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传》还原屠呦呦

华商报



首部全面记录屠呦呦女士过往经历的传记《屠呦呦传》,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出版社张振明接受采访时透露,一开始屠呦呦是不愿意出这本传记的,“她对名利看得挺淡的,不想宣传自己。后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领导劝说她,出这本书不是宣传个人,是让大家看到中国医学的发展和变迁,她才同意出。”
今年,85岁的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很多网友将她的名字与《诗经》联系起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书中收录了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幼年的屠呦呦和母亲,是现在能找到有关屠呦呦的最早照片。屠呦呦是宁波人,家乡人回忆,过去老辈人常说她少年时“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
全书通过对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的探访,还原了很多其生活、成长、爱情的细节。书中“研究实习员的爱情”一节记录了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的故事。两人是中学同学,在李廷钊姐姐的撮合下走到一起。那时李廷钊在马鞍山钢铁厂工作,婚后,屠呦呦不善于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由先生全包。京华
屠呦呦16岁时患肺结核 萌生对医药学兴趣
与《诗经》的不解之缘
1930年12月30日的黎明时分,居于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屠家,传来了婴儿“呦呦”出世的声音,迎来了屠家继3个儿子后终日所盼的“千金”。
孩子的哭声使父亲屠濂规沉浸在幸福之中。他随口吟诵出《诗经》中著名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女《诗经》,男《楚辞》”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取名习惯。于是父亲便给小女取名呦呦,呦呦之声永远地荡漾在父亲的听觉之中,以表示他对于女儿的喜爱、期待和庆贺。
父亲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仗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似乎这才哲理,这才完美。这四句诗,使呦呦度过了诗意的童年。尤其是“蒿草青青,报之春晖”,竟使屠呦呦一生就此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整个少年时代,屠呦呦一直生活在开明街——这片地处宁波中心城区的“莲桥第”区域,令屠呦呦从童年起,就浸染于旧时宁波最为精致、也最具江南气息的文化氛围中。
开明街26号姚宅,是屠呦呦外婆家,承载了屠呦呦另一段少年时代的记忆。
这是一幢开明街上当下仅存的民国建筑。由屠呦呦的外公姚咏白兴建。在素有尊师重道之风的宁波,姚咏白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等大学教授。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41年,宁波沦陷,屠家在战火中无法居住,屠呦呦随父母被迫迁入姚宅,一直居住到 1951年上大学。
在屠呦呦之前,姚宅最出名的,是她的舅舅著名经济学家姚庆三。这个出色的舅舅颇受呦呦敬仰,成为她一生的榜样。
哥哥勉励14岁屠呦呦:学问是无止境的
与整个宁波重教之风相应,按照父母的安排,屠呦呦开始了求学之路。女孩也要去读书,这与屠家对子女教育一贯的重视密不可分。
1935年,5岁的屠呦呦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年后,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成为一名小学生。11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西小学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作为宁波屠家第二十世的屠濂规,接受的教育一直颇为西化,从鄞县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又就读于效实中学。对于子女,屠濂规也给予了与自身教育经历相似的安排,屠呦呦哥哥屠恒学曾赠给妹妹照片,并在照片背后写赠语勉励她好好读书:“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是年屠呦呦14岁。
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一代药学家的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摘自《屠呦呦传》)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