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喧嚣之后,艳照事件的社会解读(9)

新浪新闻
始于2008年1月下旬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已经喧闹了一月有余,从最初看上去非常八卦的一起娱乐事件,渐渐滚雪团般成为一场集体的偷窥狂欢,一出至今谜团重重的神秘戏剧,和一次杂糅了性、自由、道德尺度、知情权与隐私权、东西方文化差异、娱乐业复杂生态、以及网络有无底线的大讨论。
形形色色的人群以不同的心态和方式参与其中,使“艳照门”变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欲望映像,它映射出的远远不是明星的放纵生活,更是被各种欲望和自由扭曲着的都市人的隐秘内心
艳照狂潮
一场“艳照门”风暴,将明星、公众、媒体、警方纷纷卷入漩涡
2月21日,香港九龙湾国际贸易展览中心。“艳照门”事件发生25天之后,陈冠希( 听歌)终于要向公众作一个交代。
台下三百记者,台上一桌一椅。
身着深色西服和条纹衬衫、消瘦的陈冠希独自登上讲台,在闪烁不停的镁光灯下,用英语慢慢读出他的声明。约六分钟的声明中,他共用了十三次道歉的词语,向受影响的公众、女星及家人说对不起,并宣布将永远退出香港娱乐圈。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风暴席卷而来
1月28日的上班时间,在香港一家基金会工作的25岁的晓兰,突然发现自己电子信箱爆掉了,里面全部是朋友转发的陈冠希和阿娇(blog)的床照。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她,以为是愚人节的游戏。直到同事们也纷纷发出惊呼,她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当天,很多香港人都是以这种方式开始了“艳照门时间”。
从29日起各大门户网站均出现了以“陈冠希私房照”“不雅照”“艳照”“淫秽照”为词的新闻,有媒体迅速配发了“盘点坏小子陈冠希的十大绯闻女友”“陈冠希一贯言行出位”等相关新闻并附图片。
香港的媒体也在此时炸开了锅,无论是八卦周刊还是新闻报纸,全部以此事件为头版大肆报道。其实所有媒体获取的消息都差不多,但都不愿吝啬版面。一眼扫过报摊,全是陈冠希的大头照。
从1月29日至2月26日,香港主要报纸关于陈冠希的新闻报道已达2463条,香港媒体对该事件有两个比喻:一是这次关于“艳照门”,各大媒体炒作的程度已经超过非典;二是陈冠希道歉那天去的记者数量超过董建华辞职。
很多媒体和杂志比以前畅销了成倍以上,能够在一天之内迅速出二版三版,甚至加印号外。半个多月以来,只要是与事件中人物有联系的视频网站,访问量全都扶摇直上,随之而来的知名度和广告收入大幅增加。
《壹周刊》第936期随书附送一本特刊,内有超过50张网上流传的裸照,以黑色块遮盖敏感位置,并以文字描述图片,杂志一出即告售罄,虽然加印了很多,依然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
风暴也由香港席卷至内地,不仅内地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大幅多篇报道,“天涯社区”网站一篇讨论照片的帖子,被网民争相留言,高峰时期达到3分钟一页,成为“天涯社区”建站以来回贴速度最高主题,截至2月26日,该主题统计为被点击超过3200万次,回复超过18万条,总页面为1100多页,回帖依然不断增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而当明星、艳照遭遇网络,传播效应立刻成几何倍数增长。
香港资深传媒人查小欣(blog)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她陪儿子去买衣服,导购小姐问另一个男导购是否看过艳照,男导购当下从口袋里拿出来一打——他是带着到处走的。
春节过年时,香港人最流行的拜年方式就是带存有艳照的U盘互相“送礼”,先是一番品头论足,然后就开始辩论各自对这件事、对当事人的看法。“气氛好不热闹!”晓兰感觉,身边对这件事感兴趣的,不仅是年轻人,就连一些老年人也不例外。香港有一位中年男子因为连续10小时搜索艳照,一时激动而晕倒。
而据香港中国通讯社记者黎金良的了解,对艳照门反应最强烈的,其实是还在读书的学生。据一份数据,香港一些小学和中学,半数以上的学生都看过艳照。
日、韩、泰国、新加坡报摊也均有以陈冠希裸照做封面的杂志出售,一向不太关注中国娱乐圈的欧美主流媒体的报道也在跟进,2月21日陈冠希公开表示“退出香港娱乐圈”后,英国《独立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均进行了详细的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22日还反复播放着陈冠希召开记者发布会的现场画面。
伤害仍在继续
“艳照门”一词自出现以来,在百度搜索的排名中已经连续26天成为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香港的媒体依然锲而不舍在追踪每一点消息。即便陈冠希已经出来道歉,《苹果日报》依然在2月23日的头版发表消息,称警察在陈家搜出更多裸照。
大家似乎都不想这件事结束,沉浸在一种PARTY的气氛中。
一贯以青春甜美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钟欣桐(听歌 blog),在“艳照门”事件中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网民们开始搜集此前钟欣桐在各类公开场合的言行,指责她“虚伪”。网络上出现大量抵制钟欣桐所代言产品的“召集帖”,涉及饮料、服饰、化妆品、打印机等众多知名品牌。网友宣称将“罢买”这些钟欣桐所代言的产品直至钟欣桐退出娱乐圈。
“艳照门”事件之前,Twins组合凭清纯健康的形象,一直深受广告商欢迎。而当钟欣桐玉女形象被不雅照片击成一地碎片后,广告商纷纷撤离并要求赔偿。2月1日广告商“瘦得起”撤掉钟欣桐的电视广告及宣传海报,迪士尼游乐园随后也悄然撤换Twins的广告。
为挽回形象,2月11日,钟欣桐在当事人中第一个公开露面并道歉,但因被认为显得不够诚恳,并没有得到公众的谅解。她随后在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赈灾义演中献唱,结果让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接到了史无前例的2300宗相关投诉。
“艳照门”事件的另一位女当事人陈文媛(听歌)原定今年8月结婚,“艳照门”事发后婚礼被取消。另一位公众形象遭重创的当红影星张柏芝( 听歌)则长时间避居不出。
陈冠希更遭受沉重打击,“艳照”风波让他失去名誉、工作和代言广告的滚滚财源。代言损失超过8位数,原定过完年要发行的粤语新专辑也暂停上架。
受伤害的不只是明星个人,还包括整个香港娱乐圈。香港资深传媒人查小欣说:“我刚看到照片就知道这次娱乐圈惨了,一下子就倒了3个最当红的新生代明星,会让香港娱乐圈更加青黄不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查小欣感叹,艳照门对香港娱乐圈最大的影响,是对艺人形象的打击。“香港人现在把艺人和伪人当作同义词”(粤语中这两个词的发音相同),这直接导致艺人的整体形象和利益都受到不利影响。
截至本文发稿时,“艳照门”事件已持续了31天,并将在看客们的聚焦中继续:警方的调查还未完结,新发现了数万张照片;“奇拿”们暂时沉默;除了钟欣桐与陈冠希,其他当事人没有谁再对照片作公开回应,甚至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中。
事件始末
2008年1月27日
有神秘人在“香港讨论区”的“成人贴图区”内,上传一张色情图片,宣称图中人是香港艺人陈冠希和钟欣桐(阿娇),照片中的女子近乎赤裸。当晚,有人在“香港讨论区”上,以英文留言称他曾看过这张照片,该照片是在陈冠希修理手提电脑时泄露,还有包括当红艺人张柏芝以及已经退出娱乐圈的艺人陈文媛的照片。
几乎在照片上传的同一时间,有网友贴出钟欣桐平日的照片,比对照片真伪;还有网友通过网络搜寻到拍有陈冠希房间的短片,指出与该照片的背景相似。
1月28日
网上流传第二张疑似陈冠希与陈文媛的不雅照片,尺度更为暴露。
钟欣桐所在的英皇娱乐集团发表“严正声明”,痛斥不法分子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假造传播公司艺人的色情照,并向警方报案。
钟欣桐没有露面,英皇集团对外宣称其因病在家修养。
香港颇有影响的《苹果日报》《太阳日报》等报纸,纷纷在头版以大版面登照片,只在艺人敏感部位打上马赛克,视觉上非常刺激,文章称照片是遭人“移花接木”。
1月29日
张柏芝卷入风暴。网上传出一张疑似张柏芝的不雅照片,以及四张疑似陈冠希与钟欣桐的激情连环照。有网友宣称这些照片是出自一短片,并准备上传该短片。
香港警方意识到事态严重,调动多名警察调查,同时提醒各网站立即删除网上不雅照片。宣布将采取严厉执法行动。称“藏有也犯法”。
张柏芝报警,通过律师发表声明,指责照片发布者的“不道德、不负责任的恶作剧行为”。
陈冠希透过律师行发声明,谴责照片发布者,称将追究此事。
钟欣桐的粉丝发起全球联盟,搜罗照片破绽,要为偶像找回清白。
1月30日
网上再现3张疑似张柏芝的清晰照片。
陈冠希悄然离开香港前往美国。
香港警方拘捕一涉嫌传播艳照的29岁装修工人钟亦天,在其电脑内发现12张有关照片,但初步判定并非最初发放者。
香港演艺人协会发表声明,不会评论有关照片真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网民忙着讨论、鉴别照片。多个香港及内地网络讨论区创出历来最高浏览人数。
1月31日
各大论坛再次传出两张疑是张柏芝的照片。
香港各大讨论区开始封杀不雅照片贴文,网民转战内地“天涯”等社区。
一名署名“奇拿”的发照者网上与警察对抗,预报又将公布裸照。
网民对图片展开大规模讨论,或是等待图片发放者发放新的图片。倾向相信图片是真的网民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支持图片发放者的行为。还批评警方为色情图片竟要求国际刑警协助,是小题大作,偏袒艺人。
2月1日
陈冠希更新博客,上传持枪照,媒体纷纷猜测其言外之意为“发起反击”。
钟亦天受审,香港警方称其并非主犯,再次拘捕3男1女,认为其藏有艺人的裸照。
2月2日
再次出现一张张柏芝的照片。
陈冠希再度更新博客,称昨日的博客内容被媒体误解,希望媒体在摧毁别人的生活前能多做点功课。
钟欣桐的经纪人霍汶希称事件已交给律师处理,暂时不方便回应。
警方再拘捕6男女,并在他们的电脑中找到近千张艳照。表示,案件是由于陈冠希将电脑交给商铺维修时,被人复制了电脑中存储的照片,警方以“涉嫌不诚实取用电脑罪”起诉了一名23岁男子,并宣称已接近源头。
2月3日
警方锁定中环一间计算机店铺的有关人士,相信是事件的源头。
2月4日
警方宣布案件已被侦破,案件涉及6名女性,逾1300张照片。
香港媒体均报道称“床照”事件破案。
陈冠希拍短片向受害人道歉,以近乎哀求的语气请求大家不要下载、转载或传送照片。
当事女主角均无回应。
2月5日
神秘人“奇拿”再次发出3张照片,宣称警方无能,捉替罪羊。
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正式宣布删减陈冠希主演的电影《跳出去》的戏份,电影需要换角重新拍摄。
2月6日~2月9日
除夕夜,“艳照门”升级为井喷式的爆发,至2月9日,“奇拿”共发布400余张不雅照,照片包括钟欣桐、张柏芝、陈文媛以及知名度不高的女艺人陈思慧、颜颖思、2001年落选华裔小姐陈育女需,并新加入陈冠希现任女友、英皇集团老板侄女杨永晴的沐浴照3张。至此网络流传的照片已经达到465张。
内地“天涯社区”该主题回帖也不断增多。
2月10日
香港近千名网民游行,抗议警方偏袒艺人,滥用权力。
2月11日
沉默多日的当事人之一钟欣桐露面,说:“这件事对我和身边的人造成很大伤害,我以前太天真太傻,但是现在已经长大了……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我也深感歉意。”
2月14日
“奇拿”再发两张新照片,名模颜颖思卷入,被公开的艳照数量增加到467张。
2月17日
事发后,阿娇首度公开表演,参加TVB为内地雪灾赈灾举行的活动并献歌。遭到网友大规模抗议。
2月20日
北京市公安局明确表态,向朋友赠阅“艳照门”图片系违法,如果是通过网络打包传播,且数量在200张以上的行为人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少量传播者将被处以拘留15天以下处罚。
2月21日
陈冠希返港,召开记者会向受害人道歉,并宣布永久退出香港娱乐圈。
几小时内,全国各地记者飞聚香港,多名记者在蜂拥至会场时被踩伤,香港警方出动百余警力维持现场秩序。
记者会后,陈冠希被警方带回家中协助调查,警方在陈冠希家带走一批电脑及电脑物品等证物。
2月22日
警方又对陈冠希家进行了全面搜查。
陈前往湾仔警察总部,再次进行历时近10小时的协助调查。其在录口供期间,每个问题均与律师商讨后才作答。
陈冠希父母代儿子向公众道歉。
2月23日
中午,陈冠希再次前往湾仔警察总部协助调查,录口供7小时。
2月24日
警方从陈的电脑中发现近千张未流出的疑似女星裸照,新添3名女性,警方未透露她们的姓名,已根据陈冠希提供的资料联络相关女子展开调查。
陈冠希通过律师发表声明,在完成与警方的合作后,将离开香港。
2月25日
意外被网友评为“艳照门”事件最大受害人的谢霆锋( 听歌)在风波发生后首次公开露面,遭到媒体围攻。
2月26日
警方从陈冠希交出的多部电脑、记忆卡及备份光盘上查证,还有数万张相片组成的“女子艳照库”。不乏女艺人、女模特及外籍少女。其中一部分是生活照,其余均为亲昵合照、女子性感照以及不雅照片。事件仍在继续。(整理/实习记者 杨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艳照门
随着陈冠希的引咎退出娱乐圈,他的艳照门暂告一段落,但人心中的艳照门打开了,就再也关不上。本刊记者/黄卫 黄艾禾
就在陈冠希返港向公众道歉并宣布永久退出香港娱乐圈的第二天,《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网联合推出“你怎么看艳照门”的网上调查,截止到2月26日中午,共有14866人参与了调查。其中,在回答“对于‘艳照门’事件,你认为最该谴责的人是谁?”这个问题时,有46.64%的网友,选择了“陈冠希和女明星。他们的行为曝光后尤其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排在此问题诸选项的第一位。而选择“投放照片者。未经允许将私人照片放在网络是违法的”选项的,排在第二位,占31.64%。
这不是一个严格社会学意义上的调查数据。但是,这数据却反映了一种社会情绪:更多的人认为,明星们的“道德沦丧”让他们感到愤怒和失望,他们认为,他们被明星们的行为伤害了。
明星们的“原之罪”
就像北京电视台名嘴董路(blog)所形容的,艳照门之后,“一夜之间,无数粉丝心目中的偶像轰然坍塌,衣冠楚楚陡然坦诚相见,人五人六变成不三不四,鱼翅捞饭变成粉丝泡饭。”
《中国新闻周刊》和新浪网联合所做的调查显示,将近53%的受调查者认为,艳照门背后折射出的是:明星的生活状态混乱,道德沦丧。而只有20%的人认为,这是娱乐产业中对明星名不符实包装的最终爆发。
在回答“你认为,这个事件中,谁是最大的受害者”时,选择“追逐偶像的追星族”占了第一位,达45.4%,而选择“牵涉的女明星们”的,只列第二位,占44.33%。
在回答“对于这个事件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时,选择最多的,是“和这些明星平时的形象反差太大”,占到了46%。
在一家保健品公司做企划的名叫柠檬的网友说,什么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就要承担社会责任。他反问记者,知道当年海灯法师的事情吗?当“一指禅”被证实是假的时,很多习武的孩子崩溃了,有的人练了一二十年啊,他们的生命之光啊!
在艳照门牵涉的这些艺人中,柠檬最反感的是阿娇,这种“我可以原谅你的淫荡,但我不可以原谅你的虚伪”的态度,在网友中非常普遍,而她“很傻很天真”的道歉不但没有平息大家的愤怒,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反感。
多个网上讨论区都有网民要求阿娇退出娱乐圈。还有人详细地列出了阿娇虚伪之“七宗罪”,从后台更衣遭偷拍后痛哭流涕,表示自己以后无法做小朋友的偶像,到看到谢霆峰和张柏芝接吻表示恶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柠檬的妻子小雪,出生于1980年,自认为与大自己两岁的老公已经有了代沟。她觉得,柠檬把阿娇说得太不堪了,阿娇的清纯形象是工作需要,谁在单位能和家里一样?但她同意,时下的娱乐圈太乱了。就是他们这些80后,也无法接受。
生于70年代初的张静菱最近从海外留学归来,在一家卫视市场部任职,她对于艳照门发表了四点意见:第一,看了真刺激;第二,相信了娱乐圈有多乱;第三,不敢相信女人的放纵,相信他们是喝酒嗑药闹的;第四,觉得世间男女之事不过如此,人人背后都一样。当然,这些是私人生活,拿出来公开的人才是第一坏!至今单身以待真爱的她又补充说,陈冠希是一个缺爱的男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征服和玩乐;而那些女人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缺少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她们最可悲的在于妥协和放弃。
而更年轻的杨叶则不认为这些人应该受到什么谴责。她相信他们也是受害人,“应该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要说谴责,最该谴责的就是媒体乱写文章,搞得事情扑朔迷离。至于说到滥交问题,她反问道:有照片的就滥交,没照片的就不滥交吗?她认为这可能会对小朋友造成不好的影响,但重要的是家长对这样的事情如何进行教育。她承认这件事会影响她对阿娇的看法,“因为和以前的形象反差太大”。但不能因此就指责阿娇虚伪,因为那只是公司给她的定位而已。
“道德归道德,法律归法律”
有过多年海外生活经历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blog),对于“艳照门”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如此轩然大波表示“看不懂”:“在西方生活多年,家家都拍这样的照片,只是明星效益把它放大了……香港受英国文化影响,拍这样的照片不足为奇。照理说,中国人的性观念已经开放了,为什么反应还如此强烈?”
这强烈的反应,实际上主要是一种道德义愤:这些“人五人六”的明星们,生活态度怎么能这样“变态”?
在回答“如果你看过其中的照片,看后的第一反应是”时,选择“下流淫秽,令人震惊”和“颠覆了我心中的偶像形象,感到愤怒”的人,加起来共达到了46.8%。而选择“虽然不雅,但这是他们私人的乐趣”的,只有31.76%。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邵建,在一篇名为《艳照门:道德归道德,法律归法律》的文章中提出:“拍那些照片的明星们归根到底是个道德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但发布者不同,他的行为已经越过道德界限,需要法律来面对了。那么,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在哪里?如果一个人的言行没有侵犯他人,他怎么说或怎么做都是他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也与法律无关。如果一个人的言行涉及他人,他就要注意这言行是否侵犯他人。如果侵犯发生,就有可能造成法律问题。因此,“权界”作为一个人的权利界限,由它形成的德与法之界,就看它是否侵犯他人。
“拍照属于私人行为,怎么拍都是一种权利,哪怕不雅。他们的行为无从侵犯他人,因此,艳照如果与他人无关,也就与法律无关。”邵建说。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这些说法。比如邵建就提到,他的一位律师朋友认为,从保护隐私的角度来说,把上传照片者定为艳照门事件元凶,没什么不对。把艳照的主角当作受害者,在这个意义上说得过去。但如果人们顺着那么个思路,要求法律对“做坏事的人”(指艳照门中的明星)大加庇护,并去追究那些将坏人坏事公诸于众的人(指发布照片者)的刑责,法律内在的正义究竟是得到了强化,还是被严重削弱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按这位律师的看法,对“做坏事的人”,法律就不该“庇护”了。
律师萧瀚,对于“艳照门”的法律关系与道德关系,做了如下界定:
作为传播源头的人,将涉事照片传播出去,对陈冠希以及涉事女艺人们,负有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并且可能还涉及传播淫秽品的刑事法律关系;
在网络上看到涉事照片的人,包括网民自然人和平面媒体以及网站法人,如果将这些照片在公共媒体(包括平面和网络)继续传播,也是侵犯陈冠希以及女艺人们的隐私权,对他们负有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
在网络上看到这些照片,然后在网络上发帖谩骂、跟帖谩骂涉事艺人们的,是公然侮辱行为,虽然还不到刑法302条侮辱罪的地步,但是构成轻度的违法(由于涉及公众人物,应当免除法律责任)……
柠檬是位“骨灰级”网友。对他来说,想看互联网上的东西,不是任何禁令所能挡住的。他甚至早于媒体的报道知道艳照的存在,照片发布者“奇拿”发布新照片,他几乎都能第一时间看到。
柠檬和小雪都一致认为,在朋友间传看照片无关道德问题。分享是互联网的精神。这是好事,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如果是普通人的隐私,他们不会传播,但这是娱乐圈啊。
即便是发布者“奇拿”,柠檬也很反感别人动不动用“偷”来形容。照片背后的真相还远远没有搞清,你怎么知道他不是无意中得到了这批可能有致命诱惑的照片?
实际上,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网的联合网上调查的网友中,在被问到“如果你有了这些‘艳照’,你会怎么做?”时,有一半以上的网友选择“看了就看了”,看完就把它们留在电脑里。但也有四分之一的网友选择的是“忍不住传给我的朋友看”。
对此,香港资深媒体人梁文道认为,“在网络的世界里另有一项不成文的常规和习性,而且极不同于目前的法律观点,即任何上得了网的信息都是属于公众的。所以艳照门事件的照片虽然本来是几个人自己的私隐,可是在它流传开来之后,却吊诡地变成了公众可以共享的资源了。”
据此,萧瀚认为:“此次事件中的公众反应(包括部分媒体)表明,不少国人的人权意识水平普遍低下,部分网民的隐私权意识尤其低下,对公德与私德缺乏基本的辨析能力。另外,部分网民以对政治性公众人物的标准去要求娱乐性公众人物,这也是错误的。”
青年作家韩寒(听歌 blog)一向以标新立异著称。他此次发明了一对“反义词”:周正龙和陈冠希。因为,“一个是假的,但希望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一个是真的,但希望大家都认为是假的。他们该是多么羡慕对方啊!”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表示:“我们得明白,这件事情里,错的的确是那个发布者,涉及到了他人隐私,你是不能做得这么绝的。这要是我,得到了这些资料,肯定是自己看过一遍以后就还给当事人了。”
看客的盛宴
说起艳照,今年30岁、在北京一家建筑设计所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林建东(化名)开玩笑地说:“我不会拍,拍了也不存电脑,存了电脑也不能让它坏,坏了也不会拿到外边修。”他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是在一天中午,几个同事出去吃饭,一个同事给大家展示了他新的i-Phone手机,里面存有几张这样的照片。一桌人一边点菜,一边传看。让林建东惊奇的是:大家都只关心照片的清晰度问题,好奇者有之,羡慕者有之,但没有任何人批评什么,谴责什么。他心想,这是一个对伦理问题非常淡漠的人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他个人觉得这是人家的隐私,男未婚,女未嫁,爱干吗干吗,让他关注的是周围人的态度。他感到,现在的社会普遍对性的态度太随意了。
社会学家李银河(blog)在自己的博客中,把艳照门事件称为网民窥私的狂欢。她写道,“事件当中最有意思的是网民心态,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因素:第一,娱乐狂欢,单纯的高兴,就像狂欢节时人们所经历的感觉。第二,窥测名人隐私的窃喜,就像所有下流媒体追踪名人八卦受众所感受到的满足。第三,追寻偶像的阴面品格。”
狂欢的一种是起哄看热闹。比如恶搞。制作“知音体”标题,如“我那曾经的爱人啊,为何你没有保管好你的电脑手机”;对对联,如“上联:白天很傻很天真;下联:晚上很黄很暴力——求横批!”另一类是淘物热。陈冠希房间里的玩偶、挂件,张柏芝穿过的蓝色制服……都被网友一一查明来历。淘宝网上,与“艳照门”有关的物件开始热销。网友们表现出一种“越堕落,越快乐”的狂热和执著。
狂欢的另一种是集体窥私。文化学者朱大可将之称为娱乐圈加全民的病态,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的总爆发。“这一场喧嚣不过是中国人身体欲望的扭曲表达。”
曾经历过惨痛的办公室恋情的媒体人秦飞(化名)对这种窥视癖很反感,他说,我们扒光了别人,其实也就扒光了自己。民众的狂欢,更多的是庆幸自己没有暴露而已。
4年前,在新疆一家报社工作的朱峰也经历过一场在MSN上的聊天被人偷窥并告密的事件。本来已快被提升为总编助理的他被迫辞职。当被问到对艳照门有什么看法,朱峰干脆地说,这没什么。世界上到处都埋着蚂蚁窝,就看哪个窝上的石头被翻开了。一翻开,那黑压压的一片真相吓死个人。朱峰曾写文章,对这类“有人专门窥视别人,结果自己也被窥视”的故事一讲再讲。他说,艳照门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明星——最重要的是,所有人压根没有秘密可言,每个人都在盯着你。窥视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或许是,原罪。
一位署名黄海川的作者写道:“很多网民也许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尴尬境地,因为他们刚刚在华南虎事件中扮演了打假英雄的角色,却在港星艳照事件中变成了遭人鄙夷的偷窥者。”
而作家韩浩月(blog)说,但愿以后我们回顾起这桩桃色事件的时候,别把自己当作无辜的观众,因为这里面的热闹,也包含着我们的津津乐道。 ★
玉女的终结?
玉女似乎永远都得以圣人的面孔示人。真人永远要埋藏在玉女的角色中,一但发现不吻合,就会引起人们的恐慌甚至攻击。本刊记者/孙冉(发自香港)
在一个世纪前,发生在法国的一件名人事件,和今天的“艳照门”有几分相似。
这个名人就是居里夫人,在她的丈夫去世后,玛丽·居里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河状态。直到另一个男人介入了她的生活。他叫保罗·朗之万,也是一个相当卓越的科学家,一个有妇之夫,比居里夫人小五岁。
朗之万打算和玛丽·居里在一起,但是他们最终失败了。这个男人的妻子,发现了玛丽·居里写给她丈夫的情书,并把它们公布给了报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之后,在这个自由奔放的国度,出现了不理智的一幕。
法国人愤怒了,他们袭击了居里夫人的住宅,用石头砸坏她的窗户,声称要杀死她,要她滚出法国。一些法国的科学家,甚至联名写信,要她离开法国。因为这个寡妇在和情人的通信中,居然表现出了强烈的性需求,并且试图满足它。
20世纪初的法国是个乐于谈论风雅、艺术蓬勃发展的社会。但在当时,居里夫人信里的内容依旧是人们不可饶恕的。那个社会普遍流行的规则是,女人根本不应当公开有这种需求,尤其不能理直气壮地声称希望通过爱情满足它。于是整个欧洲给了居里夫人一个新的标签:波兰荡妇。
这个女人背着这个标签走完了余生,人们在对她的悼词里,才终于用“崇高”的字眼肯定了她的一生。
玛丽·居里身上的标签不只一个,但很显然人们却不曾把她当做一个真实的女人来看。100年过去了,居里夫人式的“标签”悲剧仍在繁衍,今天的人们仍然喜欢贴标签,在艳照门里,钟欣桐的标签是“玉女”。
一个精心打造的产品
玉女,在香港这个城市,和赛马一样,有着传统,一代一代的玉女层出不穷。
早在民国娱乐产业刚起步的时候,就产生了一批玉女,代表人物是李丽华,当年出身梨园。而香港如今的娱乐业,上承中国传统,西接好莱坞风气。
大约上世纪20年代时,明星文化西来,与中国传统的梨园情调一碰撞,随即产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玉女。香港学者梁文道说,玉女是一个中文语境的产物,女明星在好莱坞也有,但到香港,不叫女明星,就叫西洋玉女。事实上,在西方没有玉女的概念,也没有玉女的称呼。
再到后来,人们对偶像产生了标准,对玉女有几条原则,一不能过30岁,二不能结婚,三不能破坏形象。
而玉女也有自己的模子,穿衣服要走可爱淑女风,化妆要自然淡妆,发型清汤挂面一些,说话要娇娇柔柔,拍戏不能接吻。
10年前,香港的媒体还中规中矩,媒体和艺人的关系很好,对玉女也很客气,因为有她们上封面的报纸都很畅销。到了后来,读者的口味越来越刁,媒体变成故意找玉女的死穴,颠覆玉女的形象,爆反差来吸引读者买账。
Twins2000年出道时,恰逢杨采妮(听歌 blog)隐退后,香港“玉女”进入一个真空期。英皇娱乐集团参照“日本早安”少女组合,找到这两个孪生儿般的女孩,组成女子二人歌唱组合,取艺名阿娇和阿SA。
此时的“玉女”已经成为一个精心打造的产品。
英皇没有让她们走传统周慧敏(听歌)式的玉女路线,而是让她们以青春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一个纯情一个可爱。随后专门为两位玉女推出面向校园和儿童的唱片,每隔一段时间推出一本主要以少女和学生形象为主的写真集。
Twins的形象一直维持得很好,她们在多个场合表态自己与成人世界无关。阿娇在出席由大卫城文化中心主办的“贞洁校园开学礼”时,与香港天主教徒一起明确表示拒绝婚前性行为,她甚至说,看到艺人公开接吻,会恶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2006年遭遇演出后台的偷拍事件,阿娇楚楚可怜地哽咽之中,还不忘提一句,“这叫我如何面对小朋友”,更是博取了全社会的同情。
英皇星艺文化公司的行政总裁徐岩告诉记者,英皇资金雄厚,捧新人能做到长线投资。而且香港地方小,只要在《东方日报》《苹果日报》、TVB这三家主流媒体轮番轰炸,基本上就可以维持一个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商业代言、主演电影等赚钱的活儿就来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人打开电视、翻开杂志总能看到Twins这两个女孩子,因为填补了空白,久而久之就深入人心了。
人们的记忆始终停留在那个给小朋友唱儿歌,远离成人世界的小女孩,突然有一天,发现她原来已是27岁的熟女,并且赤裸裸地享受床笫之欢。
偶像的功能
“有人说Twins从未性感过,怎么可能,她们从没停止过性感。”香港著名戏剧导演林奕华说,Twins就是让许多小孩子把性感的幻想投射到自己身上,女人看Twins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男人则会把对少女的性幻想投射上去,所以Twins才会这么成功。
这是一种洛丽塔式的压抑的性感,在香港产生了双重标准:虽然大家都在消费玉女的性感,但却并不承认,而且要求玉女远离一切性感,永远过处女的生活,一但任何有损处女面纱的事情发生,她将永远被打入冷宫。
林奕华说,这就是香港娱乐圈最令人琢磨不透的地方,真人永远要埋藏在玉女的角色中,虽然她们的年龄已经27岁,而且着装也在慢慢开始“露”起来,但所有人还是把她们当作老少咸宜的“玉女”。
“阿娇”是玉女,但钟欣桐到底是怎样,谁也不了解,直到“艳照门”暴露出这种差距。
在林奕华看来,都是香港人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恐惧投射到偶像身上,将自己的焦虑、困惑、恐慌像机关枪一样扫向他们。于是,女明星们相继中弹,从刘嘉玲(听歌)到如今的阿娇。
这种被压抑的对性事件的兴奋,在“艳照门”事件中被放大到了最大。
林奕华说,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明白,偶像是消费品,我们消费的是她们工作的时间,但很多香港人就是陷在这种捍卫玉女的情结中走不出来。玉女只是一个打着标签的花瓶,一旦被认购,身上的标签也自然消失。但是,一旦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个花瓶所有权混乱,那么在香港人心里,她连做一个普通花瓶的机会都没有。
也许,香港太小、太紧张,人与人的沟通太难,对异性的性幻想就都落在了偶像身上,因为偶像们从来不会拒绝。一方面,他们会让你对他(她)有幻想,另一方面,他(她)会在公共场合说我爱你们,所以偶像的存在并不是要教会小孩子功课,偶像的存在,每一个都是针对民众的性幻想。
事实上,一切来得并非偶然。香港资深媒体人查小欣描述,在第一代明星周润发( 听歌)和第二代明星刘德华(
听歌)其实早就显露了端倪。这两人都是从无线训练班出身,先演电视再演电影,工作快10年才红起来,红得辛苦。所以他们很小心、很努力。刘德华以前是抽烟的,年轻时的他觉得这很酷,但他后来戒掉了,原因是怕粉丝觉得不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很多社会学者对于香港人这种很假、很保守的传统,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叹息。毕竟,长期标榜思想自由的岛屿,在面对这么一个世俗化话题时,思想仍显得如此落后。
林奕华:可怕的看客心态
现在香港的教育界,认为这个事情对青少年有很大很坏的影响,但你只告诉他,这就是坏事,让大家统一口径这是坏事,其实这才是对年轻人最坏的影响
我非常的遗憾。
很多悲剧,是大家要把特定事件的主角推到悬崖边,本来没打算把他逼死,但是逼死他之后,大家又赶快退到很后很后。不止一次发生这种事了。
沈殿霞最近死了,大家对她很关怀。但是一年至两年以前,大家是怎么对待她的女儿的?
香港人包括香港媒体,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族群。香港人有三个很大的问题:功利,虚伪,不愿意面对自己还要无限地享乐。
继续这样的性格去行事,不去检讨,不去思考,对青少年影响很大。
这个事件,我觉得不是陈冠希一个人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放到最大,就是做人如何看待所谓的欲望,看待欲望的一些想象和实现,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
比较起来,香港比起台湾和内地更压抑,因为香港一半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半则是从英国殖民地沿袭下来的“维多利亚式”的性压抑。
香港这些爱“惹事”的艺人,很多都是从国外回来的,自由惯了,比如郑中基(听歌)、谢霆锋、张柏芝、以及陈冠希,这些人从国外到香港,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并不认为那样讲话和生活有什么问题,会踩到地雷。他们只是表达自己,他们认为个人主义理所当然。
但在香港,他们事实上是生活在双重文化之下,是站在了文化的交叉点上。
香港人喜欢看外表风光的成功人士,想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这样,恨自己不能出人头地,所以香港人又对别人的成功充满愤恨,特别是那个人又那么年轻,还在媒体上不知死活地说赚到两千万我就退休。而他现在已经差不多了,那些每天都在辛苦为生存打拼的香港市民因此都在愤恨,所以很快地,人们会幸灾乐祸地揭露和消费他的丑闻,把捧上去的他再拉下来。
香港人每天都在做这两种事。
陈冠希道歉其实是服从我们五千年的儒家文化,从某种程度说,陈是妥协了。
那天(陈冠希开记者会道歉),那么大的舞台就他一个人,如果他不是念道歉书,而是写篇文章告诉大家他怎么看这件事情,我觉得更有意义。当时不会有人打断他,全世界的镜头、媒体都在看他怎么评论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个机会错过了。
因为他有权利去提出几个问题,第一,我拍这些照片在道德上的对与错跟你们有什么关系?怎么解释你们对艺人有这么多的欲望呢,既然对艺人有这么多的愿望,是不是代表你们在心里面也做了一个艺人。如果没有欲望,你为什么要看八卦杂志?为什么要消费我的生活?第二,我拍了这些照片但不是我公布出来的,即便我把它传给友人也不等同于我把它公开,你可以说我的行为是虚伪、炫耀,但不可以说我的行为是犯法。如果我没有犯法,那关你们什么事?第三、现在这些照片被人家拿去公开了,你们不去追究那个人,反过来要我道歉,这是什么逻辑?这些照片造成你们的不安不是我造成的,是媒体造成的,因为每天都是媒体在轰炸你,为什么不让媒体道歉?这不是虚伪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当然,如果陈冠希这么做的话,就有对抗很多的人了。
陈冠希道歉,是因为造成了社会的不安。但我个人觉得,他们这种不安是由媒体放大的。如果媒体只用文字报道,而不是现在的方式,他们的不安不会这么严重。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人们会有一种包容的态度——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知道人不是野兽,所以对别人的某一种心理我们能理解,不会那么苛责他,而且还会回家去思考,我有没有同样的状况。
我们去读那些东西,已经表示我们对那些有兴趣,但我们却把问题转移到不是我们的兴趣出了问题,而是提供这些东西的人有问题。
人们常说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意思就是她没有很多的空间或者本钱去反思,大家都是机会主义者,眼前有什么就做什么,用广州人的话说,就是很会看眼色行事。从这方面讲,香港人是很虚伪的,知道在什么人面前讲什么话,在什么人面前有什么样的表现,但回家关起门来又是另一种状态。
如果我们有某种理性的话,就会把当中的一些怨气,一些暴力消匿掉。现在刚好相反,大家越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时候,出手就越重,会去打那个人,但是不知道其实最后打到的就是你自己,因为类似的事情不会停止。
因此,讨论这件事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和心理,比起讨论陈冠希有没有做错更有意义。
现在香港的教育界,认为这个事情对青少年有很大很坏的影响,但只告诉他,这就是坏事,让大家统一口径这是坏事,其实这才是对年轻人最坏的影响。
更可怕的是,这种扭曲的心态和社会情态,似乎不独香港存在,也慢慢地影响到了内地。 (采访/本刊记者 孙冉 整理/王小英)
梁文道:其实每个人都暴露在公众的眼光下
今天,手机拍摄很流行,理论上任何人在街上做的他认为没人看到的事情会被别人拍到了都可以上网。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危险当中
不用陈冠希去自拍,凡是上网的年轻人都知道这种行为的存在,因为网络上大量同类型的照片存在,只不过不是名人。
很多人都有展览癖
偷拍的、自拍的,比如芙蓉姐姐(blog)那种,充斥着整个网络。目前常见的一个网站就是youtube,还有一个美国网站youpore, 运转模式跟优酷一样,每天有几十人把自己的照片上传上去。其实这种现象网上一直存在,只是现在走到了一种极端。
一个年轻人到了合法的可以有性行为的年纪,香港是16岁,私底下两个人怎么拍他人是管不着的。我不说它是一种变态,只说它是一种癖好,我们没法决定这种癖好对不对。如果双方都同意让别人看见并感到快乐的话,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很多人都有展览的欲望,拍自己旅行过的地方、拍自己的照片放到博客上,某种程度上是展览癖;现在这个展览癖触及了性生活,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展览的程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如果这个男孩当时没有询问拍照当事人的意愿,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对方同意了,被拍摄的当事人应该想到照片有一天可能会曝光,这是一个技术而非道德的考虑。我们现在说陈或者阿娇“太不小心”,这不是道德上的错,因为他们拍的时候也是你情我愿,更何况这并不是他们俩放出去的,所以这是个技术错误。
公众感兴趣的不一定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人物
每个人都讲:公众人物的私隐应该受到限制,对他的言行本来就要求高,要有更大的监督等,但每个人都没有去仔细想,其实公众人物有两种,一种是他的身份可能是占有公权的人物,另一种是公众感兴趣的人物。这二者私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最近讨论的中国官员是否应该公开自己的收入和财产,这是对官员私隐的一个暴露。但是我们为什么觉得有权呢,因为官员的权力是公众赋予的,他做的决定是影响公众利益的,所以我们需要监督。
公众感兴趣的人物不一样,陈冠希和阿娇他们没有公众赋予的权力,他们的决定和行为会影响观众,但不影响社会整体。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阿娇是谁,那她做什么事情不会影响你,官员不一样,他做的某些决定有时候是影响全国的,哪怕他是个地方官。
公众感兴趣的人物,不一定是跟公众利益相关的人物。除非一个公众感兴趣的人物发生了一件关涉到公众利益的事,这个时候我们就有权去监督他们。好比一个明星牵涉到某一个案子,而这个案子是关于瞒税的,这时候公众有权要求知道内情。
我觉得大家弄混了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关注艺人的私生活,但他们的私生活该不该曝光,该不该为自己的私生活交待,这不是他们的责任,我们也没有这种要求的权利。
公众人物可能有一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他私底下做了什么可能对我们有影响,但他们从来没有意图要把这些事暴露在公众的眼光下,所以从社会影响方面来要求他们也是不对的。
此外,社会影响指的是,偶像做了什么,他的跟随者会去效仿。目前在香港,我没有见到一份有基础的学术研究,说明一个偶像的行为对他的追随者造成多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否可以量化?所以这是一个假设多于被证实的说法。
任何人的私隐都会受到侵犯
真正让人困惑的是:网络空间对公私二元的区分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我们是否有权看这些照片?最初,那些照片的当事人不出来说照片是真的,从法律来讲网络上传播的所谓“移花接木”照,就是物主照片,人们是有权看的。但私下看从道德上讲是有问题的。
但现在当事人承认了照片是真的,他是物主,我们再去看,那从道德还是法律上,我们都错了。我们的好奇心战胜了我们对责任的区分、对隐私的尊重这种约束。
我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在网络世界,所有上网的东西都是公众的。我们觉得上网的东西就是公众资源的一部分。 但是从人的私隐来讲,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即不只是我们在侵犯别人的私隐,同时我们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步——不只是名人,任何人的私隐其实都会受到侵犯。
今天,手机拍摄很流行,摄影工具很普遍,理论上任何人在街上做的他认为没人看到的事情被别人拍到了都可以上网。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暴露在公众的眼光下。我觉得这点很可怕。
女孩子照片被人拿到网上,特别是那张照片里的行为是她不想让别人看到的话,她会感觉怎么样?
某一个不是名人的人在街上吐痰(动作不雅)被别人拍到上传到网上,他的同事看见了就会说原来你这么脏啊——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危险当中。
被迫要君子慎独,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本刊记者/孙冉(发自香港) 实习记者/ 杨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