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海星》和陆蠡

舜网-济南日报

关注

阿 滢

一次淘书,看见一本很不起眼的小册子——《海星》,装帧设计皆很平常,但当我看到了作者陆蠡的名字时,眼睛不禁为之一亮。我刚刚从《文人笔下的文人》一书中读了巴金、唐弢等人写的怀念陆蠡的文章,正想找陆蠡的书读,无意中遇到,真是天意。

《海星》一书只有88个页码,定价0.30元,32开本。著名作家巴金1936年至1948年期间主编的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丛书》先后出版10集,每集16种。其中收有当年我国文坛上不少优秀作家的主要作品。1981年4月广东人民出版社从中编选10种出版发行,陆蠡的《海星》便是其中的一册。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浙江天台人。曾入杭州之江大学、国立劳动大学学习,毕业后与吴朗西等南下福建,在泉州平民中学任教,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蠡到上海教书。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入《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还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的《罗亭》《烟》和拉马丁的《葛莱齐拉》三部小说。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众人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从此失去踪迹,那年陆蠡34岁。

陆蠡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海星》一书只选了25篇散文,短的只有百余字,有的听着就仿佛进入醉人的音乐境界;有的读来又宛若身临美丽的童话世界,然而作者在这中间却深刻地表现了那里面的美与丑、爱与憎、哀与乐;表现了自己要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文中蕴涵着高洁的情怀,深邃的哲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陆蠡虽然是外表柔弱的文人,却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在关键时刻,他总能挺身而出,诗人柯灵说:“圣泉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决不‘孤芳自赏’,或者‘孤影自怜’。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在彼时彼地,如果真有所谓高贵的东西,我愿意举出圣泉的淳朴的性格为例。”

在他失踪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写纪念文章,缅怀其崇高的心灵和无私的品格。与其说是陆蠡优美的散文打动了读者的心,使他留名青史,勿宁说是他的人格的巨大魅力在历史上所留下的巨大影响。巴金先生在《怀陆圣泉》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在我活着的四十几年间,我认识了不少的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这样高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送给过第二个人了。

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版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他的许多作品。陆蠡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骨气的人,他以自己34岁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