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向前冲》:直面80后生存状态

新浪娱乐

《8090向前冲》海报

《8090向前冲》获好评
(文/李准)
这是一部直面80后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成长历程的电视剧。
也不能说别的就没有,但是这样正面的切入、写一个大多数80后的故事,这是第一次。不仅是写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写他们的成长历程。简单说,这四个主人公,蒋天涯、文静、夏志刚和于小曼,他们任何一个人的父母或亲戚朋友是大官,是大款,也没有外国亲戚,他们全都是普通的市民、农民和普通的知识分子的子女。在整个情节中,没有突然出来哪个老外来帮了他们的忙,没有天上掉馅饼这种故事或奇迹。从第一集开始,有的全部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择业、升职、个人创业等种种的艰难曲折,有的是他们个人的恋爱、结婚、生子或者种种的情感纠结。所以感到特别真实。
它是真正地把镜头的焦距对准了80后中间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世界。它回避了那些纯属优越人物或者富二代、官二代,特别是没有把镜头的焦距对准80后的那些问题青年、边缘人物。这四个人,或者一开始,或者在最后,都是80后这一代的主流人群或主流身份。从最终意义上说,它不是写极少数的大款大腕或者精英,也不是写那些处于边缘状态的,写的是80后的主流人群和主体的真实姿态和生存方式。
我不想用这句话,但别人都喜欢用,就是比较“接地气”。个人的职业选择,不管是考公务员,搞公司,包括公务员竞争科长,甚至涉及到给领导送礼、买古董受骗,包括公司赏罚、售楼小姐的潜规则、女的不敢说已经结了婚,包括住房困难、城乡差别,甚至送盒饭、山区支教、生命关怀志愿者、两代人的矛盾,最后自己的自主创业、市场开发,所有这些都让人感到非常真实,这就是80后大多数人真实生存状态和进取姿态。好处就是这四个人不断地进取,看完这个片子,一方面感到很真实,另一方面对80后不是一种精英化,也不是一种边缘化。整体看完这个片子,觉得我们的80后是大有希望的一代。
从样式上看,不能说一点没有理想化的东西,但它没有采用偶像剧的形式,没有把主人翁理想化、梦幻化,没有用理想来代替现实。这四个人的经历、择业、自主创业、他们情感全都充满了曲折,没有一个是轻轻松松可以拿下的。同时没有将问题青年、边缘青年突出在镜头的第一线。整个属于灰色的调子、太过多地突显他们的沉溺、价值取向上比较迷茫、陷于沉沦中间不能自拔这类的片子还是不少,电视剧要比电影好一些,但也还是有这个方面的现象。从风格上看,叙事很流畅,总体调子是很进取的,很阳光的,既不是那种漂浮的,又不是那种很沉闷很压抑的。从这角度来讲,我是很喜欢的。
这个片子把80后这一代大多数人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中最独特、最新鲜、最青春锐气的东西加以描绘体现。
这是它非常吸引人,至少是吸引我这样的人来观看和思考的最大一个亮点。这四个人代表大多数,从此可以看出80后的主流人群与50后60后70后,和他们的祖辈、父辈和兄辈,不能说完全不同。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自信、自尊。他们都相信自己的能力,都注重自己的尊严,同时都追求有个性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公司,还是在互相交往中,他们每个人都不愿意违背自己的个性,委屈自己。另外,他们勇于创造,敢于竞争,敢于抓住机会向前冲,特别是蒋天涯、夏志刚、文静这三个人,当然后来于小曼也跟上来了。与事业上姿态想比,他们在个人生活、情感生活和爱情婚姻上,比较坦荡地追求快乐,追求占有自己生命的全面本质或者说全面地占有自己的生命本质。这是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讲到“实现理想社会之后,每个人都全面发展之后,那人们就有一个全新的方式或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我加了“生命”,因为是年轻人,他们是比较坦荡地尽量全面地占有他们的生命本质。生命本身可以享有的快乐和张扬,包括美感,他们都向去享受。
他们不愿委屈自己,这个与他们的祖辈、父辈,甚至是兄辈,都有所不同。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方式在这种人生理念的指引之下,应是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探索,在自由和责任之间的选择和成长,特别是通过蒋天涯和文静之间的闪婚、隐婚、闪离又闪复,中间有很长时间的Solo,甚至于文静对范斌说:“连我都很迷惑,我们在一起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是父亲?是恋人?还是朋友?”关于这一点,我不同意用简单的道德评判来看待他们的爱情婚姻方式和选择与探索,我觉得更应该从历史的演进和文明的交替来看待这的得与失,看待他们取得的成功和失败,看待他们在中间取得的快乐和付出的某些代价,以一种历史演进的过程和一种文明交替的行为来看待这些应更合理。这几天的报纸都报导了我们国家的婚姻状况,包括离婚率等等,任何一种爱情婚姻方式随着整个时代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这个时代出现这种变化也是不奇怪,不出现变化反倒是奇怪了。片子的视点是真实地展示它,不但剧中人,甚至于也没有引导观众来直接对它做出简单的“是”或“否”的道德判断,这是高明之处。这种真实的呈现,特别是文静和蒋天涯,他们闪婚、闪离、隐婚、Solo、闪复,都是出自真心。因为爱情和婚姻的最终目的是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而不是痛苦。他们是非常真诚,非常坦荡的。两个人在一起要非常愉快,要维持一个家庭,但每个人都又不愿委屈自己的个性。这个矛盾实际上是非常前沿的矛盾,在可见的未来,这些都很难完全解决得非常完美。
天涯和文静都是非常有爱心,非常真诚的人,但性格不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比如文静说天涯的妈变态,天涯一个耳光打过去,这肯定有失风度,同时也暴露了天涯心灵深处的大男子的“尊严”。他当然不像志刚那样,但也可以非常理智地把文静骂一通,总不能张手就打人。这一切都是出自真心。这两个人最后又不约而同地走到合租房那里。经过概括和艺术典型化之后来表现出的这种情感和生存方式,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包括80后都会感到很新鲜。
它给人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些老一辈不能用我们的老框框来框80后的婚姻爱情方式。婚姻爱情方式的神圣性全部打碎究竟行不行?我们最后实践的结果证明也还是不行。我们将这些交给时间,交给生活本身,生活总是会给自己寻找出路的。这两对人,包括夏志刚和于小曼的吵吵闹闹,最后通过种种矛盾还是归于自由和责任的统一,个性和和谐的统一。包括蒋天涯和文静至少在这个时间段最后还是归于婚姻这样一种暂时的稳定。没有主张一天换一个或者一年换一个,还是归于稳定。它是考虑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现在与未来的对接。
这个方面争议很多,包括上次婚姻法修改有人说是一个大倒退。有人讨论婚姻法要不要写入第三者,这非常滑稽,不能接受。大家都知道,从19世纪、20世纪初期后,文明国家都在法情治犯中取消了通奸罪。强奸才是罪。通奸是违反道德,有的可以行政处罚,有的可以党纪处分,但它没有违反两人的意志,不算侵犯,不算是刑事罪,咱们国家也没有这个。现在有人提出要不要写入第三者、二奶,如果这要是写进去本身就是一种倒退。法律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规范,是强制性的。一到法律层面就没有什么道德好讲。这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毛病,会付出一些代价。文明演进就需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只要它最终是走向一种更高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既保护了婚姻的神圣性,又同时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带来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和谐,为什么不可以追求呢?
他们在工作当中的自尊自信,他们的创造力,是片子很大的亮点。清风生命关怀医院,别的片子也写到了这样的内容,但在此片中,80后这一代人在他们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中怎样看待生与死。看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生命中的大课题。生与死历来就是众说纷纭。中国和外国就很不一样。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不知道好好地活着怎么懂得死。德国的海德格尔说:未知死,焉知生。不懂得死亡的人,也就不真正地懂得生活和生命。透悟了生死,才是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我觉得生命关怀医院这一笔,实际上是很深刻的。文静的爹,癌症到这个地步,蒋天涯居然要给他搞一个告别仪式。老一点的人可能不理解,但蒋天涯和他的爷爷可以理解。到了生命的最后,你让他怎么走呢?他当然想做他最想做的事,应该让他见到他想见的人,让他说说他最想说的话。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他在最后活人葬礼上讲话:“人无完人,谁没有伤害过别人,谁又没有被别人伤害过,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和悲悯的心,我们就会到达美丽的彼岸。”这个话非常好。就是让人在告别的时刻,得到了一种情感的自由舒张,得到了一种生命尊严。其中还有人说:“我批给你一车假货。”文静的爸说:“关键还是我自己想赚钱。”这非常开阔了思考。
我搞过哲学,这个作者可能不是搞哲学的,但她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这些东西非常具有哲学性。本剧没有追求哲理化的台词,但在中间提供了一些哲学的思考。就像蒋天涯最后讲的那句话:让我们一起完成人类最后的梦想。我们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但我们要每个人笑着离开这个世界。非常好。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临终生命关怀。让他死的时候满足他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后的梦想。这比送多少东西,做多少好吃的,买多好的棺材,绝对要好得多。这个戏写在蒋天涯这些人身上就显得特别的合理。特别是,蒋天涯经历了掉进陷阱后,这个方面做得相当好。
过去我是搞过哲学文化思潮的。我觉得80后的自信自强和创造力,他们的生活选择,他们这种在各方面占有自己的生命本质,以及他们对待重病的老年人生命临终关怀,这非常真实地显示出80后在他们新的素质、新的文化和新的生命实践中间对生命、对生存意义、对生与死的一种新的思考、新的感受。这很让人眼睛一亮。当然他们在这过程所付出的代价和经历的挫折,也给人们提供一些教训。
这是一部励志剧,但不是一般的励志剧。
在个体生命体验叙事中蕴含和透露出这种青春励志的生命内涵。
大家知道,说到小说或电视剧时,无非就是三种叙事:宏大叙事、家族叙事、个人生命体验叙事。显然,这个剧,既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家族叙事,有的只是个人生命体验叙事。四个主人公基本上或主要是个人生命体验叙事。但它不是说教或者重大社会活动,而是讲他们的个人生命感受,整个切入点就是从这里开始,然后再逐渐进入他们的公职和个人创业。
从一开始第一集游长城,整个都是生命体验叙事。本来是休闲,结果是一场历险,碰出了感情的火花,碰出了两对人的分分合合。正因为叙事状态以此为主,所以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说教。所有励志的涵义都从一个个的具体场面和情节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实际上,80后大多数年轻人是在占有自己青春生命本质曲折的体验过程中逐渐地感受到自由和责任的内在联系,在成功和挫折中逐渐体会到追求个人生命欲望满足和生存快乐。只有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持久的最大的生命快乐。夏志刚后来找回那个村子里,蒋天涯在山上对夏志刚说的一段话非常精彩:“你知道我们这帮人的问题在哪儿吗?我们把灵魂给弄丢了。我们什么都想要,我们要享受自由,要美女,当然首先要成功。可是成功的目标是什么?基本上就是钱嘛。每个人都可以称斤论两。可怎么我们的心里却空得慌,没着没落的?”夏志刚说:“没想到这一年没见,你成了个哲学家了。”蒋天涯说:“其实我的人生哲学很简单。人一生就这么几十年,我觉得必须做一些真正想做的事。这与所谓的崇高无关。可是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呢?自由?荷尔蒙?当然了,空气和阳光,背着行囊流浪、网络、摇滚、飚车,所有的东西都像大麻一样让我上瘾,很快又索然无味。但那一天,当我被乡亲们抬出陷阱,我突然找到了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不,是摸到了一些方向。看起来好像是我改变了这些孩子和乡亲,其实是这些孩子和乡亲改变了我,我一定要为这些乡亲和这些孩子做一些事情。”这个话没有说透,在他这种身份和年龄,也不可能说透。但其中的意思,我想所有的观众包括我们这些老年观众都能体会到。
剧中没有一个激励的字,也没有直接讲到你作为一个公务员要如何如何,做一个国家干部要如何,做一个职员要如何,没有这样讲,但随着情节行云流水式的发展,一步步地让你体会到这些励志的内容。这中间最精彩的,当然就是两件事。一个是蒋天涯因被网上通缉成了拾荒者,最后误打误撞到了夏志刚的老家,当了乡村教师,看到还有这么贫困的人,原本停留几天处理事情,但发现自己对那些孩子起了这么大作用。有个姑娘在县里考了一个奥数第二名,村里面敲锣打鼓,他感到自己被社会需要所带给他的满足和快乐。这是他和夏志刚、老鬼等一起时所体会不到的。他感到他自己的才能,创造欲,知识,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由此而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最满足的就是感受到自己被社会需要。美国有一个报导。在麦当娜最红的时候,记者问:“你一当着歌迷们你会这么的发飙,这么发狂,哪里来的劲儿?”她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对我的诱惑有这么大。我看到这么多人喜欢我的歌,我的一唱一跳一动,他们都在关注都在笑,这时我感到最大的满足。”人再有创造力,不能自我欣赏,开始很迷上了瘾,但很快就索然无味。你必须被社会所需要,必须被别人所需要,而且有了这种需要之后,你改变了社会,改造文明状态,推动了文明的前进,这才能得到长久了一种满足。
另外一个就是夏志刚不择手段地抢了别人的饭碗,包括把文静的经理也抢了,到最后弄得众叛亲离,几乎要离婚。特别是他爸爸的死(他爸爸宁肯冒着死的危险,也要把钱还给那位老乡),使他猛醒。剧本做得确实比较好。在这之前,夏志刚在歌舞厅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醒了自己还不知道。没有这么一场戏,夏志刚的转变将是不可理喻的。他一直又在寄钱,他这么不择手段,还保留了一丝他对家乡的感情,从这个村子里走出来的“凤凰男”没有完全忘记他的出发点。
像文静,没有写很多所谓的大事情,工作上有多少规范,包括写她卖房都是从她的生命体验中来的。包括这个于小曼,在她的生命体验中最后她走向成熟。这全部都是写生命体验,这是年轻观众最愿意看的。
没有说教,没有枯燥的工作过程和公务程序,包括在公司里都是关怀到个人的情感和情绪,最后让人体会到,你的归宿,你的价值,必须能为社会为老百姓做点什么,能够改变推动这个世界,这才是你的最大价值。在几十年前,我也研究过哲学,曾经讨论过价值。人生价值与经济学价值不太一样。价值究竟是一个什么范畴,有人说是认识论范畴,有人说是历史观范畴。我的认为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一定是主、客观关系,一定是主观和客观一种互相向前推进的满足。我不同意那种说法,主观地认为自己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自己的价值就大,得到了客观地回报。至少也是创造主体获得了一种成功感,他获得了自己生命创造过程的张扬感,获得了尊严,从这个方面他也占有了自己生命的本质。按马斯洛的人文主义心理学,自尊是生命需求中一个很高的层次。第一是生存,第二是安全,第三是交友,第四是自尊,最后是自我实现。他是获得了自我实现的价值,他的想法,他的主张,他的创造,变成了现实,改造了社会,这就是一个人获得快乐和成功感的最大的乐趣。想想历史上的例子,牛顿为什么一辈子也没有结婚?他在山上度暑假的时候,其实他对他的表妹有意思,苹果一掉下来,马上万有引力论就提出来了,再也没有恋爱这回事了。对这些人来讲,他创造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包括像蒋天涯和文静这种关系,他们俩人的相互结合,始终是促进了各自的创造,并不是妨碍他们各自的创造。只要把个性和相互和谐的关系处理好,他们的结合在事业上是一种双赢。所以我觉得,这是个青春励志的剧,连我这个老头子看了都比较信服,它完全是从非常真实非常精彩的生命体验叙事中间渗透出来的,它没有直接说出任何一句励志的话。
创造好几个真实、新鲜而又有相当典型性的80后的青年形象。
非常真实而又非常新鲜,主要是体现在四个主人公前三个人身上。相对来说,于小曼,可能是作者的一些顾忌,用力相对少一点。前三个人都是以前反映80后的片子里没有出现过的,至少是没有这么清楚、这么精彩地出现过。
俞灏明[微博]饰演的蒋天涯,是代表主流人群。他是出生在城市知识分子家庭,聪明热情,有着一颗不安分的灵魂,天马行空,勇于创造,老是异想天开。他非常坦荡地占有自己的生命本质。他的创造从解决电脑难题到汽车油门刹车定位快速转换操作装置,再到最后盒饭自动化生产线。这可以让人想到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无法平静下来,总要折腾一些事情,一直在创造。我看蒋天涯除了他睡着的时候或者很累的时候,他的情感和精神经常是处在一种沸腾的状态。他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力中,当然他为此付出了很多的代价。比较起来,他是大多数80后中间激情、创造力、真诚和潇洒的代表,在任何方面他都不愿委屈自己。从中国事业的发展来看,他应该是80后的领军人物。从片子结尾来看,他应当,也完全能够承担社会责任。
石小群[微博]饰演的文静是因为家庭不幸而造就了从小的自立自。她必须依靠自己。她有激情,更有理性。与天涯的不同的是,她多数状态下都保持理性。她精心地考虑未来,她是脚踏实地地去创造她自己美好的前途。她是大多数80后中间自强和理性的代表,实际上她是这一代人社会良心的象征。她要根据自己的美好前途,比如给客户天花乱坠地介绍房子,但她面对到底有没有污染的问题时她又要如实地告诉范斌,当然此时她对范斌也有好感。这就是一种良心的标志。这与夏志刚的迷失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全剧中,文静与其他角色比较起来,她的理性和良知,是非常突出。另外,文静其实比较接近完美。这种判断来自她自身没有解决的问题,来自她工作上困扰,包括她让出经理的位置,包括她可以从拿四分之一工资的会计做起,都采用一种容忍。在我们整个社会今后的发展中,她应该是80后的中坚力量。
徐箭饰演的夏志刚这个角色,他和蒋天涯既是好朋友,同时有时也会非常尖锐对立。他是从山沟里飞出来的凤凰男,有一定的狭隘性,精明坚韧,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造就了他强烈的翻身欲和占有欲。这一点非常突出。开始他在家里对丈母娘的低三下四,后来一旦挣钱多了,也可以责备小曼了、对丈母娘的话爱搭不理,原来是因为农村人赚钱不如城里人,现在挣钱多了也可以压你城市人一头,这是一种强烈的翻身欲和占有欲。如果说市场经济对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性有积极面,就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自由竞争的机会,激发了创造(这更多地体现在蒋天涯身上)。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也有可能对人性造成扭曲,对精神文明造成某些的负面作用(这比较集中体现在夏志刚那一度的陷入迷失上)。市场经济从经济角度是完全要搞的,它对精神文明的作用首先是积极的,因为它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激发每个人发挥积极创造的作用,买房卖方不管国营还是个体,每个人都是主体,都在竞争,加快发展速度,每一点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同时,正如十二大上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中讲的,市场经济的错位、误导、消极,有可能带来斤斤计较、认钱不认人。现在不是有一种理论叫做市场经济无道德论吗?夏志刚最终沦落到认钱不认人,好在他还保留了一丝良知,没有忘记他走出来的山沟,每年寄两万块钱回去。正因如此,夏志刚最后需要重锤响鼓时,他父亲的牺牲让他警醒,让他觉悟。如果要讲震撼力的话,应该是夏志刚最后由沉沦到警醒的这一笔。
陈彦妃[微博]饰演的于小曼,相比之下,多少有点毛病,多少有点似曾相识。她就是多数人比较熟悉的那种邻家女孩,是80后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她相对单纯,很善良,由于出生这样一个文化不高、生活也不富裕的小市民家庭,传统在她身上保留得相对多一些,她的创造欲望相对少一些。她有较多的依赖性。但她作为一个善良女孩,她又没有失掉自尊自立的底线。一旦逼到苦难的份儿上,她爬了二十八层楼去送盒饭,而且说服人家多订,还多要小费,这种从依赖到自立自强应该说有普遍的代表性,具有启示意义。
这四个形象,特别是前三个形象是很新鲜的。他们代表的人群多,不要说北大清华,现在的80后年轻一代,比我们外语要好,各种技能上也要好,他们一出生就赶上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时候,赶上了历史机遇。这四个人,尤其是前三个对观众的冲击力要大一些。
范斌这个形象,我觉得太理想化了。他去日本在飞机场已经探出文静心里其实是放不下蒋天涯的。他仍然坚持,到了京都,他和文静说:“你别看我是一个钻石王老五,我不管和任何人结婚,我绝不想找一个心里装着别人的人。”同时,他又非常尊敬文静。这样的人不能说生活中没有,但是在企业家、个体企业家中,这样的人太难见到了。开一个玩笑,北京现在有多少女大学生,女研究生,还有艺术院校的,给人家包养的?大家都知道。有些老板们,一个人有多少个楼?整个片子不是理想化的,但这个人物有点理想化。
再说这个剧本,这个剧本做得相当扎实。它来自生活,很精彩。如果它在艺术表现上不断地有一些奇峰凸起,刻画性格上再多点下功夫,比如蒋天涯说话总是带有半幽默半调侃,如果话本身内容不出新,也不会觉得新鲜。比如文静,明明不是偶像剧,但她多次地照镜子化妆打扮,如果前后的氛围都建立起来,那还可以,否则就不太舒服。夏志刚不管怎么说有比较大的跌宕,而文静,正如她自身的理智一样,没有太强的冲击力。理性和良心在80后这代人身上比较突出。另外,文静的化妆很细,她换衣服也是比较多的,我看用不着。当然她是女主角,这个也可以理解。俞灏明稍微有些弓背,不是挺得太直,可能老打电脑的缘故。但这个人的感觉还是很流畅,那种发自内心的台词和动作,没有刻意的设计。相对来说,文静的表演有些地方是有设计的痕迹,当然另一个角度也突出了她的理性。我不懂表演,纯粹乱说。夏志刚在播出中一定会引起很大的共鸣。但我更喜欢蒋天涯,太喜欢他的创造力了。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