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电影宝库

贾樟柯:汾阳小子向新一代电影大师的转变(图)

人民网

关注

10年前的贾樟柯远没有现在这般声名煊赫,这位一度游走在地下边缘的独立电影人,用自己的实践书写了一段电影传奇。

贾樟柯

汾阳小子的港片年华

1970年5月27日生于山西汾阳的贾樟柯,来自于一个教师家庭,其父在县里的中学当老师,少年时的贾樟柯和同龄人一样,都是很少和父亲聊天,但是每当贾樟柯要做出一些重要的抉择之时,总是要和父亲商量一下,这个习惯也促成了他日后走上电影之路。

中学时代的贾樟柯并不是一个优等生,数学就非常差,几乎就没有及格过。但是贾樟柯的文科成绩非常好,闲暇时还喜欢尝试写写小说和诗歌,他自认写的诗歌作品和席慕容是一个路数,走的是煽情路线,但是这些作品都是贾樟柯自娱自乐之用,他并没有想过踏上文学之路。更为严格一点说,少年时代的贾樟柯并没有什么切实的理想,他更多的时光是在录像厅里度过的。

80年代中后期,中国各地的录像厅事业如雨后春笋,录像厅在乡镇一级都已经普及,贾樟柯居住的汾阳县城也不例外。泡录像厅是贾樟柯重要的课外活动,《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警察故事》《醉拳》等等一系列港片熏陶了贾樟柯的心灵,他痴迷于港片不能自拔,看过《少林寺》等经典武打片之后,上街找人干架是贾樟柯最惬意的事情,打架是没有理由的,那完全是一种情绪的宣泄,通过与同龄人的冲撞,贾樟柯找到了生活中的电影片段。也真是那段激烈冲撞的少年岁月,让贾樟柯结识了很多同甘共苦的好兄弟,这些记忆在他日后的“故乡三部曲”中都会有所反映。

1991年,21岁的贾樟柯被父亲勒令送到太原学画画,他并不想成为一个画家,但是为了考上大学,他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贾樟柯鬼使神差般地进入一个门可罗雀的电影院,那里正在放映陈凯歌的《黄土地》,贾樟柯一下子就被银幕上枯老的黄土地给深深吸引,太熟悉了,贾樟柯亲友们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年年月月重复着同样的日子,这就是中国西北部的农民,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印记。看完电影出来以后,贾樟柯完全被震住,他从来没想到电影还可以这样拍,能够通过影像来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他下定决心要当导演,虽然他不知道当导演究竟要准备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迈入北京电影学院(blog)的大门,但他只有一个念头在脑中闪动,那就是——要当导演!

山西青年的北京时光

当父亲听完了贾樟柯对于导演理想的阐述以后,他一开始是极力反对的,当经过长久的交谈的之后,家里最终还是决定让贾樟柯报考电影学院,那时贾樟柯已经快22岁了,相对于正常入学的毕业生来说,这已经是个本科生毕业的年纪了。

《小武》

贾樟柯用了三年才考上电影学院,1997年他本科毕业时,用独立影片《小武》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小武》是贾樟柯自筹资金拍摄,镜头对准了贾樟柯的故乡汾阳县,青年小偷小武在经历了爱情和职业的失败以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显得彷徨物主。有的评论者认为,《小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电影,风格毕竟意大利名作《偷自行车的人》,《小武》绽放的创作激情势不可挡,贾樟柯几乎代表了中国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代青年导演。

至于贾樟柯为何选择用汾阳的小偷生活作为他电影的切入点,他个人的看法是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深深影响了他。侯孝贤的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带有自传色彩的一个故事,完全是纪录片式的风格,长镜头、风土化,剧中人物的生活也极为平实,贾樟柯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年少岁月,他决定通过相同的方式来用影像纪录青春。《小武》就是他第一部回忆故乡时光的作品。《黄土地》让贾樟柯走上电影之路,《风柜来的人》让贾樟柯懂得怎样走电影之路。

虽然《小武》是一部描写乡镇生活的影片,但这部所具备的现实主义却震惊了世界,暂且抛开国外影响不说,中国内地很多文艺界人士都对《小武》致以极高的评价,一贯保持低调风格的贾樟柯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为城市小资们崇拜的偶像,他的这部地下作品也迅速在各大城市中蔓延开来。

 [1] [2] [下一页]

《站台》

《小武》在海外也深受电影人的好片,日本的大导演北野武也认识到了中国电影界出了个贾樟柯,在贾樟柯为第二部作品《站台》寻找投资之时,北野武伸出了援手。因为有了北野武事务所的资助,贾樟柯的第二部作品《站台》能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画卷。通过汾阳县一个文工团的10年境遇,折射出中国整个80年代的变迁,《站台》是贾樟柯最具野心的作品,他意图把80年代拍成一部史诗,虽然《站台》并不具备这样的高度,但也显露出贾樟柯惊人的艺术创造力。《站台》推出以后,虽然在国内还是一如既往的潜伏在地下,但贾樟柯的声名已经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开始关注这个执着的青年电影人,2000年之后,没有人会怀疑贾樟柯日后的卓越成就,他作品中始终散发这艺术大师的气质,贾樟柯有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是他用两部电影长片就奠定下来的,这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

中国导演的金狮荣耀

《站台》剧照

贾樟柯拍摄电影有很多习惯,比如喜欢长镜头、乡土风格的语言和讲述自己故乡的往事,这与侯孝贤不谋而合,贾樟柯还非常喜欢使用固定的演员班底,王宏伟和赵涛几乎出现在了他的每一部作品之中,他们二人见证了贾樟柯扬名世界的整个过程。

王宏伟是贾樟柯在电影学院里的同学,赵涛是山西一所学院的舞蹈老师,他们身上没有学院派的表演技巧,自然的表演方式让贾樟柯颇为满意。在国内知名度不高的王宏伟,凭借着《小武》和《站台》,在欧洲可是有一大批粉丝。

《任逍遥》

2002年,贾樟柯再一次获得北野武事务所的资助,拍摄了“故乡三部曲”的终结篇《任逍遥》,影片的故事场景仍然是在山西的汾阳县,电影讲述了两个无业青年的混沌生活,没有生活的目标,每一天似乎都在虚度,但是他们好像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抑或他们什么也不懂,只是在天地之间任逍遥。贾樟柯的这部作品顺利进入了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最后虽然未能蟾宫折桂,但贾樟柯再一次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风采。

《世界》

2004年,贾樟柯全新风格的电影作品《世界》问世,该片同年还参加了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角逐,该片同样是空手而归,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时年34岁的贾樟柯已经成为世界影坛瞩目的焦点,他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世界》将目光转移到了中国的首度北京,这也宣告了贾樟柯的创作终于离开了故乡,走进了城市,这个转变虽然还不成熟,但这已经代表了贾樟柯的创作思维的突变。《世界》也是贾樟柯第一部在国内公映的影片,7年的不懈努力,贾樟柯终于走入了艺术主流。

《三峡好人》

2006年9月10日,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将最高大奖——金狮奖,颁发给了中国导演贾樟柯,从事电影工作还不到10年的贾樟柯,一夜之间已经迈入国际艺术电影的主流行列,这项至高荣誉虽然贾樟柯受之无愧,但突如其来的最高大奖还是让人有些始料未及,贾樟柯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助他获奖的作品《三峡好人》,虽然不敢说是他最具激情的作品,但日臻成熟的风格已使众多金狮评委心醉,《三峡好人》成为贾樟柯电影事业的第一座高峰。

2008年5月,第61届戛纳电影开赛在即,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入围了本届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贾樟柯再次获得了角逐戛纳金棕榈的机会,自《霸王别姬》之后,中国电影就再未获得过金棕榈大奖,卷土重来的贾樟柯有望能够在这座法国海滨小城再度书写一段历史,祝愿贾樟柯的戛纳之行功德圆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