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香港脸谱--范徐丽泰 NO.1好老婆的政治生涯

新浪娱乐

关注

开篇

十年前,有首歌曾流行于大江南北,其中有句歌词:香港我漂亮的小妹妹,一百年的光景你长得像谁?

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香港,纵然已经回归十年,那个真实的香港有时仍然如在云端。

但每一个香港人却是真实可感,譬如《脸谱》选中的这十个人。他们或为政,或经商,或演戏,甚至还有虚拟的动画人物。无论经历地位,在他们身上,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公认的香港精神。而将这十幅面孔叠加,或许就能勾勒出这位归家游子今日的容颜。

  曾荫权

曾荫权——土生土长香港仔

在曾荫权当选特首时,白岩松曾问:当您离开特首这个位置时,您希望得到怎样的评价?曾荫权淡淡一笑:如果香港的市民说,他是一个好的香港仔,发了一场好的香港梦,那我便可以欣慰了。

在香港,很多百姓是看着曾荫权由调皮的小学生长大成人的,他的经历让香港人感到亲切。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相反,他出身寒微,童年的照片都会令他想起没裤子穿的日子,一家八口挤在一个宿舍,父母和三兄弟同挤一床。

他学习不好,在香港华仁书院念中学的七年,曾荫权尽尝考试“肥佬”(不及格)而遭冷落、羞辱的滋味。因家境贫寒,他在大学门前止步,这一直令他难于释怀。他曾不讳言身边同事多戴过“四方帽”令他自卑。

他不是乖乖仔,小时候经常挨打,父亲每周至少打他一次,每逢他打架、做事不好时都会挨打。

他似乎还没有良好的风度,脾气大,与他人意见不合就动辄拍桌子、掷毛巾,上班的时候还吹口哨。

但这些竞争对手眼里的毛病和缺点,却拉近了他和普通香港人的距离,因为他们发现,没有人比曾荫权离他们更近,曾荫权就在他们身边。

试想当他的竞选口号——“我会做好呢份工”这句大白话迅速成为香港人的口头禅时,还有多少人会拒绝给他机会呢。

从推销员到特首,曾荫权一路走来。他的成功,恰似香港几十年来由渔村到都市成功转变的缩影,也难怪香港人认为他体现着勤奋拼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香港精神。

履历

1944年10月生于香港。1964年香港华仁书院预科毕业。198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获公共行政硕士学位。

1967年加入港英政府,先后出任多个重要职位,主要工作范围涉及财政、贸易等。

1997年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提名,任命曾荫权为香港特区政府首位财政司司长。2001年5月获任命为政务司司长。

2005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董建华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职务后,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规定,曾荫权以政务司司长身份出任署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6月16日,曾荫权当选香港特区新特首。经国务院任命,6月24日宣誓就职。

夫人曾鲍笑薇,育有两子 胜选回顾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周星驰

周星驰——无厘头以人为本

从进入90年代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是周星驰的无厘头时代。

在周氏电影里,他的扮相、台词、举动,没有一丝贵族的意味,更多的是最底层的草根,但他却收获了近10年的票房风光。

有人说,周星驰切入了香港社会某个层面的现实,这种现实就像他的表演一样,有着荒诞不经的面貌,却暗合着香港人衣冠楚楚的人生:它和香港市民文化中长期处于殖民地氛围下的生存状态有着直接的关联。

我是谁?相信很多香港人会有此一问。身处东西方文(blog)化碰撞的最前沿,各种不同的观念习俗扑面而来。无论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香港人都要学会着应付东西方的差别。学会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这样的后果是如鱼得水的成就感,宛如硬币的另一面,港人还有着阅人无数后的幻灭感。

听香港的流行歌曲,会发现有不少歌词让人莫名其妙,像罗大佑那首唱香港的歌: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莫名其妙,不知所以,听起来又其乐无穷。绕口令一般的歌词,背后却潜藏着港人心无定处的焦虑。

而周星驰的出现,给这种焦虑和幻灭提供了疏散的渠道。以怪制怪,用极端的荒唐调侃极端的荒谬,对传统和经典进行了彻底的反叛。人在不明所以的爆笑中,内心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也得到了发泄。在那个年月,可以说香港人在藉着周星驰和他的电影来抚慰自己的心理危机。

产生无厘头的土壤必定是杂合文化,而这个世界再也找不出比香港更典型的杂合文化了。文明冲突的最前线,高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压力,注定了人们会以一种癫废的状态发泄郁闷。

1997年后,周星驰的影响在内地铺天盖地而来,无厘头由香港扩展为全中国,因为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我们同样开始面对东方与西方、全球与本土的问题,面对“我是谁”的问题。

履历

1962年6月生于香港,祖籍浙江宁波。

中学毕业后考入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1983年结业后成为无线艺员,

同年被派任儿童节目《四三○穿梭机》主持。

1987年被派演戏剧。

1988参演第一部电影《霹雳先锋》,获台湾二十五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

代表作:望夫成龙(blog) 无敌幸运星 逃学威龙

家有喜事 审死官 鹿鼎记 唐伯虎点秋香

月光宝盒 大内密探 食神 喜剧之王 少林足球 功夫

周氏串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董桥——笔尖流淌旧时月色

幸好,香港还有董桥。

此前,余秋雨(blog)曾说过,香港因为有饶宗颐所以才不是文化沙漠。其实还可以这么说,香港因为有了董桥,它的流行文化里才会有如此优雅的语言和贵气的文字。

董桥生于1942年,正好赶在一个旧时代的尾巴上,几年之后,整个世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的浪潮、现代化的浪潮挟裹一切,改变一切。

但董桥没有被改变,他保留了传统,就像香港保持着比较完整的中华文化一样。

他在台湾接受了中式教育,在英国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教育,然后回到香港,一步一个脚印,这一点和很多香港人类似。

董桥的职业确切地说是个报人,从编辑到制作人、到总编辑、副社长,董桥伴着香港的发展一路走来。

尽管窗外物欲横流,但董桥却恪守着一份传统的宁静,在他眼里,满街新潮皆为俗物。

不止一次,董桥说自己是一个遗民,一个前朝的文化遗民,一个旧派的文人。

文化遗民讲求的是品味,养的是心里一丝傲慢的轻愁:急管繁弦杂梵声,中人如梦又如醒;欲知此夜愁多少,试记街前长短更。

而董桥恰恰做到了,在他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温馨的文字,是华美的乐章。他的文章能和古人对话,驳接晚明,成为中华千年文脉上的一个结点。

但他不仅仅只是传承,还有发展。

有评论称:董氏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的中文写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董桥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

这份执著,这份认真,恰似香港精神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平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现任《苹果日报》社长。

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历年在台湾出版的文集包括《另外一种心情》(远景)、《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均为圆神)、《辩证法的黄昏》(当代)等以及翻译书籍多种。

范徐丽泰

范徐丽泰——NO.1好老婆的政治生涯

范徐丽泰,这位已过花甲的女人已经连任了三届香港的立法会主席,在立法会上,她循规守矩,铁面无私,干练威仪。因为不畏强权、敢说敢为,为港人的利益相争,被称为“政坛黄飞鸿”。

但她却不止一次地说:我不是女强人。

对于这一点,很多香港人深有体味。两次踏入政坛,她都先征求丈夫的意见。“如果丈夫反对,自己就不做了。”“如果家庭需要,我可以立即放弃自己的事业。”

她会出现在菜市场,倾听普通香港人的声音,和他们讨论哪种肉适合煲汤。2006年,香港一家电台通过观众投票,把“NO.1好老婆”的桂冠送给了范徐丽泰,而普通香港人一直呼她“范太”。

但出现在公众场合,范徐丽泰则努力保持着一贯的坚强和硬朗。2004年,承受着丧夫之痛的范太一袭黑衣主持立法会,平静如常:“作为公职人员,不可受个人情绪影响,要以客观公道、中立和冷静的态度处理事情。”

2004年,她宣布以独立身份参选立法会议员。由于无党无派的身份,与其他拥有党派背景的候选人相比,范徐丽泰看上去行单势孤,但她多年来为香港兢兢业业的付出,获得了港人的高度认同,她不但如愿胜选,又连任了第三届立法会议主席。

在她的参选政纲里,用了一大段来阐述香港精神。在她的理解里,香港精神就是: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是去批评、指责别人,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奋斗、有毅力、永不言败,这就是香港精神。

而从政20余年,范徐丽泰则执著着她的香港精神:“一帆风顺是外人看的,其实我也承受了很多压力,遇到了不少难题。我一般是开头有点沮丧,但接下来就想不能这样放弃,还要坚持下去,尽力去做。我明白,如果我不尽力去做,将来一定后悔。”

履历

范徐丽泰,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

1945年生于上海,1949年随家迁居香港。

1983年9月任立法局议员,1985年连任。

历任香港英皇集团总经理,家庭计划指导会副主席,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公民教育委员会主席,工业村公司副总经理,香港各界妇女协进会副主席,圣士提反女校校董,启联资源中心成员,香港力行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3年7月至1995年12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

1995年12月至1997年7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1997年1月至1998年4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

1998年7月后连任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

第九届和第十届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

非官守太平绅士。199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金紫荆星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董桥——笔尖流淌旧时月色

幸好,香港还有董桥。

此前,余秋雨(blog)曾说过,香港因为有饶宗颐所以才不是文化沙漠。其实还可以这么说,香港因为有了董桥,它的流行文化里才会有如此优雅的语言和贵气的文字。

董桥生于1942年,正好赶在一个旧时代的尾巴上,几年之后,整个世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的浪潮、现代化的浪潮挟裹一切,改变一切。

但董桥没有被改变,他保留了传统,就像香港保持着比较完整的中华文化一样。

他在台湾接受了中式教育,在英国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教育,然后回到香港,一步一个脚印,这一点和很多香港人类似。

董桥的职业确切地说是个报人,从编辑到制作人、到总编辑、副社长,董桥伴着香港的发展一路走来。

尽管窗外物欲横流,但董桥却恪守着一份传统的宁静,在他眼里,满街新潮皆为俗物。

不止一次,董桥说自己是一个遗民,一个前朝的文化遗民,一个旧派的文人。

文化遗民讲求的是品味,养的是心里一丝傲慢的轻愁:急管繁弦杂梵声,中人如梦又如醒;欲知此夜愁多少,试记街前长短更。

而董桥恰恰做到了,在他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温馨的文字,是华美的乐章。他的文章能和古人对话,驳接晚明,成为中华千年文脉上的一个结点。

但他不仅仅只是传承,还有发展。

有评论称:董氏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的中文写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董桥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

这份执著,这份认真,恰似香港精神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平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现任《苹果日报》社长。

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历年在台湾出版的文集包括《另外一种心情》(远景)、《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均为圆神)、《辩证法的黄昏》(当代)等以及翻译书籍多种。

金庸(blog)为文风行一世 为商富比陶朱

文治风流为历朝之最的宋代成就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神话

人多地狭、红尘滚滚的香江小城却成就了“凡有华人居处皆有金庸迷”的神话。

以武侠小说广为人知,但金庸这辈子不止是15部武侠小说。

有人总结了金庸一生的三大贡献:白手起家创办《明报》集团;撰写十五部经典武侠小说;参与并主导《香港基本法》的制定。

1948年底,原在内地《大公报》当记者的金庸被派往香港工作,开始了“身无分文走香江”,赤手打天下的生涯。

《射雕英雄传》之后,金庸脱离了大公报,创办《明报》,开设社评专栏,对世界时事政治加以评述。一年300多篇社评,全是金庸亲笔撰写,观点之鲜明,语言之犀利,让发行量不多的《明报》成为香港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第一大报。

“文革”开始后,金庸在《明报》上开辟了“北望神州”专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对“文革”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在“批邓”的那段时期,金庸断言:邓小平必将复出!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在北京专门接见了金庸。这是他复出后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

1986年,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五个专题小组,金庸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专题小组负责人,经济专题小组成员。

有人评价金庸: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

这一点,连反对金庸的人也变相承认:金庸的武侠是武侠工业,不是文学。金庸也从来没有把它们当作文学,只把他们当作商业获取最大利润。

金庸曾说,没有香港这样的创作自由他写不出自己的作品。其实还可以说,没有香港的商业环境,也可能不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最初是写在报纸上连载的,是要和别的报纸竞争的。

凤凰卫视的评论员曹景行认为,武侠小说是在五、六十年代特定的环境下出来的,里面寄托着当时一批文人的精神,因为当时是在英国的统治下。而现在香港没有人写武侠了,即使写也写不出来了,而且写出来也没人看了,因为环境变了。

履历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3年,浙江海宁人。

1938年 15岁的金庸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初露才华。

1948年年底 金庸开始在《大公报》工作。

1955年 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58年 创立《明报》。

1965年 创办《明报月刊》。

1972年 挂印封笔,金盆洗手。

1989年5月30日 卸任《明报》社长职务。

1999年3月26日 受聘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侠客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李嘉诚 白手起家成就香港梦

在香港,经常可以看到满头白发的老翁精神抖擞地开着一辆大巴士。如果在另一个城市,那年纪可能早呆在家里含饴弄孙了。但在香港,没有人觉得奇怪。

香港人推崇辛勤工作,不断进取的人,尤其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人。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小城里,白手起家、努力工作最终功成名就成为永恒的香港梦。

李嘉诚初到香港时,家难国难不期而至:少年丧父、香港沦陷。作为家中长子,14岁的李嘉诚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此时他身无分文,举家食粥。

从倒茶扫地的学徒做起,到“行街仔”推销员,李嘉诚凭着他的聪敏、凭着他的努力,18岁做到了部门经理,两年后成为总经理。

但李嘉诚并没有就此止步。伴随着香港的经济腾飞,他凭着对商机的敏感和不懈地坚持,长江实业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本人也成为富可敌国的华人首富。

在外界眼里,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在有些人眼里,他是遇到了良好的机遇,是时事所造的英雄。

但在香港人眼里,李嘉诚的成功更多是因为他的努力、他的不断学习。他们称李嘉诚为超人,不是因为他成功的结果,而是他奋斗的过程。

香港人说,李嘉诚的成功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香港文化的成功。

履历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全家逃难到香港。1942年,父亲病逝。李嘉诚被迫辍学。

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后创办“长江塑胶厂”。

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市场。

1979年,“长江”购入“和记黄埔”,李嘉诚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其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李泽楷

李泽楷——新一代的财富“小超人”

据说,李嘉诚给他两个儿子取的名字都富有深意:长子泽钜取“钜,刚铁也;钜,大刚也” 之意。次子泽楷取“士之楷模,国之核子也”之意。

李泽楷没有辜负这个名字。凭借在科技界的出色表现和卓越的财富创造能力,在偶像文化泛滥的香港,李泽楷俨然是年轻一代的偶像。

在知识经济时代,每时每刻都能产生一夜暴富的奇迹和神话。尽管如此,李泽楷的成功仍然令人难以置信:与国际传媒大王默多克斗智,把没有可观利润的香港卫视卖了个好价;领导一家成立只有10个月的小公司,“吞”掉了一家历史超过100年、总市值超过2000亿港元且盈利稳健的老牌大企业;在风云莫测的股市上,300天身价爆增近千亿。

从李泽楷身上,亚洲金融风暴后一度迷茫的港人再次看到成功的可能。

但年轻气盛、行为高调的李泽楷也充满着争议,甚至不时传出他和父亲意见相左的消息。而出现在香港媒体头条的,不单是他一个个足以搅动商界的决策,还有一群和他传出绯闻的女孩子。

在把“超人”的名号早早送给了其父李嘉诚后,港人又把“小超人”送给了李泽楷。在他们看来,李泽楷延续着老一代港人缔造的香港梦。

履历

李泽楷,1966年11月生,华人首富李嘉诚次子,《IT时代周刊》评选2006年IT业十大争议人物。

1987年,获斯坦福大学电脑工程学士;1990年,回港加入和黄集团工作,曾任和黄集团副主席;

1994年,被《时代》选为全球100位领袖之一;1998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计算机数字化领域的50名风云人物。

2000年他提出“香港硅谷”即数码港的设想,与新加坡电讯争购香港电讯并一举成功,在电讯企业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李泽楷的崛起,被称为香港经济界的奇迹。

2006年6月中旬,李泽楷对外宣布,他将出售其上市公司、香港固定电话运营商电讯盈科的核心资产。这些资产估计价值达47.1亿美元。父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麦兜

麦兜——我身上有你的影子

这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但他在实际生活中的原型却比比皆是。

他是一只单纯乐观的小猪,资质平平,被称为‘死蠢’,却被单亲妈妈寄托了所有的希望。从他的出生、上幼儿园、中学以至长大后的生活,一路走来,失败、失望,一个接一个,麦兜凭着他正直善良的“死蠢”精神,创造了他的美丽世界。

这就是麦兜,10几年前由麦家(blog)碧和谢立文这对夫妻档共同创作的富有香港特色的麦唛漫画系列,后来搬上的荧幕,令香港的大小朋友为之着迷。

这部标榜着100%香港制造的动画,由尖东到山顶,茶餐厅许留山到张保仔洞,都出现在了背景中,十足十的香港色彩。

在麦兜身上,我们看不到宏大的叙事,远大的抱负,有的只是很简单、很普通的生活,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小小的烦恼,小小的快乐。

并不是所有人都事业有成、生活灯红酒绿,更多是默默无闻,小小的希望,小小的挫折,小小的失意。在麦兜身上,普通的香港人往往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麦兜的希望与失望,麦兜的高兴与烦恼,总能让他们会心一笑,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个的麦兜,麦兜是一个个他们的共同体。

身世

麦兜是香港一只土生土长的粉红色小猪,资质平平充满幻想。

从出生、上幼稚园、上中学到成长步入社会,麦兜生活中浮沉着希望和失望,但总凭着自己的憨直,涂抹自己的生命图景。

母亲麦太是单亲妈妈,把所有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

老爸麦炳是传说中的“菠萝油王子”,他抛妻弃子,去寻找失去的王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史美伦

史美伦——疯狂股市中的“铁娘子”

如今的中国股民多为新来者,对史美伦这个名字也许有些陌生。但如果时光倒退5年,几乎没有股民不知这位“铁娘子”。

从2001年初北上赴京出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到2004年9月离职,在内地的3年半,她一直处在聚光灯下。

有评论称:她的到来,史无前例,她是新中国首位担任副部级官员的香港人;她就任之后,中国股市曝光的黑幕之多,史无前例;对她的3年工作,市场人士争议之多,同样也是史无前例的。

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挂着她从香港带来的一幅字: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亿安科技案、中科创业案、博时基金案、银广夏案,在这一系列大案的查处中,史美伦一如既往地秉持她在港期间的刚正不阿与决不妥协,媒体称她为“掀起中国监管风暴的女人”。

在上一轮牛市的顶峰前到来,在上一轮熊市的谷底前离去,史美伦来的似乎不是时候。

发育不成熟的内地市场,股市的每一次风吹草动,股市的每一次潮涨潮落,人们都归咎于证监会。

但许多人将中国股市的牛熊转换归咎于她和她背后的海归团队,归咎于她发起的监管风暴。

责难和非议接踵而至:她不懂国情。

但人们承认:在一项监管政策、法规出台的过程中,她能够提出成熟市场的监管者会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要考虑——这种经验,非在成熟市场有多年监管经历者不能拥有。

这一点,史美伦是有信心的——她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整个市场未来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而不是背道而驰。

履历

上海出生,在香港长大,中学毕业后留学美国。

1983年在美国加州和美国联邦法院工作;

1991年任香港证监会企业融资部助理总监;

1997年时任证监会执行董事的史美伦,领导香港证监会同联交所共同推动打击黑庄,使当时的炒风随之陡然下降;

1998年1月1日起出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兼营运总裁;

2001年3月就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争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