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电影宝库

《梁祝》电影改编盘点:后现代式的演绎(组图)

新浪娱乐

关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来自于文学批评中的俗话早已成为了经典,同样的,在文学创作或者电影创作中,根据同一个题材创作出不同的作品,这早已成为常见的现象,如历史中的三国争雄故事,在陈寿的《三国志》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就有很多的不同点,而在近年的电影改编里,李仁港通过《见龙卸甲》将赵子龙塑造为一个“神”式的英雄形象,吴宇森的眼里则是周瑜与诸葛亮的双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据说张婉婷还在筹拍女性版的“三国演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自魏晋以来就有不断的民间传说流传下来,也经过文人的改造、再创作而逐渐的有了如今的面貌,但在不同的创作者来看,依然会看出不同的重点,于是,就像刘镇伟觉得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并非很心甘情愿的跟随唐僧取经而创作《大话西游》一样,徐克以自己的理解而创作了梁祝()》,如今,马楚成更是觉得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缺乏抗争而用今天的眼光创作了这部《剑蝶》(blog)……

即使不算那些以比较含蓄的方式改编于梁祝的电影作品,至今也有超过十部直接改编于梁祝的作品面世或者即将上映,也为这个传统的民间故事不断的注入新的元素。

(一)二三十年代:鸳鸯蝴蝶式猎奇

作品:

1.《梁祝痛史》(1926年年)

导演:邵醉翁

主演:胡蝶、吴素馨

2.《梁山伯祝英台前集》(1935年)

《梁山伯祝英台后集》(1935年)

导演:邵醉翁

主演:罗品超、谭玉兰

目前华语电影史中记录下来的早期关于梁祝故事的影片,便是这两部由天一公司出品(其中《梁山伯祝英台前集》、《梁山伯祝英台后集》是由天一港厂出品)、邵醉翁导演的作品。

清末民初时,因为出现了专门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并被评论者评其“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而得名“鸳鸯蝴蝶派”,后来随着《空谷兰》、《可怜的闺女》、《秋扇怨》等作品的改编为电影,影坛上出现了鸳鸯蝴蝶派的盛况,几乎与当时的武侠电影“火烧潮”形成双雄对峙。

另一方面,在影坛上,根据程季华的记载,二十年代中期各大小电影公司拍片出现了严重的雷同状况而使得观众有所厌倦,于是,天一公司“想出了窜改民间故事内容、盗用古典小说情节的一着”,1926年时便拍出了《梁祝痛史》、《珍珠塔》、唐伯虎点秋香()》等根据民间故事或古典小说改编的作品,其中,《梁祝痛史》被赞为“既得以表彰千古韵事,亦足重申当时艳迹,哀感顽艳,兼而有之”。影片的侧重点在于“韵事”、“艳迹”,以当时流行的鸳鸯蝴蝶派的方式展示古人的生活,既是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但也对原本的民间传说做了很大改编。三十年代因为战事的紧张天一公司创办了港厂,在1935年时重拍了梁祝故事,但整体上依然是类似于前作《梁祝痛史》般的侧重于鸳鸯蝴蝶式的猎奇性与娱乐性。

 [1] [2] [3] [4] [下一页]

(二)四十到六十年代:从剧情到戏曲

作品:

1.《梁山伯与祝英台》(1940年)

导演:岳枫

主演:张翠红、顾也鲁、韩兰根

2.《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年)

导演:桑弧

主演:袁雪芬、范瑞娟

3.《梁山伯与祝英台》(1955年)

导演:王天林

主演:梁无相、郑碧影

4.《梁祝恨史》(1958年)

导演:李铁

主演:芳艳芬、任剑辉

5.《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年)

导演:李翰祥

主演:乐蒂、凌波

6.《梁山伯与祝英台》(1964年)

导演:严俊

主演:李丽华

四十到六十年代,华语片又拍摄了数部梁祝题材的影片,但除了岳枫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外,其它的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且以戏曲片这种方式来表现梁祝之间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由桑弧编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这时期的重要作品,尽管在故事方面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民间故事方式,但其采取的越剧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不少的观众,尤其是影响了黄梅调影片在香港的崛起与发展。其1954年在香港上映,被当年的《真栏日报》评为“拍制的态度非常严肃,结束时镜头由灿烂的花丛,转移到一双蝴蝶上,终于现出了缥缈的仙山楼阁,让男女主角在这种幽美的环境中,双双起舞,以这种手法来结束一个悲剧,既不落俗套,也使观众离开之前,心情不致太过沉重”。桑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再加上当时《天仙配》、《搜书院》等戏曲片在香港的热映,促使了黄梅调影片在香港的兴起。

而李翰祥导演的这部《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精品。其虽然是改编于桑弧的版本,但“最大的差别是前者将后者偏舞台剧式的‘戏曲电影’改成具电影感的煽情剧”(叶月瑜语),并获得第十届亚洲影展最佳彩色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乐、最佳录音等四项大奖,在第二届台湾金马奖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女主角、最佳演员特别奖等——事实上,当年李翰祥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引起万人空巷的空前状况。在吴昊主编的《邵氏光影:古装·侠义·黄梅调》中也谈到,“至于黄梅调电影代表作——‘梁祝’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共同成长的记忆。《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据民间传奇改编,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最后两人双双化蝶,永不分离。本片以黄梅调戏曲音乐改编,并加入京剧、越剧、梆子、山歌及小调等民间音乐素材,音符简单、旋律好听好记,当年的作曲家周蓝萍、王福龄、王纯等人实在功不可没”。

相比之下,其它几个版本的“梁祝”,可以说几乎没有影响力了,无论是任剑辉与芳艳芬主演的粤剧版《梁祝恨史》,还是严俊为国懋摄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本片更是沦为李翰祥版本的笑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三)九十年代后:后现代式的演绎

1.《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1994年)

导演:刘国权

主演:胡慧中(听歌)、濮存昕

2.《梁祝》(1994年)

导演:徐克

主演:吴奇隆( 听歌 blog)、杨采妮(听歌 blog)

3.《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2004年)

导演:蔡明钦

配音:刘若英( 听歌 blog)、萧亚轩( 听歌 blog)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在《后现代状态·序言》中就谈到其两个重要特点,“第一,现代主义原型政治的使命感以革命姿势的消解;第二,所有极端现代主义所推崇的东西(如深度、焦虑、恐惧、永恒的情感)都消失殆尽,而被柯勒律兹称为幻想的东西和被席勒的审美游戏所取代。后现代主义在削平深度后,专注于表面并潜心探讨字面上肤浅的意义”。

而从九十年代中期到2004年,也出现了三部直接以梁祝为题材的影片。刘国权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虽然是以“新传”为题,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新意,倒是刘若英与萧亚轩配音的《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动画片的方式呈现,而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由徐克导演、吴奇隆与杨采妮这对“金童玉女”主演的《梁祝》则是这时期“梁祝”类电影的代表作,其对应了九十年代后香港电影中逐渐兴起的后现代主义风潮——刘镇伟的系列作品如《东成西就()》、《大话西游》、《九二黑玫瑰对黑玫瑰》等都是典型。故事一方面依然保持了民间传说的基本概貌,但主要增加了两点内容:其一是祝英台的母亲当年的爱情故事(因为她不敢去争取自己的真爱,嫁到了祝家,她过得闷闷不乐,而她的恋人则当了和尚),这增加了梁祝之间双双化蝶的那份凄美的气氛;其二是梁山伯早就发觉了祝英台的女儿身,并在十八里相送时两人在山洞里发生了一夜情——这点而言几乎颠覆了之前所有梁祝题材影片的两人之间的“纯洁”关系,也难怪关锦鹏在纪录片《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之性别》中毫不犹豫的批评徐克“破坏了同性恋集体的回忆和神话”。另外,本片的主题曲《梁祝》在当年也流行了一阵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四)《剑蝶》:以现代眼光反思传统爱情

1.《剑蝶》(2008年)

导演:马楚成

主演:蔡卓妍(听歌)、吴尊( blog)

原名《武侠梁祝》的本片后来才改名为《剑蝶》,由摄影出身的马楚成导演,而程小东担任动作指导。影片也从最初的武侠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展为一个将现代式的爱情观融入梁山伯祝英台式的悲剧故事的作品,甚至原来在民间传说中处于负面形象的马文才,到了本片《剑蝶》里也被塑造为一个重情重义的形象,为这段错综复杂的三角恋添加上更多的凄美。

新世纪之前在香港电影中虽然也出现了不少的精彩的爱情文艺片,像新不了情()》、甜蜜蜜()》、《最爱》等,但整体上其爱情故事都显得比较的传统,而近几年则出现了一系列反映当代年轻人的爱情生活的剧情片,像黄真真的《六楼后座()》,其侧重于年轻人的那种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百无禁忌的状态,叶念琛在《独家试爱》、《十分·爱》、《我的最爱》等作品里更是标榜“情场如战场,要爱就要抢”等非常现代化的爱情方式(而引起不少的年轻观众的共鸣)。

如今,《剑蝶》既是取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传说,但更是超越了当时时代的限制而以现代的眼光反思。因为,在马楚成看来,梁山伯因为祝英台而咳血至死固然表现出梁山伯的痴情(这也无妨被关锦鹏认为是同性恋的神话,毕竟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与梁山伯有深切情感的是女扮男装的“祝英台”,而并非女性的祝英台——徐克版中梁山伯早就知道祝英台的女儿身使得两人之间的爱情更为合理化),但他却缺乏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另一方面,传说中的马家少爷也被简单化的处理,于是,在《剑蝶》中,传统的故事虽然还是穿着古装的外衣,但骨子里头却是现代人敢于追求自己的真爱的敢爱敢恨式的爱情故事,更何况,影片的凄美与传统因素在速食化的今天来说显得难能可贵。

另外,程小东的追求唯美化的动作风格,使得本片的唯美基调更上一层楼! 阿木/文

[上一页] [1] [2] [3] [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