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音像店舍弃磁带市场 七成人五年没买过磁带(图)

法制晚报

关注
(音像店磁带乏人问津 摄/车庆久)

磁带

羽泉张靓颖(blog)翻唱邓丽君的《我们唱邓丽君》、《我们热爱邓丽君》两张专辑将于近期正式发行。记者今天上午从其发行公司华谊兄弟获悉,这两张专辑属于限量珍藏版,所以只发CD不发磁带。

同时,记者发现,近几年当中,很多音像店在渐渐地舍弃磁带市场,往日的磁带专柜也都被CD、DVD取代。

在对音乐发行公司、音像店相关人士以及消费者进行采访与调查后,记者发现磁带在大城市已经乏人问津,纷纷北上在中小城市谋出路了。

现状调查

音像店磁带乏人问津

记者走访京城几家音像店,发现一个共同问题:磁带被束之高阁。有的小音像店已不卖磁带了,一些大的音像店则将旧磁带低价处理,比如FAB音像店近期就有这个活动。

在和平街北口的一家音像店,记者问了店主,才在角落里看到已经落满灰尘的磁带货架。

这家店95%都是旧磁带,像梁静(blog)茹的《一夜长大》,也有较新的磁带,如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萧邦》,但数量很少。店主说不敢多进新的,周杰伦的卖得还好,但仍然以CD为主。

记者在东方新天地FAB音像店看到,店内顾客不少,但绝大多数挑选的都是CD碟片,传统的磁带很少有人问津。

磁带销量不到销量总额的10%

北京大世界音像王经理表示,目前磁带销量不到销量总额的10%。一直从事音像制品销售的董女士介绍,五六年之前,音像店里的营业额大部分还是磁带卖出来的。如今磁带销量是一年不如一年,基本上卖不动了。

随后,记者走访了西单、音像大厦等几家音像店,店员都表示,现在磁带和录音机的销售情况大不如前。有些个体小音像店更是直接表示不进磁带了。

受冷原因

华谊音乐(blog)公司发行部负责人苏文捷指出,不仅北京,其他各大城市的消费者基本都不再购买磁带。

据华谊音乐公司提供的数据,在2001年、2002年,磁带能占到音像制品总额的60%到70%。

2003年起,CD、MP3等新科技产品日渐普及,磁带销售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很多音像店在MP3出现后,都不卖磁带了。有的音像公司也不再出磁带。

在数码产品和网络下载的“联姻”下,磁带销量遭遇节节败退的尴尬,原因有四——

原因一

时间长了音质受损

磁带时间长了,不能保证音质始终如一,这个音质受损的问题CD、MP3要容易解决。

原因二

只能保存声音文件

比起磁带的录音功能,CD还可以刻录,照片、文件都可以保存在里面;同样MP3也可以保存资料。这方面磁带就逊色了,只能保存声音文件。

原因三

携带不够轻巧方便

听磁带要使用的录音机从体积到重量,都不如CD和MP3携带起来轻巧方便。

原因四

不如电脑下载快速

电脑下载,不管收费还是免费,都能一步完成,是个快速便捷的听歌方式。

读者调查

调查对象:

18至60岁消费者

调查地点:

音像店、KTV、甘露晴苑社区

调查方式:

问卷

是否逛音像店的磁带区

偶尔扫一眼 10%

不逛 90%

最近一次买磁带是何时

两年前 20%

五年前 70%

一年内 10%

近五年买什么磁带

音乐专辑 10%

健身教程

30%

英语教学 60%

上世纪买什么磁带

专辑送人 16%

空白带

录歌用 26%

专辑自己听

58%

现在用什么听音乐

录音机、随身听 5%

电脑 20%

CD 35%

MP3 40%

探访出路

磁带商转向教学

现象

在昆仑饭店对面的时尚广场内的一家音像店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挑磁带的王大妈。

王大妈说自己是小区健身队的队长,每天带着十几个队员一起上公园健身,离不开磁带和录音机。

王大妈说,录音机是家里的,有几十年了,带着方便。她说也知道现在还有CD、MP3,但那些太高科技,不会弄,还是录音机方便。

“刚开始放的都是以前的老磁带老歌,《红太阳》、《浏阳河》什么的。”王大妈说。

“后来大家都觉得放点流行歌曲好,一般都是孩子们给买,他们买什么我们就用什么,我们偶尔也会上音像店逛逛。”王大妈说。

原因

华谊音乐发行部负责人苏文捷介绍,鉴于目前磁带市场尤其是在大城市萎缩的现状,磁带制造商很多都从音乐转作教学。

因为教学是硬指标,学生必须要买,不必担心有风险。

所以目前磁带市场中,教学用的磁带销量又比音乐磁带要多,如语言教学类等。

趋势

北京大世界音像王经理也表示,磁带在大城市虽然销路不好,但它短期内不会消亡。

“比如老年人跳健身操,用的是录音机,就得买磁带;现在还有不少汽车里装的是录音机,肯定得买磁带。为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提供的教学方面的音像制品,很多还是磁带。”王经理说。

王经理认为,尽管音像店进磁带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厂家还做磁带,作为专业销售音像制品的大型音像店,就不会放弃这一块。

苏文捷介绍,对于唱片公司和发行公司来讲,磁带收入占公司音像制品总收入的30%左右,因为还有消费人群在,所以不可能完全退出。

销售主攻中小城市

现象

调查显示,基本上这十年间,磁带的流向是北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沿海城市磁带锐减的速度更快,占音像制品的比重最多只有40%。

北京以北的北方城市比如东北、西北地区的中小城市、地区还很需要磁带,比例能占到50%以上。

在东北地区,TWINS容祖儿蔡依林、周杰伦、王力宏(blog)等港台偶像歌手的磁带销得比较火,超女的磁带也曾掀起过热潮。

西北城市像羽泉、那英黄征(blog)飞儿乐团、谢霆锋等实力加偶像歌手火。

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的消费者对这些歌手的青睐程度也不低,他们的磁带在那里也很受欢迎。

近两年受青睐磁带

周杰伦《七里香》

TWINS《八十块环游世界》

蔡依林《舞娘》

王力宏《心中的日月》

容祖儿《挥着翅膀的女孩》

羽泉《冷酷到底》

黄征《爱情诺曼底》

飞儿乐团《无限》

谢霆锋《释放》

原因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一方面CD、MP3、电脑等新科技产品还没有在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地区普及。另外北方消费者传统观念认为,磁带保存起来方便、容易。

事实上确实有这方面的客观因素,天凯唱片公司发行策划文先生在南方和北方都居住多年,得出一个结论:北方城市气候干燥,磁带相对容易保存。

而南方气候湿润,不利于磁带的保存。这也是南方、沿海发达城市消费者大多不再购买磁带的原因之一。

在发行方面,北方城市的磁带基本能与京沪粤等大城市的同名专辑CD同步发行,也就是说那里的消费者能在一张专辑发行的第一时间买到他们想听的磁带。

另外就是磁带商为了促销,一个经营策略就是随带赠送礼品,如写真照片、精美海报。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这个方式进行促销。

趋势

磁带聚居地的北方消费者的喜好也有变化,从最初积极接受新事物,到怀旧,再到现在的追星,青春偶像型歌手是他们喜欢和乐意接受的。而像谭咏麟李克勤刘德华等常青老将们在这些地方,消费者就不买他们的账。

本版撰文/记者 寿鹏寰

抱个板砖机听歌 20世纪80年代最流行娱乐方式 1983年后开始流行“扒带子” 扒出上千万盘

昔日热卖 磁带风靡 销量破千万

翻唱女王一盘专辑救活一家音像厂80年代中后期转录成时尚90年代初期港台原声带引进

如今磁带市场每况愈下,但20世纪80年代,抱个板砖机放磁带听音乐,曾是当年最流行、也是唯一的娱乐方式。至今家中还有几百盘磁带的乐评人金兆钧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追忆了磁带昔日的辉煌。

20世纪80年代初

“扒带子”扒出千万盘

火了张蔷富了音像厂

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的、也是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人人抱个板砖机放磁带听音乐。从1979年到1982年,全国一下涌现出了三百多家音像出版社,只要卖磁带,个个都挣钱。

1983年以后,内地开始流行“扒带子”。因为那时没有版权的概念,很多人听完港台歌曲的磁带,记下曲谱,重新找歌手录音后发行。

金兆钧回忆,“当时,张蔷为许多唱片公司挖掘到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桶金子。我听说许多发行商开来大卡车,整夜守在磁带厂门口,等着她的磁带出厂。当时很著名的太平洋影音公司,一年就卖出800万盒磁带,然后这个音像公司只用一年的时间就盖起了一座大楼。销量最高时,她的一张专辑卖出过一千万盘。”

还有陈汝佳、王洁实、谢莉斯、田震(blog)等,随便谁的翻唱磁带动辄就卖到一两百万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曾经流行转录

多买空白磁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4.5元一盘的磁带相当于普通人工资的1/10,算是较贵的商品。没钱买磁带的人们都去翻录,先买来空白磁带,然后借原声带录。后来磁带涨到了8元、10元。

刚开始只有板砖机,就对录,效果很差,但是听得照样带劲。后来有了双卡录音机,效果好很多,基本上那时候卖磁带的商店都卖空白带,人们大多听的都是自己转录来的。

20世纪90年代初

港台磁带引进 内地有了原创

90年代初,双卡录音机已经普及,随身听现身,它成了时尚人士和学生听歌的主要途径。

飞碟、宝丽金、滚石、点将、歌林等磁带出版发行商最受青睐,这些唱片公司的名字和同时代的歌手一样,成为当时流行的象征。

同时,陈百强《一生何求》、谭咏麟《水中花》、陈淑桦《梦醒时分》、林忆莲《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BEYOND《光辉岁月》等港台歌星的代表作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他们的歌曲在内地风靡一时,可以说磁带和录音机功不可没。

内地方面也有了自己的原创,蒋大为、张暴默、郁钧剑、成方圆(blog)毛阿敏刘欢韦唯、李谷一、朱明瑛等实力歌手的磁带也流行一时。

这时候文化娱乐消费也多了,影视业开始发达,歌厅舞厅兴起,卡拉OK占去了人们不少的休闲时间。磁带销量因此受到冲击,能上50万盘就不错了。

21世纪第一年

最好销量是70万盘此后磁带市场不断萎缩

进入21世纪,音像市场不如从前,磁带市场更受影响,已不如以往那么受欢迎了。

羽·泉的《冷酷到底》磁带销量达到70万盘,这个数字在当时来讲是个神话。之后,磁带市场从未出现这样的成绩,而是不断萎缩。

昔日No.1

张蔷救活音像厂

“成都一家快倒闭的音像厂,就是因为张蔷的一盘专辑给救活了。我记不清是哪家公司了,但足以说明当时磁带火爆的程度,以及当年内地磁带销售冠军、翻唱女王张蔷的魅力。”金兆钧说。

《红太阳》销量达千万

1991年底,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推出了红太阳系列(全套共五盘),全部是磁带。

第一辑推出后立即风靡一时,成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上海中唱赚得盆满钵满,于是连续推出系列专辑。销量之大使它登上了华语唱片销售的榜首,当时一年销量达到一千万盘。

亲历故事

记者发现,很多生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人,亲历了板砖机、双卡机、随身听——录音机的变迁过程,也见证了磁带的辉煌与衰落。

听磁带怀念旧时光

“有空的时候还会放磁带听听,虽然音质不那么好了,但很让我怀念那段时光。” 在北京某中学当教师的罗先生说。

“我已经有六七年没买过磁带了。但搬家时旧磁带都不舍得扔。有许美静的、张学友的、黎明的。”罗先生说。

转录磁带出状况

生于70年代的白领卢小姐回忆自己上高中时,正流行转录磁带。

卢小姐印象最深的是借回家录过一盘香港群星演唱会专辑,录的时候磁带放错地儿了,把原声磁带放在了B盒,空白磁带放在A盒,结果借人家的那盘磁带A面全洗掉了。

本来想买盘新的还人家,但是跑遍了商店都没买到,后来才知道那盘磁带是同学的爸爸从外地买的,北京当时根本没有。

本版撰文/记者 寿鹏寰

热门评论

新浪网友0 0
我们小区退休人员晨练还是要用磁带和双卡录音机。我想很多小区都这样。因为目前网上可下载的太极拳音乐带口令的,是有限的。我很想下载到mp3上,用一根导线连接音箱就可以了。但是网上的很多我想下载的有关音乐,都是一个外地口音浓重的女大师录的,现在都兴普通话,我实在不愿意下载她的声音。
新浪网友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