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改革开放30年内地流行音乐回眸(中)

新浪音乐

时代缩影:魔岩三杰 VS 四大天王
第二个十年:发展与壮大(1989-1998)
在之前多年的铺垫之后,流行音乐终于在外界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井喷。这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70后有他们的音乐领袖,80后有他们的集体回忆,90后也开始接触让他们为之疯狂的偶像们。现在回头看去,这个十年如此美好。美好之中当然也有不幸,陈百强(听歌)、黄家驹、邓丽君(听歌)、张炬等人在这十年里相继去世,不仅让他们各自代表的风格呈现后继无人的情况,也让流行音乐的成人消费市场越来越薄弱。
1、《潮-来自海那边的歌声》节目播出
即使通过录音机和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有许多港台作品来到了内地,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即使威猛早在1985年就来华演出,内地听众对流行音乐的认知仍然比较片面。对华语音乐的认知同样如此。多数人对台湾流行音乐的概念仍然局限在刘文正(听歌)、邓丽君、凤飞飞(听歌)等少数几个歌手身上,年轻人也不过多唱着苏芮(听歌)、齐秦( 听歌 blog)、潘美辰(
听歌 blog)。在1989年某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播放了一档叫做《潮-来自海那边的歌声》的专题片。这个节目一下子颠覆了观众对台湾流行音乐的印象。
这一档节目选歌大多来自当时在台湾如日当中的飞碟唱片,这些歌曲也都经过精心的挑选与制作,演唱者多是当时天王天后级的人物,他们的歌曲制作精良,琅琅上口,最让内地观众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歌曲还有配合MV的播放形式。这些优质的歌曲和新颖的MV让看过节目的观众都牢牢记在了心底。黄莺莺(听歌)、王杰(听歌)、姜育恒(听歌)、蔡琴(听歌)、张清芳(听歌)、张雨生(听歌)、小虎队(听歌)一下子在内地知名度剧增,观众对于台湾音乐的好奇和探知欲让这个专题片很快有了后续。《我们相遇—来自台湾的歌声2》很快就推出了,观众们又认识了叶欢(听歌)和江淑娜(听歌)。这一档节目启发了许多70后的歌迷,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至今仍然是非常死忠的台湾流行乐迷。内地市场因为这一档节目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不用于以往一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或者一两个大众偶像就能满足的状况,观众开始因为年龄、文化、收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美开始逐渐分化,对于歌手和作品的要求也开始更加多元化。小孩子们第一次找到了自己钟爱的偶像团体,知识分子们则有了都市情歌做心头好,内地市场开始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次事件的直接受益人除了听众之外,当然还有飞碟唱片。飞碟唱片成立于1982年,由吴楚楚和彭国华自滚石(听歌)出走之后创办。飞碟致力于台湾本地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制作,先后推出苏芮、蔡琴、王芷蕾、黄莺莺、姜育恒、叶欢、王杰、张雨生、小虎队、红孩儿(听歌)、郑智()化(听歌)、林志颖(
听歌)等巨星,风光一时,成为台湾唯一能和滚石音乐对峙的本地巨头。后来飞碟由华纳控股之后被收购,更成为当时六大唱片首个染指华语当代流行音乐市场的案例。从此国际唱片开始进驻华语区,将国际行业规范带进来,却也令原创文化更加艰难。而当初飞碟的许多优秀音乐作品也一直因为版权问题无缘与听众再见。
2、卡拉ok进入中国
1989年,北京地区第一家卡拉ok歌舞厅开业了。人们相当好奇,这个机器竟然可以完成整个乐队的演奏,还可以提示歌词帮助人们完成演唱。所有歌迷和音乐爱好者们都沸腾了,因为这意味着,人人都能做歌星了。
卡拉ok对于流行音乐的意义是革命性的。首先在于歌者和听众的关系不再是一如既往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在过去,流行歌曲通过录音带、电台、电视台、电影等渠道传达给听众的时候,这种交流是单向的,也是单方面的。歌迷和音乐爱好者更多的是沉浸在创作人和歌手们为他们划定的空间,只能去理解和感受歌曲。卡拉ok改变了这一切,只要在这台设备的面前准备好伴奏,人人都可以从感受变为抒发,将一首歌变为自己的表演,这种角度的变换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其次卡拉ok极为平民化的消费使得音乐爱好者逐渐从单纯的听演变为自发的唱,从以前的听音乐发展成为k歌爱好者,从而形成了新的群体,为流行音乐开辟了新的消费阶层。卡拉ok甚至改变了行业格局。在香港,因为卡拉ok获得的巨大成功,歌曲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开始考虑消费者在卡拉ok机的陪伴下是否能顺利的唱好歌曲,于是“k歌文化”开始形成,最夸张的时候,到了一首歌推出的时候,先在ktv让顾客试唱,反应良好之后才推广到电台和其他消费市场。在台湾,卡拉ok也成为检验歌曲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后来所涉及到的ktv录影带如何收取版税更是至今流行音乐产业都尚未妥善解决的问题。
在两岸三地,因为卡拉ok的走红,许多音像公司开始染指卡拉ok影带的制作,并不高的成本和巨额的销售利润让这些公司迅速成长起来,内地的孔雀廊和香港的飞图影音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影音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流行音乐在内地的扩展以几何速度增长和铺开,在90年代初,流行音乐的制作、传播、消费和ktv再消费的产业链在内地大城市已经初步成熟,北京、上海、广州借由良好的经济环境,发达的卡拉ok服务和林立的音像公司成为内地流行音乐制作和消费的三个重镇。北京的卡拉ok歌舞厅在1990年就迅速发展为100家,91年发展为200家,之后逐年成倍增长。而今,遍布整个华语区的连锁KTV量贩式歌城在内地的普及更是为两岸三地的歌曲再消费培养了广大的市场潜力。正是由于这个机制的不断成熟,才有了后来《心太软》等歌曲在内地的迅速走红。
3、四大天王成军和追星族出现
台湾音乐势力在80年代末突然异常强势起来,而这时香港流行音乐的三位领军人物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却相继退出颁奖典礼并在音乐上开始放慢作品速度,张国荣甚至宣布退出乐坛,在这个时候香港音乐对内地的影响力在逐渐消弭,人们都在期待下一批香港流行巨星的出现。
1992年,《东方日报》将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四人首次公开戏称为四大天王,这个称号随即流传开来,成为四人的标准封号,也在整个华语地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追星高潮。四人之中最先出道的是刘德华,不过他并不是靠唱歌开启自己的演艺事业。作为八十年代初期无线五虎将之一,刘德华主演了大量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终于在1984年推出了自己的首张专辑。张学友由歌唱比赛出道,也是84年推出自己的首张专辑,随即凭借实力派的表现走红,也是四人之中被公认最会唱歌的一位。在当时由于谭梅张三人的巨大成功,两人的歌唱事业一时停滞不前,直到三人相继淡出,两人的专辑才开始被人们重视,并获得极大反响。1990年,凭借新秀大赛出道4年的黎明因为《人在边缘》的成功终于有机会推出个人的首张大碟,沉浮多年终于受到大家欢迎。在91年,因为香港事业并不如意转战台湾的郭富城因为广告在宝岛气势如虹,也杀回香港推出处女作,其精湛的舞技和俊朗的外形征服大量少女歌迷。四人一时间旗鼓相当,所向披靡,顺势被封作了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的这股热潮并不仅仅限于香港,迅速传播到了台湾地区、内地以及整个东南亚。香港娱乐圈成熟的包装机制,独特的造星方式,发达的娱乐传媒,让所有人都拜倒在四人的威力之下。四大天王这个炒作概念的成功,使得各自为阵的香港娱乐势力在大方向下团结成为一体,极大增强了香港娱乐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占领市场。对内地听众而言,影视歌全方位艺人和讲求形象的香港娱乐包装实在是太过强大,人们从来没有想过歌星可以如此定位和制作,而他们的作品准确的瞄准了受众,他们的班底又集结了香港所有的优秀人才,加上香港在全华语地区最成熟最速食的流水线辅助下,没人抵挡得了他们的魅力。至此,香港人用他们的方言风靡内地,许许多多的内地人开始以会唱广东歌与否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跟得上潮流的依据。一时间,各种不正确的广东发音充斥大街小巷,人们沉浸在演唱广东歌的欢乐之中。因为四大天王,追星族开始在内地出现,歌迷们开始为偶像做出许许多多狂热举动。各式各样的明星周边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并热销:画片、海报、贴纸、闪卡……内地人开始意识到流行音乐,可以供人消费的并不单单只有音乐而已。至此,人们对流行音乐的理念开始逐渐完整。内地歌手也开始讲起了形象,讲起了包装。最先有这个意识的应该算是广东的歌手,他们的地域优势让他们吸取了四大天王的经验,开始效仿起来,虽然这效仿并不成熟,却为流行音乐和明星产业化拉开了内地的序幕。同时,由于四大天王过于强势,其他优秀的香港歌手很难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四大天王影响了香港娱乐界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许多作品开始模式化,商业化,为日后香港音乐的衰落埋下伏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4、中国音乐电视大赛举办
1992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播了一档《东方时空·中国民族歌曲经典》栏目,将百首当时广为传唱的中国民歌拍成“音乐电视”的形式,总投资200万元。从93年11月至94年10月拍摄周期历时一年。并每天播两首,中国内陆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录影带,从此MTV这个词被广泛应用。
由于东方时空的成功,越来越多人注意到了中国民族歌曲经典这个栏目,他们甚至成了这个栏目的固定观众。在1993年,在孟欣(blog)的提议和著名导演邹友开的大力支持下,中央电视台觉得时机成熟,开始举办第一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其创办宗旨就是立足于中国音乐电视本土化进程,进一步挖掘中国独有的音乐创作源泉,推动中国音乐电视作品整体制作水平的提高,打造中国自己的流行音乐品牌。第一届大赛共有参赛作品420余首,参赛单位150余家,参赛歌手300多人。大赛评出金奖12个,银奖15个,铜奖20个。其后,大赛规模不断扩大,奖项也逐渐增多。从1997年开始增设观众投票,2003年开始现场揭晓奖项。这项赛事正式标志着音乐录影带在内地音乐的普及,将内地音乐的创作方式推向了新的高潮。
说起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对内地音乐的影响力,应该是不言自明的。正是大奖赛的开始,激发了中国原创音乐势力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有了井喷一般的发展。不但大量新人新作推出,许多老将趁着这次大赛推出新作品,重新又回到人们的视野。《纤夫的爱》、《好大一棵树》、《我们是黄河泰山》、《祝你平安(blog)》、《爱情鸟》、《同一首歌》(blog)、《今儿高兴》、《万事如意》、《今夜的寂寞让我如此美丽》、《走进新时代》、《一九九七永恒的爱》、《相约九八》、《让世界充满爱》、《好日子》、《知心爱人》、《懂你》、《霸王别姬》、《中华民谣》、《大中国》都通过这个渠道进一步拓展了影响力。尹相杰(听歌)、火风()、臧天朔、孙悦(
听歌 blog)、孙浩(听歌 blog)、罗中旭(
听歌 blog)、陈明(听歌 blog)、田震(
听歌 blog)、林依轮(
听歌 blog)、那英(听歌)、满文军(听歌 blog)、屠洪纲(听歌)、、杨钰莹(听歌)、井冈山、戴军(听歌)、零点乐队(听歌 blog)等通过这个大奖赛成为了中国原创音乐的中坚力量。
通过这次大奖赛,内地流行歌曲的内容也进一步得到拓展,内容不再拘泥于从前的小心翼翼和纯粹改编民歌等内容,许多更为细腻和纯粹的情感得以展现出来,也让内地流行音乐多出了许多贴近华语流行歌曲顶尖水准的作品。音乐录影带的画面语言和镜头感也不断进步,从开始的简单模仿到后来大量电脑制作画面的加入,不断成熟和壮大。
作为内地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奖项,音乐电视大奖对音乐的推动有目共睹。实际上,各个地区的原创音乐之所以繁荣,都因为各个地区有成熟的音乐奖项推动原创作品和创作人不断进步。大家只看到香港艺人为TVB电视台的奖项争破头,其实真正鼓励创作人的奖项CASH创作大赛从1989年开始举办,旨在鼓励创作人和优秀作品,王菀之(听歌)、张悬(听歌)都在这个比赛之中获得金奖。郑敬基、柳重言、周启生(听歌)、刘祖德、吴国敬(听歌)、伍仲衡、徐继宗这些深得评论界口碑的创作人也都在这个比赛之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后来在流行音乐界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台湾的金曲奖也是在这个十年之中设立,其重要性和指标性成为华语音乐界之中最具权威的音乐奖。许多歌手和创作人都以得到金曲奖为荣,虽然近来奖项进入瓶颈期,仍然得到整个大中华地区的关注。
5、中国摇滚的高潮和原创厂牌崛起
随着内地原创文化的不断丰满,在1994年年底,所有华人的震惊下,窦唯(听歌)、张楚(听歌)、何勇(听歌)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摇滚中国乐势力”的演唱会,并找来唐朝(听歌)乐队做嘉宾。中国内地原创音乐的发展神速让港台两地的音乐人都感到吃惊。现场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一万名香港观众,在这之前,没人真正见过内地流行音乐演唱会,世界对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认知都是几乎没有的,包括四大天王在内,许多香港演艺界人士都前往观看这次演出。
在演唱会举办的前几天,何勇更是面对媒体爆出“四大天王只有张学友(听歌)还算是唱歌的,其他都是小丑”这样的激烈言辞让舆论界一片哗然。人们在这场演唱会上,没有看到以往惯性思维里的频繁换装和绚丽灯光,没有看到动辄成打的舞者伴舞,也没有midi合成器的喧闹音效,然而最后的效果是让人吃惊的,红磡的看台上的观众们都疯狂了起来,他们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大叫大跳,完全沉浸在魔岩三杰的音乐魅力之下。
隔天的港台报纸以巨大的版面报道此次演唱会的盛况,许多文化人、音乐人都不约而同发表文章盛赞这场演唱会,并给出了高度评价。港台的音乐创作人也通过这场演唱会看到了流行音乐除了商业化之外的更多可能。这次演唱会集合了两岸三地的音乐工作者,也是他们首次团结起来为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深意的音乐活动进行交流、沟通和努力。
这场演唱会在港乐肆无忌惮横行的当下冲出一条血路,也证明了魔岩唱片倾注多年心血在内地摇滚音乐上的努力是正确的且具有前瞻性和相当勇气的。在1991年,滚石音乐的张培仁就感受到了内地摇滚音乐的巨大潜力,他离职成立了魔岩文化,并在旗下设立中国火品牌,经营以北京为主的内地原创摇滚音乐。正是在90年代初大力推展内地音乐计划,两岸三地终于见识到了继崔健(听歌)之后内地蓬勃的音乐力量,黑豹(听歌)乐队、唐朝乐队、张楚、何勇、王勇、超载乐队这些九十年代的绝对摇滚主力通通由魔岩发掘并介绍给了听众。即使后来魔岩的内地摇滚音乐计划以失败告终,《中国火》系列还是继“西北风”之后成为流行音乐第二次本土化运动,并且具有比第一次远大得多的影响力。不仅在港台两地俘获了许多歌迷,甚至影响了许多如今活跃在乐坛的华语音乐人。
之所以魔岩此次内地摇滚乐的培养如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也与港台两地的流行音乐进入模式化有很大关系。随着两地音乐工业化彻底成熟,国际大厂牌的介入让两地的音乐制作沦为冰冷的产业营销。在台湾,流行音乐进入李宗盛( 听歌 blog)和小虫的巅峰时期,他们的创作相当优质,不仅创造出无数传唱曲目,也捧红不少歌手。在台湾流行音乐鼎盛之时,其他音乐人开始了一窝蜂的模仿创作和对艺人的重复定位之中。不论是小调音乐,还是一直对台湾影响深远的布鲁斯和摇滚乐,台湾地区动辄追逐销量王牌的行为让整个地区的音乐发展陷入怪圈。艺人们都开始不断重复自己最受欢迎的风格,以至于听众彻底失去新鲜感。让李宗盛无比透支的滚石唱片也在世纪末不可抑制的衰退,牵连到台湾本地的许多原创品牌都一一结业。在香港,“K歌文化”的盛行让唱片公司只注重市场反应,民众也养成歌不k不听的习惯,从而将市场带入困境。四大天王的无比风光背后,许多优秀的男歌手无法出头,得不到公司的资金投入,也无法争取到好的作品,亚洲金融风暴也让不少投资者开始撤离自己在娱乐业的投入,整个广东唱片行业进入恶性循环,在香港推出唱片,会不会唱歌已经不重要,能获得消费者点头才是硬道理,因而多元化发展成为空谈,香港一地的包容性也越来越有限,许多创作人都纷纷改行,不再进行音乐创作和制作,所以评论界对原创音乐的呼声才越来越大。
眼看94年魔岩文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多更熟悉内地环境和内地音乐界的人们开始站出来成立更多更成熟的内地音乐品牌。1996年,红星生产社成立,推出田震( 听歌 blog)、小柯(听歌 blog)和姜昕(blog)等人的专辑以及合辑《红星一号》,成绩不俗,尤其是田震,唱片销量非常出色,令“红星”成为原创厂牌的老大。同年,宋柯成立麦田(blog)音乐制作公司,紧接着他们就推出了朴树(听歌)《我去2000年》、叶蓓(
听歌 blog)《纯真年代》等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并在商业上也取得巨大成功。在2000年与华纳音乐合作,成为内地首个和国际唱片公司合作的本地厂牌,在2004年被太合传媒收购,现在旗下拥有朴树、李宇春(
听歌 blog)、满文军(听歌 blog)、沙宝亮(听歌 blog)、阿朵(
听歌 blog)、张亚东(
听歌 blog)、彭坦(
听歌 blog)、龙宽(听歌 blog)、麦田守望者(听歌 blog)、后舍男生(听歌 blog)等知名艺人,虽然偏离了曾经的原创音乐道路,却成为眼下内地流行音乐的强大势力之一。1997年年底,清醒乐队(听歌)主唱沈黎晖成立摩登天空有限公司,随即推出清醒乐队的第一张专辑,很快引起了业界注意。作为中国第一个提出“分厂牌管理不同音乐类别”理念的公司,至今为止已经成立了“摩登主厂牌”、“ Badhead ”、“石榴”、“世界音乐”“ M2 ” 5 个不同音乐类别的子厂牌,制作出品的音乐涉及到流行、摇滚、电子、民族等音乐市场,现在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新音乐独立唱片公司,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沈黎晖还发起摩登天空音乐节,成为内地新音乐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活动之一。
举报成功