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三十而衰TVB换代:香港制造的荣与枯(图)

新闻晨报

晨报图片 制图 夏曾珍

《江湖情》

《逃龙威龙》

《英雄好汉》
晨报记者 彭骥 朱美虹 徐宁
香港电影金像奖 “三十而衰”,TVB在走过四十余载后也因为股权变更而告别邵逸夫时代,曾经盛极一时的“香港制造”——影、视两大娱乐品牌,在繁华无数次绽放后,双双显现衰相。
曾经的港片给彼时的我们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如今逢其式微,一同经历的30年光阴,依然蕴藏着太多面孔、故事,令我们唏嘘感慨。采访中,几乎所有北上打拼的香港电影人,对过往的辉煌,因着错过或失去都更为深情依依。香港电影人讲述的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不管是明星赶场,还是题材扎堆、热钱涌入,如镜般投射在时下正迎接着“黄金十年”的中国内地电影身上。在不少香港电影由盛而衰的亲历者看来,中国内地电影的重复,似乎更堪忧。
无敌有偶,曾经出产过无数经典港剧的TVB“改朝换代”,艺人掀起的出走潮,流动方向和香港电影人一样北上,连佘诗曼、林保怡这样的一线艺人也开始“大逃亡”,他们在TVB的回忆并不美妙:长达十年的苛刻合约、日日马不停蹄的工作、时时上演的争宠戏码,拿的却是低于内地明星数倍的片酬,他们早已心生怨气,一旦松绑,便毅然决然,不愿回头,更何况面对的又是内地上百家电视台对电视剧的需求,市场宽广远非TVB可及。 “部头约”成为他们与香港最后的牵绊,偶尔“回家”看看,足矣。
尽管,有人信奉荣枯自有定律,但殷鉴未远,我们依然不放弃期许,希望香港的电影人能重铸辉煌,希望北上的香港艺人能迎来更大的一片天空。
“金像”生于盛世,三十而衰
人言“三十而立”,即将迎来30岁生日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却遭遇着“三十而衰”的尴尬。而在香港电影盛衰的背后,是整个香港电影产业的荣枯。
亲历其荣,见证其枯,香港电影金像奖30年之际,王晶、刘伟强、陈小春、吴镇宇等钓沉几则过往的故事断片,一番唏嘘感慨,已是别有滋味。
档期满溢
陈小春:一年串戏十多部
陈小春,1994年首度演出陈德森导演的电影《晚九朝五》,凭此片获提名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同年凭陈可辛执导的《金枝玉叶》获得最佳男配角奖。1996年起参演刘伟强执导的《古惑仔》系列,在片中饰演山鸡一角,人气急升,迎来事业高峰。
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陈小春刚在北京参加完李仁港新片《鸿门宴》的开机发布会,近期作品还有《寻龙夺宝》、《孤岛惊魂》、《宝马狂想曲》等。他告诉记者,现在内地拍片不算忙,“我个人感觉香港电影世道最好的时候,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了1990年代中期就有点不行了,到了2000年就是大滑坡,我就在那个时候来内地拍戏了。我只能说是赶了好世道的尾巴。那时,我是个新人,但完全不担心没活。好像是1997、1998年,最夸张了,我最多同时要拍八九部戏,一年就拍了13部。晚上还在香港拍,拍到早上天亮,也不睡,马上坐车到广州拍另一部戏,当天还要赶回香港又是部新戏。睡觉、吃饭、化妆,大部分都是在车上,上厕所都好像要忙忘掉”。
吴镇宇:10天完成一部
吴镇宇,1986年起大量接拍电影,此后演技自成一格,但也被称为“烂片之王”,1993年开始被香港金像奖提名各种男配角、男主演,但只在2001年凭《公元2000》得过一次最佳男配角奖。
吴镇宇当过导演,1998年首次执导的电影《9413》从开机到上映,堪称“最快速港片”。由他出任主演的《古惑女》,制作周期也不过12天。电影《战国》巡回上海宣传,吴镇宇接受晨报记者专访,一副往事不堪回首的样子,“我开始做电影的时候,香港已经是夕阳产业了。那时拍得快,不说明电影市场好,正说明市场开始走下坡路了。演员要赶档期多拍戏挣钱,投资方也要赶档期上映,以后市场好就能稳赚快钱”。这次拍《战国》,吴镇宇花了四个月,自称是他这辈子拍得时间最长的一部戏。
刘伟强:不再担心市场小
赶档期的事,同样发生在一些名导演、名电影身上。刘伟强,拿过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第2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古惑仔》系列,《风云雄霸天下》、《无间道》三部曲,在港片的低谷救市,创下“港片中兴”。
刘伟强介绍,1996年,《古惑仔》大卖,他接到拍续集通知时,距上映日期不足一月,只能采用多台摄影机同时开拍的方法,“是不是很紧张?但我拍第二集《猛龙过江》只用了11天。我本不想拍,第一集出来,很多人说这个电影教坏小孩子,我有压力。但有一个片商说,你不拍有很多人拍。”所以,刘伟强并不怀念当年港片辉煌期,认为当年环境混乱,“从前导演经常仓促上阵,这是最不好的。从前担心香港市场太小,现在不怕,我们有全中国的市场,可以慢慢磨合”。
片酬疯涨
王晶:星爷“变卦”很伤人
王晶,香港电影产量最高和累计票房最高的导演,却始终与香港电影金像奖无缘。
日前,王晶讲了一段与周星驰的旧事。王晶称,自己跟周星驰的合作,在《神龙教》中已有裂痕,“他(周星驰)整个人都膨胀了,又开始结交城中富豪,开始炒楼。在《龙过鸡年》的拍摄现场,他带来了一位今天仍叱咤风云的大富豪,在一角谈笑,不肯开拍。这位先生也并不友善,没按常规向导演打招呼,正常情况‘进庙拜神,进屋叫人’,来我的现场至少问个好吧?但他没有。我不介意,但已开始觉得周先生变了”。到了1992年左右,他曾经与周星驰想合作一部《少年李小龙》,“我就带他去见嘉禾蔡永昌谈合作,决定嘉禾出制作费,然后给我和周星驰八百万港元再分红。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条件,我跟他当时片酬每人都是大约两百万。但谈了几次剧本后,周先生提出我们六四分的要求,他六我四。我认为一定有不少分红,就同意了。两周后他又提出:他七我三。我有点不悦,但我真的想拍这部片,又同意了。一个月后,他第三次要求:他八我二。我这次真火了,我说这样合作已没意思,但因与蔡先生说好了,就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你知道结果吗?我听到的最后版本是嘉禾改以八百万片酬请他一个人当演员,据说就是《武状元苏乞儿》。这样的结果,你能不心淡吗?”
题材跟风
向华胜:“英雄”过百不稀奇
向华胜是香港知名电影制片人,也是香港社团“新义安”掌门人,旗下永盛电影公司是港片重要出品方。向华胜表示,紧扣热门题材,是其制片制胜一大秘诀,“我们的信息很快很准,这是有名的。看到别人拍的题材受欢迎,不等下档,我就以最快速度把幕后班底召集来开会,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它。当时我拍一部电影绝对不能超过半年,因为观众的口味会变,超过半年就危险了”。
1986年,《英雄本色》票房大红,永盛紧密锣鼓地炮制了《英雄好汉》及前传《江湖情》,各于1987年2月及5月上映,成为“英雄片”热潮中的票房代表——《英雄好汉》先以“再续余热”之势累积了近1900万港元的票房,短短两月后《江湖情》更升至2100万,前后收入已超过《英雄本色》。1991年,《跛豪》为传记片创下3800万的惊人纪录,永盛再次如法炮制,打造出《五亿探长雷洛传》,创出上、下集隔日公映的新现象,两片总票房超出当年冠军《逃学威龙》千万港元。
跟风、抄袭等导致的题材扎堆,之于香港电影,实在有“成亦由之,败亦由之”的效果。谈到香港电影兴衰时,成龙表示,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跟风模仿之作严重败坏观众胃口,也让香港电影类型必然走向死亡之路,“一个僵尸片成功,他们就拍100部僵尸片,一个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观众进去一看就是这样,都腻了”。
热钱涌入
吴孟达:每日有人“送支票”
而各种资本的涌入,令当年香港电影风生水起的同时,也暗伏危机。吴孟达表示,热钱的大量涌入主要在1997年前后,“没那么多黑社会,主要是亚洲金融危机前几年,总有很多资金进入电影市场。那个时候,随便什么人都能弄笔钱拍一部电影,会有人求你说:‘我正在拍一部影片,这里有500万元,你帮我联系发哥来演几场戏,400万元搞定,你得100万,300万搞定,你得200万’,可是我没时间,发哥也没时间啊。金融危机后就不行喽!”
昔日港片兴盛时,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是,完全不担心赔本。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成为香港电影产量剧增、质量骤降的重要祸因。香港影人赚钱的“黄金时代”,“刘十四”、“郑九组”(意即刘德华一年拍14部电影,郑裕玲同时跨9个剧组拍戏)等戏称亦相继传出。事实上,莫说刘德华、郑裕玲、钟楚红、张曼玉这些大牌,当年连幕后摄影、武指、灯光、道具都身兼三四组戏,大家赚钱赚到疯。吴孟达介绍:“连我都同时在上十来部戏!那时,每天早晨都有人拿着支票在楼下等你,要签片约。我说不行啊,我没档期啊”。
透视
港片缘何盛极而衰
金像奖主席陈嘉上:“反哺”是最好的未来
谈及港片的兴衰,香港金像奖主席陈嘉上认为:“港片最强盛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什么港片很强大呢?香港没有禁止,什么影片都可以进来,什么题材都能拍。于是港片捷足先登去抄袭日本电影,抄袭好莱坞电影,香港电影工业正是这样起飞的。香港电影当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电影里敢骂警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里,大部分警察都不是好人,警匪题材电影的出现让老百姓觉得多了一个出气口,电影中小偷打警察,小偷成了侠盗神偷。但亚洲其他地方都把电影管得死死的,香港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成整个亚洲都需要的产品。我觉得香港电影代表了平民文化,它从来不高级,不是拍给知识分子看的。 ”
他不否认,香港电影一度在乱局中走了下坡路,“我一直认为,港片之所以撑到现在,就是因为还有杜琪峰、王家卫、许鞍华、彭浩翔这样的导演,在香港电影最困难的时候,还在拍一些跟文化沾边的电影,票房跟他们无关,可是他们的电影在思考、捕捉香港的文化定位,如果没有他们,港片大概就没有生命力了。 ”
不单单是金像奖会鼓励这部分电影,很多商业片导演也慷慨解囊,陈嘉上说:“如果投资人不赚钱,大概不会让许鞍华、王家卫去拍电影,这就是香港电影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关系。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天水围的日与夜》等多部许鞍华的电影是王晶来做监制的,所以要在各方面鼓励,因为香港电影能够继续发展正是因为这种进步。 ”
港片传奇难再续
香港电影金像奖创立于1982年。彼时,正值香港电影新浪潮蓬勃发展之时,金像奖的设立大大鼓舞了电影人的创作,让香港电影佳片涌现。30年过去了,它见证了香港电影的“猝死”,最终不得不以合拍片的方式“投胎”;而香港金像奖也在而立年纪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即鼓励本土电影的初衷不变,但难掩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尴尬。
第28和29届香港金像奖令人印象深刻,组委会分别把最佳电影给了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和罗启锐的《岁月神偷》,两部电影皆立足香港本土民生百态——香港精神大于金像奖的分量。即将举行的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各大奖项入围名单,上榜香港电影反响平平,难掩尴尬。前任金像奖主席文隽表示:“我已经听见很多人抱怨金像奖如何不公平,但我想告诉那些人,你们有没有了解金像奖设置的初衷?这个奖项本来就是为表彰和鼓励为香港电影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电影人而设立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不是为了迎合所有华语片而设置的,它从诞生之初就明确了它的区域性特点。我们面对的就是香港电影的从业者。”
不可否认,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多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仅次于美国。再说票房,即使不计票价不断上涨的因素,早在1982年,香港本土电影的票房就达到4亿港元——这些皆为传奇——既因为它绚烂时让人不可逼视,也在于好景不常在,其辉煌难再复制。
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邵氏、嘉禾、新艺宝三足鼎立的兴旺局面,拍一部电影成本只有40到80万港元,平均制作周期只有3周左右,能轻松收回成本且盈利,这一特征既为香港电影走向极盛奠定基础,又为其迅速衰落埋下伏笔。正因为赚钱容易,令香港影人自信心空前膨胀。
1988年,港产电影发行数量从70多部激增到110多部,至1992年,港片年产量已超过200部,最多时400部,质量参差不齐,但本土观众的消费力跟不上港片产量猛增的步伐,观众进影院人次比1988年减少1900万人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情形是,港产片大量减产,票房连续下挫,韩国等地外埠片商对港片采取抵制及压价措施,导致卖埠价钱直线降低。但演员平均片酬基本是每年翻一倍,每部港产片投资高达2000万到5000万港元,制作周期也大大延长。
1997年后盗版猖獗,更如雪上加霜。加之吴宇森、袁和平、林岭东、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人才外流,令香港电影元气大伤。香港电影的港人陆续北上,连坚守的两大标杆人物之一杜琪峰也在今年北上试水拍爱情片《单身男女》,另一人物许鞍华在香港拍摄《桃姐》时接受内地记者采访坦言,北上并非不愿,而是没有投资人敢来请。
2010年,香港电影在数量上不足50部,跌至近30年来的最低谷。《叶问2》以4331万港元,成为港片票房之首。回想1986年的港片票房冠军《英雄本色》,当时便已能拿下3400多万港元票房。在20多年后的现在,物价飞涨,制作费用上涨,港片票房却还停留在原地。
TVB,无可奈何花落去
成立于1967年11月19日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或TVB),是香港首个商营的无线电视台。从成立初期的约200名员工到如今约4500名全职员工,44年来规模扩大了20倍。
只是,再庞大的娱乐帝国,也不得不遵循月满则盈、盛极而衰的自然规律。 3月31日的股权变更告别了邵逸夫时代,是否会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艺人篇
频繁换血,元气大伤
公司的核心是人,娱乐公司的核心是艺人。
TVB是香港演艺圈的“黄埔军校”,大多数香港明星的演艺生涯都是由TVB开始。它有“无线艺人培训班”,从上世纪70年代起,这个培训班中走出了周润发、伍卫国、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刘嘉玲、黄日华、苗侨伟、汤镇业、吴镇宇、吴君如、郑伊健等如今香港演艺圈的“中坚力量”;它有“香港小姐”选美比赛,1973年以来捧出了张曼玉、赵雅芝、翁美玲、李嘉欣、钟楚红、邱淑贞、蔡少芬……这份豪华的名单,是任何一家娱乐公司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TVB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44年来小生花旦换了一茬又一茬,除了每年台庆合影时雷打不动站在邵逸夫一左一右的“阿姐”汪明荃和郑裕玲外,新鲜面孔快速更替着。只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一次的换血,换来的都是元气大伤。
自相残杀的内斗,造成了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那次艺人出走潮。制作部两位高层梁家树和曾励珍各自为政的结果,是将TVB推离最后一次鼎盛时期——梁派落败,曾励珍成功逼走监制邓特希(监制过《妙手仁心》、《一号法庭》系列)和经纪人萧笑鸣(梁家树妻子),古天乐和宣萱过去都是萧笑鸣的爱将,结果古天乐、宣萱跟着出走TVB;而梁家树爱用的罗嘉良、陈慧珊,随后也悄然离开。逼走TVB最红经理人和合约最长的艺人,这场内耗曾轰动TVB,如今,古天乐主攻电影市场,罗嘉良北上娶了内地影星苏岩,陈慧珊和宣萱,则已从事业高峰落下,回头看看,这场内耗造成的只是双输。
曾梁内斗后,TVB伤得不轻。自此以后,无论“空降”来的资源部总监乐易玲如何力捧新人,却总令观众有“扶不起的阿斗”之感:佘诗曼、陈豪、胡杏儿、林峰、吴卓羲、黄宗泽、钟嘉欣……无论是谁,都难以拥有当年TVB艺人的收视号召力,也正是由于新人扶不起,这两年不得不把苗侨伟、邓萃雯、夏雨、关菊英等“老人”请回巢,撑起大局。
TVB的艺人合约有两种,一种是“全经纪人合约”,一种则是一年规定拍几部剧的“部头约”。和全约相比,“部头约”更自由,但在TVB台庆评奖时往往因不是“亲生仔”而遭不平等待遇,因“如妃”一角强势回归的邓萃雯就曾为这个原因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败给了黎姿;但全约的缺点是年限长、条件苛刻,艺人被要求签至少七八年、一般的为十年,更长的则有二十年,等于将一生都奉献给了TVB。
自从去年传出邵逸夫有意将TVB出售之后,变动之局加上内地市场的诱惑,很多艺人萌生去意,在短短半年内掀起又一波“出走潮”。有的选择签“部头约”,不再续全约,如佘诗曼、陈键锋;有的则干脆不再续约,如林保怡;有的开始试水内地市场,如胡杏儿、黄宗泽、林峰;其他如马德钟等合约未满的艺人则摩拳擦掌,威胁着不涨片酬就走人,TVB一派山雨欲来之势。此外,黎耀祥、邓萃雯、苗侨伟等大牌艺人早已是“部头约”,吴启华、魏骏杰、罗嘉良、蔡少芬、欧阳震华等早就北上,TVB稍有知名度的艺人,几乎一空。
剧集篇
赢了对手,输了自己
《男亲女爱》、《楚留香》、《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大时代》、《创世纪》……TVB的剧集,伴随了一代代观众的成长。有多少人知道,大批优质剧的诞生,其实诞生于与ATV(亚洲电视)的竞争中。
ATV的前身“丽的电视”于1957年5月29日成立,是香港第一家电视台,最初为收费台,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和TVB一样免费,但已经丧失了市场领先地位。几十年间,这两家电视台迎来过数场恶斗。
第一战始于1979年武侠电视剧《天蚕变》。一改大团圆传统的《天蚕变》首度打破ATV(当时尚名“丽的”)与TVB的惯性收视差距,令TVB从片场拉回正在赶拍电影的郑少秋,与赵雅芝、汪明荃、黄杏秀、陈玉莲、欧阳佩珊五花旦拍出了另一部经典武侠剧《楚留香》对阵,之后ATV的《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更是大败TVB的《轮流传》,无奈之下TVB只好“祭出”镇台之宝汪明荃与谢贤合作了一出经典剧集《千王之王》,总算挽回颓势。这段时间,丽的与TVB黄金时段的收视比基本追到了4:6,但由于1980年代丽的电视3度易主,并于1982年9月24日正式易名ATV,首次收视战暂告一段落。
其后几年是TVB的黄金年代,出品了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经典武侠剧,1986年大获成功的《流氓大亨》则带动了家族剧的潮流,家族恩怨剧也从此成为港剧的一个重要品牌。
1989年,ATV进行大改革,聚集上千万的资金从TVB挖了不少台前幕后的人才如黄日华、郑少秋、吴启华、任达华、邓萃雯、曾华倩、陈玉莲、戚美珍等,从而将ATV与TVB的收视比从谷底的2:8拉到了3:7,间或有4:6甚至反超,改革大战的结果是这段时间两台均涌现了不少经典电视剧。ATV方面有《还看今朝》(又名《天网》)、《胜者为王1、2、3》、《银狐》、《戏王之王》、《司机大佬》、《马场风云》、《枪神》、《龙在江湖》、《92仙鹤神针》等,TVB方面则是《人在边缘》、《今生无悔》、《我本善良》、《大时代》等,其中《大时代》更被誉为TVB90年代最杰出的电视剧。
1993年,邵逸夫引进台剧《包青天》,结果在香港掀起收视狂潮;ATV不得不以重金请来金超群火速跟风拍摄《包青天》,形成香港电视史上前所未有的同内容电视剧的局面;1994年邵逸夫把曾跳槽ATV的幕前幕后人员挖回无线,ATV自制剧由此开始衰弱,于是TVB又进入一台独大的局面,1997年与1998年又是好剧连台的《苗翠花》、《大闹广昌隆》、《全院满座》、《天地豪情》、《陀枪师姐》、《妙手仁心》、《鉴证实录》,直到1998年,ATV股权再次易主,这次电视战再次以ATV失败告终。
进入1999年,ATV凭外购剧《还珠格格》回光返照,令TVB调整节目时间用综艺节目《惊天动地奖门人》对撼;而为了压制ATV当时《纵横四海》的不俗势头,TVB更临时抽调重头戏《刑事侦缉档案IV》迎战;不过在《还珠格格》下档后,TVB抢先与赵薇签下歌手合约,同时买下《表妹吉祥》和《康熙微服私访》以及尚未开拍的《情深深雨蒙蒙》等剧,更加紧制作推出了1亿投资的巨制《创世纪》,彻底瓦解了ATV的攻势。此后,ATV再无反击之力,收视连年下滑,TVB终于巩固了霸主地位。
讽刺的是,近10年来TVB一台独大的结果,是剧集质量的明显下滑,在《金枝欲孽》的昙花一现后,这一趋势在近两年越发明显:《谈情说案》抄袭日剧《神探伽利略》、《读心神探》和美剧《LieToMe》如出一辙、《宫心计》明显有《金枝欲孽》的影子、《抉宅男女》号称“港版”《蜗居》、《公主嫁到》又跟多年前的《醉打金枝》颇为相似,更有角色脸谱化、剧情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溏心风暴》、《巾帼枭雄》、《家好月圆》……曾担任TVB编剧的林奕华曾强烈抨击TVB,“在节目编排上、内容上数十年如一日,偏偏又在收视率上远抛对手,这‘佳绩’表面上引来很多负面批评,骨子里却是香港人最乐意跟随的楷模”。
TVB衰落探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鼎盛一时的娱乐帝国,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如今这般积重难返的局面?能找出来的内因包括内部争斗不休、占据垄断地位不思进取、不体恤员工,但更重要的,也许是香港影视圈外部大环境的走弱。
片酬太低,对待员工太苛责
片酬太低,是TVB屡被抨击的要害因素。在TVB,三四线艺人收入极低,每月收入只有几千港币,这在香港已属低收入人群,而工作量又极大,一天只能睡上四五小时;相比广阔的内地市场,给出的片酬往往是在TVB的数倍,因经济因素北上,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钱的问题艺人们本来扭扭捏捏不愿多谈,但最近就有人毫不避讳地站了出来。比如去年底出走的陈键锋,在接受香港电视采访时公开抨击TVB抠门,“约满后跟公司谈续约,但为了加几十块薪酬争辩,好不值得”。陈键锋入行11年,目前主要转战内地,他透露曾考虑和TVB签约,但因条件苛刻而却步,“有高层请我谈签约的事,条件上列明签10年合约,但薪金保持不变。”
出走TVB已多年的陶大宇亦透露,当年曾与TVB签两年合约,1年拍20集电视剧,但等了1年多才拍摄《掌上明珠》,合约到期后仍有10集未完成,TVB竟叫他无条件将合约延期半年,“我觉得不合理,没理由它犯的错要我承担”。最后,TVB赔偿了他十集片酬,但相隔几个月后,TVB想找他再拍戏,但要求他先赔偿之前付的10集片酬才可以继续合作,对此陶大宇直言TVB太过分,造成如今艺人纷纷离巢也是人之常情,“艺人也是要养家糊口的”。
而作为“一姐”,佘诗曼在TVB的吸金能力堪称榜首,然而就算剧一剧接一剧地拍,并创下三天不合眼拍戏的纪录,TVB给出的片酬也不过二三万港元一集,作为签约的艺人,出去拍戏还要被TVB抽掉一半佣金,直至去年,她在内地一口气接拍《审死官》与《带刀女捕快》,每集叫价达8万至10万人民币,两地影视圈收入的天壤之别,让佘诗曼不得不为之动心。
投入太少,稳当老大不进取
根据刚刚公布的业绩报告,TVB去年营业额比前年升17%,达46.8亿港元,而整体赢利大涨48%,达13.3亿港元,并派末期息每股1.65元,这两者都是TVB20年来的新高。然而在营业额大增的背后,TVB总成本减少3%,自制电视节目及购买影片版权则减少了5%,形成强烈反差。
2003年“非典”一次,2008年“金融风暴”一次,这10年来TVB两次大裁员,在市场缩小的大环境下无力“开源”,无奈只能“节流”,竭力缩减开支。虽然裁撤的员工主要是后方工作人员,艺人不在此列,但节流的阴影多少也影响到了剧集的质量和艺人的积极性。据悉,如今TVB古装剧的投资在60万-80万港币一集,时装剧仅30万-40万港元一集,而如果拉不到赞助,出香港拍剧的可能性非常小,这源于TVB认为不用拍足一百分,只要六七十分就够了,反正处于垄断地位,一部戏只要播出就有20点-30点的收视率,所以尽量要以最低的成本拿到高收视,这种稳坐不愁的心态和内地制作成本大增的电视行业完全相反,新版《红楼梦》等大制作甚至已经上亿。
香港太小,演员不想被束缚
随着近年来内地影视公司崛起、内地明星制度逐渐成形和内地市场的培育成熟,香港影视界的影响力,正在逐渐缩小。面对这一情形,TVB艺人逐渐意识到,无论如何不愿面对事实,但必须承认,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也实在太小了!
本月和TVB约满宣布离开的林保怡,就否认自己北上是为赚人民币以及在新加坡赢得“亚洲视帝”返港后却饱受冷待造成的心结,“给我什么TVB一哥、亚洲视帝,这些都是过眼云烟,我追求的是好作品,创作的满足感,是赚多少人民币、美金都衡量不过来的”。
林保怡用一个比喻表明当下心态:“我家中挂着一张中国的地图,你看得见香港在哪吗?我看不到。我不是讥讽香港渺小,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像一只昆虫,一直被一个罩罩住,我只能跳到这么高,但如果我推开这个罩,我可以跳得更高。演戏是一门艺术创作,我为什么不给自己机会,去接触不同地方的导演、演员和剧本呢?”离开TVB后,林保怡称会先给自己放个长假,多看些剧本,然后去北京找一个经纪人,至于TVB,他表示关系依然很好,“只要它给出好的剧本,我一定会回来拍戏”。
透视 缘何“受宠”?
内地制片人:香港演员价廉物美
内地影视公司为何爱用香港演员?原因很简单——价廉物美。
近两年物价上涨,内地明星的片酬更是以翻番的速度飙涨,相比之下,来自TVB的演员要价明显低出不少,知名度也不差,和TVB两三万一集的片酬相比,就算翻倍、三倍给也划算得多。和佘诗曼接洽合作的华谊天意老总吴毅承认,内地演员的价码已涨到了离谱的程度,如孙红雷身价高达30万一集,段奕宏也在10万一集以上,相比之下香港演员性价比更高,“用香港演员,可谓是物美价廉的选择。TVB那种高负荷的工作强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职业素质,不迟到不叫苦,内地团队特别喜欢跟他们合作。香港电视演员进军内地,随着他们在内地拍摄量的增加和人气的提升,对他们在香港本地价格的提升也会有所帮助,对内地的市场化和价格的不健全,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