚至屡获提名演技大奖,那么,究竟彭氏兄弟是怎样发掘出他们在B级片里的表演精华的?
“现在拍B级片最好的当然就是好故事与好演员结合,但另一方面,你不能把明星放在故事前面的位置,不然你花了很多钱请了很大牌的明星来演,但是故事你拍不好,那么观众看了一样不喜欢,到了最后你亏的钱反而更多,所以必须把握好两者的平衡,这样你用大牌演员拍B级片,就会有A级片的效果出来了。”彭顺如是说。
双刃考量:市场法则生存之道
虽说彭氏兄弟成长、从影于港,但90年代竞争残酷的香港影坛却未能给他们一个拍片的机会,他们惟有远走泰国;数年后在泰地位乃成,他们适时地抢到了香港影坛腾出的“空位”,并在此功成名就;待本土创作状态达到顶峰,他们又开始“西行之路”,在好莱坞拍成英语片,享受华人导演的成功滋味;如今,海外浅尝辄止后的彭氏兄弟又踏入他们原本陌生的内地……
彭氏兄弟的电影历程,与市场关系不浅,而不同的市场环境又带给他们更多的思考,如何在市场法则下生存?更成为他们关注的话题。所幸,身为港人的彭氏兄弟永远身怀“打不死”的香港精神,他们对不同市场从探索到接纳的双刃考量,或能给影坛人士一些有益参考。
好莱坞:保险制度的优缺
早在彭氏兄弟以《无声火》成名时,就不断有海外片商与之洽谈购买改编权事宜,数年后又传出新线公司以2500万美元重拍《见鬼2》,直至再后来彭氏兄弟的首部西片《鬼使神差》在北美卖座不俗、美版《见鬼》翻拍公映到彭氏兄弟再与尼古拉斯凯奇合作重拍翻自《无声火》的《曼谷杀手》等,他们在异邦的拍片经验着实引人好奇:好莱坞与香港电影工业有何差异?
对此,彭顺认为:“其实好莱坞跟香港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最大的不同在于比起香港会有更多的人来帮你,你在香港可能只能命令一个人,但如果在好莱坞,你可能会一下子命令五个人。”
此外,彭顺还认为好莱坞制度的好处在于集思广益,较之香港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比如我把剧组给我提的拍摄意见比喻成一瓶水,在香港我只跟一个人要一瓶水,那么对方就只会给我一瓶水,然后问我好不好喝;但是在好莱坞,我会同时跟五个人提出要一瓶水,然后这五个人就会给我五瓶不同的水,然后说:这里有五瓶水,你自己挑一瓶最好喝的吧!那么我就要从里面选一瓶。”
不过这瓶“水”却没那么容易“喝”,因他必须遭遇在好莱坞远近闻名的保险制度!“选了就不准改。因为好莱坞出品的每部电影都买了保险,也就是说当我选了对方给我的这瓶‘水’,他们就会给我一份文件要我在上面签名,表示我同意接受这瓶‘水’。如果拍摄过程中这瓶‘水’有什么问题,保险公司就要赔钱,因为这瓶‘水’直接导致剧组出现金钱亏损或进度阻滞,但这时候他们又会‘翻旧帐’,也就是查这瓶‘水’是谁选的,如果是导演选的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是某工作人员选的而且是自顾自地提出要导演拍的话,那么这个人肯定要被辞退,因为这样保险公司是不赔钱的,那亏的怎么办?制作公司肯定要把帐算在这个人头上。”
比起香港,彭氏兄弟的好莱坞征途可谓失诸自由,难怪彭顺坦言:如果我在好莱坞拍片久了,回到香港肯定很不习惯。“我们平时在片场拍戏,旁边都有一个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盯场,他手上也会有剧本,我们拍一场戏、一句对白他都在对照,我们少拍一句对白,他都会马上说:‘刚才这句你们没有拍。’除非你有即场指引,否则当电影拍完后他们发现里面漏了一句或一场,那肯定会报告上级说这段戏要重拍。但重拍又是谁给钱?那人就会找保险公司,说:‘他们要重拍。’‘为什么?’‘因为少了一段对白。’‘那在拍戏现场你为什么不跟他们说?’‘因为我觉得一句对白不拍也没什么关系。’那这时候他就麻烦了,所以保险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让彭顺倍感好莱坞工业制度之严谨的还有剧组会议与制片人。“不但开会,而且是全组工作人员都坐在一起开,整天讲剧本,谈拍戏,而且他们会准备很多问题来问你,甚至关于片场一瓶水的道具,他们都会问你水要装多高还是根本就不需要水。但他们这样精打细算其实也是跟你谈钱,因为他们并不理会你有多少拍戏才华,而是密切关注你这样拍要花他们多少钱。”
至于制片人,彭顺更好莱坞更有过让他大跌眼镜的遭遇:话说某日他拍摄一场室内戏,原计划六点收工,但当日由于快手,彭顺四点便将戏份全部拍完。岂料,当彭顺沾沾自喜地准备通知剧组收工时,制片人突然出现——
“当时他说:你拍完了是吧?这是明天的分场,有一段戏是在外面拍的,你现在就出去拍了它吧。我说:不会吧,什么都没准备你就拍?为什么?结果他回答:明天要在外面拍嘛,如果到时有什么意外而导致进度迟滞,那我们一定会超支,但如果我们发现今天可以利用这两小时拍完我们却没拍,那岂不是浪费了时间?他之所以这么想,实质是为了最大程度减少超支,这就是好莱坞制片人的职责。”……
但好莱坞对彭氏兄弟而言,仍是相当宝贵的从影经历。彭发对此总结为:“好莱坞工作分工是非常的仔细,因涉及的单位及工作人员很多,在现场作出任何修改都会有难度,因此前期策划非常重要,但好莱坞拍片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
内地:“游乐场”有它的规则
今年,《B+侦探》以完整姿态过审在内地上映,对彭顺而言可谓打了一针市场“兴奋剂”,因相比过去每部影片都被左删右改的无奈,此番终于有了“完整无缺”的机会!
彭氏兄弟深谙:投身于此就必须遵照“游戏规则”,虽然过去有三级制撑腰,却不意味着他们比其他同行更能在内地市场呼风唤雨。“因为在我们没进来之前,这个规则已经是清清楚楚地定下来了,只是我们以前没去玩这个‘游戏’罢了。但今天我们既然选择进入内地这个“游乐场”,就要在入场前看清楚他们的规则,弄明白什么能玩什么不能玩,那么接下来玩不玩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了,总不能说进来之后才埋怨这些不能玩那些不能玩,当然你更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也就是自己认同一些道理,比如‘既然不能这么玩那我就不进来了’。”
适应是一回事,但面对审查制度对惊悚恐怖片的限制,能否“心甘情愿”地挨刀,却又成了他们的另一个难处。“最让我们担心的一点就是,等到我们已经适应了,却发现这些都没人看!这对一个导演来说也是最难接受的,因为我可以接受妥协,要删要改甚至不拍我都愿意去做,去拍其他的东西也无所谓,但一旦去拍了这些其他的东西,观众却给我一个回答:不看,因为你没这些那些,也就是包括我以前在香港拍的东西。那如果到了这一步,就会变成我们自己很难取舍,而且会疑问:我们这么辛苦进来了,最后究竟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得到!”
彭顺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曾有不少内地观众看罢港版《C+侦探》后,对其创作上的犹豫大拍板砖,“拍侦探就拍侦探,拍什么鬼?”“本以为彭顺敢创新了,没想到还是走老路”、“彭顺你有本事不讲鬼吗?”、“彭顺拍鬼怪一流,搞惊悚不入流”、“要进内地就不要搞得残缺不全”等批评此起彼伏,由此可见,彭氏兄弟北上之路,仍是任重道远;前路在何,亦是未知之数……
附录1:对话彭顺——《B+侦探》心魔猛于鬼
新浪娱乐:这次《B+侦探》风格与往有什么不同?
彭顺:上次《C+侦探》是以一种“试探”的形式去拍摄的,因为这类型的悬疑片在香港乃至整个华语市场都非常少见,我主要是由两个目的,一是猜测观众究竟想看什么,二是怎样将一个过往甚少有人尝试的故事拍出吸引力。所幸《C+侦探》出来口碑不错,也让我有了信心:原来真的有许多观众愿意去接受这类型的影片。所以最终催生出《B+侦探》。
作为导演,这次《B+侦探》其实给我的创作思路很清晰,即懂得放胆去发挥悬疑侦探片的优势,跟随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去还原一个事件的真相,所以我认为《B+侦探》在故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方面会比《C+侦探》强很多,也就是说这次的主题不是在于找出一个凶手,而是在于挖掘凶手背后的故事,比如“人为什么会杀人”、“他杀人的直接诱因和关键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人会从好人沦落为坏人”等等,还有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竟会令人的性情发生根本上的扭曲,而导致他去做一些平常人不敢做的事,所以这次《B+侦探》除了惊悚和悬疑,还会有所探讨。
至于风格,这次《B+侦探》一定会是偏重情节,因为说真的,现在在技术方面我已经很有信心去拿捏得当了,而且也有很多人认为:我的电影在技术方面已经拥有很高水准,但有时却会缺少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一个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所以,这次《B+侦探》对我来说,又象征着另一次风格上的转变,毕竟对我自己来说,将技术放轻一些,而进一步偏重人物的层次与故事的严谨,这是前所未有的。
新浪娱乐:彭发有无参与或协助?
彭顺:没有,《B+侦探》是我的独立作品,独立作品他是不会参与的,包括之前《C+侦探》也是。
新浪娱乐:《B+侦探》里的凶手跟《C+侦探》有什么不同?
彭顺:这个凶手背后有个故事,但我相信当观众得知真实的原因之后,非但不会同情他,还有可能觉得更可怕,而且那件导致他从此作恶的事情我也相信会给观众带来思考: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能否接受?我的整个人生会否发生改变?这就是我要带给到时每位来戏院看《B+侦探》的观众的问题,毕竟有些事因为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只会以局外人的眼光去想:为什么会这样?结果到电影把真相交待出来,我们又可能会有一种更心寒的感觉:我实在接受不了!就像其他电影你看到一个人发疯了到处行凶,你可能只会把他当成一个疯子,但如果编导拍出导致他发疯的过程,那么观众必定会从他的角度对此进行反思,也就是一个人性的探讨。
新浪娱乐:谈谈郭富城的表现?
彭顺:我觉得他演得很好,因为我总是觉得“陈探”这个角色将会成为郭富城演艺生涯里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毕竟上次《C+侦探》他的表演很成功,也让观众记得郭富城演过一个有点小聪明、有点幽默感、查案却是乱打乱撞的侦探角色,所以这是一次很成功的人物塑造,要归功于郭富城本身的演技。所以,我也希望这次《B+侦探》能再让郭富城获得提名肯定。
新浪娱乐:《B+侦探》在情感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彭顺:这次依然有关于亲情的探讨,同时也加入了对友情的探讨,比如一个朋友要求你帮他做一件事,你义不容辞地投入去做了,但中途朋友又要求你不要再做,那么遇上这种情况,你到底应该怎样去衡量事件的利弊得失,或从中抽身而退?至于亲情,主要还是关乎父母之间还有姐姐与弟弟之间的感情,将之放入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去进行探讨,所以就变成你在《B+侦探》里找的线索会更多一些。
新浪娱乐:拍过这么多恐怖片,您是否赞同“心理问题比鬼更恐怖”这一说法?因为这次《B+侦探》的主题是“心魔猛于鬼”,比起您过往的其他作品,这个主题又让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受?
彭顺:我绝对赞同这一说法,甚至可以说“鬼”这种东西都是自己在日常生活里幻想出来,试问世界上有多少人是真正见过鬼的呢?连我自己都没见过,但是很多时候在某种环境或气氛之下,我们反而会突然有一些很恐惧的感觉,尤其遭遇孤独或黑暗时,可能会突然很担心,或听到一点响动就可能整个晚上都睡不着,不过一旦天亮这感觉就消失了,甚至还会嘲笑自己昨晚为什么这么害怕。也就是说,这些行为举止其实都是在心里发生的,结果就会在心里形成一只“魔”,自此脱离“假想敌”而存在。
新浪娱乐:认为气氛与悬念对一部恐怖片而言有什么作用?
彭顺:如果我们将一部电影的类型划定为“恐怖片”,那么一定要有恐怖的元素,否则就会失败,结果这种元素自然会成为电影里必须的环节。在恐怖片的范畴里,你要用一个人去给观众惊吓难度可能并不大,但难度最大的地方反而在于怎样把这种惊吓的效果放入你的剧情里面,也就是怎样在讲好一个故事之余让观众产生惊吓感,即“借题发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时我们在构思故事的时候,总是会困惑:怎样才能吓倒观众?但有时惊吓到位了,我们又会困惑:怎样才能讲好故事?这个平衡其实既复杂又难计算,毕竟你即使拍恐怖片,也要以故事为重,但与此同时,故事里的某些场面也要营造出惊吓的效果,这对拍摄恐怖片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新浪娱乐:当时看《C+侦探》,发现您很注重气氛与悬念,这次《B+侦探》会否进一步发挥此风格?
彭顺:《B+侦探》偏重的是故事,但最大的分别是紧张的气氛,即当一个人去杀另一个人的时候,过程流露出的气氛其实会更令人心寒。例如我这次拍《B+侦探》有一场戏,现在重看也觉得非常满意,就是把一辆车拍得像鬼一样,但它从头到尾都只是一辆车而已,因为在这几年导演生涯里,我一直都是拍真正的鬼,在手法上就慢慢形成另一种概念:能不能将一个看似平常的物体拍成“鬼”?所以这次我就决定从车出发,把它放在鬼的角度去表现,所以拍出来也让我有种感觉:原来车会有如此致命的危险性!比如车开过来或不开过来、很快或者慢慢地把一个人轧死,这个过程是谁来决定呢?是司机,那么这个司机又会是谁呢?从头到尾都会让观众猜测,但悬疑气氛在此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来了,所以这次《B+侦探》就多了这一层次的尝试。
新浪娱乐:是否考虑筹备《A+侦探》?
彭顺:有考虑的,如果这次《B+侦探》票房好,我们就会拍《A+侦探》。
附录2:彭顺印象——彭发、郭富城、李心洁:我们眼中的彭顺
彭发
说到与彭顺最“亲密”的人,或许应是他的孪生弟弟彭发,两人一起出生、一起长大、一起入行、一起跌倒、一起成名,再到分道扬镳各自发展,“彭氏兄弟”始终是两人挥之不去的名词,而无论彭顺与彭发,在接受采访时,也总会不时地蹦出一句“我们”,可见兄弟之情血浓于水、无可取代。
每当提及彭顺,作为弟弟的都会说“我们的性格有95%很相似”,而对于两人恐怖风格的理解,彭发也总会归结于小时候的经历,如两人互编鬼故事吓唬对方,甚至“身临其境”地将之录进录音机里给对方听,但由于两人从小到大始终太相似,一度让他人惟有靠眼镜的颜色来分辨对方!
多年来,彭发眼中的彭顺早已不局限于亲情交流,反而多谈两人在电影领域的成绩,彭发曾介绍:“我哥哥的优势在影像感上,而我的优势则是剪辑以及对时间的控制。”而在对类型的掌控上,彭顺又会回到最本能的看法:“我们都是很喜欢悬疑故事的人,可能是双生儿的默契吧。”一公一私,相当有趣。
郭富城
除却李心洁,郭富城可谓与彭氏兄弟合作最多的演员之一,而其别具一格的“陈探”也出自彭顺之手,加上其后合作的《风云2》,彼此早已是交情颇深的好友。
对于彭顺,郭富城认为彼此的默契来自星座,“我们都是天蝎座,那么有时我可能会变成彭发!”而这种默契,更贯穿至整个拍戏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今天这样,我先会做好准备,知道当天我们拍哪场戏,我们会把里面的所有对白非常了解,然后到现场以后我有什么意见给导演。但是我们很有默契,因为我们两个是很有默契的。”
李心洁
至于在相恋7年、结婚1年的“彭太”李心洁,眼里的彭顺更是个张口就谈“鬼”却又能将“鬼”讲得很有趣的可爱男人:“最初见到他跟他聊完后,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怕鬼吗?’当时我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吓得瞪大眼睛看着他,因为我向来很怕鬼,结果他就说了一句:‘好,就是你了!’不过他们跟我讲鬼片情节时一点都不恐怖,说得好像一部卡通片!”
非但如此,李心洁眼里的彭顺不但是曾经让她分不清的男人,也是能一语点破她的难题的男人。“他们那个时候发型、胡子什么的都一模一样,戴着眼镜时还好,因为眼镜不一样,可要是他们都摘了眼镜,我就分不出来了。后来当我偶尔有烦闷和挣扎的时候,彭顺都会说:‘你不是已经认识自己30年了吗,怎么还不了解你自己?为什么还这么矛盾?’让我豁然开朗。”
从不了解再到了解,再从恋爱到结婚,两人手挽手齐心协力走下去,无疑是李心洁对彭顺的最大希望与信任。(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