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毛线成了油画“颜料”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毛线除了能编织毛衣,还能作画!普通的毛线经过成都56岁民间奇人王华民之手,便能变成列维坦的《三月》、波连诺夫的《荒芜的池塘》等一幅幅俄罗斯油画名作,这些画面跃然“布”上,令人大开眼界。本月13日,王华民将在“花重锦官城·首届成都文艺双年展”上,为观众呈上《白桦林》《阳光照耀的树林》《柔情微笑》三幅作品。
远观毛线画看出效果
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金奖作品《白桦林》,是王华民的成名作。这幅作品悬挂在她家客厅最显眼位置。记者上前仔细观看时,满目的线头让人颇感目眩。“和油画一样,毛线织画必须隔远了看才能出效果。”说话间,王华民笑吟吟地领着记者退出客厅。果然,在距离作品六七米远的楼道上,刚才密密麻麻的线头顿时有了生命,蓝天、黑土、青草、绿树相映成趣,画面层次清晰,与油画相差无几。
普通毛线织出立体感
王华民告诉记者,她和普通母亲一样爱给孩子织毛衣。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她对编织的兴趣依旧不减。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把相近颜色的毛线混在一起,发现织出来很有立体感,她开始尝试用编树叶、树干,再后来延伸到天空、土地、河流,远近高低,深浅各有不同。“从工笔到水墨,我尝试临摹了多种类型的绘画作品,但毛线编织无法做到精细效果,粗糙、厚实的风格却与油画不谋而合。”于是,王华民独创混色编织,将毛线与油画结合。随后,钟情山水的王华民买来俄罗斯油画集,然后自制坐标,一针一线地编织毛线画,就这样,《三月》《橡树》《荒芜的池塘》接连诞生,效果几乎以假乱真。
用毛线勾勒抗震题材作品
除了《白桦林》,此番亮相成都双年展的还有《阳光照耀的树林》《柔情微笑》两件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柔情微笑》是王华民去年汶川大地震后20天内赶织出来的作品——一名年轻士兵微笑着与怀中获救婴儿相视,画面恬静,非常感人,这幅作品源自震后被网民热议的一幅新闻照片“最柔情的微笑”。王华民回忆说,看到这幅照片时她被深深感动了,当即决定用毛线画再现这幅作品。
周春芽:将文艺双年展打造成成都文艺名片
作为本土当代艺术领军人物,谈及即将在成都举办的文艺双年展,周春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他说,尽管“双年展”是舶来品,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已是国际艺术界最盛行的大型活动。“双年展”在中国仅有10多年历史,进入成都不过短短几年。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重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海纳百川的包容个性,完全可以承载并需要各类双年展。当年,成都当代艺术双年展迅速走红,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盛宴。“相信首届成都文艺双年展的举办,也将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让市民尽情享受这一文化盛宴。”他认为,每个双年展背后都对应着一座城市:城市承载着双年展,双年展也改变着一个城市。
此外,周春芽认为,除了展示本土文艺成就外,成都文艺双年展可以有一种国际胸怀,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高度,将其打造成为成都的一张国际名片,让文艺双年展提升成都的知名度,增加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含量,实现成都与全国、与世界的文艺对话,体现成都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他坦言,就全国和世界的双年展而言,展览对知名艺术家作用不是太大,他们有其他更多的平台,但对一个城市来说特别重要,它有效地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嘉 报道
摄影 朱大勇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