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徐 颖
周立波要出书了!随着新书《诙词典》出版日的日益临近,各类消息不断见诸报端,但记者从该书策划人、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邵敏处了解到,此前很多报道都不准确。昨日,在晨报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邵敏首度开口,披露了周立波《诙词典》的几大看点。据悉,新书搞笑程度一点不亚于现场演出。
看点一:
解读上海人灰色幽默
半年前,周立波开始写书,既非自传也不是演出实录,而是编一本有关上海方言的词典。有人说:“写什么不好,非要写一本词典,是要白相读者吗?”对此,“头势清爽”的周立波显得十分得意,余秋雨、钱文忠为其新书写序、作跋,周立波开玩笑地说,“在他们等身的著作中,目前恐怕还没有一本词典吧?”
在这本《诙词典》中,周立波收录了一百多个上海话词条,大多是来自民间、贴近生活的关键词。邵敏介绍:“无论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甚至外地的朋友,都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一本风趣好玩的微缩词典,一本看懂海派清口的密码手册,同时又是一本读懂上海人灰色幽默、生存智慧的说明手册。”
书里充斥了许多有特色的上海俚语,在什么语境下使用,周立波都给它们一一做了非学术性的定性,有正解和歪解。比如:啥叫‘做脱’,啥叫‘点脱’(满文军就是被人‘点脱’了),啥叫‘揩脱’,啥叫‘爆脱’。该书责任编辑丁丽洁透露:“周立波为100多个关键词,做了十分个性化的点评,即诙谐的解读。比如‘揩脱’一词,周氏诙解即为‘实施者像抹布,被实施者像污点,理论上是形容一种实力悬殊的比喻,但有时也适用于幻觉产生者。如果美国人说把萨达姆揩脱是一种力量的显示,而伊拉克人说要把美国人揩脱那就是幻觉了。再比如上海人爱说的”嗲’这个字,正解是说女人撒娇的姿态,而周氏歪解是——更年期女人演绎青春期女人的风采。”
有人形容,新书的搞笑程度一点不亚于现场演出。而钱文忠更是在为本书写的《跋》中称:阅读本书须有行业限制,以免爆笑走神。
看点二:
选词标准就是好玩
余秋雨曾认为,“上海方言,有很大一部分不容易见诸文字,尤其是其中一些成语和片语,一旦翻译成普通话便色彩全无”。周立波写作此书本意是为打捞海派方言文化,但一本非典型性词典如何做到既有知识又风趣好读呢?
为此,出版方在策划本书时,坚持一个原则:选词的标准在于好玩,而不在于学术研究。因此,词条下的注音选择了汉语拼音这种“大约摸”能够标出方言读音的方式。出版方称,一些由汉语拼音拼注的读音,读起来确实有点“洋泾浜”,而且也不是百分百正确,但读者肯定能够“领会精神”的,关键的看点还是周立波的点评和为词条创作的故事。
邵敏表示:“不仅是上海本土,现在全国读者都对海派幽默充满关注。该书的初衷,也是要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海派文化。”
看点三:
“博客门”事件写入词条
在为上百个词条幽默注解的同时,周立波也不忘调侃一下自己的博客门事件。
在“勒陌生头”这一词条下他写道:“这是一种没有预感的状况,一种没有逻辑的理由,一种没有预算的支出,一种没有道理的道理。人出名了就要被人讲,由此使我联想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小说《竞选州长》,说的是一位候选人在竞选州长的时候,勒陌生头从台下冲上来几个不同肤色的孩子,抱着他的大腿喊‘爸爸、爸爸’,当时他就戆脱了。我想我是不会戆脱格,因为我已经很戆了。我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哪天走在马路上勒陌生头冲出来三个孩子抱着我大腿喊我爸爸,或者是三个老婆冲过来叫我‘老公,你还记得我们在喜马拉雅山的事情吗……’我都能泰然处之……”
调侃自己之余,周立波还不忘在一些相关词条下宣传社会公德。如提示开车的朋友,开车不要“野豁豁”,或是酒后驾车,“头势”绝对要歪脱之类。周立波曾有一句经典语录:“深刻到一定程度,就是促狭。”书中处处体现了周氏“促狭”的智慧。
据悉,新书将于11月10日举行首发式。上海书城、大众书局、博库书城等都在积极争取该书的第一场签售。
周立波经典词条
打桩模子(dang zangmu zi)
正说:指无许可证设摊做生意的人,又指掮客、投机倒把、炒卖外汇、证券及外国香烟的人,该词出现于1980年代中期,是上海一种特殊的行业。打桩模子如同一个木桩伫立街头,他们从事倒卖月饼票、戏票、火车票、足球票、演唱会票等各种票证,以及回收交通卡、商场现金卡等,成了上海特有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
诙解:灰色流通领域内的辛勤耕耘者,只在室外固定区域内活动,风雨无阻,工作条件比较恶劣,且与警察、城管长期处于老鼠和猫的状态。茄脱(ga te)
正说:茄,消解的意思,原意指家庭手工调制色拉酱时,在打好的鸡蛋中拌和色拉油,需要一边搅拌一边加色拉油,搅拌时必须顺着一个方向,这样可以得到醇厚黏稠的色拉酱。绝不可以一会儿顺时针一会儿逆时针,否则就会消解稀释为水样而不成酱。后又引申为一种兴致不高、态度淡漠、做事不起劲的精神状态,如“茄嗒嗒”,指某人懒洋洋不带劲的状态,也指一些名人爱搭架子,不给一个确定说法的样子。
诙解:热面孔不幸贴上了冷屁股。
闲话: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女孩子,年轻时候各方面都挺成功的,看尽天下“才郎”,却挑不中其中任何一个当自己的如意郎君。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的容貌与体态由于受到了地心引力的作用,脱离了“美丽”的轨迹。等过了30岁大关,不再是她们挑剔别人,而是根本没有人会挑到她们,连真正的“豺狼”都跑开了,行情彻底“茄脱”。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