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译制片60周年纪念:新中国电影摇篮的足迹(4)
从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在长影诞生,到近期新一部译制片《马达加斯加Ⅱ》的完成,长影译制电影已经走过整整60个年头。在这60年里,长影译制片厂翻译了来自45个国家、10余个语种、风格各异的796部作品,让长译的译制片在中国不同时期的银幕上熠熠生辉。(中国电影网长春记者站/红蜻蜓)
新中国第一部翻版片《普通一兵》(即《一个普通的战士》)的诞生
1945年10月1日,抗日战争刚刚胜利,我党接收了“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在其原址上建立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改名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改名长春电影制片厂。至今,长春电影制片厂已经走过了63年的光辉岁月,伴随着“新中国电影摇篮”成长的足迹,长影译制片也走过了60年历程。
此前,在中国上映的一些外国影片,曾采用打中文字幕的办法,由香港或印度的电影公司制作。当时,东北解放区电影市场上放映的外国电影大部分是苏联原版片。为了使观众能够看懂外国影片,东影担当起了译制苏联影片的重任。1948年7月,袁乃晨根据厂长袁牧之的指示,去哈尔滨找到了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驻东北总经理聂斯库伯,同他谈了译制苏联影片的设想。一个月后,苏联的原版片《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素材到达东影。
这是东影的第一部翻版片,也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翻版片。《普通一兵》,伴随着东影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见证了中国译制片的诞生,从而彻底结束了中国观众只能观看外国原版片的历史。中国译制片伴随着东影人创造性的劳动登上了历史舞台。东影人艰苦朴素、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在译制片的创业和发展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新中国的第一部翻版片,袁乃晨功不可没。人们赞誉他在开创我国译制片事业上的杰出贡献,称他为“新中国译制片之父”。
辉煌十年
东影拿到苏联影片华语版的翻版权后,在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的支持下,开始大量译制苏联影片。1949年下半年,东影译制完成了《俄国问题》(袁乃晨导演)和《伟大的转折》(于彦夫导演)。东影为支持翻版片的工作,修建了第三、第四录音室。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了译制方法,为后来大量译制各国影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东影译制片达到了32部,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电影市场。从1951年到1960年,是长影译制片生产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长影共译制了苏联、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埃及、日本、南斯拉夫、印度、意大利、英国、墨西哥、蒙古、法国、阿根廷、西班牙、联邦德国、希腊、波利维亚、缅甸、挪威等25个国家的影片433部,平均每年近44部,最多为56部(1956年),是长影译制片生产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译制片第一个辉煌年代。
在这个时期译制的影片中,苏联影片占很大比重。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拖拉机手》、《明朗的夏天》、《列宁在十月》、《夏伯阳》、《保尔??柯察金》《侦察员的功勋》等。亿万中国观众通过这些影片了解苏联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对社会主义产生了美好的向往,对我国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0年代,长影还译制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影片。译制民主德国影片《每日的粮食》、捷克斯洛伐克影片《幸福之途》、波兰影片《魔鬼的峡谷》、罗马尼亚影片《为了美好的生活》,朝鲜影片《少年游击队》、日本影片《箱根风云录》、印度影片《流浪者》、意大利影片《罗马十一点钟》、法国影片《禁止的游戏》、英国影片《人间地狱》、蒙古影片《星火》、挪威影片《如此一个夜晚》等。
在这个时期,长影译制片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发展成熟。长影的配音演员白景晟、肖南、向隽殊、白玫、车轩、张桂兰、徐雁、孙敖、陈汝斌、郑晓君等人的声音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困难时期的长影译制片
从1961年至1965年,由于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本时期的译制片数量大减。期间,长影共译制14个国家的影片103部,其中除苏联、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英国、阿根廷、西班牙等国的影片早有译制外,1961年首次译制了瑞士影片《海蒂》,1962年首次译制了越南影片《中线炮火》。
在这个历史时期,长影继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62年6月17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来长影视察。他们在观看完一本正在录音的《甲午风云》样片和演员剧团排练的舞台剧《雾重庆》片断后,来到第三录音室,观看了译制片《盲人音乐家》的台词录音。总理对译制片演员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称赞他们的工作是“幕后英雄”。
“文革”中的长影译制片
在 “文化大革命”时期,前四年(1966年—一1969年)译制片生产处于完全停顿状态。1970年恢复译制片生产,当年译制影片7部,到1976年共译制英国、法国、美国等11个国家的影片64部。如美国影片《纽约奇谈》、罗马尼亚影片《多瑙河三角洲》、朝鲜影片《血海》与《金姬和银姬的命运》、英国影片《送信人》等,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长影的历史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繁荣的新时期
1977年—2007年,长影共译制了37个国家的影片291部。如摩洛哥影片《杀人狂》,罗马尼亚影片《神秘的黄玫瑰》,日本影片《人证》,苏联影片《两个人的车站》,韩国影片《我爱上了朋友的姐姐》,美国影片《摩登时代》、《罗马假日》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有各自的特色,放映后都受到观众的欢迎。
20世纪70、80年代,长影译制片还译制了大量电视连续剧。其中,墨西哥的《卞卡》、巴西的《女奴》、朝鲜的《无名英雄》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决定每年引进美国分账大片,这一重要举措,激活了中国电影的市场,为长影译制片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强权女人》、《狙击手》、《未来水世界()()》、《变相怪杰()()》、《蝙蝠侠与罗宾》、《星际之门》、《大雪崩》、《宇宙追击令》、《谍影重重》、《谍影重重Ⅱ》、《超胆侠》、《儿女一箩筐》、《冰雪勇士》、《凤凰劫》、《神奇四侠》、《鲨鱼故事》、《来电惊魂》、《防火墙》、《谍影重重Ⅲ》……一部部国外大片伴随着长影译制片人精湛的技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被国内的广大电影观众所熟知和喜爱。
45个国家的796部译制片,凝聚着长影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其中,许多影片成为不朽的译制经典之作,被载入中国电影史。
2008年,长影译制片厂迎来60年华诞,近期长影正在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纪念活动,同时在12月19日举办《友谊地久天长》大型音乐歌舞晚会,届时被誉为新中国译制片之父的袁乃晨先生将和观众一道参加庆典晚会,纪念这一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时刻。
相关新闻:
为纪念长影译制片厂成立60周年,中国电影网记者走访了长影一些从事译制片工作的老艺术家,分别采写了《袁乃晨:电影融进了我的生命》、《张玉昆:我愿终身为译制片事业效劳》、《徐雁:配音,我一生的岗位》、《潘淑兰: 严谨、认真 不做“声音匠”》等文章,他们向记者讲述了长影译制片的发展史及当年译制工作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