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电视前沿

侯鸿亮:如果有苏靖CP做朋友 一定很幸福

新京报

关注
摘要: 侯鸿亮坦言,他并不排斥爱情戏,但即便是讲感情,他也依然更喜欢“生活虽然荆棘满地,但仍然不能阻止你一路高歌”式的豪情。

《伪装者》《琅琊榜》《温州两家人》均出自其手,著名影视制片人侯鸿亮接受新京报专访。其合作者从胡歌[微博]、霍建华到黄渤[微博],题材从IP剧到主旋律大剧,王凯[微博]也正是在他制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晋升为男神级别的演员。聊《琅琊榜》他说,胡歌与王凯将剧中的兄弟情延伸到了剧外。

由制片人侯鸿亮团队拍摄的电视剧《温州两家人》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由他团队制作的《他来了,请闭眼》同时在东方卫视“打擂台”,而这已经不是他今年第一次刷屏了,从《伪装者》《琅琊榜》到《青岛往事》,合作者从胡歌、霍建华到黄渤,题材从IP剧到主旋律大剧,侯鸿亮是今年荧屏最有影响力的幕后推手,王凯也正是在他制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晋升为男神级别的演员。

侯鸿亮团队的作品有一个共性,题材偏“硬”,无论是商战、悬疑、谍战,剧中爱情线从来不会“喧宾夺主”,甚至还有人一度质疑其不爱拍感情戏。但正是“不擅长”拍爱情戏的这组人马,却以《琅琊榜》中的兄弟情吸引了大批女性观众,侯鸿亮坦言,他并不排斥爱情戏,但即便是讲感情,他也依然更喜欢“生活虽然荆棘满地,但仍然不能阻止你一路高歌”式的豪情。

《温州两家人》选角

找郭涛只有一个原因,他合适

新京报:正在央视播出的《温州两家人》用了郭涛和袁咏仪[微博]两位演员,当初是看中了他们什么特质?

侯鸿亮:我和郭涛合作过,他的表现能力特别强,身份感也都很符合。至于袁咏仪,我相信所有人对她都没有厌恶感。

新京报:在演员的选择上,像IP剧,你会选择霍建华、胡歌这种颜值取胜的,一些严峻的题材就用郭涛,这是有一定的考虑吗?

侯鸿亮:看风格,首先要满足角色需求,然后我在意的是质感,就好比说你今天拍商业社会,质感不对的话你找的演员再漂亮也没用。霍建华在演《他来了,请闭眼》之前我们就合作过,当时演《战长沙》也是因为所有角色里就他那个是外来人,而且是国民党高层的公子哥,又有国外受教育的经历,他得让人一眼就感觉到不同,要是找大陆演员,不同就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就找了霍建华。

新京报:这次《温州两家人》总投资是多少?

侯鸿亮:一个亿。

新京报:主要是怎么分配的?

侯鸿亮:演员费用占的不多,40%都不到。我们一直希望一部作品是各个部门撑起来的,演员是一个部门,导演是一个,美术也是。每个剧组的情况不一样,我无法想象一个剧组投资7000万,4000万都给了演员,那剩下的3000万能完成拍摄吗,完成不了。电视剧发展到今天,我觉得如果这个不坚持的话,那电视剧真的没法看了。

新京报:编剧高满堂还写了非洲的场景,肯定也会有相应花费在里面,当时有没有考虑到成本而让他去修改?

侯鸿亮:我做过努力了。他本来还写到了印度,但是印度其实和剧情没有相关的,只是郭涛这个人物在当地设置了一个试验所,后来他跑去试验所想看看新技术能不能带他走出困境,后来想一下,在其他国家也行啊。

对爱情戏有偏见?

那些小情小爱的看着就腻得慌

新京报:很多观众评价,你的剧都是情节比较硬的戏,爱情戏少,男性观众更喜欢,这是你们团队的审美喜好吗?如何考虑女性观众的感情需求?

侯鸿亮:你说的侧重我同意,我们更喜欢那种大情大爱的东西,小情小爱实在受不了,看着就腻得慌。但其实这更多是与题材有关,《闯关东》《钢铁年代》一定是以男人为主要情感的,如果加了很多女性的东西,那就变了。我们的新剧《欢乐颂》则主要讲的是情感故事,“生活虽然可能会荆棘满地,但仍然不能阻止你一路高歌”,这个剧就是用五个女人来表现这句话。当然,如果是踏踏实实地做两个人50年的情感也会很有意思,每一个情感都是根据需要而来的,我们从没有说过排斥什么。就像战争戏和谍战戏也不会把重心放在女人身上,那样的话就不对了。

新京报:很多女性观众喜欢看《琅琊榜》中胡歌与王凯的CP组合,这你知道吗?

侯鸿亮:其实她们对这种大情大爱的东西是有需求的,她们想的不是蝇营狗苟的家长里短,我们现在很多剧中的所谓家长里短的矛盾都是编出来的,不是真实的,都是为了矛盾而矛盾。我觉得真实的东西才会有人喜欢。

新京报:但是《琅琊榜》里大家也喜欢王凯和胡歌两个人的感情线啊。

侯鸿亮:他们俩的兄弟情,我觉得大家可能是当成男女之情来看,这是现代人表达方式的不同。就像《青岛往事》里,黄渤他们三个也是这样的,你就想着你这辈子要是有个黄渤这样的兄弟真是生而无憾的。这样的兄弟之情越来越少了,现在的社会大家相互之间都是防备着的,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在一起了。缺少的东西看着就会觉得很温暖,《琅琊榜》也是,身边要是有个梅长苏或者靖王这样的朋友,那一定是幸福的。

聊王凯

关于他的这些争议是大家助长出来的

新京报:王凯是今年新出来的比较突出的演员,他也是各个类型的角色都尝试过。

侯鸿亮:我觉得是个演员就要满足不同的角色塑造,他还是个很踏实的演员。我是看了《知青》后对他印象加深的,那个剧真的拍摄很艰苦,东北零下30多度的时候还在拍戏,能够坚持过来是很不容易的,说明他们都对演员这个职业有敬畏之心,所以(我和王凯)才会有合作。

你会发现给他的每个角色都是不同的,很多都不是男一号,他在《伪装者》里,演个男三号基本是个随从,但是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他和那个人物就是贴合在一起了,帮助大哥料理周围所有的事情,大哥是动脑的他是动拳头的。我觉得他把那个人物演绝了,换个人的确演不来。当时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我说不行你就演男一吧,他说他就演这个。我觉得演员就是要永远把创作放在第一位,其他都不重要。

新京报:你做制片人这些年也是阅人无数,除了敬业,王凯身上还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你觉得眼前一亮吗?

侯鸿亮:说实话,我对演员的要求蛮高的,那些签到自己家里来的演员,我不希望他天天去做和演员不相关的事情,这很重要。首先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尊重自己的职业,再把自己的职业做到最好,恰恰王凯这些东西都有,很踏实地一个角色一个角色地去做,这一点不是所有演员都能做到的。

新京报:最近关于王凯的各种议论也挺多的。

侯鸿亮:最近发生的这些事,我觉得是一个人火了都会出现的,但是我们对王凯的要求就是一个演员,你干好你分内的事情就足够,你只要不断有好的角色呈现给大家,其他的都不要去在意。而且很多东西我觉得到了这个地步真的挺可笑的,恰恰我们每个人都助长了这个事情,太不应该了。

【业内角度看IP】

IP火?

观剧习惯改变网络受众明显增多

新京报:你拍《钢铁年代》《闯关东》这些主旋律剧的时候,市场上其他的剧大部分还是家长里短,现在来瓜分市场的都是IP剧了,有觉得观众换代了吗?

侯鸿亮:观众没有换,有变化的是这个行业和科技发展的变化,现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到了对所有行业都会有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在移动端上看剧,所以互联网受众的需求也越来越被重视,这并不是IP,而是更年轻化。也因此,以后可能互联网买剧的购买价格要比传统购剧价格要高,所有的制片方都开始考虑,互联网不喜欢的他们就不敢做了。但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为了一种需求,而一窝蜂地去做同样的东西。如果老年人的市场需求满足不了了,那么市场一定会有一部分移步来满足这个需求,这都是正常的。

衍生品匮乏?

《琅琊榜》想做却没人认

新京报:IP本身的价值除了作品之外,它的衍生品价值也应该是很大一部分。现在大家还是比较多地抢IP,对于后产品开发还是没有太多的想法?

侯鸿亮:我在做《琅琊榜》的时候到处找人说能不能做衍生品,专门设计了指环、项链,你会发现大家对这些东西没有认知,那你之前做的准备就是没有用的。你可能不知道《长江七号》的小玩偶就卖了好几个亿,利润很高。但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成熟的做衍生品的企业,这个市场空间远远没被开发出来,这个不该是我一个做内容的人去开发。

另外一个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的版权保护不行,不过大家的观念都在改变中。就像原来我们对付费看视频,我这个年龄往上的人还不太习惯,但是我儿子就会觉得我听个歌,乐意花钱。

IP成风?

不是所有都适合影视化,不该盲从

新京报:在最近一次编剧针对IP作品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现在电视台收剧有非大IP剧不收的趋势,你觉得市场是这样吗?

侯鸿亮:话不该这么绝对。打个比方,我拍剧肯定要找适合的演员,比如梅长苏让胡歌来演,他能完成任务,这是基础,但他又是明星,有附带作用,这是明星的价值。作为IP,我理解的是不管什么IP,只要想把它电视剧化、影像化,都得有一个好剧本。我们最初是原创,然后和传统文学绑定,传统文学给了影视剧很多养分,四大名著都被改编完了,就去网络上找,但影视化要完成剧本才能拍摄,才能成为好的作品。如果我找的文章能够在完成影视化的同时还能是一个大IP,这就好似演员与明星的区别,是锦上添花。但不是每个IP都适合影视化,盲目追从大IP,不讲究编剧专业性,是有问题的。

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刘玮 实习生 吴奇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