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在香港电影节:第一映室与火鸟电影会
在第二届亚洲电影大奖上,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他导演的新片《母亲》也成为了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他的另一部经典作品《男人之苦17之日出日落》也在电影节中展映;而日本导演石井裕也则获得首届“纪念杨德昌”亚洲新秀大奖,他的作品《大和股》、《内爆男》、《阖家怪》、《火花女》也在“石井裕也的古怪男女”这一特别单元中;此外,“激越情色:岩松孝二的无秩序世界”也展映了日本导演岩松孝二的《天使之恍惚》、《隔墙有秘》等五部影片……日本电影,在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中再度成为了焦点。
其实,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历史中,也曾有过不少次的日本电影展映甚至是专题,如2003年的纪念小津安二郎的单元,就放映了他三十多部作品,既有后期的代表作《秋日和》、《东京物语》等,也有他早期的作品。而本文,试图勾勒出一幅日本电影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甚至是香港的发展图景(其中,日本电影在香港的商业放映部分,详见另文)。 阿木/文
前尘:日本电影在第一映室与火鸟电影会
日本电影在年产量上早就超越了香港,在五六十年代的鼎盛时期每年发行四五百部作品,即使到现在每年的产量也达到三百部。五十年代初随着《罗生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源氏物语》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摄影奖、《西鹤一代女》获得威尼斯最佳导演奖等之后,日本电影在世界电影之林中更是让人瞩目——即使是六十年代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邵氏电影公司,在五六十年代时期既高薪聘请日本电影创作者来香港协助拍摄(如《王昭君》、《大醉侠》等都有日本知名电影人的参与),或者直接派电影人到日本电影公司学习取经,如桂治洪导演,在六十年代末就赴日本电影学习电影制作。
日本电影第一次进入香港市场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期,但相对大规模的放映日本电影则要等到六七十年代的专门致力于艺术电影的放映的第一映室(Studio One,The Film Society of Hong Kong)与随后成立的火鸟电影会(原香港《电影双周刊》的总编陈柏生先生当时就是火鸟电影会的重要成员之一,笔者有幸担任过他的下属而跟他讨论过不少的香港电影、好莱坞电影等)。
第一映室成立于1962年年初,首次放映的影片是罗西里尼的经典电影《罗马,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和萨蒂亚吉特·雷伊导演的《大河之歌》,随后这一年度又放映了14部影片,以欧洲的艺术电影(如意大利的新写实主义)为主,而放映的日本电影只有黑泽明的经典影片《七武士》;翌年第一映室放映世界各地影片一共26部,而日本电影也依然是只有一部,是黑泽明更早期的作品《生之欲》;第三年放映影片增长到41部,但这一年度没有放映日本电影。此后到1982年止,第一映室还放映了27部日本电影,即《东京物语》、《雨月物语》、《白痴》、《缅甸的竖琴》、《蜘蛛剿城》、《裸之大将》、《野火》、《键》、《双剑战群英》、《用心棒》、《破戒》、《穿心剑》、《秋刀鱼之味》、《昆虫记》、《雪之丞变化》、《砂之女》、《怪谈》(1962年小林正树导演的版本)、《他人之颜》、《仪式》、《影武者》等。黑泽明导演的影片放映的最多,有《七武士》、《影武者》等8部,占了1/4,其次是市川昆导演的作品,也有《野火》等四部,其它导演的则比较分散。
成立于1973年的火鸟电影会,成立到1982年之间的十年里则放映了32部日本电影,其中1981年和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共同举办“日本电影中的女性”而展映了《西鹤一代女》、《残菊物语》、《晚菊》等17部影片,其它年度放映1到4部不等,包括《我对青春无悔》、《东京物语》、《小早川家之秋》、《男人之苦:我的寅先生》、《望乡》等。
第一映室与火鸟电影会虽然放映的日本电影只有五六十部,在当时数千部的电影产量中只能算是一小部分,且很多名作没有展映,但是整体而言,则很好的在香港地区推广、宣传了日本电影。 阿木/文
今世: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樱花映红
作为香港最早的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HKIFF)自成立以来就着力于放映、推广香港乃至国际的知名作品,其中不乏日本电影的放映与推广。
因为最初是尝试的性质,首届HKIFF选映了37部故事长片和7部短片,其中日本电影只有2部,包括今井正导演的《兄妹》;第二届时首次设立了“香港电影回顾”专题,展映的影片也增加到81部(故事长片为74部),但日本电影也只是2部,即长谷川和彦导演的《青春杀人者》和筱田正浩导演的《盲女阿怜》。
第三届是香港国际电影节对推广亚洲电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特别增设了“亚洲电影”的展映栏目,虽然整体上展映影片的数量变化不大(展映影片总数为82部,比上一年增加1部),但因为“亚洲电影”栏目的增设,介绍日本地区的影片也随之增多,共计有8部,是上一年度的4倍,包括新藤兼人的《竹山孤旅》、左幸子的《遥远的路》等。翌年参展影片的数量增长到114部,不过日本电影减少为7部,比较重要的作品是今村昌平导演的《我要复仇》(本片1982年时再度在第一映室放映)。
第五届HKIFF的放映场地扩展到中环以外,放映影片的数量大幅度的增长(包括137部故事长片和52部短片),日本电影也在这一年成为了主角之一,因为,第一,开幕片为浦山桐郎导演的《太阳之子》;第二,大岛渚的《爱之亡灵》、山田洋次导演的《原山的呼唤》等佳作也在本届HKIFF展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举办了“小津安二郎回顾展”的专题,选映了他导演的《东京之合唱》、《我出生了,但……》、《浮草物语》、《晚春》、《东京物语》和《秋日和》等17部影片,这是HKIFF第一次举办日本影人的影展,也成功的开启了第一次。
在此后至今的将近三十届的HKIFF中,还成功的举办了十多次的知名日本导演或演员回顾展,包括1984年的“大岛渚作品回顾”(放映了《日本的日与夜》、《少年》、《仪式》、《圣诞快乐,劳伦斯》、《叫死刑》、《新宿小偷日记》等15部代表作)、1985年的“山中贞雄作品钩沉”(展映《人情纸风船》等3部作品)、1986年的“五所平之助作品精选”(展映《邻妇与妻子》、《伊豆的舞女》、《大阪之宿》等12部影片)、1987年的“成濑已喜男回顾”(展映《别离》、《妈妈》、《浮云》、《乱云》、《兄妹》等20部影片)、1990年的“龟井文夫专辑”(展映《战争与和平》等5部影片)、1991年的“向原节子致敬”(展映《晚春》、《麦秋》等8部影片)、1992年的“李香兰(山口淑子)专题”(包括《支那之夜》、《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丑闻》等7部影片)、1993年的“向小川绅介致敬”(包括《牧野村千年物语》等4部纪录片)、1999年的“焦点导演:黑泽清”(包括《他来自地狱》、《人间合格》等5部电影)和“向羽田澄子致敬”(展映《薄墨之樱》、《痴呆老人的世界》等5部纪录片)、2003年的“小津安二郎百年回顾展”(展映《东京物语》、《秋日和》、《秋刀鱼之味》、《我毕业了,但……》、《浮草》等34部作品)等,如果再加上本届所展映的岩松孝二、石井裕也、山田洋次等导演的影片,在各日本导演的专题中展映的影片数量高达120多部。
与专题相互配合的,是特刊,甚至是专门的影人特刊,如2003年的《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从“小津专家话小津”、“香港影评人论小津”、“日本电影人谈小津”三个角度评论小津的作品,在附录的作品介绍时也从“本事”(即剧情)、“背景”和“小津的话”(只有《小早川家之秋》和《秋刀鱼之味》两部影片选取的是“野田的话”——也即影片编剧野田的解说)三个角度解读,从而丰富了影迷对于小津安二郎的了解。
除了专题介绍日本电影之外,新近制作的佳作则是HKIFF选取日本电影的一个重要标准,至今也已经展映了300多部这类佳作。其中,在2000年之前,每年参展的日本电影(不包括专题的)除了1997年有《萌动的朱雀》、《人间蒸发》等17部影片之外,都是在10部以下;2000年增至14部(包括《失忆星期一》、《荒凉环境》、《妈/她》等),此后也都在10部或者以上,甚至2002年、2006年分别为21部、19部。这些影片以新生代导演,如岩井俊二、黑泽清、行定勋、北野武、SABU、三池崇史、河濑直美等为主,偶尔也有一些老一代导演的新作,如山田洋次导演的《黄昏清卫兵》、《隐剑鬼爪》,又如铃木清顺的《狸御殿》。而且,这些影片不少是作为开幕片特别推荐的,包括《太阳之子》(1981年)、《泥河》(1982年)、《圣诞快乐,劳伦斯》(1984年)、《濑户内少年野球团》(1985年)、《乱》(1986年)、《愿能酣睡如梦》(1987年)、《黄昏清卫兵》(2003年)、《隐剑鬼爪》(2005年)和《母亲》(2008年)——最近三次也是二十年来的被选为开幕片都是山田洋次导演的新片,这倒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日本电影在近几年亚洲电影中的复兴是不争的事实,HKIFF对日本电影的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相对应的是对香港本土电影的关注的逐渐的弱化),本届的开幕片、两大电影奖项与两个专题都是有关于日本电影的,这更是有力的例证。 阿木/文
外篇:香港电影文化中心与其它
在电影文化的宣传推广尤其是艺术电影方面,香港在七十年代逐渐的增多了这些途径,即使仅是在日本电影方面,香港也还通过香港电影文化中心、香港艺术中心、亚洲国际电影节等方式展映优秀的日本电影。
成立于1978年的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在成立不久也放映了数部日本的经典作品,如1979年时,不但放映了《少年》、《盲兽》等作品,还举办了“日本电影节:从日本电影看日本历史”而放映《源氏物语》、《日本的悲剧》等13部影片,并特别编写了一本超过50页的内容非常丰富的介绍日本电影的小册子(后来1985年时还编写了《日本巨匠杰作精选》介绍13位日本电影大师和35部日本的佳作);此后的从1980年到1989年年初电影文化中心结束时,还举办了“山田洋次座谈会”、“小津安二郎作品选”、“日本黑色喜剧选映”、“日本电影中的女性”、“天皇黑泽明”等电影专题展,而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介绍并放映了200多部日本电影(其中不少是小津安二郎、今村昌平、山田洋次、黑泽明等名导的作品),使得日本电影在这个时期在香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成立于1977年年底的香港艺术中心虽然在八十年代并没有像电影文化中心一样如此的致力于推广日本电影,但也举办过“日本电影节:ATG独立制作大展”、“日本映画特集”等日本电影展;而电影文化中心结束后的从1990年到2002年之间,香港艺术中心又举办了“日本新电影巡礼”、“日本大师补遗:成濑已喜男特辑”、“日本战后人道主义大师:木下惠介”、“增村保造的扬眉女子”等电影展和放映了《午夜凶铃》、《感官世界》、《东京物语》等大约230部日本作品,此外也会印刷相关的小册子,做进一步的推广。
至于香港亚洲电影节,是在2003年才开始独立出来的,不过其主要是亚洲新片的影展,也比较少的专题内容,日本电影参展的数量也相对比较少,如刚刚过去的2007年的那一届,只有《狗屁的岁月》、《殡之森》、《市川昆物语》、《犬神家之一族》、《苦妹·丧姐·连环图》、《东京铁塔:我的母亲父亲》、《听说你爱我》、《四人吃的草莓蛋糕》、《舞妓,哈哈哈》等九部作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片以首映为主。
日本电影曾经是亚洲电影中的老大哥,中间一度陷入低迷的状态,但八十年代末以来的表现还是比较可人的(这也是为什么除了专题展映的影片之外,参加HKIFF的日本电影在九十年代后逐渐增多而到了2000年后都突破10部的重要原因)。
而相比于香港本土电影在HKIFF、香港艺术中心等非商业性的艺术影展的逐渐低迷,日本电影以一种更加华丽的姿态,再度的崛起…… 阿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