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国际影展质检报告

新浪娱乐 2017年11月06日
一个影展的诞生,从无到有,要经历常人想象不到的方方面面困难。如何在政策、资金、商业、艺术之间周旋,如何获取和经营一片土地,如何筛选出每年各国为数不多的佳片,如何邀请到影片主创来到现场,如何达到观众满意的观影环境和放映水准,以及各行各业的来宾如何安置,他们的吃住行,都是组委会要考虑的问题。

  从北京西站出发,驶过河北,穿越太行山不久,就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古城平遥。接客的小巴缓缓驶入这座城市,低矮的楼房,并不整洁的街道,杂乱的电线杆……虽是第一次踏足,一切仍旧看着有些眼熟,在电影《山河故人》中,在其它贾樟柯电影里,我们依稀见到过相似的画面。

  相信大家也听说了,导演贾樟柯在山西平遥创建了一个国际电影展,而我们也有幸成为了第一批前来报道的媒体。11月5日,影展闭幕,在短短一周里,我们在这里生活、看片、交流、写稿,体验“平遥元年”的方方面面。那么,贾樟柯办的这届影展究竟质量如何呢?跑过多年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也见识过北京、上海电影节和金马影展,两位小编何小沁、梵一深知举办一个影展有多不易,特奉上这份《“平遥元年”质检报告》,从硬件建设和包装、组织秩序、影片质量及排片、电影文化建设、影展卡司和关注度等方面进行一一评鉴。

硬件:高标准放映设备,电影宫艺术范儿十足

门口的装置

门口的装置

院内布置

院内布置

  梵一:五星力荐

  评语:平遥电影宫在众多电影节里算是相当独特的。戛纳的电影宫虽然靠海,风景和视野极美,但建筑本身并不起眼。威尼斯的电影宫除了独特的门脸外,再无其它特色了。平遥影展的电影宫本身就有很丰厚的历史韵味,一则被精致的明清民居环绕,二来其自身就是60年代老厂房,带着苏式建筑的印迹。电影宫外部看,山形屋顶加上墙面的设计,既兼具了当地民居特色,又有了一点古希腊建筑的韵味。电影宫厅与厅之间距离很近,方便人们串场,三处卫生间呈三角之势分布,能最近距离满足所有区域的需求。空间利用堪称完美。

电影宫展厅大门和红毯区,山行屋顶颇有点希腊风范

电影宫展厅大门和红毯区,山行屋顶颇有点希腊风范

  比起建筑,平遥影展的银幕质量更让我惊喜。“小城之春”影厅的银幕标准很高,像是复制了坐落在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一号厅。“站台”露天剧院因为天气渐冷,影展团队还悉心为观众准备了地热和毛毯。贾樟柯为这座电影宫的未来也做了规划,影展举办完毕后,电影宫还会保持日常放映,并希望把北京、上海大城市才有的德国电影展、法国电影展等等影展活动邀请到平遥来。露天剧场是非常高端的数字设备,未来还会策划一些演出活动。平遥位居北京、西安两地的中心,距离武汉也很近,三个大城市大学生都非常多,贾樟柯不仅想办一个“年轻电影人”的影展,还想吸引更多爱电影的年轻人前来。

电影宫外观

电影宫外观

  值得特别夸赞的一点,相信您看到平遥影展的海报就会明白。它的物料设计也堪称一绝。海报上,白色的方形插入平遥古城,远处天边一轮圆月,象征着电影艺术”插入”现实。而平遥影展的放映前贴片、纪念品店的周边都做得非常精致。唯一稍差的就是排片表,直接复印在A4纸上,特别粗糙和不友好。而大院最深处的两层小楼被改装成了新闻中心,非常安静,方便媒体写稿,可以说非常人性化了。

“小城之春”影厅门口

“小城之春”影厅门口

电影宫地图

电影宫地图

  何小沁:五星力荐

  评语:北京电影节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的“电影宫”,上海电影节则得益于上影集团的影城和酒店。平遥电影宫则可以说是非常国际化和艺术范儿了,整个园区由老柴油机厂改建而成,总体经过了非常严密的规划、设计、施工,由贾樟柯团队和清华的建筑设计团队联合设计,上影集团提供了一流硬件设施。因为地处平遥古城中心位置,平遥电影宫完整保留了老厂房的外形,没有对世界遗产做出视觉上的破坏。电影宫内外有序地贴满了法国公司设计的影展物料,风格简洁大气,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相比其他国家的电影宫,平遥是完完全全的中式建筑风格,注册中心、电影宫、媒体中心、宴会厅等分别位于不同的房子里,整体如同四合院一样,互相关联又独立。

“站台”露天剧场

“站台”露天剧场

  贾樟柯多次强调,第一届影展其他方面可以以后再总结和完善,但放映条件是一个影展的核心,必须一步到位。经过几天的观影体验,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一流的放映水准:银幕明亮清晰,音响环绕立体,座椅干净舒适,电影节最容易被影迷吐槽的字幕也准确无误。几个影厅里,“小城之春”银幕质量高端,“站台”则是大气又别致的露天放映场馆,其他几个影厅不大,分别只能容纳百人以内,但因为都是相邻的,让影迷不必有转场赶时间方面的担忧。可以看出,一座专为影展而设计的电影宫,确实要比临时改造商场、改造影城、改造酒店要便利得多。

纪念品设计

纪念品设计

  当然,由于是第一届影展,确实难做到尽善尽美。典型事件就是开幕片《芳华》放映时间推迟,导致观众在室外寒风中多坐了两个小时;还有《空天猎》映后交流时间推迟,一度令某网友误以为是范冰冰耍大牌。后来总结原因是市内交通不畅、嘉宾车辆无法及时到达,以及园区内导视系统不完备,影迷第一次来找不到放映场馆,同时会议期间安保措施也比较严。影展后半段,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放映和活动都很准时,可见组委会有很强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执行力,相信明年这些小失误就不会再出现了。另外就是现有的放映厅目测未来要不够,园区应该还会扩容。总体上,本着鼓励的原则,硬件方面我还是要给出满分五颗星。

影片质量:着力发掘非中心地域,处女作新人藏龙卧虎

现场的影展日程表

现场的影展日程表

  何小沁:四星推荐

  评语:早在平遥影展在北京举行的片单发布会上,我就对其选片质量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得不说,贾樟柯多年来在国际上积累的人脉和资源确实为创办影展提供了他人难及的优势。

  贾樟柯背后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国际策展团队,比如平遥影展的艺术总监是曾经效力于多个国际电影节的马可·穆勒,此人也是个中国通;其他选片人也都有丰富的国际电影节选片经验。

  平遥的展映片数量不多,不像三大节那样排布密集,但这样的好处就是不会让影迷犯选择综合症,同一时间基本就是在两三部电影里选一个最想看的。

咖啡馆成为影迷交流区

咖啡馆成为影迷交流区

  平遥的选片有几个亮点,一个是注重新导演,新导演的作品能占到总片数的一半;第二是着力发掘东亚、中东、拉美等地区的最新佳片,这个可能是其他影展不注重的;最后,平遥影展还干脆有个单元叫“影展之最”,直接拿到本年度在其他电影节上获奖的片子,基本保证每一部都在很高的水准上,这对于没机会去三大节的影迷来说是一条通往顶级艺术殿堂的便捷通道。比如今年戛纳的金棕榈奖影片《魔方》就在平遥和国内影迷提前见面了。

电影宫里悬挂着“梅尔维尔回顾展”海报

电影宫里悬挂着“梅尔维尔回顾展”海报

梅尔维尔回顾展展台

梅尔维尔回顾展展台

  梵一:四星推荐

  评语:平遥影展的片单自公布之日起就惊艳到了众多影迷,没想到第一年办,还能有这么多不错的片子参加,包括了不少国际电影节的出色作品:柏林电影节的《大世界》《九三年的夏天》,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魔方》、开幕片《伊斯梅尔的幽魂》、杜蒙的《童女贞德》,威尼斯电影节竞赛片《甜蜜的国度》《嘉年华》、闭幕片《极恶非道3》等等。影展片单并不仅仅是已经崭露头角的作品,还有各大电影节之外的遗珠。

《红圈》和《眼线》海报

《红圈》和《眼线》海报

  在片单中,最大看点要算“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百年诞辰回顾展,包括《神父莱昂纳汉》《影子军队》《红圈》《独行杀手》等10部梅尔维尔经典作品,并且还专门为梅尔维尔的影迷举办了一场论坛。虽然我并不待见这位大导,只喜欢他的一部《神父莱昂纳汉》,可是依旧不得不为这次策展点赞。正像贾樟柯介绍的那样,办这个回顾展,不仅仅是因为梅尔维尔100周年诞辰,且也因为中国类型片当前正处于起势阶段,梅尔维尔作品有着非常高的借鉴意义。科长为中国电影操碎了心。

  平遥电影展想要办成年轻人的影展,因此处女作便成了该影展的最大特色。我们能在片单里看到不少世界各地的优秀处女作。来自法国的《小农民》对男主角的情绪刻画非常独到,赵婷的《骑士》是一部美极了的西部片,而《九三年的夏天》在今年年初拿到了柏林影展最佳处女作奖,片中小女主的表演非同一般……这些作品都让我倍感惊喜,也正应验了影展单元的名字,“藏龙”“卧虎”“新生代”……

海报墙上贴着各个单元的海报

海报墙上贴着各个单元的海报

  接近年底,大导演的好片子基本都去了各大国际影展,平遥不得不在被动的局面里想办法突围。他们非常重视东欧、中亚、拉美地区的选片,那里既没被世界注意,又有新鲜的故事。吉尔吉斯斯坦的《苏莱曼山》、阿根廷的《雷的人生课堂》、土耳其的《不要离开我》就是非常不错的例子。

  我在本届影展短短6天时间里看了23部电影,平均质量上乘,不得不佩服平遥影展选片的眼光,且所有选片都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反映包括叙利亚难民在内的世界各地底层民众的生存,让我内心沉重而忧伤。

组织秩序:招待很周到,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

门口的保安

门口的保安

  何小沁:三星鼓励

  评语:因为是第一届影展,接待经验不足,举办时间又和国家重大会议重合,所以难免会遭遇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比如安全保障和园区通畅度之间难以两全——进入园区就要排队安检,每个场馆在不同时间开放不同的门(比如有红毯仪式的时候,一侧的门要全部封锁),园区内又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做导视系统,导致前两天嘉宾、影迷、记者们都找不着北,一次次碰壁后才能找到指定的入口。但这种情况在影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方面是大家终于熟悉了各个场馆的方位,另一方面组委会也及时树立起易拉宝来指路。

  看片的流程跟戛纳相近,有证件的嘉宾、记者凭借证件就可以直接入场,或者在指定时间内换票入场,进场的时候会有工作人员拿机器扫描证件或票来计数。影迷则可以在网上购票,然后凭借电子购票凭证换票入场,每张电影票的价格大约在五六十元。但是入场时间没有严格限制,迟到的观众也可以随便入内,也有很多观众会提前退场;影厅内不乏有人边看片边玩手机、吃零食甚至打电话,影厅内的氛围比戛纳要差不少,但这不是平遥影展的问题,是中国观众普通素质都需要提高的问题。

排队观影的人群

排队观影的人群

  官方放映场也遵循国际电影节惯例,会有主创见面,由贾樟柯或马可·穆勒亲自主持,观众可以自由提问。可以看出,贾导和马可对每部入选影片都做了功课,多位主创在参加过平遥的展映后都发微博朋友圈表示,在平遥感受到了主办方对电影人的尊重,电影节气氛很浓。

  可以感受到平遥影展的考虑还是很周到的,比如园区内都覆盖了免费wifi,为嘉宾和记者准备了餐饮和班车等等。但可能还是第一届经验不足的问题,实施起来可能没有设想的那样完美。比如现在平遥的夜间已经非常寒冷,露天放映十分考验观众的耐寒承受度,整个影展的时间应该提前至少一个星期;发到嘉宾和记者手上的排片表是打印的Excel表格,而介绍影展概况和各个入围影片的手册直到最后一天才印出来等等,可以看出筹备时间上还是太仓促,没能把每个想法都付诸实践,相信经过一年的准备后,下一届就会比较完备了。

开幕式红毯现场

开幕式红毯现场

  梵一:两星不推荐

  评语:据现场秩序也能看出,这个影展的确是第一年举办,没有经验。在大门口,一排清一色的穿黑西装戴墨镜的保镖负责查看证件,这场景本身就很荒诞。开幕式活动的现场安保,也有点草木皆兵的意思,尽管站满了保安,依旧乱成一锅粥,红毯媒体区台子上,挤上来众多当地居民。当然这也不怨影展组织本身。国人的确由不遵守秩序的状况发生,熟人用证件带人进、厕所上完不冲水……更甚至,在几天的时间里,电影宫建筑的出入门口被官方变了好几次。

  最不科学的要数排片。上午常常有四部不同影片的媒体场,9点两场,11点两场,而新闻发布会时间又与11点的影片重合。媒体们不得不好好纠结一下,选哪一部看,要不要为发布会放弃看片。每一部影片媒体场放映完后,还有首映场或者重复场,这两个场次是需要用媒体证件换票的。换票时间只能提前二十分钟。所以,我常常看完一场后马上跑去换下一场的票,大多数时间会被告知已没票。影展似乎为不同的贵宾留了票,虽然没票,除了少数热门场次,实际上大多场次是坐不满的。

不起眼的电影宫入口

不起眼的电影宫入口

  在排片方面,下一届平遥电影展可以借鉴下欧洲三大的模式,威尼斯的主竞赛单元和重点展映影片的媒体场排片一般是上午两部,晚上一部,分别放在两个最重要的影厅里,一天三场稍微有点让写影评的媒体人吃不消,我就常常写短评写到发愁吐血。戛纳的排片就更和谐多了。当然,欧洲三大的发布会都会跟重点影片排片错开,集中放在12:00-15:00时间里,这样媒体可以看完片,再去发布会与主创交流。

  可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影展的清洁阿姨和大叔,他们满脸平和,很认真地维持现场环境,在雾霾天儿里认真干活,如果他们的身影不是电影场景,还有什么是呢?

卡司阵容:范冰冰人气火爆 影响力后劲不足

影展论坛现场

影展论坛现场

  何小沁:三星鼓励

  评语:首届平遥影展由范冰冰担任形象大使,冯小刚携两位女主演苗苗、钟楚曦出席开幕片《芳华》红毯和发布会,李晨和范冰冰踏上了《空天猎》红毯,赵涛、何洁、周笔畅、黄旭这些大咖的到来为小城带来了空前的热闹气氛,也让平遥影展在首届就能吸引到除影迷小团体之外,普通大众的关注目光。许多知名策展人、电影幕后主创、电影公司老板、国内外影评人的到来使得平遥开始有点电影圈大集会的感觉了。作为一个艺术影展,我们也能感受到平遥在努力地平衡电影专业性和公众参与性。

范冰冰在开幕式红毯现场

范冰冰在开幕式红毯现场

  贾樟柯希望平遥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影展,因此没有设置竞赛单元,最终的表彰也都是和一些机构合作颁发的荣誉,而非电影节奖项。这样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闭幕式和颁奖晚会,只在距离结束还有两天的时候有一个“平遥之夜”,没有足够的明星阵容压轴,因此绝大部分媒体在影展中途就撤了。

  我们不能苛求一个影展第一届就拥有最强大的明星阵容,但我们相信,有了这份尊重电影、热爱电影的态度之后,平遥会在未来吸引越来越多知名导演和演员的到来。到时候,或许媒体报道最多的就不是形象大使和红毯嘉宾了,而是展映影片的主创们,他们才应该是一个影展彰显硬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

开幕式红毯现场,马可-穆勒、贾樟柯、赵涛在电影宫门口全程迎宾。

开幕式红毯现场,马可-穆勒、贾樟柯、赵涛在电影宫门口全程迎宾。

  梵一:三星鼓励

  评语:影展的卡司相当不错的,形象大使范冰冰,李晨带着《空天猎》展映,还有冯小刚携《芳华》捧场。因此第一年拿到赞助也情理之中。马可穆勒先生常常在电影宫里和影迷交流,贾樟柯也时时这里那里露个脸。吴宇森等电影人开课,论坛活动现场人山人海。不少国外影片的班底也亲临现场,包括法国电影人阿诺-德斯普利钦。平遥影展整体相当亲民,真正实现了电影人和影迷的交流互动。

后记:明年还要来!

和“平遥元年”合照

和“平遥元年”合照

  一个影展的诞生,从无到有,要经历常人想象不到的方方面面困难。

  如何在政策、资金、商业、艺术之间周旋,如何获取和经营一片土地,如何筛选出每年各国为数不多的佳片,如何邀请到影片主创来到现场,如何达到观众满意的观影环境和放映水准,以及各行各业的来宾如何安置,他们的吃住行,都是组委会要考虑的问题。这其中很多都是作为导演的贾樟柯此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从未担任过的角色。

  比起北京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平遥国际影展格局小而精致,艺术气息更为浓厚;和西宁FIRST影展相比,平遥在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上更占据优势;和跟国内其他城市的独立影展相比,平遥有了贾樟柯的牵头,更具有国际化视野。我们无法评判国内究竟哪一个影展更好,但可以确定的是,平遥国际影展使得中国影展版图更加完整和多元,将成为中外电影人交流沟通的新平台,也更有助于电影文化在普通百姓间的普及。

  首届平遥国际影展各方面都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线上,尽管并非尽善尽美,但仍值得我们致以敬意和保持关注。这样一个影展的诞生和成长,注定会是中国电影和影迷们的福事。

  两位小编何小沁和梵一得出结论:明年还要来!(何小沁、梵一/文)

查看更多策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