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电影宝库

3d时代的大佬-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

新浪娱乐

关注

杰弗里·卡曾伯格——3D电影的头号推销员

杰弗里·卡曾伯格,这个靠电影赚了八亿美元的犹太裔王牌制片人,梦工厂动画的掌门人,好莱坞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如今又给自己弄了一个新身份——3D电影的头号推销员。他既要整天约见那些放映商,说服他们为改装3D放映设备掏腰包,又要引诱迷恋技术的动作导演们投入到3D电影阵营中来,还要找一切机会对公众嚷嚷:3D电影可是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之后的第三次电影革命。

在卡曾伯格三十多年的电影生涯中,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剧本,第二个是动画,第三个就是3D。跟迈克尔·艾斯纳和巴里·迪勒这两位电影大亨一样,卡曾伯格是在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的收发室里学到关于电影的种种门道的。接下来,他就成了好莱坞最“臭名昭著”的剧本狂人,他倒没说过自己看过的剧本比任何人都多,但他承认,他一天至少要看四个剧本,只有读到好剧本,他就会穷追不舍,这帮助他在派拉蒙和迪士尼开发制作出成打的卖座片出来,比如《星际迷航》系列和《狮子王》,这些影片让这两家近况不佳的大公司重新成为好莱坞的顶级玩家。

1994年,时任迪士尼电影公司主席的卡曾伯格为迪士尼集团的三号人物,而当二号人物弗兰克·威尔斯意外死于直升机坠毁事故之后,他开始追逐威尔斯的职位。卡曾伯格明目张胆的权力欲激怒了老朋友,迪士尼的大老板迈克尔·艾斯纳,同样热衷于权力的艾斯纳可不想要强势的卡曾伯格当自己的副手。这场权力之争的结果是,卡曾伯格愤而离开迪士尼,与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唱片业巨头大卫·格芬组建了梦工厂。在新公司里,他是动画片部门的首脑,享受最终的决策权,由此他开始了事业的第二个阶段。

专注于动画片的卡曾伯格很快就品尝到了复仇的乐趣,因为为迪士尼带来滚滚财源的动画部门在他离开后,逐渐了失去了活力,再也拍不出来《狮子王》这样的杰作,只能凭借与皮克斯的合作维持动画霸主的地位。而他掌舵的梦工厂动画,却蒸蒸日上。卡曾伯格痛快的放下身段,自己当起了制片人,制作出《埃及王子》、《小鸡快跑》《怪物史莱克》三部曲和《鲨鱼故事》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片。

卡曾伯格的商业嗅觉异常灵敏,当他认定皮克斯首创的计算机成像动画将会取代传统手绘动画后,便立即跟上,这给梦工厂动画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公映于2004年的《怪物史莱克2》成为了影史上第一部北美票房超过4亿美元的动画片。他还提高了梦工厂动画的效率,从2007年开始,公司每年发行两部影片。但仅仅做个跟随者,显然不合卡曾伯格的胃口,他更喜爱先驱这个角色。当他发现数字技术的进步能够让3D电影重获生命力时,他也就找到了新的使命。

这一次,卡曾伯格走到了老对手皮克斯前面,拍出了第一部真正的3D电影《大战外星人》。卡曾伯格是这样解释《大战外星人》的第一的:《四眼天鸡》《极地特快》《地心历险记》也是3D电影,但它们是以2D拍摄的,3D效果是后期制作时加上的,而《大战外星人》是第一部用3D摄影机拍摄的电影。不仅如此,卡曾伯格还把未来全部赌在了3D电影上,他决定,《大战外星人》之后的所有梦工厂动画电影都将是3D电影。

卡曾伯格清楚,3D电影并非新玩意儿,而且名声不佳。他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公众了解,新3D具有不同寻常的魅力,但全无老3D的那些毛病,他为此还发明了好几个笑话,其中一个是损贬老3D电影经常令观众头晕这个技术死穴的:“没有一门生意是通过把消费者弄吐了获得成功的,也许酒行业是个例外。”他还夸口说:“老3D电影跟新3D相比,就像是电动踏板车对法拉利。”

此外,他还要把那些顶级电影人拉到自己的一边来,而这绝非轻而易举,因为拍摄一部3D电影,将增加1500万美元的成本,这还是动画片,真人电影耗费如何,还不得而知。不过,他已经攻下了好几个重量级人物,像他的老同事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就将与彼得·杰克逊合作拍摄3D版的冒险片《丁丁历险记》,还一拍就是三部。数字电影的尤达大师乔治·卢卡斯也被卡曾伯格的热情感染了,他正忙于把自己的看家宝贝——六部《星球大战》转成3D版本。他还给卡曾伯格起了个“快快先生”的外号。当然,詹姆斯·卡梅隆也是3D阵营的干将,不过,他不是卡曾伯格的追随者,他比卡曾伯格下海更早。

对卡曾伯格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说服保守的放映商,他们对老3D电影的成见很深,一直忘不了观众在电影院里大吐特吐的惨状,另一个难题是每个放映厅三万美元的改装费用,此外,眼镜钱谁来支付也成了普及3D的小号拦路虎。北美最大的连锁影院帝王,拥有约6400块银幕,但其中只有109块是3D银幕。卡曾伯格只能用硬邦邦的数字说话,告诉他们3D电影的确有利可图。

卡曾伯格在今年春天推出了3D电影《大战外星人》,并在影片上映前大做广告,甚至以900万美元的价格在超级碗上放映了预告片。这收到了奇效,以质量而论,这部影片只能算是中等,但它却得到了接近2亿美元的北美票房,与去年暑期档备受好评的《功夫熊猫》不相上下,而这还是在3D影厅数量只能达到卡曾伯格预期的一半的情况下得到的。放映商们这下看到,3D电影的票价可以比普通影片贵上5美元,而单厅收入更是普通影厅的3倍。帝王连锁影院决定,将三分之一的影厅改造为3D厅,明年的这个时候,“快快先生”卡曾伯格大概就不会为3D影厅的短缺苦恼了。到时候,他也可以卸下3D电影的头号推销员这个职位了。

罗伯特·泽米基斯——3D开路先锋

2004年,在《极地特快》开机发布会上,罗伯特·泽米基斯向媒体宣布:“我要发动第二次动画革命!”该片是自《阿甘正传》以及《荒岛余生》后泽米基斯与汤姆·汉克斯的第三度合作。这部影片使用了“表演捕捉”技术,严谨地将演员的动作数码化并作为动画的蓝本,使演出角色不再有外貌限制。该片中,汤姆·汉克斯一人“扮演”了5个不同的角色。

在之前的10年中,计算机绘图产业一直专注于如何让烟雾、水、火产生真实效果。该片,正是新一代的3D电影技术的初创时期,面部表情、毛发和衣服的运动真实效果都需要进行新的尝试。汉克斯本人也认为这种表演方式让他摆脱了很多局限性:“我宁愿以这种方式饰演一个坐在开往北极列车上的小孩。你不会受伤,也不会冷得发抖。因为电脑可以搞定一切。”电影特技领域的艺术极致是创作出逼真的人类,甚至有一天数字科技可以取代演员。而第一部全程使用动作捕捉技术的电影《极地特快》的诞生,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纽约时报》便给出了如下评论:不论影评人与观众如何看待这部电影,从技术层面来讲,这是向真正的数字电影过渡的重要转折点。泽米基斯没有食言,通过“表演捕捉”技术,我们看到了一个眼光深邃,富有思想的“特技演员”,他的每一个动作是那么与众不同,而且充满人性。这是一个卡通人永远也不会达到的境界。

1995年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争夺小金人的战争激烈异常,一部部彪悍的影片最终都为《阿甘正传》做了嫁衣,其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凭借过硬的影片质量与票房成绩,在众人的艳羡中走向了神坛。

虽然最终凭借剧情类影片登顶,也在后来的日子中拍摄中了《危机四伏》《荒岛余生》等剧情佳片,但罗伯特是个实实在在的“技术专业户”,更被冠以“技术狂人”的称号——其电影重要的标签之一便是“特技”、“3D”。作为业界公认的“高科技导演”,罗伯特总是能将炫目的“特技”与其影片中天衣无缝地结合,成功地把特技带入剧情。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而立之年的罗伯特先后凭借经典系列电影《回到未来》以及动画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获得了大众的关注。随后在《回到未来2》中罗伯特运用了当时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而2004年的《极地特快》、2007年的《贝奥武夫》、还有今年年末即将上映的《圣诞颂歌》中罗伯特则运用了开创电影届特技先河的“表演捕捉”技术。

罗伯特对于特技的狂热程度,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热爱,而是带有了颠覆的色彩。1999年,罗伯特投资五千五百万美元在南加州大学的电影电视学院成立“罗伯特·泽米基斯数字艺术中心”,并于2001年正式开放,成为美国第一所数字技术培训中心,在影片拍摄、后期制作和舞台效果等多方面领域实验着最先进的电影高科技技术。开放之日,好友斯皮尔伯格以及乔治·卢卡斯前去捧场,罗伯特亲自阐述了对于日后电影业的憧憬:“对于坚持‘胶片电影’甚至抵制‘数字拍摄’的人们,我认为这种观点就好比在陈述‘黑胶唱片好过CD’的论点,每每谈到此话题,定会有人为胶片或数字的关系争论不休直至面红耳赤,但我不认为当代社会还会有主流人群热衷于购买‘乙烯及塑料’—时代在改变,这就好比人们习惯了围着篝火讲着不同的故事,却没有发现不知不觉中篝火已经变化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窥探其对于“特技”的狂热与制作相关电影的决心。

由于生长在一个毫无艺术氛围的家庭,罗伯特是凭借自身自幼酷爱电视节目和家庭录影带的执着信念踏上电影制作的道路的,其对于信念的坚定由此可见一斑。罗伯特这样评价自己:“虽然出生在天主教家庭,但随着我年纪的日益增长,我反而‘童心大发’地更加在意那些年轻充满青春自信、甚至有些飞扬跋扈、不可预知的观点和想法,不管在制作特技电影的道路上有多艰难,我想总有办法可以克服那些困难。生活就是充满神奇不可预知的,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一直如此,难道不是么?”

近年来,罗伯特大量使用的“表演捕捉”比起传统的“动作捕捉”技术层面上更为先进,可同时在录制过程中以三维特效的形式将多名演员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行为真实地再现出来,并通过完善的数字摄影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拍摄信息。如果说“动作捕捉”是在宏观层面上粗枝大叶地对演员的整体动作进行复制的话,那么“表演捕捉”便是在微观细节上精雕细琢,达到“画龙点睛”的传神效果。顾名思义,这种新技术能将演员的一切细小动作和复杂表情惟妙惟肖地再现,从而使虚拟角色形神兼备;除了本身的改良优点,“表演捕捉”技术还赋予了导演和剪辑师自由选择拍摄广度、深度及各项参数的能力,由此可见,此技术的出现及运用具有怎样的标志性意义。

著名影评人大卫·汤姆逊这样评论:罗伯特·泽米基斯是当代导演中将“特技”引入剧情类影片最成功的一个。这样的评论旨在证明罗伯特的“特技”成分对于一部常规电影来说,是加法而不是减法,是滋润而非扼杀。在日益沉稳的电影生涯过程中,罗伯特·泽米基斯总是能凭借“特技”使影片充满激情火光四射—随着一部部格调灵活老道自若的代表作影片,其运用“特技”的“野心”逐渐昭然若揭。

2007年2月,泽米基斯与迪斯尼主席迪克·库克签订了一项计划,表示将建立一所“表演捕捉”电影公司,即后来的罗勃辛密克斯制片公司(ImageMovers)。公司将运用“表演捕捉”技术拍摄电影,包括一些泽米基斯期望启动的项目,迪斯尼将作为发行与营销方;而同年由罗勃辛密克斯制片公司制作的电影《贝奥武夫》变运用了此技术;今年,根据狄更斯作品改编、同样拥有此“技术含量”的《圣诞颂歌》即将登场。

詹姆斯·卡梅隆——3D教父

再过四个月(12月18日),詹姆斯·卡梅隆构思14年,又花了四年时间拍摄创作的科幻大片《阿凡达》即将在全球的3D院线上映,该片运用高超的数字背景技术结合表演捕捉系统描述了一个超乎想象的壮观新世界,一场拯救文明的战争。这是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十二年磨一剑的最新力作,影片将于8月21日全球同步发布15分钟超长版预告,而当天也将被命名为“阿凡达日”(Avatar Day)。可想而知,这部具有巧妙构思高额投资最新技术的《阿凡达》将在3D电影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公映于1977年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不但影响了一代代影迷,还是不少电影人的“特效启蒙教材”。早已被封为“技术狂人”的詹姆斯·卡梅隆就是在《星球大战》的“指引”下,才下定决心投身电影业的,并且把电影科技当作是自己的成年玩具,而3D电影正是他最新最炫的玩具。

想知道詹姆斯·卡梅隆对3D以及特效有多么热爱,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我喜爱用3D摄像机拍摄影片,我可不想回到胶片拍摄的时代,也不想用制作只有2D效果的电影。”作为好莱坞顶级特效公司数字领域创立人以及前CEO的卡梅隆,带领数字领域成为了仅次于乔治·卢卡斯工业光魔的视觉特效制作和技术公司。

在电影生涯的早期,卡梅隆负责的是他擅长并热爱的特技模型。1982年,詹姆斯梦见自己受到一个从未来而来的隐形机器人的追杀,凭借这个灵感,他执笔并导演了风靡一时的《终结者》。该片剧本富有创意,人物性格鲜明,女性角色引人注目,而完美具有冲击力的特技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记忆深刻,片中的这些特技镜头反映了影片接下来的风格和色彩,预示着此后科幻电影的发展方向,也奠定了卡梅隆之后的电影风格。卡梅隆总结说:“潜藏在人类潜力下的技术运用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应该学习去控制并运用技术,而非是受其所累。总而言之,各种特效技术是为了电影而服务。”

《终结者》成功后,卡梅隆继续着他的“疯狂特效”之旅,携《异形2》、《深渊》、《终结者2》和《真实的谎言》这些影片出现在观众面前,每一部作品都是颇具分量的“特效炸弹”。在《终结者2》中,拥有金属的内骨骼,全身由液态金属组成T-1000登场了,震撼着观众的视觉神经和想象力,特效由此获得了新的版图——从有所不为到无所不能。

1997年,与冰川相撞而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成功击沉奥斯卡上的小金人以及全球票房,正如有人戏谑而言的——“这是一部一流的灾难片,三流的爱情片”。该片真正的精华,不是穷小子与富家女感天动地却稍显俗气的爱情故事,而是卡梅隆那开天辟地的特效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在罗丝与杰克大难临头却仍然相亲相爱舍身忘我时,如果没有那出神入化惊险骇人的特效配合,只怕这出戏不会让那么多观众为之动容。

《泰坦尼克号》之后,卡梅隆已经对拍普通的影片失去了兴趣,他宁愿等待3D技术成熟,也不愿再拍一部在他眼中过于平淡无奇的2D电影。请注意这个时间,卡梅隆比所有其他爱上3D的电影人都至少早上路五年以上。当然,他并没有在等待,而是一直在尽全力开发这门技术。纪录片《深海幽灵》就是他的一部3D习作,他既用这部影片满足了自己对于深海世界的好奇心,又改进了他和同事发明的3D摄影机。

当谈到运用最新3D摄像与传统电影的问题上,卡梅隆这样用《泰坦尼克号》进行比喻:“若我没有接触电影制作这一行业,我会认为电影拍摄需要的是好故事、好想法、好的画面与想象力;但当我1997年用数码摄像拍摄《泰坦尼克号》时,我明白了自己将一直用这种方式拍摄下去。”

作为3D影片一直以来的开拓者以及拥护者,2003年,卡梅隆在IMAX 3D纪录片《深海幽灵》上映前接受采访时说:“希望可以将一切3D化”,而在其他访问中,这样的言语也屡次出自其口。在谈到3D的未来时,卡梅隆说到,“通过3D来制作电影,我们将进入电影界新的时代;观众将会看到数码时代前任何技术都达不到的特效画面。大场面、炫目的视觉效果、奇幻故事都将被拍摄为3D影片吸引众人的目光;而全CG动画电影也将可以轻易转换为3D影片,很快观众便可以欣赏好品质的3D电影,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感。”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弃暗投明”的3D先驱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对3D电影可没有他的两个老伙计,杰弗里·卡曾伯格和乔治·卢卡斯那么狂热,他甚至对3D电影,以及这类电影的坚强靠山数字技术有点冷淡,为此还被卢卡斯好顿嘲笑。斯皮尔伯格不接受数字技术似乎有点不可理喻,因为他一直很倚重先进的电影技术,甚至可以说是个技术先驱,他的几部创下票房纪录的影片,《大白鲨》、《ET外星人》和《侏罗纪公园》,都是创造性运用特效的典范。

但斯皮尔伯格确实有不亲近3D电影的理由,他不太喜欢“技术狂人”这一类的头衔,虽然科幻片和冒险片一直是他的最爱,他更享受“老顽童”这样的形象,在他看来,想象力丰富才是自己的合适招牌,沾3D技术的光,还是算了吧。此外,他对传统的特效也有点依依不舍,《大白鲨》里的那条机械鲨鱼着实花费了他不少心血,这让他把传统特效当成了自家的宝贝,十几年后,拍《侏罗纪公园》的时候,计算机特效已经相当成熟,但能不用计算机成像的地方,他就坚决不用,除了几百上千条恐龙狂奔的镜头,他实在没办法用传统的技术做到;到了《夺宝奇兵4》,他更把这种固执发挥到了极致,他不顾哈里森·福特年过六旬的事实,还鼓励他拖着老胳膊老腿上阵实拍动作场面,当然,危险的镜头就会用——替身,还是没数字技术什么事儿,弄得制片人卢卡斯在一边又急又跳,就是没办法,说服不了他。

不过,今年一月,在看过了老朋友罗伯特·泽米基斯导演的两部3D电影,2007年的《贝奥武甫》和即将在今年圣诞档上映的《圣诞颂歌》的片段后,他痛快地改变了主意,决定“弃暗投明”,加入到3D阵营中来,因为他认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就想拍摄的《丁丁历险记》,无论是题材还是那些角色,跟3D电影都是绝配,3D能赋予这套影片以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另外,他发现,3D电影运用的表演捕捉技术对他有难以言传的吸引力。斯皮尔伯格的转变非常坚决彻底,他计划要一连拍摄三部《丁丁历险记》,第一部在明年十月底公映,第二部是2011年,再过两年,再推出第三部,三部都拍成3D电影。就这样,斯皮尔伯格从老顽固变成了先驱。

3D电影阵营招安了斯皮尔伯格这样一位巨无霸级的大人物,实力大增。卡曾伯格是3D电影的头号推销员,没有他的奔走鼓吹,3D电影成为主流肯定还得用好几年的时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2009年变成了“3D元年”,而詹姆斯·卡梅隆,是3D电影的精神教父,他的《阿凡达》必将成为3D电影的惊天动地的里程碑,上千家电影院正为放映这部影片改装3D放映厅。

而斯皮尔伯格,光是他自己导演3D的《丁丁历险记》这个事实,就已经逼迫整个好莱坞就不能不重新评估自己的3D化时间表。除此之外,斯皮尔伯格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梦工厂的老板,一言九鼎的王牌制片人,光是2000年以来,他担任制片人的卖座片就有《黑超特警组2》、《艺伎回忆录》《怪兽屋》《硫磺岛来信》《鹰眼》和两部《变形金刚》,他的影响力所及,完全可以改变3D电影的生态环境。

3D追梦天才——彼得·杰克逊

2001年,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护戒联盟》在全球刮起一阵“指环王热”,片中大量的CG(计算机成像特效)场景令全球影迷大呼过瘾,十分着迷;接下来凭借其余两部“指环王”电影,杰克逊一时风头无两,并最终横扫奥斯卡,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为他带来了“神奇特效师”的标签,只要一提到彼得·杰克逊,影迷就会兴奋地联想到那些绝妙的特效场景。但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指环王2:双塔奇谋》中用动作捕捉技术“无中生有”造出可怜可恨的怪物“咕噜”出来,这也意味着,杰克逊已经走上了“技术狂人”这条不归路,而当新3D电影刚一冒头,他就与其“臭味相投”,投身到其怀抱之中,他和斯皮尔伯格一拍即合,后者的3D冒险片《丁丁历险记》三部曲中,杰克逊将至少执导其中的一部。

杰克逊自小便立志在“电影特效界”能有一番作为,在《指环王》三部曲成功之前他为此做了很多努力,说他是自学成才一点儿也不为过。最初杰克逊凭借惊悚片获得了大众关注。1983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着手拍摄自己首部真正的电影《坏品味》,这部讲述外星人侵占地球的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特效(虽然现在看起来相当简陋),最终凭借政府的资金注入得以完成并参加了1987年戛纳电影节

到了1989年,“臭名昭著”、用“怪异”两字来形容完全不够劲的《疯狂肥宝综艺秀》中,杰克逊首次与理查德·泰勒、塔尼亚·罗杰的特效团队合作。杰克逊之后所有的影片中,也都有这个特效团队的身影。接下来,《群尸玩过界》在“血浆片”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该片使用了大量的特效,如停格等镜头。接下来的1994年和1995年,杰克逊凭《罪孽天使》与《被遗忘的影片》成功回归主流市场,为之后筹集资金拍摄更多精彩的特效影片铺平了道路,同时也获得了另一个“技术狂人”罗伯特·泽米吉斯的支持。1996年杰克逊拍摄了并没有获得商业成功的《恐怖幽灵》,但接下来的几年对于杰克逊以及他的维塔数字特效公司都是关键性的一段过渡时期,而在那个时段,重拍《金刚》的计划因故搁浅,直到2005年才得以完成这个少年时的心愿。

1999年,杰克逊终于得到了拍摄《指环王三部曲》的机会。对于指环王三部曲,杰克逊认为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可是他对原著小说实在是太喜爱:“能够拍摄这个系列是我这辈子千载难逢的机会。我18岁便读过原著,当时便迫不及待想要看到电影版的指环王,20年过去了,还没有人拍摄这样的影片,所以,我实在是等不及了。三部影片之中,《王者归来》是最令人兴奋的,因为这就好比丰收,当你辛苦做了很多铺垫和准备工作,并循序渐进地继续时,终于等来了大丰收—此刻所有角色的交待都已明了,就仿佛主人公的生命线脉络已经清晰,只需要一个去解开那个最初打下的结,接下来便是完美收获的时刻,剧情会被情感丰富地推向最高潮。”《指环王三部曲》中大量运用的特效令“维塔数字”崛起,成为了和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魔、詹姆斯·卡麦隆的数字领域以及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能够相提并论的顶级电影特效公司。

虽然杰克逊自己回过头看,认为《指环王三部曲》中的特效有些不成熟的地方,并认为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更加出色。但对于观众来说,《指环王》三部曲同样是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其中“咕噜”可谓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虚幻形象”。他复杂的脸部表情以及声音,使令人毛骨悚然的“咕噜”角色活灵活现。

为了这样一个由电脑图形技术创造出的形象,维塔数字专门开发了一套脸部动画系统,以便能造出“咕噜”逼真独特的脸部表情,使整个人物的特点立体且饱满。开发小组通过使用这套脸部动画系统,在“咕噜”的脸部模型上安置964个控制点,严谨细致地控制着“咕噜”的脸部运动。安迪·瑟金斯这个名字听起来颇为陌生,但他不仅是“咕噜”的幕后配音者,还是“咕噜”的“动作原型”—开发设计小组一方面对安迪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进行了动作捕捉,在安迪的全身设置了跟踪器,由动作捕捉系统捕捉跟踪器位置,,另一方面也采用了传统的关键帧动画技术,并将两者很好结合在一起。就这样,当安迪完成“咕噜”的表演部分后,动画小组再逐帧地将安迪从场景中细致有效地擦除掉,最后将经过“动作捕捉”完成的“咕噜”的模型插入到场景中,制作出最终观众眼中的场面。最终,这样的“咕噜”为CG角色树立了新标准。

九岁那年,杰克逊第一次看到《金刚》,他就梦想有朝一日能拍一部自己的《金刚》,“没有比执导《金刚》更能让我激动的事情了。我从事电影的契机就是9岁时看了《金刚》,重新演绎这个经典的故事一直都是我的梦想。”随着《指环王三部曲》特效的大获全胜,2003年,杰克逊开始着手翻拍这一经典影片。和以往杰克逊的作品一样,该片依旧运用了大量特效,而为了将金刚活灵活现,他改进了动作捕捉技术,此次仍然是安迪·瑟基斯作为金刚的“动作原型”进行动作捕捉和表演捕捉,把数字特效提升了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上。

与斯皮尔伯格合作的《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是杰克逊的第一部3D电影,我们相信,这是杰克逊这个天才再次大展身手的最佳机会。王洋/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