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是如何扶植新导演的?

新浪娱乐 2017年11月30日
今年报名金马奖的处女作导演突破一百位,系史上首次。金马的种种做法,无形中已经传递了他们对新导演的态度,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新导演报名金马。金马已经54岁,它仍旧是华语地区最有活力的电影奖项之一。那么,这个“华语第一奖”是如何“播种”和“栽培”新人的呢?

  本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一开场,主持人陶晶莹便用三个词概括了今年提名的风向:佛光普照,女人当家,新人抬头。如果说前两项是偶然事件,那么最后一项似乎已成为了必然——在过去,张大磊凭借处女作《八月》、陈哲艺凭借《爸妈不在家》一举登顶最佳剧情片,相关评论文章中已经频繁提及过类似词汇。

  今年的获奖名单也再度证明了这一不可逆之势:《目击者》《绣春刀2》这样的优质商业电影并未获得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提名;五部最佳剧情片候选者几乎都是艺术片或独立制作;《大佛普拉斯》的导演黄信尧、《轻松+愉快》的导演耿军三年前两人就曾PK过金马奖最佳短片奖,没想到仅过了三年,两人就狭路相逢,又站在了同一个擂台上;今年获得最佳剧情片的是《血观音》,其导演杨雅喆被称为金马的“嫡系”,此前这个词我们通常只在欧洲三大节的报道中见过……

  种种迹象说明,金马似乎正在从一个综合性奖项向艺术性奖项转变,新导演迎来了金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今年金马奖收到一百位处女作导演的报名,数量创造历史。

  据新浪娱乐了解,金马不仅在提名和奖项上大胆推陈出新,还逐渐完善了金马电影学院和金马创投两大平台建设,让尚不具备执导长片条件的潜力导演拥有完整的成长体系。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发现,某个金马获奖导演曾经参加过若干年前的金马创投,而某个带着项目来参加创投的导演曾经是电影学院的一名学员……在金马周围已经悄悄集聚起一批新的创作势力,金马强壮了他们的体魄,他们也将热血输送给金马。

  本期有料,我们走访了金马执委会的几位“话事人”以及金马电影学院、金马创投的导师和学员,为您揭秘金马扶新体系的内部构成和运作机制,看看被称为“华语影坛第一奖”的金马,是如何“播种”和“栽培”新人的。

金马学院篇

  金马学院史上最“限制级”的毕业作品

侯孝贤导演(资料图片)

侯孝贤导演(资料图片)

  在金马学院学员们口中,侯孝贤不是大众熟知的“侯导”,而是亲切的“侯院长”。

  金马执委会主席两年一任,一般都会连任,也就是每位主席任期四年。只有侯孝贤例外,他2009年二度受邀出任主席,到2012年赶上金马50周年,便又延期一年才卸任。2009年,有感于釜山等电影节的推新制度,刚担任金马主席的侯孝贤认为,是时候该为华语电影的薪火传承做一些事了,于是他创立了金马电影学院。如今,侯孝贤后的下一届主席张艾嘉也已经圆满卸任,但他仍然低调地为电影学院忙碌着。

  与其他影展的“训练营”、“扶持计划”等名号不同,金马电影学院的设置就如同一座真正的学校一般——侯孝贤导演是“院长”,剪辑师廖庆松是“学务长”(相当于我们的教导主任),每年会有两位新导演担任类似班主任的“导师”,此外还会有一众业界前辈来做上课的“教授”。每届金马电影学院会选拔12-16位来自华语地区的潜力导演,并将他们分成两组,在一个月时间里分别集体拍摄制作出一部短片,最后同时公开展映。

  “今年是第一次学员来之前我们就指定了郑人硕、庄凯勋两位主演,第一次有女性和非台湾导演担任导师,也是第一次出现两组‘撞题材’的情况,两个小组选择了同一篇小说进行改编。金马电影学院从2009年创办至今,今年出现了很多个‘第一次’。”金马执委会执行长闻天祥说。

第九届金马电影学院结业合影

第九届金马电影学院结业合影

  11月22日晚,新光影城,距离金马奖颁奖典礼还有三天时间,金马电影学院举行了结业典礼。就像学校毕业典礼一样,“院长”侯孝贤坐在第一排,学员们按顺序整齐地坐在影厅中央的方块区域内,他们的身后坐着一排教授和导师,再往后是短片的主演们。当大银幕上播放近一个月的侧拍花絮时,学员们不时因看到熟悉的同学或是老师而哄堂大笑、鼓掌欢呼,气氛热烈。

  据学务长廖庆松向我们透露,今年金马电影学院有200多位新导演报名,廖庆松、闻天祥、两位导师以及学院统筹等几个人脑袋挤在一起,选出了最终这13位学员,然后两位导师再各自挑选学员。从10月28号他们抵达台北、住进同一家旅馆开始,这十几个年轻人便朝夕相处在一起。

  今年两个组在各自内部讨论后,竟在学院提供的选题范围内看中了同一篇小说,该小说来自作家陈栢青,聚焦军营中年轻士兵间的集体霸凌事件和同性情感。“像是一种尝试,在内地是不可能拍这种题材的,商业电影也会有级别限制。当初他们提出来想拍这个的时候,我其实是有意见的,说你们为什么要拍这个,你们是故意要让金马奖更过意不去吗?但是我们不会去干涉,因为这是他们的创作自由。”廖庆松说。

学务长廖庆松(资料图片)

学务长廖庆松(资料图片)

  作为主持人,闻天祥也开玩笑地说,这可能会是诸位在金马影展上看到的最“限制级”的电影。

  第一支短片来自黄进导师和他的学员们,镜头在一辆夜间行驶的轿车内部拍摄排长、班长和小兵们的插科打诨,对话中充斥着荷尔蒙弥漫的暴力和色情词汇。一番争执过后,几个人走下车在马路上激烈扭打起来,其间他们意外发现了霸凌事件背后的秘密。第二支短片来自傅天余导师和她的学员们,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海边哨卡里,一名战士即将退伍离开,从而勾起了同性间依依不舍的隐秘情感。

  作为观众,我们很难相信这两支短片竟是来自同一部小说,因为它们不仅叙事的侧重点不同,而且故事背景和导演风格迥异,充满新一代创作者的个性和气魄——这大概是由于,第一组学员全部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而第二组导师是一位年轻女性,学员中也半数是女生,作品气质明显温婉细腻得多。

  “总体说来,我们就是陪伴,然后适度地给他们一些建议”,廖庆松坦言。他在看黄进组的剧本时就觉得有些太过直接和暴力,拍出来比他想象得还要直接。“如果是我自己剪,可能会消掉很多联动的动作,比如镜头不要一直跟拍吵架扭打的过程,而是有一个视角,一个人听到吵架声,跑过去看,那边两个人已经扭成一团,这样观众会更有参与感。傅天余组的剪接则是一块一块的,好像我们在看一组一组照片,观众会主动去欣赏。所以从观众反应美学角度来讲,我自己的思路可能更接近第二组。”但他没有干预,尊重了学员们的想法,尽管黄进组的作品“尺度”令他和闻天祥两个“老师父”看得瞠目结舌。

导演黄进担任第九届金马学院导师之一

导演黄进担任第九届金马学院导师之一

  “他们可以毕业了吗?每个人都有开始吧。”作品放映过后,侯孝贤院长登台,用沉缓的声音发言道,“由于经历、年轻的限制,当导演不是那么容易,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你们要非常鲜明清楚地看到世界,看到那些细微的矛盾和感动,人和人相处中的困难,背后都是社会的折射。要在通过电影暴露出来之外,指出其中的意义是什么,表达你的看法。现在是数位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平时拿手机就可以拍,也不用急着整理,还要看非常多的小说。必须经过理解,你才会有距离地去看事物,拍出来的东西才会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和角度。”比起很多慷慨激昂的鼓舞,侯院长语焉不详的叮嘱更像个心事重重的老父。

  导师和主演们也纷纷登台讲述了这一个月来的难忘回忆。本届金马奖影帝提名者、也是黄进组短片男一号的庄凯勋说:“最后一天我们拍了一整宿,直到看见鱼肚白。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来互相合影留念。回到家我买了一把啤酒,坐在家楼下的台阶上抽烟发呆,我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热爱电影的初衷。”第二组的女导师傅天余则说,“我们互相扶持,互相伤害,互相无路可逃,又各自找到了出路。电影是很好的发明,让最美的时刻、最美的自己永远留下来,我很感激和你们一起上过这一堂课。”最后,侯孝贤一一为十三名学员颁发了金马电影学院的结业证书,全体师生也拍摄了“毕业照”留念。

金马学院学员交流现场(资料图片)

金马学院学员交流现场(资料图片)

  “同理心”的训练:集体创作,吵架是一定的

  “会吵架是一定的,然后在吵架里他们就能比较看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对方跟自己的不同在哪里,原来自己可以想到更多。”黄进说。黄进2016才刚刚凭借《一念无明》获得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奖,次年便被金马执委会拉来做了电影学院导师。

  谈到为何邀请新导演,而非成熟导演担任学员导师时,教务长廖庆松说:“大导演都有洁癖,也有规矩,好为人师的,哈哈。会一直说拜托你们,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哎我跟你讲你这样会犯什么错误,好像变成父母的感觉,我觉得对他们会有压力。黄进自己的片子剪了足足一年,剪到崩溃,他很知道新导演会面临哪些困惑,可以陪伴他们度过。”

  本届学员有五名来自台湾,三名来自大陆,其他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来的都是精英,因为我们要求至少拍过两部短片才可以报名,很多都拿过奖。像北京电影学院来的学生,做过他们学校毕业作品的导演,也一定是老师最宠爱的学生。这些新导演都意气风发,来了一看,一个比一个不认输,大家会发现原来彼此都很坚持,那么沟通可能反而会好一点,不会那么膨胀。”廖庆松介绍。

  值得玩味的是,再大制作的电影,通常也只有一个人做导演;而金马电影学院的制度是,每组六七个学员,人人都是导演。侯孝贤和廖庆松最初设立这一集体创作制度时,有怎样的深思远虑呢?

第八届金马学院合影

第八届金马学院合影

  曾经有工作人员开玩笑说,搭档了40多年的侯孝贤和廖庆松就像一个剧组里的严父和慈母,侯孝贤强硬、自我,廖庆松柔和、周全,因此侯孝贤适合做导演,廖庆松则常年担任他的剪辑师、制片人。在金马电影学院里,侯和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同样如此。

  “做导演啊,很孤独”,廖庆松说,“剧组所有人都跑来直接问你,导演这个怎么办?交代完他就跑了,好像坐在这里会怕打扰你。我也做过导演,拍完戏我就独自一人走几公里路,然后再走回来,感觉很孤独。”在廖庆松看来,金马电影学院可能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年轻导演们最后一次发挥集体智慧的机会。

  每个导演对每句对白、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的意见,吵得很厉害的时候怎么办?黄进会告诉学员们:“没关系,过了这个月,以后你就是一个人了。”他还说,“这是一种很痛苦,也很特别的学习方式。”

  侯孝贤和廖庆松有时候也未必完全一致。有学生跑来问廖庆松:“您和侯导刚才讲的完全相反啊,到底谁是对的?”廖答:“都对。人和人对艺术的观点都会不一样,你要思考站在谁的角度去讲。”

  最近廖庆松喜欢讲的一个词是“同理心”。同理心可以强大到什么程度?就是今天剧组里有一个人的妈妈生病了,你都能感觉出来不对劲。“在我看来,金马电影学院就是一次同理心的训练,磨练更完美的人格,人与人沟通,你要去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很多人达不到顶尖的艺术成就,就是缺乏足够的同理心,太过自我,完全不知道其他人都在想什么。作为导演,你要学会解释自己的剧本,学会磨合不同的观点,拍摄的时候才知道怎么去消除不同人的误差。”

凭《爸妈不在家》拿到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导演陈哲艺是第四届金马学院学员。(资料图片)

凭《爸妈不在家》拿到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导演陈哲艺是第四届金马学院学员。(资料图片)

  学院给不了你金马奖,但可以给你一个“家”

  在进入金马电影学院前,学员们大多以独立创作的作品获得过一定关注。金马电影学院设立集体创作模式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能让这些独立导演们尝试接触更工业化的制作流程,也因此在拍摄期间,学院还会请一些业内资深大佬来授课。这些年来学院邀请过的教授有李安、吴宇森、蔡明亮、关锦鹏、李屏宾、杜笃之、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陈国富、田壮壮等。金马电影学院也确实走出了几位如今已经成绩斐然的年轻导演,如《再见瓦城》导演赵德胤,凭《爸妈不在家》斩获戛纳金摄影机奖、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的陈哲艺,短片入围过戛纳展映的庄佳龙等,都曾经是金马电影学院的学员。

  廖庆松对当年默默无名的赵德胤依然印象深刻:“那时候侯导就很关注他,因为他来自东南亚,对他的族群有很特别的认识。他来学院的时候还不太会剪接,我在旁边盯着他一步一步做。我也不认为说来金马电影学院是一次镀金,但他们确实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被反复磨练过,是值得纪念的。”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电影节都热衷于培养自己的“嫡系”导演,比如泽维尔·多兰之于戛纳。金马奖也是如此吗?金马电影学院走出的导演,是否有更大几率可以获得金马奖呢?

  金马执委会执行长闻天祥果断否认了我们的猜测。“金马奖评审向来以‘六亲不认’闻名……因为各个部分都是分开来做的,评审每年也都在更替。我们更想做的是,金马奖是颁奖,已经是最末端,那我们更希望能在前端有一些作为,去发掘更多新导演和案子。电影学院让一些只有短片经验,还没有执导长片经验的年轻人聚合在一起,也许会成为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再见瓦城》导演赵德胤是第一届金马学院学员。(资料图片)

《再见瓦城》导演赵德胤是第一届金马学院学员。(资料图片)

  据了解,马来西亚导演陈胜吉当年就是在电影学院里结识了他后来的摄影师,是一个台湾人,把对方邀请到了马来西亚拍了《分贝人生》,而这位摄影师今年参与拍摄的《血观音》拿到了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大奖。

  金马学院无法保证学员未来拿奖,但非常注重对学员保持长期关注,以及营造一种“回母校”甚至“回家”的氛围。“金马执委会的人很少,所以我们会去找以前的学员回来帮忙,分担一部分侧拍、剪接等工作,就像回母校一样。我们今年甚至收到一个短片,是以前一届学员集体拍的他们中秋节在做什么。今年黄进导演从香港回来参加结业典礼这几天,我们为他安排好了酒店,他问我可不可以退掉,他想和学生们一起住在宿舍里。”闻天祥透露。

  明年就是金马电影学院创立十周年了。“我们也许会做一个结业生返校的活动,让他们都带着自己的作品回来”,教务长廖庆松告诉我们。

金马创投篇

  一次提案训练,教你最快速吸引到投资人

2017年百万首奖被授予陈胜吉,这是他第二次拿到百万首奖。(资料图片)

2017年百万首奖被授予陈胜吉,这是他第二次拿到百万首奖。(资料图片)

  如果一名新导演成为金马学院的学员,参加完学院活动,不意味着他与金马的缘分结束,日后的新作品,还可以拿出来参加创投。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赵德胤的新作《再见瓦城》都是参与过金马创投的电影。2014年,第五届金马学院学员庄佳龙的首部长篇剧本《会开飞机的美人鱼》也曾入选金马创投。

  创投是金马另一个扶持新导演的平台,针对的是已经相对成型的项目,因此从中走出的知名导演和获奖作品也更多,比如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管虎的《八百壮士》、杨超的《长江图》、宋欣颖的《幸福路上》等。今年获得百万首奖的是马来西亚导演陈胜吉的新片项目,他的上一部作品《分贝人生》也获得过金马创投的百万首奖。

  据了解,2017年金马创投吸引了291个电影项目报名,是去年的两倍多,因此金马决定破例将入围项目数增加到35个。朱延平、张作骥、王伟忠、苏丽媚、余为彦、姚经玉等电影人也报名了创投,和新导演们同台角逐。整个金马创投活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培训工作坊”、“一对一媒合会议”与“产业论坛”。今年还首度推出WIP(Work In Progress)单元,针对即将完成拍摄或已进入后制的电影提供协助,加速他们完成作品,共计有5个项目入选。

  今年金马影展闭幕片《幸福路上》就曾经是四年前的创投百万首奖获得者。这是一部动画长片,来自台湾女导演宋欣颖。

《幸福路上》是台湾才女宋欣颖导演的动画作品。

《幸福路上》是台湾才女宋欣颖导演的动画作品。

  “我常常说,不见得是我的才华或者作品最好,而是我提案的能力最强”,在总结获得百万首奖的经验时,宋欣颖说。宋欣颖曾在美国留学,受过很多提案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五分钟内清楚地阐述出自己的故事大纲、项目利弊、卡司情况、市场及奖项前景分析,她也善于把PPT做得简明扼要。“没办法,在美国那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你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投资方的注意。”

  宋欣颖当年在参加11月金马创投前,9月便已经将剧本、分镜甚至卡司(桂纶镁答应了帮忙配音)等全部码好,“除了没有一分钱以外,什么都准备好了。”

  如果是不像宋欣颖这样有强大提案能力的新导演怎么办?金马甚至也在这一环节帮助新导演搭好了桥——在密集轰炸般的三天创投会议到来之前,金马会为入围创投的新导演们提供一个workshop,也就是“培训工作坊”,邀请三位资深业内专家和两位编剧,针对每个项目来对导演进行提案方面的辅导,宋欣颖就曾在这里受到过苏照彬和李樯的指点。

  这个培训过程会比获得奖金更令年轻导演终身受益。2017年百万首奖获得者陈胜吉便向我们透露,他在工作坊里受到专家的“迎头一击”,临时将故事做出了非常大的改动。

  和金马学院导师密友般的陪伴不同,创投培训坊的专家们会毫不留情地向你“泼冷水”——因为时间有限,他们又和你的项目没有利益关联,所以专家们在这一环节会心直口快地告诉你他们对项目的第一印象,以及指出你在提案过程中的不足。“因为接下来他们就要面对几十家资方,这个是非常有效的,醍醐灌顶,尽快做出调整,才可能有更好的准备。”闻天祥说。

  “正式的创投会议就是在酒店一个房间里,感兴趣的制片人、投资者、发行商、策展人等等会进来和你一对一面谈,每场限时15分钟。每天主办方会排七八场见面,实际可能更多,有时刚要休息又临时增加一场。”宋欣颖回忆道。对于每个参加过创投的导演,一个共同的体验就是“累”,争分夺秒地说上一整天,确实非常考验体能。最终她在2013年的金马创投中获得了一百万台币的首奖。

  “一百万对我来说算是解燃眉之急,尽管我的项目是动画,需要五千万台币,但一百万至少可以让我做一些气氛图和样片,也让我请到一位制片人,帮我解决了一些行政上的问题。”宋欣颖坦言。闻天祥也告诉我们,“一百万并不多,是我们给你的一小小桶金,但是相信这个名号可以让更多人注意到你。”

2013年,金马创投百万首奖授予宋欣颖的《幸福路上》

2013年,金马创投百万首奖授予宋欣颖的《幸福路上》

  尽管《幸福路上》最终的大部头投资并不是在参加创投过程中找到的,宋欣颖觉得参加创投对这部影片的诞生意义非凡——起码是一次很好的宣传和学习,让两岸三地的投资方关注到有这样一个项目要启动了。

  金马影展也对这部难得一见的本土成人动画给予了最大支持和鼓励——2017年,在《幸福路上》尚未完全做完的时候,金马执委会便联系到宋欣颖,邀请这部电影担任本届金马影展的闭幕片。

  《目击者》导演程伟豪也曾通过金马创投获得过一万美金的奖励,他将其投入了田野调查中。“创投的目的不是说要要马上把电影拍出来,因为里面有很多良师益友,可以发现你项目的问题以及你跟别人的相同和不同,你的优势在哪,在创投里都会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因此,程伟豪倾向于尽可能多地带着新项目参加创投,“请前辈们看看你的问题出在哪。”

  今年陈胜吉在获得创投百万首奖之前,原本是打算放弃电影改做其他行业的:“马来西亚只有贺岁片、鬼片比较多,我不想去拍那种电影,所以本来想放弃。拿到百万奖金回到马来西亚后,我的学姐说恭喜你,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重担落在了肩上。”

黄渤、张家鲁、张家振担任本届金马创投会议决选评委(资料图片)

黄渤、张家鲁、张家振担任本届金马创投会议决选评委(资料图片)

  做评审,还是要有一个标准在

  今年,黄渤、张家鲁、张家振担任了本届金马创投的评审。

  “还是有给几千块钱的啦……”被问为何愿意耗费时间精力,听取新导演们的提案计划时黄渤调侃道。紧接着他正色说:“这是挺兴奋的一件事,见到很多鲜活的、有力量的导演,看到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切入角度。就像有时候看画展一样,各个艺术家都有不同表现,异彩纷呈,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每个人8到10分钟陈述,5分钟评审提问,压力挺大的,我都想如果是我的电影,我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陈胜吉回忆了当年他凭借《分贝人生》获得百万首奖时的情形:“当时有施南生、陈可辛、李烈三位评审,我见施南生最紧张,她戴个眼镜,很严肃,我每次和她眼神碰到都会口吃。烈姐坐得比较远,陈可辛夹在中间,一直保持着微笑。我们讲到一半的时候,他们三个突然说:这个故事很不错哎!”他们才稍稍放宽心。

凭《分贝人生》首次拿到百万首奖的陈胜吉(资料图片)

凭《分贝人生》首次拿到百万首奖的陈胜吉(资料图片)

  每年金马创投会评选出大约九个奖项,颁发数额不等的奖金。其中有的是政府出资,有的是企业赞助,有的是跨国文化合作,最受瞩目的就是“百万首奖”。对于赞助的奖项,有时是赞助方评,有时是赞助方委托评审来评,金马执委会不会干预。就算一家企业对一个项目特别感兴趣、甚至给了奖金,它也只有优先投资这第一桶金的权利,后续该项目由谁投资,由谁发行,均不做绑定。

  据黄渤透露,今年三位评审共评选了三个奖,分别为台北文创、百万首奖以及与法国合作的一个奖。最终百万奖的获得者再度是陈胜吉,他的剧本聚焦性侵、虐杀儿童,题材本身冲突就比较大,但他又没有将故事的重点放在这里,而是关注其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持续性伤害。“解析的深度、宽度、层次非常分明,这么年轻的导演,再加上他的上一部作品品质也很好,综合考虑,我们决定给这部。还有几部也不错,而且基于那些导演之前的作品考虑,新片也不会差。但他们还在调整,不那么完整。作为评审还是要有一个标准在。”

  据参加创投的导演们透露,张艾嘉作为执委会主席非常关心创投会议的情况,会亲自过来和他们一一打招呼,听取他们的进展和困惑。

金马未来篇

参加新浪娱乐新浪潮论坛的三位新导演,毕赣、程伟豪、黄进(资料图片)

参加新浪娱乐新浪潮论坛的三位新导演,毕赣、程伟豪、黄进(资料图片)

  新一批新浪潮正在诞生?

  黄进导演说,他在拿到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之前,香港没有人认识他,回到香港后,他开始认真思考做导演这件事;毕赣也开玩笑道,拿了金马奖之后,家人才知道他在拍电影,他原本的志向是要去做一名爆破员;程伟豪之前拍短片,获得过金马奖最佳短片奖后,长片筹资变得更加顺利,今年他的长片作品《目击者》获得了金马奖五项提名。金马奖,或多或少改写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今年是金马奖史上第一次报名的处女作导演突破一百位。执行长闻天祥对此评论道:“金马奖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平台,每个人拥有均等的机会,不会因为你名气大小就区别对待。我们也没有刻意去扶植新导演,而是很自然而然地被他们的创意和新鲜感打动。”闻天祥笑道:“感觉有一点新浪潮的感觉了。”

  话虽如此,但金马的种种做法,无形中已经传递了他们对新导演的态度,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新导演报名金马。金马已经54岁,它仍旧是华语地区最有活力的电影奖项之一。

  见证过台湾电影新浪潮诞生的廖庆松也对我们说过类似的话:“好莱坞已经占据了光谱的一边,但未来一定是接地气的作品更受观众欢迎。现在大陆人才济济,我觉得一波‘北京新浪潮’已经开始了。”

参加新浪娱乐新浪潮论坛的张艾嘉

参加新浪娱乐新浪潮论坛的张艾嘉

  张艾嘉则认为,台湾和香港的新势力也在崛起:“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到,今年金马奖的宣传片是杜琪峰拍的,他拍了一个2028年的未来的影片,很炫。里面讲的语言都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语言,我看的时候其实心里蛮感慨的,感慨于什么呢?感慨于我突然感觉到,我们这个年代可能要结束了,我们在这个领域当中霸占了四十多年,说不定应该结束了。新的一批的人出来了,不管他们是20多岁、30多岁,这批人现在应该是在往上冲的时候,他们了解现在这些观众的情绪。至于将来怎么样,我们未必有这个荣幸去参与,可是我们还是可以把一些经验留下来,是一个传承。只要年轻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都在那里,都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可是一些更新的技术上面的东西,可以用另外一种电影语言表达的东西,就真的是年轻人的世界了。”

  金马奖曾在杨德昌、侯孝贤、王童、蔡明亮、李安等名导的集体发力下达到艺术顶峰,也助推过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到来。或许未来不久,金马奖又将见证一个新的大华语电影时代的诞生。

  感谢本文涉及的所有访问对象:

  金马执委会主席、导演、演员 张艾嘉

  金马执委会执行长、电影学者 闻天祥

  金马电影学院学务长、剪辑师 廖庆松

  本届金马创投评审、演员 黄渤

  往届金马创投百万首奖获得者、本届金马影展闭幕片《幸福路上》导演 宋欣颖

  本届金马创投百万首奖获得者、《分贝人生》导演 陈胜吉

  本届金马电影学院导师、往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获得者、《一念无明》导演 黄进

  往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获得者、《路边野餐》导演 毕赣

  往届金马奖最佳短片奖获得者、《红衣小女孩》《目击者》导演 程伟豪

  (何小沁/文)

查看更多策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